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字识中国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谢飞东//聂晖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谢飞东、聂晖著的《读字识中国》是一本简单有趣的说文解字读本。它选择了240字根,或以神话故事,或以生活常识,或以旅游见闻,或以古典诗词,力求以我们熟悉的事物、规律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发展脉络,使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轻松的阅读中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温故而知新。在用语方式上,本书注重口语化,力求以讲座或聊天的形式展开叙述,消除隔阂感。

内容推荐

《读字识中国》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作者谢飞东、聂晖把中国汉字的构形奥妙、汉字意味及与特定汉字相关的历史故事作了一个趣味别致的梳理。

两位作者不仅是汉字研究学者,他们还是艺术家、书法家,又是用文字去创作的诗人,他们甚至还是古琴演奏家。他们用艺术的天性、特定的专业技巧和独特的专业角度,去探索一个本来非艺术的纯学术领域,得到的成果,居然使一个纯学术容易枯燥的工作变成了一个兴意盎然的艺术的研究。

他们别具创意地把中国文字的结构与中国人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现实的方式相联系,匠心独具地从汉字的复杂结构和构形要素出发,把汉字系统确定为二百四十个字根。再按照与字根对应的事物对字根进行分类,形成五个大类二十四个中类一百二十个小类,以囊括天地人万事万物。同时再配以生动具体的大量文字字形图例,让人对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有一个生动直观的印象。同时,作者再把汉字与相关的汉文化相联系,文中穿插了若干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优美耐读的经典诗词,以及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使全书文化艺术信息含量较大,可读性趣味性增强,是别具蹊径的文字学研究专著,又是难得一见的普及性文字学大众读物。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人的身体

 第一回 顶天立地人为本 安身立命必先仁

 第二回 信口开河难为凭 多看多听自圣明

 第三回 举手投足百媚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四回 跋山涉水万里程 登高降低足下行

 第五回 肉身凡胎俗念生 克己修身心为根

第二篇 人的生活

 第六回 生儿育女孝为先 尊老爱幼福绵延

 第七回 千丝万缕作衣衫 常得君王带笑看

 第八回 李白斗酒诗百篇 凡夫饱餐高枕眠

 第九回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寒士俱欢颜

 第十回 坚车载重行路难 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三篇 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十一回 金玉难比有情郎 十娘怒沉百宝箱

 第十二回 天罗地网最难防 禽兽毕命人欢畅

 第十三回 马牛猪狗不如羊 与人为善多吉祥

 第十四回 拔苗助长反遭殃 自强不息万年长

 第十五回 能工巧匠铸辉煌 改天换地世传扬

第四篇 社会的上层建筑

 第十六回 祭祀占卜乃大事 宜敬鬼神而远之

 第十七回 金石丝竹八音起 寓教于乐人人喜

 第十八回 伏羲画卦文明始 经典文化传万世

 第十九回 三皇五帝定国基 知恩图报幸福时

 第二十回 图穷匕见干戈起 以和为贵罢军旅

第五篇 自然界

 第二十一回 日月无光风云起 雷电交加雨将至

 第二十二回 华夏河山九万里 忠魂烈血写青史

 第二十三回 梅兰竹菊四君子 清幽淡雅少人识

 第二十四回 龙飞凤舞献瑞气 虎头蛇尾难成事

后记

试读章节

人死后为鬼。《说文》解读为“人所归为鬼”。鬼、归同音。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古人也应该没有见到鬼吧?他们心目中的鬼又是什么形象呢?在甲骨文中,鬼字下为人或大,上部为面具之形。表明鬼就是戴着面具的人。古人行军作战时,常戴上面具,一是保护作用,二是显得凶猛狰狞,吓倒敌人。胄字就是人的头盔、面具,从字根来说,胄上部是由字,是面具的翻转;下部是帽子,两根会意像帽子一样的面具。古代常称盔甲或甲胄,甲是指披在身上的部分,盔、胄则指戴在头上的部分。面具显得凶猛狰狞,比较丑恶,因此加声旁酉字就是醜,指人长得难看,现在将其简化为丑。应特别注意,十二地支之一、子丑寅卯的丑没有繁体字,丑陋的丑繁体才是醜字。双手戴面具就是異字,表明人戴上面具就不是原来的人了,有区别有差异了。巽作声旁组成翼、冀等字。作形旁加声旁(载、栽、裁,音灾)为戴字。

