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地理书。她不是单纯地告诉读者某处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哪国地广人多,谁又是大国寡民,何处风景如画,何地又是弥漫风沙,这些数据和记载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记载这些不是本书的主要任务。
《人类的家园》是一本讲“地理”的书,但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地理学著作,它所讲述的是“房龙的地理”。正如房龙在书中所说:“我所关注的是人类的活动”,“我更关注的是地理学的人文意义”。的确,房龙的地理并不着眼于山川河流的分布与物产人口的统计,而是以人为本,以史为纲,以人类大同文明为指向,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站在历史的高度阐释着人与地球的关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为什么丹麦人沉溺于静谧的书斋,而西班牙人则热衷于广阔的天地?为什么日本在近代要向外扩张,而国土同样狭小的瑞士却保持中立?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和历史发展与其地理环境有何关联?在简要地介绍了基本地理知识之后,《人类的家园》按国别分别讲述了各国的地理环境,侧重于分析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的影响。它主要以人的活动为主线,阐述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地球怎样为人类的活动提供载体,人类的活动又是怎样影响地球。此外,作者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趋势也都坦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人类的家园》是一本关于“人”的地理书。房龙从地理的角度来讲述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征,阐释人与地球的关系。
序
第一章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
第二章 地理学的定义以及其在本书各章中的应用
第三章 地球的特性、规律和习性
第四章 地图——章节虽短,却涉及了一个大而有趣的问题,并对人们如何逐渐学会在地球上生存做了一些观察
第五章 四季及其形成
第六章 地球上的小块陆地以及洲的由来
第七章 欧洲的发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第八章 希腊——东地中海的岬角:联结古老亚洲和新兴欧洲的桥梁
第九章 意大利——地理位置造就的海上霸主和陆地强国
第十章 西班牙——非洲与欧洲的交锋之地
第十一章 法国——应有尽有的国家
第十二章 比利时纸条约建立的国家,丰衣足食但缺乏内部和谐
第十三章 卢森堡——历史奇迹的缔造者
第十四章 瑞士高山中的国家,拥有出色的教育说四种不同语言的民族和睦相处
第十五章 德国诞生太晚的国家
第十六章 奥地利无人赏识的国家
第十七章 丹麦——在某些方面优于大国的小国典范
第十八章 冰岛——北冰洋上有趣的政治实验室
第十九章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和挪威的属地
第二十章 荷兰——北海堤岸的沼泽地上崛起的帝国
第二十一章 英国——荷兰对面的岛国,肩负着人类四分之一人口幸福的责任
第二十二章 俄罗斯——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人们需要在地图上确定它是欧洲还是亚洲之国
第二十三章 波兰——昔日他国的走廊,今日成为自己的走廊
第二十四章 捷克斯洛伐克——《凡尔赛和约》的产物
第二十五章 南斯拉夫——《凡尔赛和约》的另一产物
第二十六章 保加利亚——巴尔干最正统的国家,但在一战中押错了宝,饱受苦头
第二十七章 罗马尼亚——拥有石油和王室的国家
第二十八章 匈牙利,或者说匈牙利的残留物
第二十九章 芬兰——以其勤劳和智慧战胜恶劣环境的又一实例
第三十章 发现亚洲
第三十一章 亚洲对整个世界的意义
第三十二章 亚洲中部高原
第三十三章 亚洲西部高原
第三十四章 阿拉伯——何时是亚洲的一部分?何时又不是?
