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能源超限战/发展文库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庞忠甲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起支撑着美国的经济,也由此构成了“石油美元一商品美元”这样一个稳固的资本流动封闭环,并深刻影响全球财富分配的流向。

美元这种国际化货币的巨大威力,不仅仅体现在石油定价权上。当前,全球市场,如石油、黄金、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无论是场内市场、场外市场,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或衍生品市场,无论是布伦特原油(Brent)和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WTI),几乎全部以美元定价。美元汇率直接影响国际大宗商品标价,二者如同跷跷板游戏。

一旦“石油人民币”崛起,“石油美元”陨落,当然是“美元创立以来最为重要的一天”。

但这一切既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也不可能循环重复美式历史老路。

原油交易人民币结算是中国的期盼。人民币结算意味着不再有美元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支付出去的人民币必然会用来购买中国的商品,对实现双方贸易的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币结算也将增加中国在能源贸易中的话语权。

目前,中国与伊朗、俄罗斯和尼日利亚等国在原油进出口领域的交易,有了“点对点”的结算尝试,但在国际社会中并没有普遍性,更称不上国际上的石油货币了。

人民币国际原油货币结算还有很长路要走。

2.前提和支撑。

实现石油贸易和投资结算的人民币化,前提在于妥善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而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货币的国际化,归根到底需要有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资源贸易需求为支撑。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必经阶段有二:

第一阶段是人民币一定要成为全球贸易结算货币。在这个阶段,自由兑换尚非必要条件;可以通过开展货币互换和货币合作,逐步推进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进程。

第二阶段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性储备货币之一,除了应能自由兑换外,必要条件包括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要有足够大的规模,而且结构必须均衡。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在贸易和投资中人民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人民币交易量正在快速追赶亚洲影响力最大的货币——日元。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至本轮金融海啸的反复考验中,中国始终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信誉。但是中国目前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虽已接受IMF第八条款(实现经常账户下货币自由兑换,不施行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资本项目管制仍很严格,传统的严格管制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以及至今仍无自由兑换的时间表等,使人民币尚难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货币。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互换是为国际化铺路的重要步骤。

货币互换是指互换双方协议可在必要之时,在一定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向两地商业银行设于另一方的分支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通过货币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进口商品的费用。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以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

表面上看,货币互换是一种央行间对等的货币相互拆借,但事实上,多为外国央行借人人民币用于与中国问的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国的贸易伙伴认可了人民币的地位和稳定性,接受了人民币作为各方认可的结算货币甚至储备货币,从而给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带来了良好机遇。

尽管货币互换协议并不意味着完全自由兑换,却非常有利于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将降低签约国在两边贸易活动中面临的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也是朝着自由兑换迈出的重要一步。

受货币互换协议的鼓励,在中国和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以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将会越来越普遍。(P344-345)

书评(媒体评论)

庞先生解剖了创新图变、出类拔萃之辈默默耕耘数十载悄然来临的“页岩革命”,是美国的创新环境和能力、企业家精神、市场要素和到位的政策支持无缝结合的硕果,直接助力美国能源独立和制造业复苏,哈伯特悬崖成为伪命题,各能源和技术的定位产生重大调整。能源发展之路面临多重叠加的挑战,全球能源大格局改变的今天,中国能否将挑战化为机遇?“一带一路”“能源革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已勾画出“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的蓝图和行动,打破西方传统经济垄断和霸权,开启能源及经济新秩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世界文化与经济融合,知难而进,终结“能源超限战”,理应为梦想成真而不懈奋斗。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少见强大,我们险象环生;我们形势极好,我们无比脆弱;我们机不可失,我们胜利在望。”

——中国科学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 肖云汉

在能源方面,中国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就目前来看,中国天然气和石油储量占比较低,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这对中国能源安全是个巨大挑战,煤炭是并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是中国的能源支撑点,而非常规资源储量丰富却受到技术和制度的制约而难以开发。未来,储量丰富的页岩资源和尚待进一步开发的核能等其他清洁能源是中国和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美联储纽约分行前COO 理查德·罗伯茨

能源是人类维系生存与寻求发展的基础,是当今霸权国家强权地位和强权国际政治的根本支撑,谁控制了能源,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纪鹏