在商朝、周朝时期,中国人还没有长生不死的神仙观念,也没有佛教中的轮回转世观念。当时的人认为人死后变成鬼,去了另一个世界,生前的身份还会延续。今天,中国很多的腐败官员或大发不义之财的人移民国外,就将大量的财产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到国外,以供挥霍享受。与此相似,古人认为人死了,要多多地准备用品,甚至还要准备人员供他在另一个世界使用。陪葬品、殉葬制度因此而生。因此,那个时候的人并不认为鬼一律都是坏的、害人的,而是像人一样,有好有坏。孔子就说“敬鬼神而远之”。春秋末战国初有一位大师——鬼谷子,即是纵横家鼻祖,是苏秦、张仪的老师,是兵家重要代表人物,据传是孙膑与庞涓的老师。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他隐居在鬼谷,故世人称他为鬼谷子。可见他对鬼谷这个地方并不避讳,世人对鬼谷也不避讳。其实,古人对鬼极度尊崇、敬重。因此,在金文中,鬼字加了示字旁,表示鬼与神、祖、稀一样,都是当时人们祭祀的重要对象。

人类社会在进步,人的观念在变化。到了汉代,人们认为人生活在阳间,人死之后成为鬼,就生活在阴间,对人有害。所以秦汉的小篆中,鬼字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加“厶”字。《说文》解为“鬼阴气贼害,从厶”。至此,鬼之形、义基本定形,隶楷变形不大。此后,鬼的负面意义增多。鬼出来就是害人,人们对鬼多怕、畏、惧而少敬。所以民间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危险大的地方称为鬼门关,耍阴谋诡计不光明正大称为心中有鬼、鬼鬼祟祟。

唐朝宫廷斗争激烈,一片血雨腥风。坐上皇位者往往是杀父子,杀兄弟,六亲不认,满手血腥。因此往往心理压力巨大,始终担心恶鬼纠缠报复。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太子李建成,杀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虽然做了皇帝,但晚上噩梦连床,梦见被他杀死的兄弟化为厉鬼来复仇,于是秦琼和尉迟恭二人晚上在门口守夜,果然,唐太宗不再被噩梦纠缠。但两个大将军不可能天天晚上守门,于是把两人的形象画在纸上,贴在门上。这样,效果仍在。于是他们二人便被后人当作了门神,取代了以前的门神。我们今天还能在民间看到门神一身戎装、威风凛凛的形象。其中一位单手执钢鞭,是尉迟敬德;另一位双手执铁锏,是秦叔宝。

无独有偶,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诛杀姑姑太平公主、仗势挤掉哥哥(一般情况是立长不立幼)成为太子,逼得父亲自愿退位。他也梦到鬼。其中一只小鬼想害他,而另一个大鬼出现,把小鬼捉住。唐玄宗因此久病痊愈,便命画圣吴道子画出钟馗像,并在画上批示,要求全国宣传。从此钟馗捉鬼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文字记载则以北宋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为最早。

鬼字是《说文》540部首之一,可作偏旁构成大量形声字,如魂、魄、醌、魏、魔等。鬼字若位于字的左边,组成的字如魁、魅、鬽、魑等,在篆书是左右结构,在隶书中却变形为半包围结构。鬼字右边一钩拉长,将右边部分包围其中。这是隶变过程中强化主笔、突出横势形成的。类似的变形还有彪、赵、道等。

鬼字头是面具的形状,人戴面具为鬼,人双手戴面具为異,手持面具为卑。卑字上为面具,下为手。还有人将卑字上部的面具解读为装酒的容器,手持酒壶倒酒,表明是为主人服务的奴仆,地位卑下。

畏字甲文像一个头戴恐怖面具、手持树枝欲击打的形状。金文树枝下移,篆书进一步讹变。《说文》误认为是鬼头而虎爪。隶书变形成为今文。戴面具形的字还有異戴等。畏本义指丑恶,引申泛指恐惧。

