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寅初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建业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蜚声中外的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一生历经三个朝代,跨越一个多世纪,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

杨建业著的《马寅初传(精)》是一部得到马寅初家人认可的传记版本,首届中国传记文学“东方杯”获奖作品,书中通过大量首次公开的历史资料,全面、系统地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马寅初,真实再现了旧式知识分子的胆识与风骨。

内容推荐

马寅初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和人口学家,是举世公认的“学术泰斗”、“一代师表”。他的名字和中国人口问题紧密相连,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几次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甚至轰动了世界;他一生坚持真理,严谨治学,在经济、教育、人口理论研究及人口政策制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生历经三个时代,跌宕起伏,极具传奇色彩。

杨建业著的《马寅初传(精)》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马寅初坎坷而光辉的一生。书中细致描绘了马寅初与毛泽东、周恩来、陈云、陈毅、邓颖超等知名人士的交往,以及同蒋介石和国民党的斗争,全面披露了中央为马寅初平反的内情,充分反映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命运、生活道路和品格风范,以及中国近百年来风云激荡的历史。作品以饱满的激情给人多方面的教益和启示,告诉我们应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怎么才算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

目录

第一部 早年岁月(一八八二年至一九三六年)

 第一章 “我要读书”

 第二章 一根灯芯

 第三章 在大洋彼岸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

 第五章 “一不做官,二不发财”

 第六章 南下

第二部 民族忠魂(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九年)

 第七章 大难不死

 第八章 严正声明

 第九章 “言人之不能言”

 第十章 重大转折

 第十一章 同蒋介石决裂

 第十二章 被捕

 第十三章 投入集中营

 第十四章 “明师永寿”

 第十五章 软禁歌乐山

 第十六章 重登山城舞台

 第十七章 “马首是瞻”

 第十八章 第二次“失踪”

第三部 岁寒青松(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〇年)

 第十九章 轮船底舱的“厨师”

 第二十章 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第二十一章 开国大典

 第二十二章 在京、沪、杭之间奔忙

 第二十三章 重返北大

 第二十四章 七十多岁的“小学生”

 第二十五章 和平使者

 第二十六章 治学篇

 第二十七章 《新人口论》

 第二十八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九章 在权力与真理面前

第四部 小院春秋(一九六〇年至一九七八年)

 第三十章 寂静的小院

 第三十一章 进亦忧,退亦忧

 第三十二章 长长的手稿

 第三十三章 火与血

 第三十四章 医学史上的奇迹

 第三十五章 练身篇

 第三十六章 恩人周恩来

第五部 重见天日(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

 第三十七章 他没有被遗忘

 第三十八章 中南海的春风

 第三十九章 轰动的新闻

 第四十章 真理的胜利

 第四十一章 部长探病

 第四十二章 百年大寿

 第四十三章 最后人生

第六部 尾声

 第四十四章 盖棺论定

 第四十五章 浩气长存

 第四十六章 巨大影响永恒丰碑

马寅初生平活动年表

马寅初主要论著

原版后记

再版后记

附录:采写马寅初

试读章节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天中午,马棣生风尘仆仆地回到家里,兴奋地对妻子说:

“我找到了一个好地方,咱们要搬家!”

“搬到哪里去?”妻子关切地问。

“绍兴东南边的邻县——嵊县浦口镇!”马棣生一边擦脸,一边解释道,“浦口位于嵊县东郊,四明山西麓,剡江与黄泽江在那里汇合。”

当马棣生擦洗完毕,妻子已端来丰盛的饭菜,给他放在桌上。几杯酒过后,马棣生的话便多了起来:

“相传,用两条江汇合处的水来做酒,味道特别好,确实如此!这次我到浦口亲自做了试验。用浦口的水酿酒,今后我们的生意一定会兴旺发达,很可能要发大财!”说完,他深情地看了妻子一眼。

马棣生一家迁到了嵊县浦口镇。

幼年的马寅初在这个乡风淳朴的农村小集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马棣生一家,住在一问中国南方常见的两层简易木质结构的楼房里。这位酿酒作坊主为自己在浦口开设的酒店起名为“马树记”。由于马棣生善长酿酒,王氏贤惠精干、治家有方,没有几年功夫,“马树记”酒店就生意兴隆、财源大增,兴旺发达起来,在方圆几十里以内都有了名气。犹如开矿者发现了金子,在沙漠里旅行的人碰到了绿洲,面对这越来越红火的日子,他们夫妻好不高兴!