后记

前瞻“全球能源互联网”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能源这个名词大大热门了起来。

人们关心能源,不免聚焦于石油供应,惶惶于资源危机,惊悚于人类文明前途,无奈于争斗、动乱的囧境,甚至预示着你死我活的“最后的战争”。

哈伯特预言的悬崖式末日推迟了,但是世纪之交新兴经济体需求猛增,可再生新能源远水不解近渴,油价暴涨无已,不断刷新历史纪录。“阴谋论”和“能源战争”预言家纷至沓来,大行其道。

不要以为帝国主义已经走进了历史!“当话题扯到能源供应以及其控制权时,我们仿佛回到了19世纪。”美刊《每月评论》2008年7~8日刊登了主编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题为《石油峰值与能源帝国主义》的典型文章,认为“石油峰值”这一刻将在未来20~30年内到来,这将根本性地打击世界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巨大的危机。作者指出,美国为首的西方应对这一危机的办法是走向“能源帝国主义”,即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开采石油资源,以延长资本利益集团的统治,这将在未来20~30年给世界带来危险的政治和军事动荡。

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等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的“金砖”以及“新钻”国家,势将面临空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对某些环保主义者来说,世界正沿着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导致气候暖化的危险道路迅跑;该变化正威胁着人类文明和生命的存续,除非那些燃料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急剧下降,才可能避免迫在眉睫、洪水滔天的全球大灾变;因此“石油峰值”到来,旧能源耗尽,乃至抛弃可恶的现代工业文明,回归牧歌式刀耕火种的田园生活,未必是个悲剧。

值此莫衷一是,险象环生之际,大自然母亲为人子准备的又一座巨大宝库——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非常规矿物燃料资源之门,俄然开启了。

如果说,新千禧以来全球能源领域上发生了什么出人意表、影响深远的戏剧性大事,高悬榜首的当推大洋彼岸求新求变、出类拔萃之辈默默耕耘下悄然来临的“页岩革命”,几将沦为“夕阳工业”的石油、天然气行业因此浴火重生,全球能源版图和地缘政治格局为之丕变。

页岩油气产业不仅直接助力美国能源独立,进而消弭了全球能源过渡期“青黄不接”的险情,并且有望解开繁荣和环保之间的死结,为科学地明智地开发清洁的可再生新能源,谋划建设能源全球治理系统工程,争得了无比宝贵的时间裕地。

直到5年以前,世界上还少有人听闻“页岩气”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之类古怪的名词。

2012年夏天,《华尔街日报》报道的标题若有所思——《石油峰值达到顶峰了吗》;《纽约时报》首席环境问题专栏作家安德鲁·里夫金(Andre-wRivkin)撰文“重新审视石油漫长的告别”。环保人士乔治·蒙比尔特(George Monbiot)呼应了早些时候的一系列报道,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通栏标题是《在石油产量达到峰值问题上,我们错了》。此前英国广播公司曾问道:“短缺:‘石油产量涨停’理念是否可以休矣?”

这一切想说的是,大量存在的廉价非传统石油和天然气可采资源已经证明:盛极一时的“石油峰值”论现在只是过气的无稽之谈而已,与实际数据脱节,是完全错误的。

能源大局终于出现了有利于消费侧的大转变。2014年下半年开始,各大产油国展开了一场不计成本、竞相低价争夺市场份额的“超限战”,无论几家欢乐几家愁,总是全球最广大消费者“尽开颜”。

现下能源天地依然云雾缭绕,但是挑战与希望并存;“能源造福人类,能源促进和平”岂仅泛泛良愿口号而已。

加快转变能源开发利用方式,推进全球能源转型,实现能源清洁、绿色、高效发展,保证能源安全、可靠、充分供应,是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要课题。

庆幸的是,此刻一幅浩然之气磅礴山河的“全球能源互联网”蓝图已然问世!如果说这是人类工程技术界有史以来最富远见卓识的浪漫主义畅想和展望,一点也不过分。

电力就是能源的未来,未来的能源就是电力。人类使用电力作为无远弗届、无所不能,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已有约120年历史。随着当今特高压输电技术和智能化电网技术的成功发展,为什么不把形形色色的一次能源尽可能统统转化为电力,特别是清洁的可再生新能源产生的海量分散性和间歇性电力,通过高水准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将存在时区差、季节差的各大洲电网紧密连接起来,实现最优化运行方式,风光互补、水火互济、地区互调,有力地保障供应世界各地千家万户用户终端?

