张晓林所著的《宋真宗的朝野(宋朝故事)》主要讲述宋真宗(赵恒)时期的宰相李沆、张齐贤、寇准、神童杨亿、枢密院马知节及宋太宗时期五皇子赵元杰的老师姚旦、许王赵元僖等26个身居高位的朝官与皇上的来往故事,以及27篇名士骚客、郎中商贾、三教九流的世俗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宋真宗的朝野(宋朝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晓林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晓林所著的《宋真宗的朝野(宋朝故事)》主要讲述宋真宗(赵恒)时期的宰相李沆、张齐贤、寇准、神童杨亿、枢密院马知节及宋太宗时期五皇子赵元杰的老师姚旦、许王赵元僖等26个身居高位的朝官与皇上的来往故事,以及27篇名士骚客、郎中商贾、三教九流的世俗故事。 内容推荐 张晓林所著的《宋真宗的朝野(宋朝故事)》分《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两卷。上卷《庙堂之高》主要收入宋真宗时期宰相李沆、张齐贤、寇准,神童杨亿,枢密院马知节等身居高位的朝官与皇上之间来往的故事;下卷《江湖之远》收入名士骚客、郎中商贾、三教九流等俗世奇人的故事。 作者多年研究宋史,笔下人物皆有出处,或出自正史记载,或来自坊间流传。故事生动,细节逼真,人物鲜明,文字流畅,好读,耐读,是本书的主要特色。 目录 序言 上卷 庙堂之高 谏臣姚坦 糊涂 道行 醉酒 大案 谗言 耻辱 鼠壤 宰相 寇莱公 真话 枷锁 脆弱 诗误 战栗 九经邢呙 马蜂窝 射箭 闲云魏野 真相 隐士 佞臣 皇帝的风筝 帽妖 陈彭年 厌镇之物 下卷 江湖之远 箫声错 酒痴 借钱 缠绕与惶恐 白水巷名医 方二郎茶肆 三脊茅 卓文君 狼影 伎者的容颜 卜者 济宁寺 戏丐 荆襄客 舞斋郎 井里的鹅 画家的笔 沈韶荆 坠崖 名讼 顾小眉的院落 人齿 白绫 雕像 花之寺 走镖 梦玄黄 试读章节 谏臣姚坦 十几年前,我读到过一本书名叫《挥麈录》的宋人笔记。说起来有些汗颜,很长一段时间,我将“麈”误读为“麈”(麈为尘的繁体字)。尽管古书上解释说麈指的就是鹿一类的动物,它的尾巴可做拂尘,拂尘又和麈尾通称,但我还是无法释怀。 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书,它里面记录的一些趣闻,完全可以当作历史去读。譬如书里面有一则关于姚坦的记述,我相信它就是一段不折不扣的历史。 也许,您对宋朝的典籍颇有涉猎,甚至有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但不一定会知道姚坦其人。因为《挥麈录》里所提及的这件事发生之后,姚坦的政治生涯就不可避免地结束了。他本人也如一粒小小的沙砾,消失在滚滚红尘之中。关于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像姚坦这样一个在赵宋政治舞台上还没有露出尖尖角的小人物,无论是后世的历史研究者,或者是历朝历代的文人们,都不会对他有太浓的兴趣。 但是,也有一个人持相反的观点。这个人就是中华书局的汪圣铎先生,他在他的著作《两京梦华》一书中客观地评价说:这样的一件事葬送了姚坦,也成就了姚坦。如果在姚坦身上不是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的话,极有可能,姚坦连在《挥麈录》里这么一点点的痕迹都不一定留得下来。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件事呢? 在没有叙述这件事之前,我们先说说姚坦这个人。 毫无疑问,姚坦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在这里,我不想举任何琐碎的事例来证明这一点,只想换一个角度告诉大家,姚坦还不满三十岁的时候,就被宋太宗从众多的才俊中挑选出来,做了五皇子赵元杰的老师。