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杰鹏编著的《青葱思绪--史杰鹏随笔集》共分第一辑读书心得;第二辑影视观感;第三辑我写我心;第四辑通达学问;第五辑大师身影;第六辑思想评述;第七辑生活随记等七辑内容。也许是经历了青春躁动的狂热,他如今的狰狞思想都隐藏在不露声色的谈笑中,不难接近,但不易理解,还有一些痴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葱思绪--史杰鹏随笔集/新人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史杰鹏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史杰鹏编著的《青葱思绪--史杰鹏随笔集》共分第一辑读书心得;第二辑影视观感;第三辑我写我心;第四辑通达学问;第五辑大师身影;第六辑思想评述;第七辑生活随记等七辑内容。也许是经历了青春躁动的狂热,他如今的狰狞思想都隐藏在不露声色的谈笑中,不难接近,但不易理解,还有一些痴气。 内容推荐 《青葱思绪--史杰鹏随笔集》由作者史杰鹏精选个人近年来的随笔几十篇,涉及文学、历史、电影、学术、语言等多个方面,文笔犀利,思想深邃,也许是经历了青春躁动的狂热,他如今的狰狞思想都隐藏在了不露声色的谈笑中,不难接近,但不易理解,还有一些痴气。从文字不仅可以窥见作者的学术风格,也不难见出其在人生和兴趣等方面的况味。 目录 第一辑 读书心得 对阅读张贤亮的回忆 我是何伟的粉丝 人类的故乡情结——读温立三君的《心安何处》 楚国文字和文化研究的硕果——读《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十种) 《真话》书评 读《长信宫词》 可以一口气读完的海盗故事——《海盗经纬》 黄侃的《量守庐群书笺识》 中国近现代家族史——《春月》 读查尔斯·布考斯基的小说 第二辑 影视观感 《天国王朝》看后感 最后的武士 《英雄》看后感7 电影《孔子》的歌词作者为什么这么自信? 电影《赵氏孤儿》看后感 电影《赤壁》观后感 韩国电影《华丽的假期》看后感 《空军一号》:一部电影 两种感受 看《洗冤录》 立体电影和《阿凡达》 没什么历史味的《汉武大帝》 盲山 《卡廷惨案》 《集结号》 《投名状》 第三辑 我写我心 摒弃农民式阅读的讲史——我为什么写《楚汉争霸》 平民的奋斗——我为什么要写《亭长小武》 温立三文集序 《广州日报》的采访 《新华书目报》的采访 拙作《婴齐传》及历史小说的语言问题 我和《礼志》 《壹读》杂志的采访——“壹读·大家一起问”@梁惠王 在上海书博会上的演讲 关于拉登死事《春秋》三传及《史记》的不同叙述 文言短章 闻见录十六则 第四辑 通达学问 谈谈翻译 所谓刘屈氂的氂 今古谈三则 我最喜欢的古文段落 文化修养和写作 古往今来最真诚的奴才——韩非 “二千石”的“石”应当怎么读 由曹操墓所想到的 谈谈所谓文章的厚重 李家浩先生说学古文字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汉代人的婚恋观 关于梦及无关的话 我对繁体字和简体字争论的看法 什么《三字经》《百家姓》都已经过时 文言作文感想 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看法 关于阅读新版中学语文课本的感想 对基础教育的一些看法 第五辑 大师身影 呈今豒古 埤我遴人——章太炎文章及其文学观念浅议 关于鲁迅的回信 大师的糗事 贵族化写作的鲁迅 真正的大师们,请走开 谈谈胡适 李家浩先生印象 钟道新 第六辑 思想评述 说“魂魄” 开放与开化 所谓的“洋人怕百姓” 证据 客帝和客官 百姓爱看帝王书 一些有关国家和民族的感想 思想断章 性道德只是道德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第七辑 生活随记 修手机记 林荫道及其他 压岁钱 国家罗汉 如果没有西方 西瓜 童年轶事 七月半 参考消息 学生打老师 带孩子的一个下午 失眠 荣成游记 此情可待成追忆 青云谱 鸡的命运 什么是故乡 试读章节 对阅读张贤亮的回忆 有一天,老师说:“张贤亮到南昌来讲座了,在江西师范大学,他的小说很大胆。”可怜那时我还是个只读古代诗词、读者文摘、南昌广播电视报的高中生,完全不知道有《当代》《收获》一类的文学刊物,因此,虽然依稀听说了他的著名作品《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但从未看过,也不知从哪找来看,所以也没当回事。直到那年暑假,我在二伯家找到一本破烂不堪的刊物,第一篇就是张贤亮的《早安,朋友》。 翻开来,第一页就让我惊呆了:一个女生被人摸了乳房。要知道,作为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女生的乳房这种东西是很有诱惑力和冲击力的,我不记得自己当时有没有生理反应。那个年龄段,生理反应的阈值很低,一不小心就会硬起来。我如饥似渴地读下去,很亲切,又很陌生。亲切的是,内容全是高中生活:高考复习,学生的苦恼和困惑,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性饥渴,苦夏……所有和高考生有关的因素,应有尽有,如临其境,甚至我还从此知道,女生也会手淫;陌生的是,作者写的毕竟是北京高考生的生活,里面混混一样的学生,竟个个考上了大学。这在我们南昌,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要知道,那时候没有什么二本三本一说,哪怕考上个中专,对农村孩子来说,就是鲤鱼跳农门,改变一生;城市孩子,也算有个铁饭碗。书中的高中生活,真是枉将人羡煞也么哥。 从此我记住了张贤亮这个名字,他真算得上是接地气的作家。写这篇文章时,我强忍住没去重读张贤亮的小说,怕摧毁当时的美好感觉,也为了客观描述他代表的那种文学对我的影响。我从小的生活仿佛是文化沙漠,所读的不过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或者其他革命连环画,当然,我还读过各种地摊小报,《左江文艺》《鹃花》《金盾》,每一页都充斥着色情描写,我当时虽然不知道这不算文学,但还是能感觉到,张贤亮和这些玩意不一样。 大学我念的是中文系,才有机会找来张贤亮的全部小说,很好找。学校旁边有一条巷子,黄昏时候总是有很多卖旧书、旧杂志的,我喜欢买过期的《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尤其是《新华文摘》,这种至今在高校教师业绩考核中发挥重大作用的著名期刊,每期都会转载那些在文学史课本上介绍的名作,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灵与肉》,我都是在《新华文摘》上看完的,如痴如醉。