第三十五章 印度——自然资源充足,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第三十六章 缅甸、泰国、越南以及马六甲——南亚半岛上的国家
第三十七章 中国——大东亚半岛上的国家
第三十八章 朝鲜和蒙古
第三十九章 日本
第四十章 菲律宾——原墨西哥的属地
第四十一章 荷属东印度——小人物掌大权
第四十二章 澳大利亚——大自然的非亲生儿
第四十三章 新西兰
第四十四章 太平洋群岛——不需耕织,照样生活
第四十五章 非洲——矛盾和对比丛生的大陆
第四十六章 美洲——最受上帝眷顾的大陆
第四十七章 一个新世界
第六章 地球上的小块陆地以及洲的由来
地球上所有的人,无一例外,都居住在岛屿上。但是有些岛要比另外一些岛大得多,因此,我们把大的归为一类,称为“大陆”。大陆“拥有”或“连结”的面积要比一般的岛屿大,如英格兰岛、马达加斯加岛或曼哈顿岛。
但划分标准却并非严格统一的。美洲、亚洲和非洲是地球上最大的连续性陆地,它们的面积很大,所以被称为大陆是当之无愧的。而欧洲,如果从火星上看,更像是亚洲的半岛(可能比印度稍大一些,但大不了多少),却总是自称为大陆。假如有人敢说澳洲这个岛面积还不够大,人口还不够多,不配称为大陆,澳大利亚人肯定会为此而去拼命的。格陵兰人则相反,尽管他们所处的陆地是地球上最大的两个岛屿——新几内亚岛和婆罗岛——总面积的两倍,但他们并没有为自己被排除在大陆之外而计较,很满足于作为平凡普通的爱斯基摩人继续生存下去。如果南极的企鹅不是如此谦卑、温顺,它们会轻易要求人类承认自己是生活在大陆上的动物,因为南极地区确实与北冰洋与地中海之间的所有陆地一样大。
我不知道这些混乱是怎样形成的,但是,地理科学在数百年间完全被人们遗忘了。在那个时期,地理学资料的主体上附生了许多概念,就好像附在废船身上的那些藤壶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愚昧无知的黑暗时代持续了约1400年),藤壶不断地增生,最终竞可能被认为船体的一部分。
但为了不制造新的混乱,我个人倾向于坚持公认的观点,把大陆划分为五块: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和澳洲。亚洲是欧洲的4.5倍,美洲是欧洲的4倍,非洲是欧洲的3倍,而澳洲比欧洲要小几十万平方英里。因此,亚洲、美洲和非洲在地理手册中都应当排在欧洲之前。但是,如果我们不单单考虑面积的大小,而且考虑到一个地区在近代地球发展史上所发挥的作用,那么我就必须把欧洲排在首位。
我们先来看地图。事实上,我们应当多看看地图,而不是多读文字性的东西。学地理没有地图,就如同学音乐没有乐器,学游泳没有水一样。通过看地图——如果有地球仪会更好些——你就会注意到,欧洲半岛被北冰洋、大西洋和地中海三片海洋包围着,恰好位于一个半球的中心,那里拥有最大面积的土地。而澳大利亚,孤苦伶仃地处在另外半球的中心,那里却拥有最广阔的海面。这就是欧洲占有的最大优势,当然还不止这些。亚洲的面积几乎是欧洲的五倍,但它四分之一的陆地太炎热,还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位于北极地区,除了驯鹿和北极熊,没有人会选择长期居住在那里。
欧洲拥有其他洲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意大利的足尖部,即最南部的突出点,虽然非常温暖,但距离热带还有800英里。尽管瑞典北部和挪威靠近北极圈,但墨西哥湾暖流正好流经它们的海岸,带给它们温暖,而同一纬度的拉布拉多岛却是一片冰天雪地。
此外,与其他大陆相比,欧洲有更多的半岛和深入内陆的海洋。想一想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丹麦、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爱琴海、马尔马拉海、比斯开湾和黑海,把它们的情况与非洲和南美洲相比较,你就会发现,非洲和南美洲的半岛和流向内陆的海水最少。在欧洲,几乎每一部分大陆都与海洋相接,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温暖宜人的气候——冬天不太冷,夏天也不太热。他们的日子不轻松,但也不怎么艰难,因此他们既不像非洲人那样游手好闲,也不像亚洲人那样不堪重负,能够比其他地方的人更能恰到好处地把工作与休闲融合在一块。
