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水敖著的长篇报告文学《钟书境界》,记载了读者对钟书阁的一往情深,也是钟书阁对读者们的真心吐露。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通过对钟书书店以及保障它的钟书公司二十年发展过程的细致描述,彰显社会转型时期一家民营书店的特殊命运;展现特定文化产业和社会生活的片片缩影;通过对极富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金浩以及他的团队的形象塑造,从金浩等人的精神追求、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反映带有时代烙印的人性色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钟书境界(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褚水敖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褚水敖著的长篇报告文学《钟书境界》,记载了读者对钟书阁的一往情深,也是钟书阁对读者们的真心吐露。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通过对钟书书店以及保障它的钟书公司二十年发展过程的细致描述,彰显社会转型时期一家民营书店的特殊命运;展现特定文化产业和社会生活的片片缩影;通过对极富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金浩以及他的团队的形象塑造,从金浩等人的精神追求、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反映带有时代烙印的人性色彩。 内容推荐 褚水敖著的《钟书境界》一书里有读者、作家、艺术家、媒体人、店员与钟书阁的缘分和故事,还有书店对社会的责任与理想。通过对钟书书店以及保障它的钟书公司22年发展过程的细致描述,彰显社会转型时期一家民营书店的特殊命运,展现了特定文化产业和社会生活的片片缩影,塑造了民营企业家金浩以及他的团队形象。 目录 引子 发现思想 第一章 诗与思的交融 第二章 灯火阑珊处 第三章 动态当年 第四章 云间的气象 第五章 仰慕与妙用 第六章 “书是他的命” 第七章 艰难的昨天 第八章 崭新的一页之一 第九章 崭新的一页之二 第十章 轻轻的言辞 第十一章 阳刚与阴柔 第十二章 心态的输赢 第十三章 主角,而且创作者 第十四章 全力以赴的兔子 第十五章 吸取和散发 第十六章 根子在于因果 第十七章 “我之过也” 第十八章 成于坚毅败于毁弃 第十九章 性情的意思 第二十章 成本问题 第二十一章 书店意识 第二十二章 最美钟书阁 第二十三章 金色链条之一 第二十四章 金色链条之二 第二十五章 金色链条之三 第二十六章 金色链条之四 第二十七章 千金钟书 第二十八章 影内影外 第二十九章 在作家们心中 第三十章 风正帆轻水却长 试读章节 这里真能寄情。 这里足可言志。 这里必然多思。 赫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很容易激发诗兴的地名:上海松江,别名云间。 追寻“松江”和“云间”的词义,如果从诗意的角度加以想象,“云间”应该胜过“松江”。“云间”,除了它是“松江”的古称之外,还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天上。金代元好问有两句诗:“亭中甚剩有诗客,独欠云间李谪仙。”“云间”与大诗人李太白的在天之灵联系在一起,自然很容易生发浓浓的诗情。二是指很高很远的地方。南朝萧统的名句“声驰海内,名播云间”,就是以“云间”来形容缥缈高远的境地。那缥缈高远的所在,常常流动着诗的意境。 已经声名远扬的上海钟书阁,曾经被一些诗人和作家比喻为“书的天堂”。这钟书阁,就在别义为天上或者高远之处的云间,就在松江。 具体地说,她在云间或松江的泰晤士小镇。 泰晤士小镇,诞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激情燃烧时分。她的前身原是一片田野。对于她来说,原本是无,忽然无中生有,一个诗的小镇应运而生。说她是诗的小镇,不仅因为镇上一座座美轮美奂、目不暇接的英式建筑,也不仅因为特色鲜明、风情别致的众多小店,以及徜徉在弯曲街道享受逸致闲情的无数游客,而且更因为这家洋溢着浓洌诗情的钟书阁,就在她的中心! 不同寻常的钟书阁,她的影响正在与日俱增。她散发的饱含诗彩的光芒,已经辐射到了上海新闻出版界,以至上海宣传文化界、教育界,乃至辐射到上海的大街里弄和乡村,包括机关、企业和学校,甚至辐射到了上海以外的全国许多地方。