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咱们学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艾苓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咱们学生

一位老师提到某位官员,她说:“你知道吗?他是咱们学生。”她接着说起好多校友,一些我熟悉和不熟悉的名字,如数家珍。 另一位老师提起地方电视台某主持人,他说:“你不知道吧?她是咱们学生。”他接着说起好多校友,一些我不熟悉和熟悉的名字,言语中充满自豪。

回到母校工作,我渐渐知道,老师们的自豪因何而来,也渐渐知道,“咱们学生”是个简单说法,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咱们绥化学院的毕业生。

我的母校是绥化学院,她坐落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1985年我入学的时候,她叫绥化师范专科学校。更早的时候,她叫绥化师范学校、绥化地区师范学校,1953年建校,2004年升本。因为在本科院校中资历浅,有时被误读为“缓化学院”或“妥化学院”。

来校报到的学生,很少喜气洋洋。有的人志向高远,因为种种原因考到这里,他们委屈、沮丧,好像让谁黑了一下。他们需要一点时间,认识同学,了解老师,熟悉校园,逐渐消化掉委屈和沮丧。

二十多年前是这样,二十多年后还是这样。

我当年是高高兴兴来报到的。高中老师说,升人高校后我可以把数学撇到一边,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我的目的达到了。我像个饥肠辘辘的人终于找到免费餐馆,只管往嘴里一样一样塞东西,也不管是否消化得了。母校藏书有限,足够我借阅;恩师名气不大,常为我指点迷津。

我们还自发组织了自己的文学社,取名“野魂”。当时工字房有间展厅,只要没有重要展览,每到星期天我们就聚在那儿,交流读书心得,探讨文学现象,也交流近期作品。交上来的作品大家逐一地看,逐一发表意见,修改完的作品经过筛选,发表在社刊《野魂》上。

蜡纸是要的,钢板和手推油印机是借的,纸张是自掏腰包买的,女生负责刻写和插图,男生负责油印和装订。他们没有油印经验,用力不均,蜡纸打褶,前两期《野魂》像刚出生的丑孩子,脸上有很多横七竖八的褶。孩子太丑,不好送人,就自己留着。后来《野魂》有了些模样,我们才送给老师和朋友,寄给省内高校的文学社团,也寄给我们向往的杂志社。

处女作发表了,我并不知道。孙向阳老师在红楼楼下遇到我,他说:“我在《黑龙江日报》看到《奶奶的拐杖》,署名张爱玲,是你吗?”我太意外了,使劲点头确认。他马上回办公室找那张报纸,说:“拿去吧,送你了。”我连句谢谢都没说,拿着那张报纸一路奔跑,从红楼跑到工字房,又从工字房跑到图书馆。在图书馆找到文学社的头儿,我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只把报纸摊开,把发表的作品指给他看。报纸交给他,我像完成了任务,一蹦三跳地下楼了。

作为学生,我在母校仅仅停留了两年时间。教学一线急需教师,学制压缩,我们成为绥化师专第一届两年制专科毕业生。我高中时代的闺蜜告诉我:“那两年你写作进步最快,你哪里是在走路啊?你是在奔跑,每封信我都能读出你的速度。”

在文学社,我的笔名是“野马”。我这匹野马并没跑远,在外面兜了很多圈子后,又跑回了母校。2005年秋天,我这个历史系毕业生站到了中文系的讲台上。

有一次暑假,我去学校,校园里空荡荡的,只遇到个别未离校的学生和几位工友,感觉心里也空荡荡的。原来,学生是学校的灵魂,缺少莘莘学子的校园,像空空的袋子;学生也是老师的职业生命,没有学生,我们何处立足?

到目前为止,绥化学院没有出过所谓的“杰出校友”,既鲜有高官,也少有富豪,他们绝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基层,做普通人的工作,过普通人的日子,和这所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正相吻合。

几年前,遇到《绥化晚报》同事,那时绥化的储蓄所还没有摄像头之类的设备。他跟我说:“刚采访完你们学校一个女生,她捡到十万元的存折交到派出所了。你知道吗?这女孩家庭条件很一般,马上就离校了。失主借钱要买房,账号密码和身份证就夹在存折里。”

那一刻,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为我的学校自豪。

同事接着告诉我女生的名字,我觉得似曾相识。同事说:“和她提起你,她说她是你的学生。”P1-3

书评(媒体评论)

只有艾苓老师这样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平实却让人心生感动的文字。

读者,jirn_lee_atm

在《读库1500》上看了这篇作品好感动,大学时也遇到困惑,遇到难题,可惜没遇到好老师,最后自己解开了困惑,但是走了很长的弯路。看到您这篇文章,很替您的学生高兴。真好。

读者,小桥流水

老师,你不提这些事我都忘了,过去恍然如梦!那些日子磨砺了我,我现在研究生毕业了,早已参加工作,最后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自己创业了。瞎折腾!老师,我正在朝你教我的那样在努力:真诚地热爱生活,从容地看待得失!对了,我也是一名教师了,一个当了母亲的老师!