一天,收市以后,马棣生用剃刀刮过胡子,面对镜子,发现自己头上已生白发,他不由得带着淡淡的惆怅对妻子说:

“有一件事,近来我经常思虑,很使我担心。”他叹了一口气继续说:“现在我们一家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在外面做蚕茧生意,很少回来,老二、老三、老四的身体都不太好,将来恐怕靠不上,只有老五寅初聪明伶俐,可以寄予希望。只是他年纪尚幼,只有等他长大以后,先给酒店管账,然后继承家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寅初逐渐懂事,对父亲要把他培养成酒店管账先生的安排开始不满,父子之间产生了矛盾。父亲不让马寅初上小学,只许他念私塾。在私塾里,整天背诵四书五经,马寅初极为厌烦。为了表示反抗,有一个时期他竟然学会了赌博。对此,马棣生大为恼火,动不动就对马寅初进行训斥、罚跪,甚至用鞭子抽打。每当此时,王氏便出来对丈夫进行干涉,对儿子耐心劝说,以慈祥的母爱温暖他的心灵。

当时,在马家有一条家规:一个孩子出事受罚,别的孩子都要受到株连跟着挨整。因此,马寅初挨打,他的兄妹也要跟着挨打。这样,他的兄妹们逐渐都对他有了意见,甚至有些恨他。在父亲打过马寅初之后,他的哥哥们又常常来打他。

在这种残酷的封建家教面前,马寅初从来不示弱:对父亲制定的无理家规,他一再要求取消,对兄长的打骂他更是奋起反抗,他们骂他,他就还口,他们打他,他就还手。

这种僵持的局面,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天上午,父亲非常认真地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寅初,你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爸爸希望你能帮助我做事,逐渐熟悉酒店的生意,过几年好正式当酒店的管账先生,成人以后好继承家业!”

“我不愿意,我要到大城市去读书!”

“你怎么能这样想?”

“我怎么不能这样想?念书有什么不对?有什么不好?”

“做生意有什么不好?”

“我已经说过,我不愿意做生意,要去念书!”

“我不让你去!”

“我就要去!你让去,我要去;你不让去,我也要去!”

“你怎么不听话?”

“去念书怎么叫不听话?”

“你还敢犟嘴,给我跪下!”马棣生见儿子不听指挥,越说越生气,便动了怒,大声命令说。

“跪下,也要去念书!”

“算我白养活了你,我看你还敢不敢再同我顶撞!”他边说边拿鞭子使劲地在马寅初身上抽打起来。

“打死我也不做生意!”马寅初忍着疼痛高声反抗……

王氏在楼下听到丈夫又在打儿子,赶忙跑上楼来劝解。当王氏伸手去夺马棣生手中的鞭子时;马寅初乘机从地上站起来,像脱兔一样,拔腿跑下楼去。

吃午饭时,马寅初没有回家。

吃晚饭时,他还没有回家。

这可急坏了母亲和全家人。他们四处寻找,都未找到他。正当大家着急的时候,他的一个妹妹突然说:

“我知道五哥在什么地方!”

“在什么地方?”马棣生着急地反问道。

“爸爸,你跟我来!”

女儿把马棣生带到院内一个鸡窝前说:

“他藏在这儿!”

父亲掀起盖在上面的竹席一看,马寅初果真在里边。

“好啊,你倒有理了,故意躲起来捉弄我们。看我不打死你才怪!”马棣生说完,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儿子从鸡窝里拖出来,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又大打一顿。

P4-6

序言

长篇传记文学《马寅初传》,在1985年10月刚写完就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支持,受到许多出版社的关注,报刊的刊登、连载;《马寅初传》出版后,报刊媒体更是广泛宣传、报道;不仅广大读者欢迎、喜爱,而且还得到领导同志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86年9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马寅初传》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为该书题写了书名:“马寅初传”(见本书封面),并题词“坚持真理,严谨治学”,高度赞扬马寅初先生一生。该书出版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播发消息,《人民日报》刊发书评,很快被抢购一空;1987年又重印,后以《马寅初》为书名,被列入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名人传记丛书,1993年3月第三次重印。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从1987年2月24日开始,在早上、中午和晚上各占30分钟的小说连续广播节目中,用24天时间,向首都和全国的广大听众连续播诵全书;后来,在时过四年多之后,应广大听众要求,该台在1991年4月又重新广播全书一次。

北京外文出版社认为《马寅初传》写得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该出版社1987年9月决定:将中文版的《马寅初传》翻译成英文出版。