那天,宋太宗把姚坦召到御书房,执着他的手说:“我的这个儿子长于深宫,不知世务,又天生顽劣,喜爱戏耍,爱卿一定要勉力而为,教此子学习忠孝之道啊!” 受到如此礼遇,姚坦很是动容,他把宋太宗这话记到心里去了。 过了几天,宋太宗赐姚坦绯鱼袋,授予王府翊善一职。这是一个虚职,算是一个名分吧。然而,不要小瞧了这样一个名分,利用得好了,借助这个台阶,姚坦顺杆儿而爬,可以青云直上,直接爬进赵氏集团的核心里去。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赵元杰的老师不好当。赵元杰是赵恒的第三个弟弟。赵恒和这个弟弟的关系很好,他做皇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的这个弟弟加官晋爵,授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过了不长时间,又加封为兖王。可惜的是,赵元杰去世得早,三十二岁时就病故了。他们关系好,性格也相近,都很执拗。 赵元杰在宋太宗眼里是一个“喜爱戏耍”的孩子,假如换一个角度理解,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因为“喜爱戏耍”和聪明、神童等字眼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姚坦走马上任了。 平常的日子里,不论是读“四书”“五经”,还是对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姚坦对赵元杰管得都很严。至于怎么个严法,《挥麈录》没有涉及,更没有具体的记载。我也不便揣度,不妨给大家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问,让大家根据各自的经验去咂摸一番,要比我胡编出一段文字来有趣得多。 然而,典籍中还是透露出了一些消息。 P3-4 序言 序言 艾云 我的同乡张晓林志向高远,赳赳雄心,立志为汴梁古城开封钩沉出历史歌哭传唱的神韵。我正在阅读的这本《宋真宗的朝野》一书,是他关于宋朝故事十卷本中的一本。 2016年1月的广州,遭遇到罕见的寒潮,温度竟然下降到0度。1月24日上午,白云山和市内的一些地方竟然飘起了雪花。虽然这雪花薄薄一层,细霰如絮,却让在自己的地盘几乎未见过下雪的广州人惊讶不止,惊喜不止。他们争相拍摄,传发照片,处在少见的亢奋之中。 我跺着双脚在依旧寒冷的屋子里看张晓林的这部书,一入情境就放不下,完全被书中的人物与故事吸引住。张晓林的笔下,真宗时期朝野上下,各色人等无不鲜活跃动,性格灿然,栩栩如生。他深谙中国传统笔记小说之精髓,一篇文章往往两三千字,不长,却写得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叙事结构张弛有致,布局完整,有条不紊。他将风物人情、历史沿革、潇洒捭阖一路写来,妙不可言,妙趣生辉。唯有文化知识渊博,对中国历史研读颇深,同时又老道传神的写作者,才能写出如此带着深层历史乡愁,同时又具有现代生动气息的文化历史小说。 每次回到家乡开封,我都会在这座城市四处漫走。我不是偏爱,但是我必须得说,这座城市与中国其他的城市全然不同,它就像是一个梦境,一个由穿越时空的幻觉和真切构筑的美轮美奂的实景构成的梦。比起北京、西安、洛阳等古城,开封显得更为旖旎婉丽,在某种慵懒而惬意的淡然中,透出天然的、无以言说的风流自在。那是汴河沿畔的垂柳兀自袅袅婷婷,那是相国寺千手千眼佛的安详静谧,那是潘杨二湖的涟漪微波荡漾,那又是舟桥明月的清晖疏朗。我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地感受到这里的民俗风情与千年之前的北宋遗韵有着剪不断的传承。这座城市的人们侠气洒脱,豪爽不羁;同时又有着敏感、丰富的独特艺术生态与心态。 因此我读张晓林的这部书稿,没有任何时空的障碍。