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如泉编著的《国学经典进阶读本/通识教育系列丛书》精选十部国学经典,对每部经典成书过程、内容价值、流行版本都有精要概括,同时结合原典精华与时代需求确立阅读主题,并选择原著精粹部分指导阅读,同时根据读者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指导与阅读书目推介。既可用作普通读者国学阅读的入门指南,也可供大中专学校选为国学课程教材使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学经典进阶读本/通识教育系列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沈如泉编著的《国学经典进阶读本/通识教育系列丛书》精选十部国学经典,对每部经典成书过程、内容价值、流行版本都有精要概括,同时结合原典精华与时代需求确立阅读主题,并选择原著精粹部分指导阅读,同时根据读者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指导与阅读书目推介。既可用作普通读者国学阅读的入门指南,也可供大中专学校选为国学课程教材使用。 内容推荐 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沈如泉编著的《国学经典进阶读本/通识教育系列丛书》精选了《黄帝内经》、《老子》、《大学》、《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十部经典国学。 目录 导论 怎样学习国学经典 第一节 国学经典的分类 一、经部 二、史部 三、子部 四、集部 第二节 如何选择一部自己需要的经典 一、小序 二、书名 三、解题 四、版本 第三节 如何去读一部经典 一、切不可望文生义 二、读书与人生反思相结合 思考题 第一章 《黄帝内经》 第一节 《黄帝内经》导读 一、《黄帝内经》简介 二、《黄帝内经》养生学 三、《黄帝内经》的读法 四、阅读书目推荐_ 第二节 《黄帝内经》选读 基础篇 提高篇 思考题 第二章 《老子》 第一节 《老子》导读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哲学中的中心观念——“道” 三、《老子》的读法 四、阅读书目推荐 第二节 《老子》选读 基础篇 提高篇 思考题 第三章 《大学》 第一节 《大学》导读 一、《大学》的成书与影响 二、“三纲领”与“八条目” 三、《大学》的读法 四、阅读书目推荐 第二节 《大学》选读 基础篇 提高篇 思考题 第四章 《论语》 第一节 《论语》导读 一、《论语》 二、《论语》的核心思想——“仁” 三、《论语》的读法 四、阅读书目推荐 第二节 《论语》选读 基础篇 提高篇 思考题 第五章 《孙子兵法》 第一节 《孙子兵法》导读 一、孙子与《孙子兵法》 二、《孙子兵法》略说 三、《孙子兵法》的读法 四、阅读书目推荐 第二节 《孙子兵法》选读 基础篇 提高篇 思考题 第六章 《孟子》 第一节 《孟子》导读 一、孟子与《孟子》 二、《孟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三、《孟子》的读法 四、阅读书目推荐 第二节 《孟子》选读 基础篇 提高篇 思考题 第七章 《庄子》 第一节 《庄子》导读 一、庄子与《庄子》 二、《庄子》的生命哲学——精神超越 三、《庄子》的读法 四、阅读书目推荐 第二节 《庄子》选读 基础篇 提高篇 思考题 第八章 《韩非子》 第一节 《韩非子》导读 一、韩非生平 二、《韩非子》的基本内容 三、《韩非子》的读法 四、阅读书目推荐 第二节 《韩非子》选读 基础篇 提高篇 思考题 第九章 《坛经》 第一节 《坛经》导读 一、惠能与《坛经》 二、“明心见性”的思想 三、《坛经》的读法 四、阅读书目推荐 第二节 《坛经》选读 基础篇 提高篇 思考题 第十章 《传习录》 第一节 《传习录》导读 一、王阳明与《传习录》 二、《传习录》的意义和价值 三、《传习录》的读法 四、阅读书目推荐 第二节 《传习录》选读 基础篇 提高篇 思考题 试读章节 导论怎样学习国学经典 多读书,读好书,乃是人生最大的乐事之一。我们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之深邃、形成的典籍之丰厚在人类文明宝库中均首屈一指。这些记录了先民智慧的典籍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挺立了中国人的精神脊梁,延绵了中国人的炎黄血脉。 然而,受到多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越来越强。陌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单的否定。由于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化转型,在很多学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封建主义专制工具,与民主、科学等现代因素格格不入,应当被扫进故纸堆,甚至付之一炬。特别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这种观点影响了很多人。另一个则是简单的肯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人曾降至低谷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再度高涨。国学作为中国人文化身份的标签,又被重新提了出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我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学热,例如小学生读《三字经》《弟子规》等读经运动、创办国学学校、汉服运动等,我们不否认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特别是国学经典被膜拜甚至被神化的取向很值得警惕。 