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江苏巡抚程德全是重庆云阳人,历任东北大将军、江苏巡抚等官职,在东北期间领导官民抗击沙俄的侵略,到江苏任巡抚后又带领江苏官民开展了江苏区域的现代化,他在辛亥革命中不费一刀一枪光复苏州,避免了流血牺牲,对江苏的和平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王玉贵著的《民国奇人程德全》为世人重新认识和评价程德全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材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奇人程德全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玉贵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末代江苏巡抚程德全是重庆云阳人,历任东北大将军、江苏巡抚等官职,在东北期间领导官民抗击沙俄的侵略,到江苏任巡抚后又带领江苏官民开展了江苏区域的现代化,他在辛亥革命中不费一刀一枪光复苏州,避免了流血牺牲,对江苏的和平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王玉贵著的《民国奇人程德全》为世人重新认识和评价程德全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材料。 内容推荐 程德全是晚清政坛上少有的与时俱进、敢于负责、关注民生的官员,这是他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能率先由地方督抚转向支持革命的重要原因。与以往过多强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史学著作不同,王玉贵著的《民国奇人程德全》一书将程德全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来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生逢乱世 第一节 “洋人的朝廷”:国人唾弃 一、甲午中日战争:空前的民族灾难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第二节 自强努力的失败: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逐渐丧失 一、戊戌政变:统治阵营内部的权力纷争 二、最后的挣扎:清末新政 第三节 摧枯拉朽: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 第二章 关外岁月 第一节 黑龙江的主政者 第二节 锐意进取,积极作为 一、整顿吏治,整肃贪腐 二、统筹考虑,开发东北边疆 三、筚路蓝缕,创办实业 四、创办新式教育,培养人才 五、整治社会秩序,打击盗匪活动 六、司法改革 七、军事改革 八、对俄交涉,捍卫国家主权 九、加快蒙旗地区的改革 十、上书要求立宪和消除满汉对立 第三节 遭人诬陷 第三章 程德全抚苏 第一节 勤政的巡抚 一、整顿吏治 二、积极推行地方自治 三、大力进行灾害救助 四、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二节 支持立宪者的最后忠告 第四章 辛亥革命中的程德全 第一节 宣布反正,苏州光复 一、武昌首义,各地纷纷响应 二、光复前的苏省社会 三、程德全宣布反正,苏州光复 第二节 全省相继光复 一、全省相继光复 二、程德全赴南京就任江苏都督 第三节 建章立制,重建社会秩序 第四节 积极参与全国政权的筹建 第五章 辛亥革命后的程德全 第一节 南北议和成功,程德全回任江苏都督 第二节 革命党人倒程失败,江苏实现统 第三节 全力侦查“宋案” 第四节 心灰意冷,遁入空门 一、被迫再次宣布江苏独立 二、遁人空门 附录:敬人及物 ——略记曾祖父程德全之雪泥鸿爪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戊戌变法的高潮出现在1898年6月11日到9月20日的103天中,史称“百日维新”,但其酝酿和准备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戊戌变法的灵魂人物是康有为。以他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适应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从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出发,从西方资产阶级那里借取了进化论等思想武器,在猛烈抨击“恪守祖训”的封建顽固派的同时,也对只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技艺而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洋务派表示不满。他们认为只有实行彻底的变法、维新,走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挽救日益严重的瓜分危机。 康有为早年曾到香港等地游历,阅读过一些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书刊,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开明的政治制度有一些感性认识,并对腐朽的晚清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不满。1888年,他利用在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的机会,第一次给皇帝写了一封5000多字的长信,阐述了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此后又于1895年4至6月、1897年12月、1898年1至2月前后共8次上书皇帝,一再呼吁尽快进行变法。其中最有名的是1895年4月的“公车上书”。这次变法是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的会试期间进行的,因此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康有为也由此成了变法的精神领袖。