我就好像自然而然地回到北宋年间的开封。书中主要是写宋真宗时期的事情,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他都写得形象生动,人物言谈举止仿佛可以触摸,呼吸吐纳如在眼前。宋真宗这个皇帝很有意思,他是宋太祖、宋太宗之后的第三个皇帝,他本人虽然没有前两个开辟江山者的霸气,却也勤于政事,治国有方。他在朝二十五年,北宋经济日益发展繁荣,少于战事,民众安居乐业,传诸后世的有《文武七条》的廉政理念和规则,史称“咸平之治”。 我明白张晓林之所以选择真宗朝野来写,并且写得笔致摇曳,时而诙谐时而沉重,正是因为这一时期人们的脸上不再是蹙眉皱眉,愁云满布。单说上卷“庙堂之上”,张晓林将笔墨更多地用在赵恒的身上,赵恒的性格就如同我们现在的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着自己的长处和缺点。他派曹利用与萧太后议和,曹伸出三根手指,真宗先是惊恐然后释然的微妙心理活动;当朝讨论封禅之事时真宗对诸臣态度的悉心观察揣摩;他与老臣邢骨下棋时的心酸与体恤;他听信王钦若谗言时的糊涂昏聩,都让人看到一个有着普通人性格特征与局限的君王的真实一面。而在下卷“江湖之远”诸篇,他写的则是更为普通的民众,这里有个性桀骜不驯的画家柳白藤,有开着面食店却又担心无后的刘好手,也有救人的茶肆肆主方二郎,还有悬壶济世的神医王竹楼,当然还有坐怀不乱的任侠叶如裳。 读着张晓林的这部书稿,我仿佛听到千年老树茂密的枝丫上斑鸠的啁啾声,华美的绛红色木门在推开之时发出的沉闷回音;我又仿佛看到槐花树隙间流年摇曳的玄想,菊花与黄河水新鲜的香气簇拥而来,墙壁和屋檐的暗影嬗变着虚无的净空。宋代开封有着太多的故事、演义与传奇,它的每个砖石檐角、勾栏瓦肆都带着隽永的吟唱与辞赋,歌尽菊花,花在陌上,陌上千年。 关于开封,它现在几乎成了一个显学。回望过去,人们惊诧不已的是,北宋年间,它竟是世界第一大都会。它的繁华煊赫,早早领先于西方现代文明。人们简直无法弄清楚开封那时为什么会有如此美不胜收的魅力。关于开封,研究者和史学家都在进行发现和琢磨,现在已经有不少学者有文字问世。而作为文学家的张晓林,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将开封古城的历史作一形象生动的摹状。他研读《全宋笔记》经年,饶有心得。他写开封的往昔,努力贴着人物的命运和性格来写,将情怀汇入笔端,遂成此上乘佳作。 我初识张晓林也是因为文字。2007年春,我在《作品》杂志当编辑时,他给了我小说《汴门三柳》,是写开封的,写得漂亮传神,刊物马上发表。接着他又给了我另外的小说,也都终审通过。从此我记住了我有一个写小说的开封老乡张晓林。后来回家,我们见面。晓林身上虽有文人气质,书卷雅度;但也秉持着原则、操守与风骨,这使我与他一下子有了一种亲近感。晓林禀赋轶群,不仅精于小说,在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中均有较高造诣。他工作非常繁忙,却有如此雄心写出绵绵长卷,这让我心生敬佩。对,我认为晓林写的是绵绵长卷,我没有用浩浩长卷来形容,正是因为他平实而素朴的个性,以及他这种个性对北宋故事的辨析解读。北宋的确没有汉代鼎盛的威仪,没有盛唐磅礴的气象;但宋代却是一个有着浓郁人文意味的多姿多彩的朝代。那是青花瓷上薄如蝉翼的讲究,是字画间墨宝生香的氤氲,是一声梆子敲在午夜子时的悠长,是文人骚客秋色连波寒烟碧翠独登高楼的惆怅。 现在,知识的贫瘠化以及阅读的弱化似乎成为令人无可奈何的一件事,但是总有为民族文化传播承递而有所担当的人。他们在默默做事。这样的人会带动更多的人。文学的力量就在于默默的阅读中你能感受到知识的丰富和历史眼光的宽远。张晓林就是一个默默做事的人,一个默默为人们贡献精神琼浆的人。我对他只能用这么直白的语言来评述。 2016年1月27日广州 (艾云,当代散文家,广东省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