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晋所著的《中国最美的308个建筑》共分6个部分,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展现了中国不同时期伟大建筑,包括宫殿建筑、古塔建筑、楼阁建筑、陵墓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书中分门别类地对这些伟大建筑的形式做了详细介绍,比如故宫、颐和园等。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语言简洁,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本书汇集了大量的精美图片,让伟大建筑显赫的身份、优雅的风姿、美丽的容颜等展露无遗,让读者能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建筑的形态及其所展现出来的魅力。打开本书,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个神奇与美妙并存的建筑王国!可以说,本书是荟萃建筑精华的珍藏本。在您尽情阅览的时候,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建筑艺术的博大与精深。
吴晋所著的《中国最美的308个建筑》是一本中国伟大建筑的图鉴宝典,是荟萃建筑精华的珍藏本,是一本展现建筑风采的科普读物。
《中国最美的308个建筑》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展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伟大建筑,包括宫殿建筑、古塔建筑、楼阁建筑、陵墓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分门别类地对这些伟大的建筑形式做了详细介绍。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最美的308个建筑》汇集了大量的精美图片,让中国伟大建筑显赫的身份、优雅的风姿、美丽的容颜等展露无遗,让读者能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建筑的形态及其所展现出来的魅力。
此外,《中国最美的308个建筑》具有特色之处在于,在介绍每一座伟大建筑之前,都有一个“知识窗”栏目,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建筑的建造时期、位置和结构,以帮助大家对每一座建筑的历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打开《中国最美的308个建筑》,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个神奇与美妙并存的建筑王国!在您尽情阅览的时候,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建筑艺术的博大与精深。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统治者的皇宫。“紫禁城”之名,究其由来,是源于中国古代天象学将天上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的认识。三垣是指天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居三垣中央,所谓“帝微居中”,故取紫微之座,象征帝居之宫和“紫气东来”的祥瑞。故宫坐落在举世闻名的北京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砖木结构古建筑群。
北京故宫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造,历经14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清代只做了部分改建和重建),迄今已600年。
故宫南面为南北狭长的前庭,有天安门和端门,形成宫门前面一长列建筑的前奏。午门后为一方形广场,其上有弯曲的金水河横贯,河上跨五座汉白玉单拱石桥,桥北是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门,其两侧并列昭德、贞度二门。广场东西有通往文华殿和武英殿的协和、熙和二门。入天安门过端门到午门,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在“凹”形的城墙台基上建庑殿顶城楼,左右各建两座崇阁,与庑廊连为一体,构成庄严华美、气度非凡的五凤楼。经几重殿门、几重广场入太和门,迎面为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中间是方形单檐攒尖顶的中和殿,最后为九间重檐歇山顶的保和殿,三大殿廊庑环绕,气势磅礴,是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城四面开门,东为东华门,南为午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神武门,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达50米的护城河环绕。
故宫分为前朝和后廷,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和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的建筑群为前朝。前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和东西六宫为两翼的建筑群是后廷,后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的地方,建筑氛围与前朝迥然不同。从乾清门开始,在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其周围十二座宫院。乾清宫东西的六组自成体系的院落,即东六宫和西六宫,每组院落都以前后殿、东西庑的标准格局组成。东六宫南面有奉先殿、斋宫和毓庆宫,西六宫前面是养心殿。内廷中轴线以东有宁寿宫一组建筑,称“外东路”;西有慈宁宫、寿康宫、英华殿等。内廷另有花园三座,御花园在故宫中轴线最北部煞尾处,宁寿宫花园在宁寿宫养性殿之西,慈宁宫花园在慈宁宫之前。
故宫在总体布局上,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并有所发展,充分显示了比实用功能更为重要的封建宗法礼制和皇权政治的精神作用。一座座殿宇在明确的中轴线贯穿下,层层递进,高潮迭起;一组组院落,或空阔,或狭窄,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形成院落间的强烈对比。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故宫的三大殿。 太和殿
故宫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为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是皇权的象征。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建筑主体及核心空间,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基,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达11件,开间十一问,均采用最高形制。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整个宫殿气势恢宏。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为乾隆皇帝御笔。
太和殿建筑庄严堂皇,殿内中央摆有金漆雕龙宝座,两旁直立6根蟠龙金柱,上为穹隆圆顶,称为“藻井”,有镇压火灾之意。“井”内巨龙蟠卧,口衔宝球,称为“轩辕镜”,十分精美。太和殿外左右安放四只大铜缸,象征“金瓯无缺”;东有日晷,西有嘉量,象征皇权公正平允;另有铜龟、铜鹤各一对,象征“龟鹤千秋”。
太和殿进深五问,建筑面积为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殿下高达8.13米。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中和殿
中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今名,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跪拜,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先农坛、社稷坛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中和殿曾历经三次火灾,现存建筑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为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隔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隔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门窗的形制则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P3-5
建筑指的是人们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如土、石、木、芦苇、塑料、冰块、玻璃、钢等建造的构筑物。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远古时期的人类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无建造房屋的概念。新石器时期,人类才开始构木为巢。时至今日,主要建筑演变为用钢筋水泥灌注的坚固大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伟大的建筑留存下来,被人们誉为“凝固的音乐”“石头史书”,那独特的特征以及面貌令人遥想其曾经的功用和辉煌。
中国伟大的建筑繁多,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其中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且建筑种类丰富,如宫殿、陵园、园林、桥梁、塔刹等;现代建筑则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并且具有色彩明快、结构简洁、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但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在提供给我们生活、居住的空间的同时,还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每一座伟大建筑都犹如一段历史,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前尘往事。本书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回顾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伟大建筑,帮助大家全面了解中国伟大的建筑,领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举。
本书共分6个部分,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展现了中国不同时期伟大建筑,包括宫殿建筑、古塔建筑、楼阁建筑、陵墓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书中分门别类地对这些伟大建筑的形式做了详细介绍,比如故宫、颐和园等。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语言简洁,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本书汇集了大量的精美图片,让伟大建筑显赫的身份、优雅的风姿、美丽的容颜等展露无遗,让读者能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建筑的形态及其所展现出来的魅力。打开本书,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个神奇与美妙并存的建筑王国!可以说,本书是荟萃建筑精华的珍藏本。在您尽情阅览的时候,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建筑艺术的博大与精深。
此外,本书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在介绍每一座伟大建筑之前,都有一个“知识窗”栏目,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建筑的建造时期、位置和结构。其中,建造时期指的是建筑的初建时间至最近的重修时间,跨度较长,以帮助大家对建筑的历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本书精选了308种伟大建筑,按照书中所提供的清晰脉络,相信您一定可以对这些伟大建筑的历史、特色等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最主要的是,您可以透过它们,领略其迄今依然洋溢着的浓郁的历史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一同翻开本书,踏入建筑的美丽殿堂,一同领略伟大建筑的风采吧!
编者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