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熊猫的拇指(那些有趣的生命现象和生物进化的故事)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美国)S.J.古尔德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3l篇短小精练的科学散文,纵论进化理论、二叠纪灭绝、动态持续、异速生长、发育的遗传调控、科学史及科学种族主义等广泛话题。亿万年的地球巨变,毫微间的存亡一瞬,都因古尔德的生花妙笔跃然纸上。《熊猫的拇指(那些有趣的生命现象和生物进化的故事)》是S.J.古尔德的又一部精彩之作。

内容推荐

《熊猫的拇指(那些有趣的生命现象和生物进化的故事)》是S.J.古尔德的又一部精彩之作,由31篇短小精练的科学随笔组成,包括进化理论、二叠纪灭绝、幼态持续、异速生长、发育的遗传调控、科学史等广泛话题。亿万年的地球巨变,毫微间的存亡一瞬,都因古尔德的生花妙笔跃然纸上。惊叹之余,不妨用一句法国名言安慰自己:变化的东西越多,就有越多的东西保持不变。

目录

译者序 有趣的生物故事

自序 奇妙而不可预测的生命

第一部分

 完美与不完美:有关熊猫拇指的三部曲

 1 熊猫的拇指

 2 无使用意义的历史标记

 3 双重麻烦

第二部分

 关于达尔文

 4 自然选择与人类的脑:达尔文与华莱士

 5 达尔文的中间道路

 6 未生先死,或一种螨虫的西面颂

 7 拉马克的影子

 8 相互关心的群体与自私的基因

第三部分

 人类的进化

 9 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

 10 辟尔唐人回顾

 11 我们进化中最伟大的一步

 12 在生命中间

第四部分

 人类差异的科学与政治学

 13 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

 14 女人的脑

 15 唐式综合征

 16 维多利亚时代面纱下的瑕疵

第五部分

 变化的节奏

 17 进化变化的幕式性

 18 有希望畸形的归来

 19 关于贫瘠地的著名争论

 20 帘蛤是帘蛤

第六部分

 早期生命

 21 初始

 22 老疯子伦道夫?柯克帕特里克

 23 深海虫与始动物

 24 我们的祖先是一个海绵细胞吗

第七部分

 它们曾被蔑视和抛弃

 25 恐龙愚蠢吗

 26 泄露内情的如愿骨

 27 自然中奇特的伴侣

 28 为有袋类申辩

第八部分

 大小与时间

 29 我们的命数已定

 30 自然的吸引:细菌、鸟和蜂

 31 时间的漫长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熊猫的拇指

英雄对自己的生命都很珍惜,然而胜利经常无情地招致毁灭。亚历山大因为没有新的世界去征服而悲伤;拿破仑的结局更糟,他的厄运在俄国的寒冬便注定了。不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1859)发表后,并没有随即对自然选择做出一般性的维护,而且也没有立刻将自然选择理论明白地运用到人类的进化上(他一直等到1871年才出版《人类的由来》)。相反,他写了一部非常晦涩的著作,书名为《论英国和外国的兰花借助于昆虫传粉的种种技巧,并兼论杂交的优良作用》①(1862)。

达尔文经常涉足自然史上的细枝末节,他写过论述藤壶分类的专著,写过一部论攀缘植物的书,以及一部论蚯蚂i形成腐殖质土壤的论著。为此,有人将他视为陈腐过时的只是描述奇妙动植物的人。这样的人有时也可以幸运地得出一知半解,然而,在过去的20年,达尔文的研究热从根本上抛弃了这种神话(见文章2)。在此之前,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在谈到达尔文时,说他是个“思想贫乏的人……不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话是对同行的误导。

事实上,达尔文的每一部书都是他毕生研究的辉煌而连贯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达尔文并非单纯为了研究兰花而研究兰花。加利福尼亚的生物学家迈克尔·吉色林不厌其烦地通读了达尔文的所有著作(见吉色林《达尔文方法的胜利》),他正确地发现,达尔文关于兰花的论著是支持进化论的一个重要插曲。

达尔文关于兰花的书的开头就有一个重要的进化前提:对于长期生存来说,白花授粉是一个糟糕的策略,因为这样后代只携带单亲的基因,于是,当面临环境变化时,群体无法保持进化易变性所需的足够变异。所以,植物开的花中既有雄的部分,又有雌的部分,这样的花通常进化出一定的机制,以确保异花授粉。兰花与昆虫形成联盟。兰花进化出了各种令人吃惊的“计谋”来勾引昆虫,以保证具有黏性的花粉附着在造访者身上,并保证这只昆虫吸附上的花粉与其造访的其他兰花的雌性部分接触。