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民众,已经有无数读者慕名而来,载兴而归。她已经成为松江或云间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文化标志,也可称之为上海文化教育出版界一扇异常美丽的亮窗。 以云间为别名的松江,是诗情四溢之地,而坐落在泰晤士小镇的钟书阁,本身就是一首清新绮丽的好诗。这绝对不是虚拟,她确确实实是一首清新绮丽的好诗。她中西合璧的外表,玲珑剔透的结构,丰富多彩的内藏,融汇成诗境;店面墙上截然不同而又和谐组合的各国白色文字,店里分割成九宫格的堂皇装饰和点缀着书籍的透明阶梯,以及紧挨着书架的小茶室,那些精致典雅的杯盘与飘散的香气,横溢着诗情;楼上布满四壁与屋顶的镜面,将重叠的书籍与它们的倒影相连,似梦似幻中,回荡着店员向读者热情介绍的嘤嘤低语,同时又应和着读者欣赏的眼神和满意的微笑,分明流动着诗魂;走出店堂,回望那各国白色文字簇拥着的“钟书阁”三字,在阳光下似在一闪一闪,则应该是钟书阁这首诗的诗眼了。 尽管钟书阁诗意盎然,可是,曾经到过钟书阁,对钟书阁印象深刻的人也好,或者是不曾到过钟书阁,对钟书阁尚未目睹只是耳闻的人也罢。许多人可能只知道有一家钟书阁书店,却未必知道还有一家钟书书店。因此必须告诉尚不知情的人们,钟书阁只是钟书书店新开不久的一家子店或者分店。钟书阁仅仅是开张了两年多,而钟书书店却已经有了将近二十年的历史。如果从诗的角度来说,钟书阁当然是一首诗,以上海钟书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的钟书书店,却是一首长长的组诗,夸张一点说,甚至可以誉之为一部已在民间流传的史诗。 春天已经迎来多时,春气变得越发浓郁。就在钟书阁开张将近两周年的一天,一个春风骀荡的傍晚,钟书书店的掌控人,钟书实业公司董事长金浩,又来到了钟书阁。像往常每一次到钟书阁那样,在钟书阁的店门口,他习惯性地打量了一下书店的外表。斜阳投来柔和的金光,十分迫切而又温情脉脉地照着赭红色的墙面和门框,也透过宽大的窗玻璃,把静好的明亮送达靠窗的一片图书。眼前的诗情画意像是一片又一片。一缕又一缕,对金浩来说,这一切已经习以为常。但纵然习以为常,这扣人心弦的片片缕缕似乎迎他而来,依旧拂动了他心中的阵阵欣悦。 这欣悦有点神奇,几乎立即驱散了他今日从早晨堆积到此刻的疲劳。为公司、为书店那些没完没了的事,他又紧张了一天,这时候才总算捞到了一点轻松。他慢步走进书店,很随意地在鳞次栉比的书架前转了一圈,有意或无意地看了一会儿正在浏览书籍的读者,然后在一楼小茶室的一张小圆桌前坐下。店员很快给他送上一杯普洱茶。他轻轻地喝了一口,立刻有一种虽淡淡却爽爽的感觉注满心间。 金浩很喜欢钟书阁,连同喜欢这个与一排书架紧紧连着的小茶室。他觉得这是一块小小的福地,是世界上最能调节他的情绪、也最能变化他思想的所在。她能卷动他情绪的波流,使他激动不已,感奋莫名;或者使他安下心来,定如磐石,静似深潭。她也可以催发他思想的航船。这航船瞬息万变,有时让他的心灵停泊在过去的港湾,有时又忽然行进,他的心灵便飞到了未来的海洋。 他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喜欢钟书阁,这样喜欢钟书阁里的小茶室。下面是他自己的话:“我经常说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叫金钟书,我深爱的女儿;另一个就是钟书书店,我把书店作为孩子那么宠爱着。”而钟书阁,是他宠爱的宠爱。由于这里的小茶室能寄寓他的心情,自然而然成为他无比深爱的地方。 此刻,像以往许多次曾经发生过的那样,当落日的余晖渐渐收敛,读者开始稀少,钟书阁从里到外安静下来。这时候,金浩发觉自己的情绪变得平静。而思想的航船重新启动,在宁静的环境里,他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 这样的时候,金浩往往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者。早已年过半百,在半世有余的生活道路上,他培养了不少爱好。但所有其他爱好,都不如他最大的一个爱好:思索,让思维宛如深谷探奇一般,兴致勃勃地探入对于人和事的深处。他虽然没有经历过不许他思索的痛苦,但他深知如果真的不许他思索,那将是他最大的痛苦,是他无论如何不能忍受的。而当他或如涓涓细流或如天马行空地进行自由自在的思索时,他觉得自己畅快异常。 所以,在此刻这样的黄昏时分,在当下以及与此类似的环境类似的安静里,他常常会思潮澎湃,势不可当。 P3-5 序言 发现思想 总部位于松江的钟书书店,由它的店主带领全体员工,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斐然有成。