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阿里巴巴CEO卫哲与前阿里巴巴CTO吴炯联袂作序推荐!
“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黄埔军校”阿里巴巴出身的33位创业家亲口讲述他们创业的经验和教训。
从前期如何选择创业方向到后期如何融资,创业从开始到稳定再到成长的所有问题,陈慧娟著的《阿里创业军团(创业路上遇到的问题答案都在这里)(精)》都提供了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供借鉴的方法。
书中33位创业家的初创企业,大部分已经走过C轮融资,部分企业准备上市,横跨实体行业与电商领域,创业者面对的难题,他们都经历过,他们用血泪换来的的经验教训价值百万,每一条都可以拿过来参考使用。
应该如何选择创业方向,避免冲进“红海”九死一生?
应该如何选择创业时间点,避免进入太早或者进入太晚?
应该如何寻找创业合伙人?创始人与合伙人有什么不同?
应该如何快速获得客户,免费是最好的途径吗?
应该如何与行业巨头展开竞争?中小企业如何才能在夹缝中生存?
应该如何在“改变”与“坚守”之间寻找平衡点?
应该如何寻找融资?什么样的投资人最适合你?
应该如何带领年轻化的团队?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应该如何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初创企业当中?
……
创业路上的难题,答案都在这里。陈慧娟著的《阿里创业军团(创业路上遇到的问题答案都在这里)(精)》以“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黄埔军校”阿里巴巴出身的33位创业家的成功创业经历为素材,分享他/她们如何解决创业中遇到的普遍难题,以及利用互联网思维快速颠覆传统行业并实现初创企业快速成长的经验。
敢挑战才能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供职阿里巴巴(简称阿里,下同),创建工作室,成立壹康复——8年,三份职业,每次选择,都是项兰岚对追逐更好自我的蜕变。“敢挑战,才能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是项兰岚对待职业一贯的原则。
2007年,带着对大平台的憧憬与浑身的奋战热情,项兰岚进入了阿里,负责B2B内网“奶牛之家”的开发。在这四个月开发的过程中,项兰岚每天需要跟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接,不停的沟通确认需求并最终完成开发,这也让项兰岚通过跟人的沟通获得非常大的成长。因此在完成平台的开发后,项兰岚选择转岗人力资源培训。
两年时间,项兰岚以部门最小年龄、最优秀的业绩实现三级跳,两年晋升三级,这在阿里是极为少见的,这也与她做任何事都拼尽全力、力求完美有关。除新员工培训外,当时的培训部是没有在岗员工和管理层培训的,很多项目的“第一次”都是项兰岚负责,均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包括阿里十周年的中供教师节晚会。两年多的人力资源培训生涯,项兰岚的管理能力、项目组织策划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沉淀,这也都运用在后续的工作中。
2010年,在岗位再也感受不到快速成长的项兰岚选择从0开始,不做熟悉或相近的业务,而是到自己陌生的领域去开阔自己的眼界,基于这个目的,项兰岚选择转岗天猫,甚至没有一点犹豫地放弃了在B2B时所有未行权的股票。她认为,成长是最重要的事情,人不应该被钱束缚。
新鲜的工作内容一下子就激发了项兰岚的热情和斗志,刚进入天猫半年,她就在公司的考核中拿到了4分,成为公司“271”中的“2”——超额完成目标,这完全超出了公司对她的期望。
业绩虽风光,但在这背后,项兰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全新而陌生的业务,但公司不会因为你没经验而减少要求。在天猫往往一个团队几个人就要负担起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销售额,每年的业绩指标至少都是4倍的增长。不懂运营,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项兰岚发现了一条捷径,这也是被很多同事忽略的事,那就是“搞定人”,通过人来解决问题,完成业绩,这是她最擅长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天猫的业绩是靠每一个品牌商共同完成的。当时天猫刚起步,大部分品牌商的电商团队刚组建,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业绩指标。为了更快地提升业绩,项兰岚做了很多运营“小二”以外的工作,如教企业老总如何打造和管理互联网团队,如何激发和调动年轻人的激情,还专门帮助行业商家成立电商协会,帮助他们推送消息,建立起倒逼机制。团队的能力上来了,市场的机制建好了,大家有了交流分享的平台,那么业绩的提升就很轻松了。在工作上,项兰岚从不设限,更不会定义“岗位职责”,在她看来,任何工作都需要对结果负责,所有能促进目标达成的方法都是应该做的。
压力虽大,事务虽多,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项兰岚的识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她只要稍微和对方接触,聊上几句,她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对方的性格特征和能力水平,并迅速找到和对方打交道的最佳方式。此外,在不断的磨合中,项兰岚的运营思路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对于如何以结果为导向去调动资源融合方面,项兰岚早已得心应手。