学生,董冰冰

看着您的文字,字字人心,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一幕一幕,像昨天一样,出现在我的脑海,有几许感慨,更多的是感动!一位老师对一名学生的爱,不惊天动地,但却影响了我的一生。

学生,贾春联

后记

琢磨书名的时候,偶然想起《非走不可的弯路》,觉得最恰当不过:“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这篇旧作1996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署名还是“张爱玲”。临时发现名花有主,改用《咱们学生》。

1997年,我听从袁鹰先生建议,使用他为我取的笔名“艾苓”,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领着自己回家》。此后我在创作上走了很多弯路,有过各种尝试,始终长进不大。

我对自己不满意,朋友们也不满意。乔叶比较委婉,说人到中年,希望看到我更厚重的作品。任永恒酒后直言“太小家子气”,他说:“你不能只是李一的母亲,你要成为人类的母亲!”他提醒我的其实是眼光和格局,一个写作者不能光盯着自己的小天地。

2014年5月,我尝试非虚构写作,集中写了一批学生故事,《咱们学生》刊发在《读库1403》。读库九周年活动现场,我的学生故事还成为白岩松和张立宪讨论的话题之一。受到各方鼓励,我开始采访,学生落脚的地方,都可能成为我的旅行目的地。后续作品《毕业生》将刊发在《读库1603》,《中文系的日子》将刊发在《北方文学》。我还在试水阶段,大家的肯定对我很重要。

不能不提马国兴。他原本是我的读者,神交二十年,他早已成为比肩而立的同道,成为我的兄弟。四年前,他把我娘的处女作推荐给《读库》,姜淑梅从此广为人知。三年前,他出现在央视《读书》节目录制现场,给了我娘意外惊喜。一年前,他出版新书《读库偷走的时光》,其中记述了我和我娘与他和《读库》的缘分。知道我要出书,他直接说:“清样出来,给我看下吧。”如果这本书文字很干净,那是因为他做过一次保洁。

这本书算是一次作业吧,呈给对我寄予厚望的恩师,也呈给帮助我的朋友们,谢谢你们!

我供职的学校绥化学院名不见经传,几乎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学生多是贫寒子弟,他们的故事必然伸向社会底层各个角落。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痛楚、抗争和艰难的成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部分人物为化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可能要走更多弯路。

我能做的只有瞩目和祝福,祝福他们每一个人!

艾苓

2016年5月

目录

天降百合(代序)

上辑

 咱们学生

 冰丫头

 七楼

 骑手

 喂,你!

 我爸妈说

 重阳节快乐

 谁为她开门

 老杜那些犯二的事

 班长

 您不记得吗

 成长协议

 谢谢您曾经表扬我

 笑容

 “学渣”梦楠

 学生会主席的答卷

 送你到此

 包裹与行囊

 支教班主任

 冷板凳

 小小的一片云

 佳乐的支教日记

 小李老师

 求证梁爽的2007

中辑

 女兵小南

 长途跋涉的苹果

 挨过巴掌的云

 甘蔗的甘

 松手

 “考碗”

 “上岸”

 考生妍妍

 记者李娜

 歌手森森

 公主病疗程

 校园主持人

 逃逃

 谁没哭过

 来自伊春的雪

 北漂三年

 拧

 选调生小魏

 白富美身后的家

 从小地方来

 喵喵的过街天桥

 这个人是谁

 一路前行

 作者宏亮

下辑

 教室里的鱼缸

 为什么沉默

 课堂上的手机

 学习拥抱

 没有公章的奖状

 有些经历别人无法代替

 给我一点勇气

 谁该做慈善

 不期而遇的凉

 为什么要说对不起

 非走不可的弯路

后记

序言

天降百合(代序)

初冬时节,有个朋友病了。她来这个城市时间不长,作为本地人,我必须得慰问慰问。

第二天是周六,我起早去花店,买了十支粉色百合,想给她惊喜。

不料,她也起了大早,悄然出门。她在电话那头呵呵笑:“明天晚上我可能回来,你先替我照顾她们吧。”