其实,无论简单否定还是简单肯定,归根结底都是一种隔阂。也就是说,国学经典和现实生活之问存在着断裂。书籍,或者说,由书籍为载体的价值,其最根本的作用,始终是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回应生活中的问题进而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国学经典当然也不例外。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学经典要读,但一定不能死读。如果不读,我们将会失去自己民族的文化生命;如果死读,则国学只能沦为一个令人厌烦的负担。 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国学经典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应如下三个子问题。第一,国学经典有哪些?第二,怎样选择一部自己需要的经典?第三,如何去读一部经典? 第一节国学经典的分类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最初指国家兴办的学校,与后世的太学类似。与西学相对的国学概念最早出现在清末。当时的国学是指中国学术而言,也就是中国一切学问的总称。国学是和西学相互对举的。西学,是泛指西洋的一切学术。 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使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西洋学术大量输入中国,从此才有了国学、西学名称的相对存在。洋务运动的主将张之洞所言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的“中学”就是“国学”。中国学术,涵盖古今,包罗广阔,举凡中国的一切学问,皆包括其问。 国学典籍如此之多,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这也是古今学者面临的共同问题,即有读书之心,却无读书之力。国学经典是一座宝库,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因为其卷帙繁多,真的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难免令人心生人宝山而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感叹。“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何从中选出自己需要的书呢?这就需要方法。好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是劳而无功了。因此,我们首先要对国学典籍的概貌有所了解。要达到这一目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了解古代典籍的分类。这是因为,典籍分类,是立足典籍整体、基于一定标准、对典籍分门别类的处理方式。从操作的角度来看,收拢全部典籍,是不可能的。但从理论角度来讲,每一种分类都必然是对全体的分类。这是一个哲学概念。 中国古代对于典籍的分类方法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六种,分别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七略》的“六分法”、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的“四分法”、南朝宋王俭《七志》的“七分法”、唐代《隋书.经籍志》的“四部分类法”、清代《四库全书》的“四分法”以及清末曾国藩的“新四分法”。其中最为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是《隋书·经籍志》首创、《四库全书》集大成的“四部分类法”,也就是经、史、子、集的四分法。 我们就以“四部分类法”为例,简单了解一下国学典籍的分类。 一、经部 “经”从字义上来理解,是织布的时候用的竖线。现代地理学讲“经线”“纬线”即是采用这个意思。而“四部分类法”的“经”则是采用了其引申义。如汉代班固《白虎通》说:“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日五经,言不变之常经也。”东汉刘熙《释名·典艺篇》也说:“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其意思指的是能够治理天下、管理天下的意思。这也是“经”最常见的用义了。把某一类书籍称之为“经”,最早是《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隋志》载: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日:“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筲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P1-3 序言 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取“天地交而万物通”及“交通成和而万物生”之义启动“交通天下”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工程,“国学经典导读”于是有机会作为核心课程被列入“历史、文化与人文情怀”板块。因我曾有在中文系开设同名专业课的教学经历,故忝任负责人之职。出于教学需要,我们编写了课程教材,这是这本小书的缘起。 在一所工科背景相当浓厚的百年老校开设国学课程,谈何容易!自西南交大建校以来,土木工程、轨道交通即是其特色。