达尔文在书中列举了这些计谋。这是一部相当于动物寓言集的植物寓言集。而且像中世纪的动物寓言集一样,达尔文写兰花书的意图就是为了教化。其中的信息虽然是悖论的,但是并不很深奥。兰花利用一般花的普通成分建构了复杂的装置,其中有的部分通常适应不同的功能。假如上帝设计一个完美的机器以反映他的智慧与力量的话,他大概不会将最初用于其他目的的部分收集起来。兰花并不是由一个理想的工程师制造出来的,兰花是由有限的现成部分临时组装而成。所以,兰花肯定是由普通的花进化来的。

所以,这个三部曲论述的共同主题就是关于这个悖论:我们的教科书喜欢用最出色的生物式样做例子来说明进化的发生,例如蝴蝶几乎完美地模仿干枯的叶子,或者一个柔弱的物种模仿有毒的亲戚。但是,理想的生物式样仅仅是证明进化的蹩脚例证,因为也可以认为生物的模仿是假定的万能造物主的作用。生物奇妙的安排与有趣的解决办法才是更能证明进化的例证,明智的上帝不会选择这些途径,但这些途径却是自然的过程,受到历史的限制,接下来的则是不得已的途径。达尔文最理解这一点。恩斯特·迈尔曾经指出,达尔文为了捍卫进化论,一直关注那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有机部分和地理分布。于是,我想到了大熊猫及其“拇指”。

大熊猫是特殊的熊,属于食肉目。在这个目中,大多数常见的熊是杂食性动物,但熊猫却不是,熊猫的进食与这个目的名称不符,因为熊猫几乎只吃竹子。熊猫生活在中国西部高海拔山区的茂密竹林中。它们生活在那里,没有捕食者的侵扰,每天用10~12个小时嚼竹子。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熊猫安迪①,曾经在一次县镇集市上幸运地击倒一些奶瓶,而获得熊猫充填玩具。我很高兴与中国关系解冻初期的成果不止有乒乓球的交流,而且还有向华盛顿动物园送来的两只大熊猫。我好奇地去看熊猫。它们一会儿打哈欠,一会儿伸懒腰,一会儿散步,但是几乎无时不在吃它们钟爱的竹子。它们坐着,用前爪握住竹竿,捋下叶子,它们只吃嫩芽。

熊猫的手灵巧得令我震惊,我奇怪为什么一个适于奔跑的后代可以如此灵巧地使用手。它们用爪子抓住竹竿,用明显可以活动的拇指与其他手指顺着竹竿捋下叶子。这一点使我迷惑不解。我已经学到,灵活的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是我们人类成功的标志之一。我们不仅保持而且发展了我们灵长类祖先手的灵活性,而多数哺乳动物的指都特化了。食肉动物的指可用于奔跑、戳、抓。我家的猫可以乱抓乱挠使我心烦,但它绝不会打字或弹钢琴。P2-4

序言

有趣的生物故事

《熊猫的拇指》是古尔德“自然史沉思录”系列中的第二部,第一部《自达尔文以来》最初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在这部书中,古尔德秉承了他上一部书的风格,但向我们讲述的自然故事却不同。

利用自然现象进行说教的传统源远流长。东西方文化中都不乏由自然现象引发的对人生遭际的感叹和对人的风骨的联想。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像《诗经·豳风·鸱鹗》《庄子·逍遥游》《楚辞·橘颂》等。

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的一些博物学家就承担起借助自然进行说教的角色(博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以及与生物相关的环境因素的学科,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它被分解为生物学的许多分支和一些地球科学的分支)。亚里士多德由生物的构造进一步说明了构成宇宙及社会的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参见亚里士多德《动物四篇》构造I),发现了冷与热、干与湿的普遍性。古罗马时期的大博物学家大普林尼在《博物学》一书中,讲述了人类从自然的和谐中得出的启示,讲述了自然的怪异和紊乱对人生动荡的昭示,颇像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开篇的讲述形式。当然,西方古代这方面的著述中,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伊索寓言》。不过,《伊索寓言》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故事,它把动物拟人化,甚至赋予动物许多本来没有的特性。

即使在中世纪,在此岸和世俗的生活受到极大抑制的时期,人们也希望能从对自然的描述中体会到生命的气息。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兴趣,为了更有效地传播福音,中世纪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动物寓言集。在这类作品中,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有关动物行为、习性的小故事,来说明上帝的存在、万能和仁慈。