在这一过程中,康有为还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政论文章,为改革广造舆论。为争取更多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支持和参加变法,他和支持者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天津等地创办报纸、组织团体、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主张,为变法制造舆论。 康有为等与顽固派进行的激烈论战,影响最为深远。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改变封建专制统治、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除八股取士制度等3个方面展开。维新派通过论战批驳了顽固派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荒谬主张,强调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和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的重要性。在论战中,维新派人士虽然广泛引证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有关学说作为立论的依据,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其实早就有人提出过,比如关于限制专制君主权力的主张以及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揭露等,就一直有人在进行阐述和论证。以科举制度为例,自隋朝开始确立,历经干百年的发展流变,虽然曾为统治者网罗了不少治国人才,但越是到后期,其弊端也表现得越明显。清代在野文人徐大椿在《时文叹》中说道: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神门高第,可知道三通(指唐朝杜预的《通典》、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明朝宋谯的《通志》)四史(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卖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类似这样的批评,自科举制度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科举制度由选拔人才、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环境到转变为扼杀、埋没人才的制度设置,实在是制度设置者当初所始料未及的,其根本原因则在于腐败而又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不从根本上改革这种腐朽的政治制度,任何小改小革都于事无补。 维新派紧锣密鼓的准备活动终于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光绪帝在收到康有为的第三封上书后,认为其所提出的主张有利于延缓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给予了支持。从1898年6月1l曰开始,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谕,出台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有: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叠的机构;准许“旗人”白谋生计;准许百姓上书言事;等等。但其中未涉及设议会、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 经济方面有: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开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山;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等。 军事方面有:训练海、陆军,陆军改练洋操,裁减旧军,力行保甲制度。 文教方面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等。 P14-15 序言 1911年,对于中国来说,毫无疑问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同时也是永远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这一年,辛亥革命的发生使中国历史的走向发生了重大改变:延续了两干多年的封建制度终于在一次看似不经意的军人暴动中宣告结束了。许多中国人在自己无法左右的局势变化面前,有的与时俱进,继续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牵引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被汹涌而来的激流裹挟着艰难地前行;有的试图阻止历史前进的步伐,最终却遭遇灭顶之灾;有的则乘机施展权谋,以逞一己之能、遂一己之愿。 熟悉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人都明白,延续了两百多年的貌似庞然大物的清王朝,是被看似很寻常的保路运动引爆埋葬的。引人深思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事实上,从1840年开始,清王朝在应对资本主义的多次武装入侵和本国异己力量的频繁冲击时,自身的举措失据、应对失当,已使其统治合法性遭到广泛质疑。同时,统治集团本身的应变能力和自信心也明显不足,并且呈现出中枢矛盾加重、地方督抚离心倾向增强的特点。