想象一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居民享用着西部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力;阳光灿照下的光伏电厂为地球另一端熟睡人家的空调和冰箱提供电能;北极强劲而稳定的风能和赤道丰沛的太阳能就地发电,输向其他纬度地区……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将通过一个庞大的智能电网互联互通。这正是中国倡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所描绘的图景。

2014年5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在莫斯科召开的全球可持续电力合作组织峰会上首提“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构想”。这一定位于系统解决能源供应危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三大挑战的“改变人类命运的大棋局”,经历了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

刘振亚专著《全球能源互联网》于2015年2月3日在北京首发。同年9月14日,在该书英文版纽约首发式上,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创始人、行政总监科尔(Georg Kell)指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伟大构想,将带领世界走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全球能源互联网”必须实现,也必将实现。

2015年9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讲话中宣告“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是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作出的重要倡议。

刘振亚用“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来概括“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本质。他介绍:“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基础平台。其中,特高压电网是关键,智能电网是基础,清洁能源是根本。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像人的“血管系统”,信息互联网就像“神经系统”,如今“神经系统”已经互联,“血管系统”也一定能够互联。

“全球能源互联网”之议,是对世界能源网互联趋势和现实需求的客观反映。一朝实现,国际能源争端和冲突不复存在,城市不用再担心用电高峰,大停电事故不会重演,电力供给不再有盲区,用电成本大幅降低。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丰足的电能,充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需求。

“全球能源互联网”将能深深融入社会每个角落,与互联网、物联网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打造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服务多样化、产业高端化的“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或者说“智慧世界”,让人人享有充足廉价的清洁能源和智慧服务,享受更舒适的生活、更繁荣的经济、更宜居的环境、更和谐的社会,为全人类带来巨大福祉。

按照刘振亚提出的“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三步走的设想,期许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互联,实现以“一极(北极)一道(赤道)”为代表的全球清洁能源优化配置,使北极浩大的风力资源和赤道丰沛的太阳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届时全球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达80%……

刘振亚称,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实现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化石(矿物)能源困局的治本之策,也是全球经济拉动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他预计,到2050年全球能源互联网累计投资将超过100万亿美元。

这一构想得到了很多国际社会成员的支持,但推进这盘“大棋局”的难度极大。当前“国内互联”尚未实现,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浪费严重。国际社会要在不同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以及能源技术路线等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洲际之间推进“全球能源互联”,必须解决政治共识,以及安全、经济、技术管理等领域错综复杂的难题,肯定还有许多路要走。

2016年3月29日,作为跨国界、跨领域、跨专业国际合作平台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一届一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宣告该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同时,中国国家电网公司、韩国电力公社、日本软银集团、俄罗斯电网公司在北京签署了《东北亚电力联网合作备忘录》。这被认为由中国国家电网力推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率先在东北亚地区迈出的重要一步。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系由中国国家电网独家发起成立,是中国在能源领域发起成立的首个国际组织。

中国近20余年在电力工业建设取代了奇迹般的巨大成就,满足了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都已高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从近20个国家进口大量电站设备的同时,积极引进并自主开发先进技术,包括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各种环保、节水设备技术,大容量水电设备技术,大型抽水蓄能机组技术,核电站设备技术以及电网设备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电力装备的技术水平。

特高压、智能电网和清洁能源技术和装备的创新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基础。其中特高压技术对于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至关重要。特高压由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或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输电构成,具有输电容量大、距离远、能耗低、占地省、环保性高的综合优势,输送距离可达2000~5000公里乃至更远,全球各大清洁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之间的距离都在特高压输送范围内。

2004年以来,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各方力量,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成为世界首个全面掌握并成功应用特高压核心尖端技术的国家,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

中国“引领”首倡“全球能源互联网”大计,是硬实力实证和软实力提升的体现,而如果这种“开放共享”精神和实效不止于特定专业技术领域,更跨越到国际合作大范畴,将会在世界文化与经济融合上起到更加不可估量的作用。

《能源超限战》最好的结束语,莫非“能源超限战”终结有望的消息。

向“全球能源互联网”迈步,一派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平协同的地球村良辰美景可期,无疑是人类大家庭发展长程中一个划时代里程碑。值此危机转折之际,何妨冷静下来想一想,未来世界会变得更糟糕,还是更和谐呢?