1991年6月28日,在首届中国传记文学“东方杯”传记作品评奖活动中,《马寅初传》连同王朝柱的《李大钊》、聂荣臻的《聂荣臻回忆录》、马烽的《刘胡兰传》等12部书籍一起被评为优秀作品,获得优秀创作奖。这次评奖活动由首都的人民出版社等38家出版社、报刊及文学研究机构联合举办;获奖作品是由作家、文艺评论家、著名学者组成的25人评委会,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的近200部长篇传记、回忆录、自传中评选出来的,

前后历时两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七年之中,先后印刷3次《马寅初传》(其中一次被列入中国现代名人传记丛书,以《马寅初》为书名重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四年之中,两次播诵全书,但仍不能满足广大读者和听众的需求;在《马寅初传》出版11年之后,河北省的花山文艺出版社在1997年3月以《马寅初》为书名,把它纳入著名民主人士传记丛书再次出版,在国内外发行。

此外,从2002年至2010年的8年间,有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等5家地方电视台先后6次采访我,谈有关对马寅初先生的采访报道和《马寅初传》内容和创作的情况,并都先后录制成音像电视片,在国内外向观众播放。如,2005年6月,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央纪委监察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四集文献电视纪录片:《陈云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二集“拨乱反正”中,记述了陈云冲破重重阻力,领导中纪委为马寅初平反一事。我作为这一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曾被联合摄制组多次采访,最后被录入电视片,有几分钟的镜头,载入史册。

2013年6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领导又找我谈话,说他们要再一次出版发行《马寅初传》一书。

《马寅初传》一书在写完和出版后,近30年来,先后被许多报刊纷纷刊登、连载、评论,受到4家出版社青睐,广播电台广播、中央及5家地方电视台反复宣传报道,可谓久盛不衰!

这是为什么?

这说明:马寅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他对国家贡献巨大,他的精神伟大;他虽然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马寅初的精神不死,浩气长存,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这次承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再版《马寅初传》,借此机会我又对全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增订,进行了必要补充和修改;新增加了39张有关马寅

初的照片,如1979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在作者写的题为《马寅初的家属希望尽快为马落实政策》的新华社内参上的批示手迹:“耀邦同志,马寅初的问题,应该平反,如何请酌。”还如,1949年10月1日,马寅初与其他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马寅初站在毛主席近旁,亲耳聆听毛主席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文字方面,这次再版我又新增加了“第四十六章巨大影响永恒丰碑”,把这一章放在全书正文的最后,成为全书的结尾。这一章有8000多字,内容主要写马寅初先生去世以后的事情,尤其是在马寅初去世4个多月后,党和国家采纳了他在《新人口论》中的建议,在1982年9月把“计划生育政策”确定为我国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以及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到2014年3月的“两会”召开、32年以来的执行情况。读者可以把此章作为马寅初的后传来读。此外,新增加了有将近4万字的《附录》。

这个名叫“采写马寅初”的《附录》,是我2012年写的回忆录,全文共分五部分。文中详尽地说明了我撰写《马寅初传》的历史由来;采访和写作的全部过程,创作的体会和经验;发表、出书的详细情况,各界反映及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还首次全面、系统地披露了中央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整个过程,堪称珍贵的历史文献;也叙述了从1979年至今35年来,我一直为采访、写作马寅初,研究、宣传马寅初所做的一切工作……

《附录》中所讲述的这些情况,也是多年来《马寅初传》许多读者、听众和观众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借这次再版的机会,我把它作为《附录》收入书中,也算是对广大读者朋友的一个答复。

这次再版的《马寅初传》,总计有69张有关马寅初的珍贵工作和生活照片,全部插入书中,配合内容;并且在全书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同过去出版的几个版本相比,这次再版的更加图文并茂,完整、圆满。

在这次《马寅初传》再版的时候,我要特别感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李乃君总编辑,该出版社大众出版中心主任王彦浩、策划编辑杨云,我的朋友、中国当代著名传记作家陈廷一编审,编辑赵甲思、李鹤;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一些同志参与了本书的打字、校对,我的夫人魏穆紫和次子杨峥亦再次参加出书工作,在此也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杨建业

后记

蜚声中外的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一生历经三个时代,跨越一个多世纪,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

我从1979年春天,开始接触和了解他的时候起,就被马寅初的事迹深深感动,就萌生了为马寅初写传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马寅初的全面深入的了解,经过六年的努力,今天终于完成了我的夙愿,将长篇传记文学《马寅初传》一书奉献给了读者。