2013年春天,这家书店的子店钟书阁,在精心酝酿筹建之后创办于松江泰晤士小镇。钟书阁开张不久,便佳评如潮,此后影响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读者,被钟书阁的特殊魅力深深吸引,钟书阁还同时被读者之外的各界人士热情关注。几年来,钟书阁已被誉为“最美书店”。它的母店钟书书店,以及推动它的钟书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钟书公司”),也因为钟书阁的闪闪发亮而更为光彩煜煜。 不过。钟书书店连同钟书阁以及钟书公司,它们的名气再大,无非是激流中依旧挺立的民营书店与民营企业;它们的老板金浩先生,无非是文化流通过程中的民营企业家,而为金浩和他的书店与企业揄扬或评论的各种文字,已经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形下,还有必要再费许多笔墨,为这位企业家、这家书店写一本书吗? 笔者的一些亲朋好友,曾经为此心存疑窦。 一开始,笔者也曾犹豫再三。 犹豫是因为担忧。 那时候,笔者经人推荐,正在设想为钟书书店与店主金浩撰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但还没有正式进行采访。大致的情况知道一些,可都是听朋友介绍,说钟书书店特别是它的子店钟书阁声誉日隆,金浩的创业过程具有传奇色彩,他本人的口碑很好’,等等。但其中详情底细,笔者不得而知。笔者当时希望尽快明白:这位老板和这家企业的真实形象如何?是不是确实具备为之书写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当今,纷至沓来的各种精神产品包括文学作品,由于深受令人眼花缭乱的许多物质欲望与社会思潮等的裹挟影响,鱼目混珠、真伪莫辨的现象不断发生。笔者当然极不愿意拿出一部可能成为文化垃圾的所谓作品,增加负面的文化能量。而如果要达到正面效果,具体到一部报告文学,除了作者自己必须树立正确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写作对象的准确选择也至关要紧。 笔者描绘一家书店以及相关企业的发展变化过程,是要塑造能够把握书店与相关企业的诸种人物的形象,尤其是主要企业家的形象,生成文学意义,造就文化价值。书籍尽管是精神载体,但它以书店经营的方式进行流通,必须通过金钱。书籍一旦与金钱相遇,由此而生发的精神现象五花八门。倘若一家民营书店的老板,他通过书籍营销把生意做大仅仅是为赚钱发财,把利益当成唯一的价值,以此为写作内容的作品必然糟糕透顶。而如果这家民营书店的老板有着美丽的梦想。具备崇高的文化理想与精神寄托,他就不会是金钱的奴隶。他也要通过赚钱来发展自己,但他的最高理念是为广大读者传播优秀的精神产品,为他们提供最为优良的服务。这就是笔者理想的写作对象。 那么,金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团队是什么样的团队,他的书店与企业是什么样的书店与企业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到钟书书店与钟书公司做了初步的采访。 初步的采访断断续续。在这中间,笔者曾经几次去京,遇到向文学界的朋友讨教并切磋的机会。 朋友中不乏撰写报告文学的高手。其中一位听罢笔者的写作意向,认真地问道:“你想写的这家书店是不是看重精神?这位老板怎么样,他有没有思想?” 笔者回答:“刚在采访,还不大清楚,不好说。”但笔者对朋友的问话很感兴趣,心头为之一亮,问他:“你问这个老板有没有思想,是什么意思?” 他说:“你明知故问啊?他要是没有思想,还写什么?没有思想你赶紧收兵,有思想的话,就奋勇挺进。” 他沉思了一会,又说:“书店老板,肯定是有的有思想,有的没有思想。什么是有思想呢?我给你举个例子。鲁迅先生不曾做过书店老板,但他肯定和内山书店老板这样的人一起卖过书,在卖书这一点上,他和老板是相同的。我记得先生在《写在<坟>后面》这篇文章里有这样的话:‘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你说这话里有没有思想?我说很有思想。很明显的是鲁迅先生通过对读者心情的机敏把握,在强调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在宣扬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你如果写一个有思想的老板和他的书店,就要通过这样的文字,去捕捉他心灵深处的东西。” 这位朋友给我提了一个醒:必须去探索与追寻,看看能不能发现采访对象心灵深处的东西,这会决定写作的成败。 笔者在钟书书店与钟书公司采访了几乎所有的员工。对金浩、金浩的夫人徐雅娥和书店以及公司里的主要骨干亦即金浩的核心团队的主要人员,进行了无数次深入的交谈。