到了科学革命时期,这种通过自然现象说明上帝存在的传统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艾萨克·牛顿和约翰·雷是科学革命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他们也是自然神学的倡导者,自然神学旨在调和科学与宗教。达尔文进化理论提出之前和之后,产生了许多更加系统地利用自然进行说教的博物学著作,其中既有完全从自然神学角度出发的论著,如英国人佩利的《自然神学》和怀特的《索尔本的自然史》(这两部书对达尔文的影响很大),又有宗教色彩稀淡的著述,如法国人布丰的大部头著作《自然史》以及时下在我国重新被炒热的法布尔的《昆虫记》。(我举这两个例子并不暗示当时英法在自然观上有本质的区别,自然神学的倡导者中不乏出色的博物学家。另外,直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才出现彻底摆脱神学影响的博物学。)达尔文也写过类似于动物寓言集那样的书籍,如《兰花的传粉》和《食虫植物》等。不过,他不再需要说明什么神学观点,他通过种种奇特的生命现象,向我们讲述着生命的进化和进化的机制。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博物学的传统,从古希腊开始,几乎没有间断地流传了下来。博物学在普及自然知识、倡导热爱自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博物学所特有的从联系和全面的角度看待自然现象、看待生命,从表面的现象中发现带有普适性意义的方式和视角,在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合理地理解自然,理解我们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更健康地利用自然,为了人类的长期发展珍惜和保持自然的和谐。按照当今著名的进化论者、科学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同时也是古典博物学传统的捍卫者恩斯特·迈尔的话说,博物学的目的就是要从“自然现象中发现意义”。20世纪的一些著名的生物学家,如英国的理论系统分类学家J.赫胥黎,遗传学家I.B.s.霍尔丹,苏联的分类学家和遗传学家s.契特维里柯夫,美国的遗传学家H.1.穆勒、遗传学家T.H_杜布赞斯基、古生物学家G.G.辛普森,以及社会生物学的创始人之一、昆虫学家E.o.威尔逊等,都自觉地倡导和继承了博物学的传统,并坚持更全面地研究生物。

本书作者斯蒂芬·杰·古尔德也是这样的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很广,包括进化理论、二叠纪灭绝、幼态持续、异速生长、发育的遗传调控、蜗牛的自然史、寒武纪大爆发,以及科学史、科学种族主义等(他在“自然史沉思录”的很多随笔中谈论的都是他研究的问题)。同时,他还在哈佛讲授地质学、科学史和进化生物学,最近几年,他开设的一门课程就叫作“自然史”(在英文中,“自然史”和“博物学”是同一个词)。古尔德扎实的科学功底和广博的社科、人文及文学知识,以及他聪颖的天资、异常的勤奋和从周围日常生活及流行文化中发现人们熟视的现象而无睹的内涵的机敏,使他不仅跻身于当今世界一流科学家的行列,而且成为与理查德·道金斯、卡尔·萨根、丹尼尔·丹尼特、贾里德·戴蒙德齐名的世界著名的学者型科普作家。他的学术论文被学界引用的频率相当高,同时他的科普书籍又常常上英美畅销书的排行榜。

古尔德的“自然史沉思录”继承了西方博物学的传统,并且有所发展。他像中世纪动物寓言集的作者一样,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有趣的生物故事,如这本书中的绿龟的迁徙(文章2)、螨虫的生命史(文章6)、渡渡鸟与大头树(文章27),以及人类研究自然的故事,如伪造的辟尔唐人(文章10)、错误地以脑的大小来衡量人的智力(文章13和14)、为了理论的需要而臆想出不存在的生物和自然现象(文章22和23)。同时他又像达尔文一样,用进化论做主线,把分离的生命现象联系了起来。然而,古尔德在书中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和表达的情感关怀更广泛,不仅有进化论,而且有理性的人生观和科学观,不仅有对人类的存在和未来的慨叹,而且有从生物的历史和宇宙的演变中引发的幽思,从而使我们通过阅读他讲述的那些有趣的生命现象和科学进程的故事,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享受了沐浴和抬升。在今天阅读这类带有人文知识和人道主义情怀的书籍,对于我们的修养尤为必要。从这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学到我们专业以外(或以内)的科学知识,可以随着作者的引导,在西方文化中徜徉,可以从自然的变迁和科学研究的起伏中经历情感的跌宕。

我之所以对古尔德的作品有所偏爱,也很希望把他的书翻译过来,让更多的人欣赏,正是由于他的书中含有多种魅力。当然,没有同仁和师友的帮助,这部《熊猫的拇指》不可能顺利出版。我首先要感谢三联书店的总经理董秀玉女士、这部书的责任编辑夏谦先生,他们为这部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大的、非功利的努力;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王鸿良先生,他对译稿做过修改,并提出过书面的修改意见,我们未曾见面,所以我更愿意借此机会,表达对他的认真和博学的钦佩;感谢邓雅硕女士,书中的许多文学段落都经过她的修饰,从而克服了原来翻译中的死板:感谢胡志强先生,一些句子的翻译曾得到过他的指教;感谢胡志坚先生和郭哲先生,他们对于文稿的打印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由于译者的学力和笔力不逮,也许不能充分表达出古尔德作品的原汁原味,在这里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