事到如今,那些性描写全部忘得精光,但那可怕的劳改对人性的摧残,却一直留在心中。当然,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学生,男的,对作者关于性饥渴的描写,确实也感同身受。 我就是这样在大学时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凡是文学史教科书上能找到的,基本一网打尽,在此就不妨以张贤亮为例,谈谈总的感受。我认为,相比后期的先锋文学,尤其是余华的早期小说、格非的早期小说、孙甘露等人的小说,张贤亮他们的东西无疑要沉重得多。张的小说内容完全来自自身遭遇,最真实而有触感,悲痛常在字里行间。他也不玩技巧,完全是平实叙述,不动声色,娓娓道来,内容虽然沉重如铅,给我的感受,却仿佛一颗颗晶莹的水珠,璀璨透明。他撕破了人道德中伪善的一面,释放出很多人自己假装不承认的共同情怀。他因为真实,所以透亮。他洋溢着赤子之心,宛如婴儿,仿佛幼稚,但其实厚重有力。也许我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我特别看不惯一些所谓的先锋作家,非常装,明显是模仿国外写的一些不知所云的东西,却被评论家过分解读,被捧成了大师。尤其是孙甘露,一篇《寻找梦境》,好几个人郑重其事推荐我看,我读了几遍,不知所云。原来是人家二十八岁写的,一搜知网,无数研究论文,钩沉其思想,下载一两篇,读了依旧不知所云。若非天才哲学家,一个二十八岁的人能有多少思想?咱们别装逼行吗。我看好后来的余华,他的《许三观卖血记》,才算回归了真人,他以漫画式的笔法,勾勒了那些逝去荒诞时代的人的命运,从技巧上来讲,当然比张贤亮进步。但故事毕竟是虚构的,刻意极端化的,比起张贤亮,又多少加了点矫饰。 那个时代是再也回不去了,大家的文学技巧越来越高,以写得让人看不懂相高,和早期的先锋虽略有不同,却是人是鬼都仿效卡佛、耶茨、奥康纳,坠入另一种的装。殊不知人家生活的环境和心态,本来和你国完全不同,何必呢?假颓废,浑浊得像死鱼眼,还自以为玲珑剔透七窍心,其实真的不如村姑一样的张贤亮,人家是真的纯真质朴好看。至于各大文学期刊上的普通作品,倒还没有变,几十年如一日,都是《小说月报》式农村小黄文,让人叹气。 呜呼,仅写一点感受,缅怀张贤亮先生。 2014年10月16日P2-4 序言 新人文:在思想与行动之间 王晓纯 “人文”一词,用法不一:古人将之与“天文”对举,今人把它与“科学”并列;它还常用来概称一种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存在的、崇扬人性与人道的主义或精神。 “人文”与“天文”对举,最早出现于《周易》。《周易·贲卦》彖辞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根据后人的解释,“文者,象也”,即呈露的形象、现象。于人而言,包括人世间的事态、状况,并可以引申到个人气象与社会风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强调:“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总是与人文密不可分。人而文之,方谓之文明。在中国传统中,“人文”主要指人类社会的礼乐教化及其典章制度和道德观念。而文明在其本质上,乃是人类对“人之为人”在思想上的自觉和这种自觉在实践中的表现。 “人文”与“科学”并列,与西方近代分科之学的出现与发展有关。伴随科学与技术的勃兴和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传统的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通过科学与工业革命不断推波助澜,甚至形成了科学与人文所谓“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 “人文”作为一种精神或主义,泛指从古到今东西方都出现过的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重视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的一般主张。 当代中国思想者的研究视域从来没有离开对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注。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新时期呼唤新人文,也不断催生着新人文。 新人文是一种新愿景。现代社会使人在工具理性和技术统治面前常感无力,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幸福之间往往失衡。新人文将目光聚焦人本身,重塑价值理性,高扬人性的尊严,唤起内心的力量,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让梦想不再贫乏,让精神充满希望。 新人文是一种方法论。唯人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是现代性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两者的分隔也有渐行渐远之势。新人文试图重新发现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融通,增进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互用,让科学更加昌明,让人文之光更加夺目。 新人文是一种行动哲学。继往圣、开来学不是思想者的唯一目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需要架设坚实的桥梁。新人文力图夯实人文基础,作为社会的良知而发出社会公正和正义的呼声,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让思想冲破桎梏,用行动构筑未来。 鉴于以上种种,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新人文》丛书,奉献给关心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新人文建设的广大读者。 2012.10.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