过去,我曾发表和出版过几十篇乃至上百篇属于政治、教育、文化和科学等范畴的人物特写、通讯、访问记、报告文学、传记等作品,如毛泽东、邓小平、李鹏、康克清、周培源、胡愈之、蒋南翔、何东昌、叶恭绍、黄昆、姚雪垠、刘白羽、草明、曲波、范曾、叶辛、柳玉芳、霍懋征等等;但每篇的字数均在一万字以内,或二三万字左右。这次写的《马寅初传》却是一部近20万字的著作。同我写别的人物所用材料,都是由我亲自采访而得来的一样,这部书中的许多材料,也大都是我直接同马寅初以及他的家人交谈中采访来的;有的则是我亲临现场获得的,也有的是从有关材料中挖掘出来的。

《马寅初传》从采访、写作到成书,先后历时六年半。它完全是我在完成繁重、紧张的新华社记者的工作任务之后,利用业余时间写成的。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两个阶段。

从1979年春天开始,到1982年5月10日,是第一阶段。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作为新华社的记者,我前后共采写了十几篇关于马寅初先生的报道:其中有调查报告、新闻、特写、通讯等。这些作品报道了党中央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经过,介绍了马寅初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和治学精神,追记了马寅初先生坎坷不平的经历和坚持真理、英勇斗争的品德,记述了马寅初先生晚年舒畅愉快的生活。

在这一批作品中,有一篇是送到中央的关于为马寅初平反的调查材料,胡耀邦和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当天就在上面作了应该为马寅初平反恢复名誉的批示,紧接着邓小平同志又为马寅初的平反问题,作了具体指示,为推动给马寅初早日平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采写这些报道的时候,我先后不止十次地去马寅初家里,同马寅初本人,马寅初的夫人王仲贞、次子马本初、女儿马仰惠、女婿徐汤莘等,进行长谈,详细了解马寅初一生的情况;同时还去中央统战部、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全国政协、北京大学等部门,找有关人员了解马寅初的情况,查阅了能够找到的有关马寅初的所有档案,并仔细研究了过去两次批判马寅初人口论的几百篇、共有几十万字的报刊文章;并多次亲临现场,采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看望马寅初,以及为马寅初举行的各种活动。因此,在完成新华社报道任务的同时,我便搜集和积累了关于马寅初的大量珍贵材料,这就为后来写《马寅初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逝世后到1985年10月,是我写《马寅初传》的第二个阶段。当我报道完马寅初的丧事后不久,我就最后下了决心:要写一部反映马寅初一生主要事迹的《马寅初传》。为此,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我又用两年的业余时间,专门补充搜集马寅初的材料。

在这一期间,我先后到北京图书馆等许多地方查阅、摘抄、复印了马寅初一生中在报刊上发表的许多主要文章,以及关于报道他活动的不少新闻;仔细研究了他的大量有关经济和人口问题的论著;反复阅读了马寅初生前工作过的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史;并到现场实地考察了马寅初生前生活和工作过的一些主要地方。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马寅初生前的许多有关细节,我又在1984年上半年找马寅初的次子马本初,在他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同我一连长谈六次;找马寅初和他的第一个夫人张桂君的外孙女与外孙女婿——专门研究历史的寿纪瑜及戚国淦教授;找马寅初在北京大学的同事和秘书姜明;找马寅初家乡浙江省嵊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成火和嵊县文化馆创作组;找重庆大学校长江泽佳和重庆大学校友会;找新华社曾经驻美国纽约的记者,找派往哥伦比亚大学的学成回国的访问学者多人,当面或通过书信,反复详细了解马寅初的情况和有关背景。

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并完成对写《马寅初传》的构思以后,在1984年炎夏的一天,我还带着一大包有关马寅初的材料,汗流浃背地到原《人民文学》编辑部负责人、老作家、著名编辑李清泉同志家里,向他讲述了我的写作计划和主要内容,当即得到他的热情诚恳的指导和帮助。

在整个写作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我的爱人魏穆紫同志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协助我搜集资料,抄写稿件,先后帮助我做了许多工作,保证了写作的顺利进行。

对以上所有支持和帮助我写《马寅初传》的单位和个人,在此,我特地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1984年8月到1985年10月,是我在业余动手写作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有任何节假日,白天工作忙,晚上经常要开夜车到12点,有时甚至到凌晨;困了,我就抽烟、喝茶、用冷水洗脸;夏天闷热难耐,为防避胳膊上的汗水把稿纸沾湿,我就把手绢铺在稿纸上,挥汗如雨地写作……

今天,《马寅初传》虽然同读者见面了;但由于时间仓促,所搜集的资料也许不够齐全,加上我的水平有限,因而很可能还没有把马寅初先生的光辉伟大的一生充分描述出来,甚至书中还可能会有遗漏和差错,诚恳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当年同马寅初先生共过事的同志予以指正,以便将来有机会再版时,加以补充和修改。  作者

1985年10月15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马寅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8: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