到辛亥革命前夕,清廷已油尽灯枯、行将就木,适当时机的致命一击,将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武昌起义就承载了这样的历史使命。 就在摧枯拉朽的武昌起义后不久,张謇曾替程德全起草过请求清政府赶快实行立宪的奏折,但终因时局发展太快而未能给清廷以足够的时间实施,当然清政府也没有准备实施立宪。事后,张謇曾对自己将死马当作活马医的举动有过说明:“绝弦不能调,死灰不能热。聋虫不能聪,狂夫不能智。”①言语中虽有着明显的遗憾和失落,却也大体道出了清廷覆灭的真正原因。这也是诸如程德全、张謇这类曾对清王朝寄予厚望,直到其退出历史舞台前夕仍一再向其献计献策、力图挽回败局的封建士大夫最终选择与其决裂,转向支持革命的重要原因。 由此看来,本书的主人公程德全最终选择与清王朝决裂,在众多封疆大吏中率先反戈一击,由皇权任命的江苏巡抚一变而为反正后的江苏都督,绝非亡命之徒孤注一掷,也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经过多年官场历练的他,在局势尚未明朗、革命的尘埃尚未落定的情况下,就毅然主动站到革命阵营一边,从而一改东南政治力量对比的格局,是需要相当的政治决断能力的。其实,认真分析程德全的当机立断,其个人因素固然相当重要,但客观环境的影响起着更为深层的作用:程德全已经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认定这个政权已无可救药,与其与它一起陆沉,不如反戈一击,使地方免受战乱破坏,百姓免遭戕害。 程德全,四川云阳(今属重庆市)人,字本良,别字纯如,号雪楼。他出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的19世纪60年代初,殁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大部分磨难的亲历者。和他的前辈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一样,程德全属于在实干中崛起的高官,但他没有耀眼的科举经历,加之“挑瓦革命”又不够暴力,历来也没有获得太多的高评,因此,其受关注的程度明显低于革命特征十分鲜明的蔡锷等名人,这就导致其历史面目一直不是很清晰,纵使有些评价,也以负面的为多。比如,一本在中国产生过相当大影响的近代史著作中写道:“程德全是个善于投机的官僚。1900年义和团战争时,他以候补知县的身分在黑龙江,对于占领齐齐哈尔的俄国侵略军殷勤接待,侵略军对他很满意并表示信任。他在官场上由此发迹,一步步升到江苏省的巡抚。在辛亥革命中他摇身一变又成了民国创立时的一个要人。”①有的研究者甚至这样评价程德全:“武昌起义前后,他竭力摧残江苏人民的反清斗争,并串通江苏豪绅,怂恿清廷立宪,阴谋抵制革命。后在革命的洪流冲击下,清政府土崩瓦解,程德全又使用反革命的两面手法,伪装响应革命,在苏州扮演了‘和平光复’的骗局,摇身一变而为中华民国的江苏都督。等到革命转向低潮时,程德全便公开暴露出他的本来面目,积极配合袁世凯等篡夺革命的果实。”① 从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来看,要求程德全这样的地方督抚率先站到拥护革命的立场上来,或者由他们出头造清王朝的反,实在是一种苛求。程德全属于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尽管他可以有足够的理由对当时的体制表示不满,但是对于他来说,拥护和发动革命不仅意味着要摧毁其所拥有的权力合法性基础,而且意味着要跟旧权力彻底决裂。这对于受过封建传统文化教育的地方大员来说,还存在如何克服传统政治伦理羁绊的问题。在传统士大夫的价值观里,来自于社会底层和体制外的革命造反与为人臣子的叛主变节是有本质区别的。在政权更迭之际身居高位的封建士大夫所受到的心灵煎熬远比普通百姓严重得多:不及时转变立场,要被世人指责为迂腐落后、冥顽不化和死硬顽固,最终有可能无谓地成为旧政权的殉葬品;转变得过快,也要冒被世人指责为没有气节、认贼作父、惯于投机的风险,况且一臣不事二主,牺牲事小、失节事大,是他们接受、奉行并用以谕人的政治伦理观念与标准。这是我们在评价程德全这一类官员在清末政治变革中所取态度时应特别注意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拨乱反正之风的兴起,学术界也开始检视并反思以往过多受阶级斗争观念影响下的学术研究,有关程德全的研究成果开始逐渐增多,评价也趋于客观和理性。 李茂高、廖志豪先生发表在《学术月刊》1981年第9期上的《江苏光复与程德全》一文,首开重新评价程德全的先河,对所谓“投机革命”说进行了驳诘。吴切先生发表在《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的系列研究成果对程德全在民国初年的基本表现也做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基本弄清了相关史实,尽管他对程德全的评价仍是基本否定的。 21世纪以来,史学硕士学位论文成为程德全研究的主体成果。这些论文已很少受以往陈腐观念和说教的影响,而开始就事论事地探讨程德全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及其是非功过。其中的代表性成果有胡长青的《论辛亥革命前后的程德全》(扬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1届硕士学位论文)、罗云的《程德全在黑龙江的筹蒙改制政策》(内蒙古大学2006届专门史硕士学位论文)、杨郁松的《程德全与黑龙江地区的近代化改革》(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7届学历硕士学位论文)、徐桂华的《程德全与清末黑龙江新政》(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程刚的《程德全与黑龙江》(苏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他们在取得史学硕士学位前后,还发表了一批有关程德全的专题研究论文。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100年,程德全也已离开人世80余年了,让我们回到程德全所生活的历史情境,重新来审视这位有“民国第二完人”之称的末代江苏巡抚和首任江苏都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