P110-112

序言

别具蹊径的汉字研究

林木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作者把中国汉字的构形奥妙、汉字意味及与特定汉字相关的历史故事作了一个趣味别致的梳理。

汉字的历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从汉字的历史看,从那些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彩陶的刻划符号中开始的中国文字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先辈们就以六种不同的思路和角度,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方式,逐步地创造出今天还在使用的复杂的汉字系统。其中还包括文字创立和发展中的许多历史故事。这就是生动而真实的汉字的历史。

在20世纪中国全盘反传统及全盘西化的历史中,汉字是首当其冲要被革除其命的。20世纪初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革命家都把汉字当成敌人,欲革除汉字而后快。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杂志4月号发表文章《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认为:“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废孔学,尤不可不废汉文;欲驱逐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又不可不先废汉文。”陈独秀赞成“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大学者胡适亦“极赞成”此种观点。著名史学家傅斯年主张“汉字绝对应当用拼音字母替代,汉语绝对能用拼音字母表达”。蔡元培也赞成采用拉丁字母代汉字。被誉为“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旗手”的鲁迅来得更激烈:“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还说,“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1933年,由在苏联学习工作的瞿秋白倡导的中国文字拉丁化运动在中国出现。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SinWenzBao》(《新文字报》)第一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题字:“切实推行,愈广愈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再次为文字改革定调:“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有着数千年历史而至今还在使用的汉字,在这一个又一个的20世纪思想家、革命家乃至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一致挞伐下似乎要遭灭顶之灾!直到今天,汉字的改革,汉字的繁简,仍然是人大提案乃至海峡两岸争议的大事。

然而,文字,作为一个流传数千年约定俗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体系,作为思想文化的直接载体,它自有其超越政治、超越党派、超越思想、超越时代的特定性质。汉字中包涵着中华民族的习俗、智慧、思想及习惯,自有其不可取代的超稳定的性质和极为坚强的历史文化力量。这就是何以连上述那些在中国现代史上呼风唤雨的重要人物想废汉字也办不到的真正原因。而在今天电脑时代,多种汉字输入法的灵巧运用,为古老的汉字再次带来勃勃生机。本来,汉字的影响,除中国自身外,在整个东亚地区,在越南、朝鲜、韩国、日本至今不绝。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崛起,数百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出现,汉语汉字的学习又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如此看来,研究汉字,本该是件非常重要而涉及面极广的工作。但多年来,文字学研究从来都是文字学学者的事,他们纯学术的研究成果,大多又只在文字学研究圈内流转,而与普通民众无缘。本书两位分析研究汉字的作者不仅是汉字研究学者,他们还是艺术家、书法家,又是用文字去创作的诗人,他们甚至还是古琴演奏家。他们用艺术的天性、特定的专业技巧和独特的专业角度,去探索一个本来非艺术的纯学术领域,得到的成果,居然使一个纯学术容易枯燥的工作变成了一个兴意盎然的艺术的研究。

他们别具创意地把中国文字的结构与中国人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现实的方式相联系,匠心独具地从汉字的复杂结构和构形要素出发,把汉字系统确定为二百四十个字根。再按照与字根对应的事物对字根进行分类,形成五个大类二十四个中类一百二十个小类,以囊括天地人万事万物。同时再配以生动具体的大量文字字形图例,让人对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有一个生动直观的印象。同时,他们再把汉字与相关的汉文化相联系,文中穿插了若干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优美耐读的经典诗词以及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使全书文化艺术信息含量较大,可读性、趣味性增强,是别具蹊径的文字学研究专著,又是难得一见的普及性文字学大众读物。

《读字识中国》一书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把本来应该属于每个国人的文字知识还给了大家,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情。在汉字仍在改革发展乃至因此而争议的今天,在汉字正在全世界流行的当代,这种面对大众的汉字研究,其意义就不仅在普及了。