但这时候,项兰岚又开始“坐不住”了,她意识到成长的瓶颈又来了!思来想去,项兰岚决定出去创业,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p2-4
阿里系创业帮的成功绝非偶然
卫哲(原阿里巴巴CEO)
大约10年前,马云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终有一天,阿里系的交易额会超过沃尔玛,未来中国500强的企业中,有100个CEO来自于阿里巴巴。”
我当时听了心想,实现第一个目标尚有可能,但是,实现第二个目标无异于天方夜谭。因为,纵观世界各大企业的发展历程,从没有哪一家公司能为国家的前500强企业贡献100位CEO。更何况当时的阿里巴巴,大多是年轻员工,为人处世上都不够老练,连处理自己的本职工作都略显稚嫩,我实在想象不到他们会成为中国未来企业的领军人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年后,在无数企业家论坛上,都能看到阿里巴巴当年那帮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早已成为中国各大企业的领军人物,创下估值过亿、十亿甚至百亿的大企业无数。
历史上也曾有过比阿里巴巴市值更大、品牌更牛、影响力更强的公司,但都没能锻造出如此庞大且精干的创业队伍,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阿里系创业帮的辉煌?深刻分析之后,我归结出以下三个原因:
1.盈利只是使命的附加值。使命驱动,是阿里巴巴的显著特色。一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鼓舞了无数阿里巴巴人扎根电子商务领域,为帮助中小企业挣脱困境而努力。每个从阿里巴巴出来的人,身上都有浓浓的“阿里巴巴味”。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从不一门心思只关注赚钱、盈利、融资、上市,他们更多的是在为改变一群人、一个行业,解决一个社会难题而奋战。
2.既能“搭班子”又能“带队伍”。“搭班子、带队伍、定战略”是中国企业界泰斗柳传志造就联想传奇的三字诀。其中,前两个词均涉及做人之道。自始至终注重领导力塑造的阿里巴巴,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把领导基因根植于阿里巴巴人的身心里。
3.用销售的思维经营人生。在阿里系创业帮中,最成功的一个群体,是来自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铁军(简称中供铁军)。在这支精干的队伍中,没有哪一个人不是从销售主管以及区域经理一路打拼过来的。他们的奋斗史证明了这样一个命题:人生无处不销售。销售分为不同的层级。最简单的销售,是学会把产品卖给客户,让公司盈利;更高一层级,是学会卖公司,卖股份,找融资,为公司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再高一级的销售,是向团队、客户、社会销售梦想。在阿里巴巴,从普通的销售员工到销售主管、区域经理,都能站在台上侃侃而谈。懂销售、有理想、带队伍是阿里系创业帮的显著特质。
观阿里系,谈创业帮,我相信10年前马云的预言或许能够成真。今天,阿里系创业帮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是简单的“成功”二字便能概括。属于他们的最好时代,还正在路上。
后记:心存美好,一路向前
写这篇后记的时候,窗外银装素裹。这弥天盖地的雪,比无声更安静。
很多成长,很多绽放,很多爆发,也是从安静中开始的。正如本书中写到的阿里创业军团。在你认识他们之前,也许并没有太多感知。而当你知道他们时,他们已经做得很大了。
我也是众多阿里系创业者中的一员。
在我正式加入阿里之前,我是一名广播主持人。当时在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任职,独立开设了休闲音乐频道。每天最好的时光,就是坐在导播间,与音乐还有好心情在一起。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是源于自己从小对音乐的喜爱以及对积极美好事物的分享诉求。
然而,生活不止要有诗,还要有远方。当时的媒体行业在我看来,一定要发生变革。于是,我选择了主动求变,加入了当时已经名气不小的阿里,从此与电商结缘。
选择阿里不是偶然。2006年,在我还上大学的时候,假期看了中央二套的《赢在中国》。那是我第一次正式了解马云,也开始对创业有了初步的概念。在我看来,马云是一位很有格局和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我当时就想,如果有机会可以与他共事该多好。
我很庆幸自己有这个机会。我顺利地通过五轮面试,在滨江同区开始了我的梦想之旅。在阿里工作的日子+充满激情与挑战,饱含欢喜与泪水。我在阿里总共服务过两个事业部,一个是ICBU日文站的销售培训,一个是CBU直播中心的主持人。这两个岗位在日后看来,是巧合也是天意。“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乔布斯的这句话放在我身上的最好诠释就是:从阿里毕业后,我经营了一家电商人才培训公司,同时带着一些媒体属性。
很多人会问,主持人那么光鲜,你为什么去创业?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为什么一定要拼实力?