对书店与公司二十年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坦途与坎坷,那些突出的喜事与忧情,做了细致的了解。重点当然是把握和分析金浩,即梳理他二十年来拓展钟书书店的过程,也追溯他二十年前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大凡金浩人生轨迹里的种种行状心痕,笔者一一做了打探与研究。包括他的工作业绩与处世态度。他和员工的关系,他的个性,他的脾气,他的理想,他的情感,他对宇宙、对人生、对书店以及书店的人和事的种种思索……伴随金浩而生发的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围绕金浩而活跃的一些面目鲜明的人物,组成了一幅幅以钟书书店与钟书公司为背景的生动画面。很有吸引力的当然是金浩的所作所为,而最为扣人心弦的是金浩丰富又深邃的内心世界。笔者透过金浩为实现他的梦想而展示的步伐与背影,经过各种感性与理性的碰撞,强烈地感觉到在钟书书店与钟书公司,特别是在金浩身上,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游荡。这无形的东西,分明在不断地进发着一股强大的力量。 它是无形的,却明确地反映在金浩对于书店与公司的工作布置里,游动在他平时的话语间。记述在他十分注重的自己的微信中,更明显地凸现在他为书店与公司制定的一些规则上。比如钟书书店开店之初,金浩就响亮地表示钟书书店要真正成为读者与书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提出“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在一次重要会议上,金浩说,支撑钟书二十年来健康威长的是两点,一是诚信,二是服务。就服务来说,一般的服务不行,金浩提出的服务要求是“不仅让读者满意,更要让读者感动”,“读者永远是对的,锚的是我们自己”。而这些绝不是空头的标签,它们必须由金浩带领全体员工,以实际行动来体现。 这就有一个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来管理员工的问题。金浩管理员工的方法和一般私营企业的老板不同,他竭力主张人性化管理,始终坚持“学会宽容,懂得感恩,以诚待人,以信处世,以德为基。以善为本,以和为贵,以义取利”的管理理念,并且据此制订了一整套充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加强书店与公司向心力的有效办法。他的这套管理方法的重要保障措施,是他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精神。一旦管理出现问题,他就会挺身而出,将主要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强调“我之过也”。 对外讲究读者服务也好,对内注重员工管理也好,金浩要求自己与员工不能一般化的“尽力而为”,而要特殊化的“全力以赴”,把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每一件事情做得最好,臻于极致。他希望自己的这一观念能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意识。这是钟书书店与钟书公司重要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金浩自己树立并希望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金浩的这一思想,贯穿在他为发展事业而孜孜以求的生命精神里,也因为他的倡导,反映在钟书书店与钟书公司不断向前的企业形象中。 近几年,金浩还在几乎日日与员工交流的微信中和平素的谈话里,表述他的学习体悟、他的读书心得。比如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包括对一些经典著作,对老子、对王阳明、对佛学等潜心研究的收获。他把这方面的心灵追求,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由此而闪耀出许多思想的火花。他以这些火花来照亮自己的精神寄托与事业发展之路。这显然是一个平常的企业家不易做到的,而实际上是一个真正高擎理想旗帜的企业家所必需的。 因此,笔者发现,金浩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文化型的企业家。他具备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让思想异常活跃的精神世界。