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涛,中国著名的电信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导弹控制技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电信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泰斗级的开创者之一,也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早年从事电信、电磁计量等科技工作,1937年回国后。指导和参加了我国第一批真空管的研制;在我国现代通信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初创时期,主持研制成功了多种急需的设备,为我国电信技术和无线电电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开始从事导弹与航天事业,主持仿制成功液体近程弹道导弹控制系统。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种改型设计的中近程导弹控制系统,主持并参加了新的控制系统的预先研究:主持制定了中程导弹控制系统方案;领导和参加仿制、研制成功了几种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主持并参加了我国导弹与航天规划的制订。1985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从事科技工作50年奖状。1991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谭邦治著的《蔡金涛院士传记》生动翔实地记述了蔡金涛的光辉历程。
谭邦治著的《蔡金涛院士传记》以传记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我国著名电信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导弹控制技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蔡金涛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蔡金涛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
出身佃农,家境清贫,但聪颖上进,勤奋好学。蔡金涛幸得各位恩师荐举,在父母兄长鼎力支持和亲友接济下,终于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1926年8月,以江苏省省立第七中学高中部理科第一名的佳绩考入交通部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电信门,成为蔡家祖上第一位大学生。
1.艰辛童年吃苦耐劳
蔡金涛,1908年7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现南通市)石港东乡二总庵东邻(现属五总乡)一个佃农家庭,其父蔡桂喜、母亲时氏都是勤劳、节俭、朴实的农民,教育子女勤奋忠厚为本。他出生后,家中添丁增口,无疑带来喜悦,但也增加了几分忧虑,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呀。由于蔡金涛二叔蔡桂元膝下无子,他便被过继给二叔当嗣子。二叔是位木匠,既种地,又做木匠活,但嗜好喝酒、赌博,家中生活十分窘迫。5岁时,蔡金涛又回到了生父母身边。
蔡金涛兄妹五人,他排行老三,大哥蔡金泉,二哥蔡金浦,四弟蔡金城,还有一个妹妹。他们家除租种地主家的田地外,还开了个小豆腐坊,兼卖些杂货,全家人虽终日辛劳,但也只能勉强糊口,家境十分拮据。父母对他要求很严,一放学回家,便带他下田劳作,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使他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也为他打下了刻苦攻读、勤奋敬业的根基。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还体味到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寓意。
江浙一带读书风气甚浓,尤其南通更是如此。蔡金涛的父母虽识字不多,但竭力支持儿子读书。5岁入私塾,塾师为王元先生,一年后进入张辅庭先生办的私塾学校学习。张辅庭是他的启蒙恩师,他在私塾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品学兼优,深得张老师的赏识。蔡金涛的读书欲望极高,特别是在这位博学、进步的张辅庭老师的教诲下,敏而好学、进取向上的他,更是渴望进入公立学校学习。可家境贫寒,父母兄长起早贪黑,终日劳作,节衣缩食,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时常为他的学费犯愁,他面临辍学的危机。张老师获悉后,心急如焚,亲至蔡家,苦口婆心地劝说他的父母:金涛是可塑之材,辍学太可惜了,即使求亲靠友,也要让他读下去。就这样,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蔡金涛于1918年考取了骑岸镇县立第四高等小学,继续他的学业。
蔡金涛尊师重道,几十年后,他仍心系启蒙恩师。1963年,年过半百的科技大家蔡金涛在辅庭老师70寿庆时,还送去了贺联,倾述师生情谊。他以刚劲而工整的书法在贺联上写下:“桃李满天下,正应优游乡里,从心所欲不逾矩。情谊向革命,还望督促生辈,随党奋斗直到底。辅庭夫子大人,七十大寿。受业生蔡金涛敬贺。”
临终前,蔡金涛还嘱托他的子女,将美国友人送给他的照相机送给张辅庭老先生的儿子。足见蔡金涛与张辅庭先生的师生情谊和他尊师的美德。 2.勤奋刻苦品学兼优
蔡金涛从私塾直接考入高小,没有正规学习过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算术等课程。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更加勤奋、刻苦和踏实。他家距学校5千米,每天都跑步上下学,既可强身健体,又可增强意志。针对没有学过的科目,他更是孜孜不倦地自学与钻研,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入高小时,他的考试成绩为全班末名,但到毕业时已上升为全班前几名。
1920年8月,蔡金涛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考取位于南通县城的江苏省省立第七中学(现南通中学)初中部。在他升初中的当头,家中跌宕起伏的年景和小杂货店的营销情况正处于上升期,经济情况略有好转,但要读初中还是有困难,他只好又请出张辅庭先生劝说自己的父母兄长,能让其继续上学。事情比较顺利,他兴高采烈地步人了省立第七中学初中部。