然而,欧洲人能成为地球大部分地方的主人,生活自给自足并略有余裕,并不只是气候这一个因素。1914年到1918年发生的这场不幸的内战,扼杀了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主宰地位。同时,地理环境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这纯属偶然,绝不是任何个人的功劳。但他们同样得益于凶猛的火山喷发、大规模的冰川入侵和可怕的山洪泛滥,这一切造就了这块大陆的内部环境,山被安置在最容易被当成国境的地方,河流把内陆的每个地方与大海直接连接了起来。在未进入铁路与汽车的时代之前,河流是使商业与贸易繁荣的主要通道。
比利牛斯山脉将伊比利亚半岛与欧洲的其他部分分割开来,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天然屏障;阿尔卑斯山隔出了意大利;而法国西部的大平原则躲在塞文山脉、侏罗山脉和孚日山脉三座大山的后面。喀尔巴阡山脉像座堡垒一样,把匈牙利同俄罗斯大平原隔离开来。奥地利帝国在过去的800年历史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但它充其量不过是一块圆形盆地,四周被险峻的高山包围,使它免受邻国的侵扰。假如没有这天然的屏障,奥地利绝不会存在这么长的时间。德国也不单纯是政治的产物。它拥有辽阔的领土,以阿尔卑斯山和波希米亚山的山脊为依托,缓缓下降直至波罗的海。德国有诸如英国和古希腊爱琴海上的那些小岛,也有像荷兰、威尼斯所拥有的沼泽地,所有这些天然要塞,似乎都是造物主的匠心独具,以便使它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就连俄罗斯也是自然因素的产物,而不像我们经常听说的那样,它是个人权力欲望的产物(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大帝)。俄罗斯大平原位于北冰洋、乌拉尔山脉、里海、黑海、喀尔巴阡山脉和波罗的海之间,它的这种地理位置是建立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帝国的理想之地。罗曼诺夫王朝垮台后,苏维埃共和国能够容易地保全下来就是一个明证。
像我在前面所指出的那样,欧洲的河流有特殊的流向,这使它们在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最重要最实际的作用。在马德里到莫斯科之间画一条线,你会发现,欧洲所有的河流都无一例外的是南北走向,内陆的每一块地区都可直接通向大海。文明总是水的产物,而非陆地的产物。这种河流的走向,极大地帮助了欧洲,使得欧洲成为地球上最富有的地方,确立了其世界霸主地位。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14年到1918年的内战。这场灾难性和自杀性的战争使它失去了昔日令人羡慕的霸主地位。让地图证实我所说的吧。
把欧洲与北美洲做一比较。在北美洲,两座高高的山脉走向与大海几乎是平行的。整个中部地区,即中西部中央大平原,只有一条直接的出海通道。流向墨西哥湾的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只能算作是远离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一条内陆河。
再拿欧洲与亚洲做比较。亚洲地表杂乱无章的隆起以及所有山脉不规则的坡度,使河流的流向各不相同。其中最重要的几条河流穿越了西伯利亚大平原后流人北冰洋,除了对当地渔民有点用处外,对其他人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同欧洲相比,澳洲几乎谈不上有河流。
再与非洲相比,非洲的中部大平原,迫使河流消失在海岸附近的崇山峻岭之中,海运难以通过自然水道抵达内陆地区。欧洲拥有适宜的山形地势和更为适宜的河流体系,拥有长长的海岸线——如果欧洲的海岸也像非洲和澳洲那样齐整的话,那海岸线应该比现在的还要长9倍,拥有温暖宜人的气候和适中的位置(正好居于地球大片陆地的中心位置)。这些都注定了欧洲大陆能够扮演第一大陆的角色。
仅凭这些自然优势,还不足以使这个地球上的小小一隅让所有的邻居对它俯首称臣。欧洲人的创造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北欧的气候非常宜人,对人的脑力活动非常有利。这里气候既不太冷又不太热,不会影响到休闲娱乐,也不影响日常工作,让人乐于做事情。因此,当北欧刚刚建立起国家并能用最起码的法律和秩序来保护它的人民时,北欧人就开始投身于科学探索之中。他们最终凭借这些科学研究统治和剥削其他四大洲。