眼下本就是一个以自然科学方法为标准的时代,又身处科学家与卓越工程师辈出的名校,人文学科的尴尬可想而知。再则是业已成为惯性的工科思维方式仍盘踞于学生头脑之中,而专门从事国学研究的教师又极缺少,本课程的教学真可谓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幸运的是,课程建设得到了许多同仁的鼎力支持。由汪启明教授和马超英教授两位专家领衔,最终组成了一支包括陈迎新、梅红、洪闫华、刘云、崔罡、王海玲、刘爽等老师在内的教学团队。各位老师来自校内不同单位,平时承担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各不相同。大家笑称,唯一的共同之处在于工作都非常繁重。即便如此,在团队合作中,既没见拈轻避重之人,也未听有牢骚抱怨之声,更无人虑及回报问题,于是教学工作最终得以顺利开展。 团队以为,“通识”有二义。一是“通”,即要有一定的覆盖面与广泛性;二是“通识”非“通才”,即不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的,而要以身心发展、树人立德为宗旨。此亦为本书选目的指导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儒家为尊、三教并立、百家争鸣。因此,在选目之时,儒家经典占了大多数,包括了《论语》《孟子》《大学》《传习录》,涵摄先秦儒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基本能够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儒家思想脉络,并兼及现代新儒学。道家选取了最核心的两部,即《老子》与《庄子》。佛家选取了中国化佛教代表《坛经》。与此同时,加入兵家名典《孙子兵法》、法家集大成之作《韩非子》以及医家名著《黄帝内经》。总体上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学知识系统。 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经典导读课,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对象是经典原文。教师是课程设计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直接阅读经典原文的精要选段过程中能激发兴趣,从而有所思,有所得。学生通过对部分经典内容的阅读,能举一反三、掌握方法、迁移能力。因此课程与教材均采用进阶阅读方式安排相关内容。如书目推荐部分,按照初级(入门读物,以较好译注本为代表)、中级(不太艰深的、可供拓展阅读的学术著作)、高级(经典古注代表或较具学术深度的研究著作)来推荐,这对于不熟悉古典文献的同学无疑是简单实用的入门指南。经典选读也分基础篇与提高篇来编写。基础篇结合教学重点选取经典原文重要片段,以“原文+注释+要点”的方式编写,此部分供学生预习与自读。提高篇主要供教师讲述及课堂研讨用,有两种编写方式,根据经典具体情况选取一种。第一种为“原文+经典古注”方式选文(适用于某经典有古注,且注释影响也很大的情况);第二种以“原文+注释”方式(适用于经典及其古注都较艰深,并且找不到其他适合通识课教学的教材情况)。 开课以来,所得远超预期。最初所想,大多数同学未必会对国学真有兴趣,只因通识课学分与毕业考核挂钩,故不得不选修此课。但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发现,有不少工科同学,本身即有较好的国学积累,甚至有能够全文背诵《老子》《大学》者。此外,通过教学反馈得知,同学们普遍反映收获不小,并且对传统经典阅读的兴趣与日俱增。学生有所得,即是教师最好的回报。更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团队教师尽管并非全属于专业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但他们对于国学经典均不乏精深研读,如汪启明老师之于《庄子》、马超英老师之于《素问》、陈迎新老师之于《韩非子》、崔罡之于《传习录》等。如今,他们乐于将自己研习典籍的经验无私奉献出来与学生共享,师生在课内外切磋琢磨、疑义相析,正体现了教育的立德树人的最高宗旨。 近世以来,虽国学命运多舛,但仍不乏爱之者、信之者、守之者。斯文未坠,实乃幸事。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国力崛起,民族热情勃发,诵经、汉服等国学运动又风起云涌。不过在国学热中仍宜保持冷思考。须知今天的文化环境对国学教育而言依然不容乐观,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对传统文化之隔阂依旧存在。此外,国学热中不少活动也颇有商业经营、文化炒作之嫌。得失之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编写这本小书,其意不在投身热潮,博得些许物质好处,实因不愿国学的精神就此沉寂于西学的喧嚣之中。如今所为,不过是就所学、所思、所得与同志者共享而已。因力有不逮,书中难免讹误之处,惟请读者指正。此书如能令读者披览略有收获,进而对经典稍具了解,存有敬意,已是我们编者最大的快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具体编写分工如下: 沈如泉:主编。撰写《大学》、《老子》(与李欣玫合撰)、《坛经》(与王卫合撰)、前言部分。 崔罡:副主编。撰写导论、《传习录》,修订《大学》《孟子》等章节。 汪启明:撰写《庄子》部分(与黄毓芸合撰)。 马超英:撰写《黄帝内经》部分。 陈迎新:撰写《韩非子》部分。 梅红:撰写《论语》部分。 王海玲:撰写《孟子》部分。 刘爽:撰写《孙子兵法》部分(与王卫合撰)。 黄毓芸:负责全书统稿。 全书的引文核对由黄毓芸、李欣玫、周媛颖、王卫负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