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有这样的卷首语:“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蠢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严冬;人们无所不有,人们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我们何不有所改动,作为本书尾声:“我们空前强大,我们险象环生;我们形势极好,我们无比脆弱;我们机不可失,我们胜利在望。”

目录

引言 “谁控制能源,就能控制全球”

第一章 缘起

 一、万物运动之本

 二、能源大分类

 三、能源开发与文明晋级

第二章 “石油为王”时代(上)

 一、“一滴石油一滴血”

 二、角逐、危机与战争

第三章 “石油为王”时代(下)

 一、石油大鳄是怎样炼成的

 二、生产者和消费者联合起来

 三、石油产品如何定价

第四章 “能源峡谷”云雾缭绕——当代能源危机虚虚实实

 一、石油和矿物燃料告罄有日

 二、新能源的远水近渴

 三、“旧能源、新方法”大有可为

第五章 能源、环境和人口

 一、“地球暖化”谲云重重

 二、碳经济还是碳政治——温室效应PK能源经济

 三、人口灾难,狰狞毕现

第六章 美利坚霸业未央

 一、美国石油战略一瞥

 二、“页岩革命”重开新猷,能源独立百年无虞

 三、黑金生死恋

第七章 新世纪能源展望——“非常规油气”改写历史

 一、重谱全球能源大格局

 二、天然气进入黄金时代

 三、克里米亚狂澜既倒,油价“超限”波谲云诡

第八章 新世纪能源展望——中国之页

 一、“世界之最”面面观

 二、大挑战、大机遇

 三、“一带一路”战略与能源大计

附录

后记 前瞻“全球能源互联网”

序言

“谁控制能源,就能控制全球”

“能源”一词对应英语Energy,本义为“能量”或“能力”,简称“能”,意指驱使物质运动的能力,亦即万物运动之本。

“能源”又相当于英语中的Energy Source,泛指能量的资源,是可产生各种能量的物质的统称。

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事业需要光照、热力、电力和机械动力等不同形态的能量,系由形形色色的“一次能源”通过特定技术手段转化而来的“二次能源”,是为现代文明社会维持正常运行和发展进步须臾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

具体而言,现时应用的“一次能源”包括: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或称化石燃料)的化学能,水力能和核裂变能,习称为“旧能源”(特指矿物燃料);近年加快发展利用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可再生或几乎取之不尽的‘‘新能源”;此外,尚在开发中的有氢燃料、可燃冰(甲烷水合物)和受控核聚变能等未来能源。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曾有名言:“谁控制能源,就能控制全球。”(Who controls the energy can control whole continents.)又说:“控制石油就控制了各个国家。”(Control oil and you control the nations.)

他还说:“谁控制粮食供应,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货币,就能控制世界。”(Who controls the food supply controls the people;who controls money can control the world.)

这番话凸显了“能源(尤指石油)”“粮食”和“货币”三者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直言道破了霸权大国控制世界的强权哲学指导理念。

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享受与发展。

“能源”是“生存、享受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粮食”为维持人体生命提供能量和材料,可说是一种特色能源;而一切经济活动都将通过精灵花纸——“货币”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融通魔力,纵横捭阖,次第展开。

货币、能源和粮食,三者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互相交错,互为表里;既是国计民生,天下兴亡,乃至文明存续所系,又密切关乎个人、家庭切身利害、生活方式或投资理财;古今中外,谱写了数不尽惊天动地,悲欢离合奇情故事。

长期以来,人们依靠地球母亲在大自然演化长程中储存下来的有限宝藏——矿物燃料作为主要能源,仿佛予取予求,永无匮乏。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发轫,得益于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能源转化技术(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做功的机械能)的成功。进入20世纪以来,石油凭着技术性能上的优越性,跃升为攸关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取代了煤炭的能源王者地位。更有甚者,石油成了现代战争几乎无可取代的动力源,汽车、坦克、飞机、军舰离了它就无法启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因此喊出了“一滴石油一滴血”这样的口号。

全球经济发展,人口基数递增和新兴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产生越来越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升级换代需求,推动能源、粮食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需求上升。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矿物燃料消费量剧增。工业革命勃兴之际,全球“一次能源”年度总耗量按标准油①当量计,估计不到1亿吨,人均不足0.1吨;短短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跃升到了近130亿吨,人均约达1.8吨。

按照2014年的统计数据,全球“一次能源”的86%以上来自矿物燃料,其中按比重计依次为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其余为水能、核能,以及少量“新能源”。