我把百合抱到家,打开外面的保护膜,花香氤氲。我怕室温高,那些花苞开得太快,把她们存放到稍凉的角落,也不敢给水。

周日晚上,朋友临时有事,继续旅行,她在电话里说:“你拍照片发给我,花你就留下吧,心意我领了。”

送人的百合,忽然变成送给自己的。遗憾过后,也有几分窃喜,好像天上掉下百合花,恰好砸到我了。

我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给朋友,接着拆除包装,找瓶盛水。这时候才发现,缺水时间太长,盛开的花朵有些打蔫,那些花苞就更蔫了。唉,是我疏忽了,没照顾好她们。

第二天早上,那些美丽的孩子好像喝饱了水,打蔫的有了精神头,打苞的新开六朵,即便是个大花瓶,十支百合的花朵也相当拥挤。

以后七八天,我每天换水,每天都有新开的花朵。哪里想过,萧瑟的初冬,家里竟有了一场热闹的花事。

本想给朋友惊喜,享受这份惊喜的却是自己。

想起我的学生们。

只要他们问:“老师您有时间吗?我想找您谈谈。”

我总说:“好,我们定个时间吧。”

我也年轻过,苦闷过,无措过,也曾得到过老师的帮助。毕业二十几年后,我们几个同学约到一起,专门庆祝恩师和师母的结婚纪念日。记得老师特别感动,端起酒杯泪光闪闪,他说:“现在,功利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的师生关系是零功利!”

我常常也是功利的,但喜欢师生关系的零功利。

第一个找我倾诉的是个瘦弱的女生,那时我刚上两周课,还是菜鸟。她的同学刚刚离开教室,她的眼泪就一双一对滚落,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有位高个子女生一旁陪着,不时递给她纸巾。

等她悲伤过去,我问:“出了什么事?”

原来,两个人都参加了校报记者考试,面试的时候,高个子女生胜出,她被淘汰。

我想笑,但不能笑,在我看来是小事一桩,对她而言却是天大的事情。我问:“你分析过原因吗?”

“分析了,可能我太实在了。学长问我:以前写过新闻稿吗?我说没有。他问:经常看新闻吗?我说不怎么看。”  “实话实说,没错。”

“可是老师,我失败了。”她的眼泪又下来了,“我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做喜欢的事了,还是失败了。”

我说:“这只是暂时的结果,校报记者团可以随时进入,你得更努力才行。不是校报记者,你也可以采访校内新闻。写完新闻稿,你可以拿给我看,也可以拿给学长看。只要你努力,他们会看到你的。”

“真的吗?”

“真的。”

她破涕为笑。

我问:“你这么想做记者,为什么不看新闻呢?”

“以前忙着考试,现在想看电视也不方便。”

“图书馆有专门的报刊阅览室,你可以到那儿看。你也可以上网浏览新闻网站,看看人家怎么报道新闻。”

我帮她看过一次新闻稿,提了具体修改建议。

大概一个月后,她告诉我,当上校报记者了。再后来跟我约稿,说她已经是校报编辑。

毕业前夕,她参加公务员考试,笔试和面试结果先后公布,国考和省考她都赢了。有的学生困惑,不知道饭碗在哪里;她的困惑是:到底要放弃哪个单位?没等她做出抉择,省考单位替她做了决定,人家录用了她。

答疑解惑后,有时也得开夜车,那是我自己的事,谁让咱是老师呢?

回到母校教书以后,备课上课,恶补学历,晋升职称。等这些事告一段落,想写点东西,学生们的故事扑面而来,那是我无意中积累的财富。

有些事,可以不问功利,先去做好了。我的朋友林超然说过:“任何事情都是做给自己的,或者说,首先是做给你自己的。”

内容推荐

艾苓编著的《咱们学生》是一部非虚构作品,来自普通地方院校的艾苓老师如实记录她的学生故事。这些学生多是贫寒子弟,他们的故事触角延伸到社会底层各个角落,他们的成长在当今中国大学具有标本意义。部分作品在《读库》刊发后获得好评。

编辑推荐

《咱们学生》的作者是青年作家、大学教师艾苓。

本书创作的是关于她学生的故事——有支教生的励志故事、有学生干部的“执政”生涯、有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挫折、拼搏与成长。一群年轻大学生的真实个人奋斗成长史,反映了时代脚步和年轻人的精神风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6: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