对于这些善良的人们,我只能说:亲爱的,我明白你的善意。大家都希望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活得幸福,找的工作也是“钱多活少离家近”。但是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开拓一条道路虽然有风有雨有岁寒,但这其中的深意与丰盛,力量与坚定,又岂是安逸能够获得的?
选择创业,是内心所向。我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要让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除了自己内心当中的不安分之外,选择创业还有一个原因——支持我的先生。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经历那么多坎坷还能如此坚忍不拔,越挫越勇,我打心眼儿里钦佩他,同时也希望自己作为妻子,能够成为他最好的帮助者。
有些人说,夫妻最好不要一起创业。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患难,我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如果两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保持长足的信任与欣赏,能够放下彼此的性格与不合理的期望,在理解中共处,多去修剪自己成就对方,享受那稀有的经历和生命的跨越,那么共同创业也可以变成婚姻保鲜剂。
每一次努力,都有来自未来的掌声。
创业之后的每一天都如履薄冰,似乎从未有过绝对的安宁,因为要操心与担负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当然,保持适度的焦虑也许是创业者最好的状态。
生命中最让我难过的,是自己辜负了他人的信任。然而最让我有盼头的,是这只是暂时的。在我看来,人最珍贵的品质有两样:一个是热血,一个是纯粹。我多么愿意做一个温柔、积极、仁爱、正直的人,活出爱,让爱与相信成为我本身。
这本书是一份礼物,是我送给自己的30岁礼物,也是我送给所有读者成长之路上的智慧锦囊。我希望把自己和身边人最好的经验打包送给你。
所有伟大的作品都绽放着人性的光芒,商业也不例外。
文中所描写的主人公都是我面对面采访的,再将采访内容进行梳理、集结成文。这里面的故事有惊心动魄,也有稀疏平常,但它们都是真实动人的。这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即便道尽也未必可以让局外人感同身受。在此,我深深地感谢每一位与我推心置腹的人,他们对我诉说了很多之前从未被提及之后也未必会再提起的人或事,感谢这份信任。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发现我在写书的过程中,所描写的主人公资料已经越来越难通过传统媒体渠道获取了——这意味着有很多资讯我是一手的,市场尚未被普及的,想获取势必要通过特殊的方式。
由此生发出我要做的另外一件事。2016年,我要对当今真正有实力和干货的“新电商100人”做一个360度的深度报道,我要让大家可以透过他们了解商业本质,让大家通过我的报道进而对自己的创业之路有所借鉴。
理想和信念除了可以为我们带来财富与幸福,还能在我们遭遇痛苦与坎坷时,支撑我们更好地走下去。
人到三十,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更有质感,更有意义。We were made for amisson。
在此,感谢所有支持我写这本书的创业者,感谢为本书作序的吴炯(John)和卫哲(David),感谢我的团队,感谢购买和阅读本书的各位读者。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阿里系创业帮的辉煌?深刻分析之后,我归结了以下三个原因:盈利只是使命的附加值;既能“搭班子”又能“带队伍”;用销售的思维经营人生。
——卫哲前阿里巴巴集团CEO
每一位从阿里走出来的创业者,在阿里都学到了创业的三要素:创意、团队和资本。阿里系创业者的一个特质,在于他们亲身获得过关于创业的直接而独特的启蒙;阿里系创业者的第二个特质,是他们经历了阿里企业文化的多年熏陶;阿里系创业者的第三个特质,是他们创业的格局。
——吴炯前阿里巴巴集团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