后记

从识字开始,我们就与文字结缘。无论讲话发言、阅读书籍,还是诗文写作、书法创作,都须咬文嚼字、炼词造句。时间越久,思索亦多。文化之根在文字,字中有乾坤,字中有古今;字中有大道,字中有人生。诗画陶情、琴书自娱之时,挥毫泼墨、激扬文字之余,常常追溯文字之演变,探求文化之发展;分析造字之法,感悟汉字之美。每有所得,记之于册;多年积累,终成此书。

付印之际,首先要感谢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重庆书画院院长毛峰先生,著名美术评论家、四川大学教授林木先生,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总会会长符永刚博士,中国三峡博物馆古文字学研究专家唐冶泽先生,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徐梦立先生,古文字学专家、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先生,古文字学专家、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丛文俊先生,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李义海,重庆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朱晴方等师友的帮助和鼓励。感谢父亲、母亲的支持和期许。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先生的鼓励,感谢作家出版社资深编辑林金荣的辛勤付出,以及金石开、盖启天等多位朋友的厚爱和支持、帮助……

工作、学习和生活是生命的自然状态,写作无论如何重要,也不是人生的全部。因此,写作过程时断时续,希望和痛苦同在,挫折与欢欣齐来。写作目的也在最初的纯学术、理论性和后来的大众化、文学性之间犹豫。最后确定以学术为基准,采用通俗化、普及性的科普方式和语言表达,总算统筹兼顾。

关于学术性:写作过程中,学术性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面对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坚持有源可查,有据可依,大量参考近、当代出土甲骨文、金文、简帛汉字。汉字流传千年,这一过程中解读汉字的人为数不少,但每个人受所处历史时期、个人视野、学识积累所限,解读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应当说是历史上汉字学最权威的文献,但古代文字学家许慎没见到后来出土的大量古汉字,解读难免出现错误。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海量的出土文物(甲骨文、金文、简帛)、快捷的检索手段(电脑、网络),使当代学者的研究视野超越之前任何时代。因此,我们能够不迷信权威,不囿于成见,客观考察,谨慎筛选,采用我们认为更科学、更合理的学术见解。

关于创新性:首先是本书的系统性。我们不可能像徐中舒先生《汉语大字典》那样用2000万字去解说5万多汉字,但我们希望本书兼具字典的功能,那就要找到打开这几万汉字的钥匙——字根。经过拆分3500常用字和500古汉语常用字,反复比较,本书选择了240字根。我们在读字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对“会、更、庚、琴、乐”等字的解读,对“商、龙、凤”等字与“王”字的联系,都简要进行论证。对于“大、心、鬲、教、舟、金钱、禽兽、牛羊、制造、占卜、音乐”等,也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梳理。一已之见,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联系邮箱:smile292221@163.com)

关于可读性:汉字既然来源于大众的日常生活,自应复归于日常生活的大众。我们或以神话故事,或以生活常识,或以旅游见闻,或以古典诗词,力求以我们熟悉的事物、规律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发展脉络,使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轻松的阅读中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温故而知新。在用语方式上,我们注重口语化,力求以讲座或聊天的形式展开叙述,消除隔阂感。

学无止境,达者为师。愿与读者朋友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谢飞东 聂晖

于乐之堂

书评(媒体评论)

《读字识中国》给孩子们解读汉字,走进历史,濡染文化,承继传统,感悟生命打开了一扇窗。读汉字,读的是书法,是音乐,是哲理,是历史,是文化,是智慧,是真,善,美!本书是字典,是散文,是教材,更是汉字综合课程开发之资源库。

——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卢志文

《读字识中国》这本书,语文老师都应该读一读。就学术性而言,它比许慎的《说文解字》更科学;就可读性而言,它比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更有趣。

——中学特级教师,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王崧舟

我从《读字识中国》得到很多启发,深感国学之传承,光明在望!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傅佩蹀

汉字是读书之始,读字有读书之乐。

——马东

《读字识中国》记录了汉字的成长足迹!

——当当图书网VIP用户微笑的雨

一本期盼已久的书!关于汉字起源,既有故事般的陈述,又有典籍般的严谨。好书!

——当当图书网会员茶琴由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7: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