因为他有思想,也使他的书店与公司有了思想。 对于这个发现,笔者颇感兴趣,由此引发许多联想。显然,金浩以及他的书店他的公司很有意思,很有文章可做。光是这与书籍为伴、思想饱满、精神抖擞的企业家,也值得大书特书啊,何况在这书店、这公司,还有许多值得关注、值得颂扬的人和事呢! 在利益争夺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浪潮中,在物质变得空前丰盈而精神却时常稀缺的社会生活里,人们面临着私欲日趋膨胀可是灵魂道德很容易沦丧的危机。处此时势,精神的守望与提升,思想的存在与活跃,变得尤为重要。金浩和他的企业能够具备思想,很契合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的一个精彩论断,这一论断的目的是使人们都成为“能思想的芦苇”:“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指导。我占有多少财富都算不了什么;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犹如我是一原子;由于思想,我却拥有了世界。” 笔者发现钟书书店与钟书公司的老板是个有思想的人,真是始料未及,令笔者十分讶异又非常欣悦。于是曾经当着金浩的面也在他的背后,夸奖他具有善于思索的头脑,称他为“思想者”。金浩则很是谦虚,说他无非是喜欢思考而已,哪里当得起这一桂冠。不过他对笔者看重思想很高兴,认为思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世人往往重物质而轻精神的今天,更要强调思想的尊严。提起思想的尊严,使笔者又想起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的另一段话:“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使自己变得崇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地思考,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自然,说金浩具有思想,说钟书书店与钟书公司笼罩在思想里,并不是从职业思想者的角度对待的。如果从纯粹的理论层面甚至哲学的高度看待,一定会认为金浩的思想、他的企业正在遵循的思想极其普通,属于民间思想。这是自然的事。但是,笔者想起在特殊的条件下,康德从高高在上的形而上学下降到通俗的道德哲学这一过程与结果的意义。康德在他的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郑重其事地提到,因为他把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与通俗的道德哲学和日常的道德知识打通,他曾经为此而引以为豪。康德很重视通俗意义上的理论知识。普通的思想只要能够经世致用,就不是肤浅无用的思想。民间的思想同样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而且在康德看来,处于低端的“通俗的道德哲学”往往是通向高端的道德哲学的必经之路。这一点,由金浩的思想也可得到佐证。他的为读者服务的主张以及人性化管理的办法等思想,都是在达到极致上下功夫。所谓达到极致,当然是一种生命意义的最高追求,体现的是一种深远博厚的生命气象,向往的是一种由有限融入无限、由短暂达于永恒的生命境界。这种生命状态的塑造,是与如今全人类都在关注的新轴心时代所必备的“终极关怀”完全一致的。由此可知,尽管金浩他们对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未必揣度和要求得如此深远,但他的思想指向显而易见。是向往高端的,而且有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笔者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运思方向是:不仅要描绘金浩以及他的书店、他的公司所具有的思想,还要显现除了思想本身之外与思想相关的其他方方面面。而思想毕竟是所有描绘的核心。偏重于这一抽象的核心的描绘,却要不失文学的特质,艰难可想而知。笔者尽管全力以赴,仍难免捉襟见肘,难以得心应手。最终的效果如何,还是让因为关爱而热心阅读本书的读者自己感受吧。最后要引用一句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话: “我们坚信,现实必须根据理想加以评判,而且必定会为那些自觉有力量这么做的人们所改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