矿物燃料不仅是提供热能的燃料,而且是宝贵的化工原料,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

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很少人频繁念叨“能源”这一术语。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石油危机,惊醒世人全球矿物燃料已知可采储量所剩有限,特别是石油资源告罄有日;研发替代性的尤其是可再生(或几乎取之不尽)的“新能源”刻不容缓,却又远水难解近渴,人类社会势将面临一个可能青黄不接的“能源峡谷”险境。由于水力资源多已利用,余下的开发难度极大:不得不严重依赖储量较丰但效能低下、污染严重的燃料煤炭,以及安全风险可虑的核裂变能充当过渡期两大能源支柱。于是“能源”“石油”几与危机感同声共气,成了世人议论关注的特大热点。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敦促下,近年可再生的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但因基数甚小,在世界能源供应总量中的占比微不足道。截至2014年,可再生能源(指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垃圾热能的总和,不包括水力能)的比重仅占2.5%。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35世界能源展望》估计,如下图所示,到2035年,可再生新能源(包括生物质燃料)供应将增至8%,而矿物燃料的总比重仍将高居80%左右。

于是,以石油资源为主的能源争夺战,如火如荼,愈演愈烈。供给或需求各方、强势或弱势各方,为了赢取能源利益,或要借助能源赢取另类利益,不限于市场竞争范畴,也未必正面打出能源旗号兵戎相见,跨越了政治、军事、贸易、金融、科技、舆论等一切界限,以至借重气象、环境科学等专业领域,不拘一格,别出心裁,各显神通,犬牙交错,出奇制胜,这就是超越实力局限和规则制约的所谓“超限战”(Unrestricted Warfare)了。

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先进科技和能源结构为支撑。人类文明史上已经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煤炭为主要“一次

……

世界的能源前景正在面临巨变。中国的权重和作用力不断上升,同时影响力和风险性都在急剧增加。

大变局呼唤大智慧、大战略。

面对全球能源形势巨变,“超限战”风起云涌,如何在紧迫的时间维度内有效推进国家能源行业转型升级,谋划短、中、长期的万全之策,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也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严峻考验。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个简称为“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的战略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上诸多资源大国,可期通过技术、装备出口,工程队伍走出去合作开发能源资源,打通能源通道,扩建能源大市场,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能源安全。

“能源造福人类,能源促进和平”不应只是口号而已。既然石油、天然气开源有方,可再生能源开发势头强劲,又何必死认“超限战”为挥之不去的常态?最近中国首倡“全球能源互联网”之议,提出科学化全球治理,终结“超限战”,实现“开放共享”高端境界,共谋“环球同此凉热”的大思路。尽管这目前还只是一个设想,需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探索路径、共同推进,却体现了不可动摇的必然大方向。

有关“能源”的论著本已汗牛充栋,但当今世界能源领域快速出现的新事物、新动向,相当于提出了一系列崭新拷问。鉴于其中复杂性和太多误区,客观上需要从根从头,由繁人简,理顺脉络,为广大有心人提供一种知识性、启迪性、分析性的鼎新参考读物。

中国发展出版社部署推出“货币-粮食-能源”三部“超限战”配套专著,是为聚焦全球热点,顺应时势呼唤之举;对于关注中国崛起前景的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尤有强烈、贴切的现实意义。

本书由庞忠甲执笔撰稿,陈思进主持策划。

感谢戴美新女士为文稿初读校正,惠予鼓励支持。

写作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许多来自新闻、文献,以及各大网络资料库的资料;除了文中注出的以外,尚有诸多不及备细列明。我等不敢掠美,谨向所有资料来源的提供者深表谢意。

庞忠甲 陈思进

2016年4月15日

内容推荐

人与动物的差别不在于对工具的利用,而在于对能源的利用。

一直以来,能源危机之说虚虚实实。在石油时代,美国强大的石油依托是其霸权政治的坚实后盾,而在新能源发展,世界能源格局正在改变的今天,谁又能抢占先机,成为下一个能源超级大国呢?

庞忠甲著的《能源超限战/发展文库》从能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能源问题的严峻性。这个严峻不仅是对世界而言,更是对中国而言。中国一次能源对外依赖严重,而新能源开发之路尚有多重挑战。页岩油气产业直接助力美国能源独立,中国较之却并没有那么幸运。全球能源大格局改变的今天,中国能否将挑战化为机遇,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依托,打破西方传统经济垄断,开启能源及经济新秩序,值得期待。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空前强大,我们险象环生;我们形势极好,我们无比脆弱;我们机不可失,我们胜利在望。”

编辑推荐

能源的争夺是一场生存权的战争,熵增是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庞忠甲著的《能源超限战/发展文库》抓住能源这个关键词,从能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形势入手,对中国能源新未来提出自己的观点,迎合当下热点,并有一定研究价值。在这场大机遇、大挑战面前,中国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又该如何应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