数学、天文学和三角学知识教会了他们如何在七大洋中驰骋,并能保证他们按原路安全地返回。对化学的兴趣促使他们发明了一种内部能点火的机器(这种奇异的东西叫做“枪”),有了它,他们能够准确迅速地杀死同类和其他动物。对医学的追求使他们掌握了如何增强抵抗各种疾病的免疫力的知识,这些疾病导致世界各地人口长期下降。他们的土地相对贫瘠(与恒河平原和爪哇山区相比),以及他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逐渐使他们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节俭和贪婪的习性,以致为了财富他们常常不择手段。因为没有财富,邻居就会鄙视他们,把他们视为不幸的失败者。
那个神奇的指南针的引进使欧洲人摆脱了教堂的尖顶和熟悉的海岸的羁绊,让他们自由自在地驰骋在茫茫大海之上;当刚刚把船舵从船舷移到船尾时(这项革新发生在十四世纪上半叶,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一项创举,它让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容易地掌控船的航向),欧洲人就能够离开那些狭窄的内陆海,又从地中海、北海和波罗的海走了出来,把辽阔的大西洋变成他们从事军事开发的大洋。欧洲优越的地理位置终于被充分地利用起来了,而欧洲恰好在地球大片土地的中央。
欧洲人在此后的50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优势,直到蒸汽船取代了帆船。由于廉价的交通方式永远为贸易所青睐,欧洲仍然能够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一些军队创始人认为,一个国家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向别国发号施令,这种说法是对的,而且这一说法已为历史所证实。威尼斯和热那亚取代了挪威,而威尼斯和热那亚一转眼又成了葡萄牙的手下败将,后来,号称世界强国的葡萄牙人又为西班牙所取代,再后来荷兰战胜了西班牙,荷兰被英国征服——每一个曾主宰过全世界的国家都一度拥有过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到了今天,海洋原有的重要性正在迅速下降,海洋作为贸易的第一大通道已被蓝天取代。世界大战也许将欧洲降级为二流大陆,但它与那种比空气重却能在空气中飞行的机器的发明相比,其意义就逊色多了。
热那亚一个羊毛商的儿子发现了海洋的无限潜力,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市郊一个简陋的自行车修理铺老板也发现了天空的无限价值。未来的孩子们也许会不知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何方人物,但他们肯定会记住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的名字。正是因为这兄弟俩的耐心与天赋,才使人类文明的中心从旧世界逐渐转移到了新世界。
P64-72
十年前,你们给我写了一封信,现在,我要回复你们的信。信中你们写道(我引用信的原文):
……但是,什么是地理学?我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地理学,而且是只属于我自己的地理学。我想让它告诉我想知道的内容,省略我不想知道的內容,我希望你能写出符合我上述要求的地理学。我所就读的学校对待地理学的态度非常严谨。我学习过所有国家的概况以及其疆界的形成,学习过不同城市和它们的人口,也学习过所有高山的名称、海拔以及每年的煤炭出1:7量,但是,我一学完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杂乱无章,就像一个塞满图片的博物馆,或一个没完没了的音乐会。它们对我毫无用处,因为每次当我需要一些准确的地理知识时,就不得不查看地图或地图册,翻阅大百科全书或蓝皮书。我想有类似感受的人非常多,所以,我代表所有可怜的受害者,请求您写一本对我们有所帮助的新地理书。在书中,把所有高山、城市、人海全放进地图里,只告诉我们那里居民的情况,他们为什么居住在那里,从哪里来,在做些什么——将人类感兴趣的事情都写进去。同时,突出那些真正有趣的国家,对那些仅有名称的国家不需大费纸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牢牢地记住它们……”
和从前一样,我一接到你们的命令就迫不及待地去完成,然后转过身来说:“亲爱的,这就是你们想要的!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