江苏省省立第七中学是清末甲午科状元、我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09年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城市中学一一南通五属公立中学,这所中学蜚声江海平原,几经沿革,现更名为江苏省南通中学,属于百年名校。历经世代风雨洗礼,“诚于做人,恒于学问”的通中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建校之初,教育先驱蔡元培欣然题词:“积健为雄”;西学大师杜威翁远渡重洋,登台讲学;一代硕儒朱东润、姜亮夫殚精竭虑、挥鞭执教。数代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该校“严谨善教”的教风。正是厚重的学术底蕴、丰硕的文化积淀,使这所中学成为了人才的摇篮、精英的沃土。迄今该校毕业生中已有包括蔡金涛在内的20位学子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
在优良校风的感召和辛勤园丁的教诲下,本已勤奋好学、聪颖进取的蔡金涛,更加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在初中3年的学习中,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深得师长的喜爱和同学的敬重。
在这一时期,蔡家的经济虽属于上升期,但每到新学期开学之际,需要筹措伙食费、学费时,仍要求亲靠友,东挪西借。蔡金涛就这样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地熬着,转眼到了升高中的时候。继续读高中,成为他雷打不动的意愿。1923年,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升入高中。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蔡金涛读高中一年级时,母亲时氏由于积劳成疾,染病去世。母亲去世要支付丧葬费,加上招待亲友吊唁的饭费等,家中的经济骤然下降,他读书的费用更难筹集了。在家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他艰难地完成了高中学业。P6-9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
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许达哲2014年1月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从书》是以传主的人生历程,特别是以其科技生涯为主线;以传主的业绩、贡献、成就与品格风范为主题;集传主、航天工作者、航天史、航天科技成就于一体,并具有较好可读性的大型传记类丛书,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是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统一领导下编写出版的,航天二院负责《蔡金涛院士传记》等9个分卷的组织编写工作,二院院士传记编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传记编撰的具体组织工作。
撰写院士传记,无疑是一个艰巨、复杂而细致的研究总结过程,尤其是蔡金涛院士是我国航天系统年龄最长的一位院士,他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也饱尝了我国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的巨大变化,称得上是我国科技界的巨匠,我国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泰斗级元老,我国无线电电磁计量技术、真空管制造技术、航天控制技术及导弹系统工程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梳理这位从清末、中华民国走过来并经历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电信事业、航天事业创建、发展壮大过程的科学巨匠的业绩、成就、贡献,需阅览和研究大量史料,听取有关科技工作者的忆述。好在蔡老本人生前拟写了一个自述提纲并留存有自传类的资料,还有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的领导与组织下,尹德增、任献忠、汪南群、蔡愉祖、蔡光祖、蔡卫祖、胡江涌等进行了有关的采访,研究生院的梅铮、刘鑫、杨熔、刘亮、黄志强整理了采访录音。这些都为传记的撰写工作提供了基础。特别是蔡愉祖搜集、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张淑卿对手写稿进行了录入,他们为传记的成稿做出了贡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蔡金涛几十年始终如一,钻研科技,嗜书如命;朴实务实,注重实践;亦理亦工,追逐科学与事业,忠诚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正因为他的优异业绩、卓著贡献与成就,以及他的高尚品格、风尚,而赢得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的爱戴与敬重,成为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经过我们的团结合作和共同努力,《蔡金涛院士传记》终于付梓了。在此欣慰之时,我们感到蔡老的科学思想、学术成就和思想品格,尚有挖掘和研究的空间。就书稿而言,也难免有个别谬误和挂一漏万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和读者赐正。
谭邦治
2014年10月26日
“有苏联专家指导会快些。如果没有,我们也应当有信心,相信自己是可以搞出来的。苏联当年不也搞出来了吗,何况我们今天的条件比苏联当时的条件优越得多。”
“很多问题是在工作中催生的,不参加实际工作,难以发现问题,难以提出意见。”
“设计的好坏,必须要通过工艺、生产制造出产品来考核,制造出的产品必须通过试验和实践来检验。”
“理论与设计固然重要,但没有相应的工艺与材料,没有生产技术作保障,是很难获得经得起试验和实践检验的好产品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才不易,千万惜才。”
“我现已届82岁老龄,可是耳不聋,眼不花,手脚灵活,头脑清醒,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报答国家和人民培养我的深恩,还是可能的。”
——蔡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