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乔迦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乔迦著的《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数十篇关于吃食的美文,从炸丸子到一杯咖啡,从吃海鲜到品江南小甜糕,一边吃喝一边仔细生活。

吃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情感渴望。

每一个人都能在作者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回忆的影子。

乔迦:

策划人。写作者。

小说入行,尤擅随笔杂文,却最爱诗。

内容推荐

乔迦著的《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介绍:好好地吃一棵春笋。

好好地吃一只螃蟹。

好好地吃一个枚山核桃。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

每一种食物都是一种情绪。我操控不了我的胃,它代表着一种情感渴望。

曾见店里有位老人自己要了条松鼠鳜鱼要了碗白米饭,仔仔细细,吃个干干净净。这场景细想之下,真是动人。一家老店,老味儿,老手艺,陪了一个人半生。

能吃敢吃和能爱敢爱一样,都是年轻人擅长的事。等到有一天你想吃却耽于消化不了,想爱却碍于本钱太少,青春便也过去了。

一切皆是偶然,得之珍重,安享观望于当下。碰到好茶,碰到好人,碰到好事,皆是此理。

目录

爷爷会做鱼

那个当初做好味道的人,却老了。

有一种热情叫作包饺子

每次都是爷爷奶奶说,我给你包饺子,我说不要。

甜嘴儿的灶王爷

有一天,人们把他送走了,却再没迎回来。

年味儿

我只知道,我在想过去。

吃颗汤圆年将了

隔着花灯,站了两个人,一阵风过,花灯晃了晃。

立春梦

有的人梦醒了,有的人梦成了,也有人,还在做梦。

裹在江南旧梦里的甜软

江南易老,爱江南的人也易老。

思酒

爱它过滤时的那层细纱布,爱它封坛发酵埋于光阴里。

端午

或许,这是对童年的一个念想。

专心吃蟹

低到柴米油盐酒茶花里,未尝不是美事。

外婆的清明

人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就像此刻我来回忆外婆。

全世界最幸福的去处

生活始终不是在别处,而是在眼下。

教我吃鹅肠的光头男生冯叉叉

适应饮食和适应生活是一个道理。

妈妈的冷面没有汤

我长到快三十岁,我仍然不知道我妈爱吃什么。

一把空心菜的好时光

晴姑娘爱上空心菜,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冰激凌小姐和冰激凌先生

可冰激凌是有季节的。就像青春。也像爱情。

陌巷深处的一碗绿豆沙

已然八年,我却仍记得那个下午的欢喜。

樱桃小姐和烧仙草

成长是一下子爆发起来的东西。

每种食物都是一种情绪

我操控不了我的胃,它代表着一种情感渴望。

一撸青春岁月长

青春,说到底,是场不认账。

棉花糖放到现在,依然天真。

秋日吃茶

好茶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应时。

恰食

吃食里,有人情,有味道,有感动,有热泪盈眶。

铜锅煮三江

吃火锅,是可以检验友谊的!

下厨房

爱是极其简单的一种表达,就是愿意为你花心思。

北京城最好吃的糖炒栗子

他们是面目模糊的陌生人。可是,你会记得。

老板,来碗热汤面

我想,小孩子的病与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煲一方岁月绵长

厨房也是避风港,是可安身的地方。

花吃了那女孩儿

玫瑰较之其他的花,贵在回香。

我们约在咖啡馆

咖啡馆是个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的地方。

冬至之后,百味煮

这便是食物之间,相生相杀的江湖。

小陆姑娘的圣诞点心

它们都是再自然不过地发生过,然后路过。

冬天,你要来一杯热巧克力

整个店里,除了你,再没有其他客人。

腊八蒜的传说

林荫深处有退休的老太太在舞彩绸,我在旁边看了半天。

后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惜。

试读章节

爷爷会做鱼

每到冬天的时候,就会尤其想回家,想在爷爷奶奶身边,好像回到小时候。北方的冬天,万物萧索,天气又冷,即便是繁华都会,街上也是行人甚少,与南国自然不能比。所以,我总说我喜欢南方,南方是属于青春的地方,人的心事和植物一样,一直葱郁,好像过不完的青春期。北方则不然,在以前很多文人笔下,北方的冬天是容易让人患上抑郁症的。即便那时候这个词还不太流行,甚至无人知晓,只是在多年以后,我们慢慢明白了为何一到冬天人们就心生凄惶。

万物萧条,城市灰扑扑的,人心也灰扑扑的。好像关于冬天的记忆就是灰扑扑的。或者应该回到更早之前,回到乡下,回到爷爷奶奶身边,那时候的冬天是白的。白的雪,白的树挂,白的冰柱,一根根直挺挺挂在屋檐下,民间传说吃掉可以治粗脖子,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时候的冬天,真是有诸多乐趣。

从粮仓里抓出米来,支起簸箕,等着捕乌,相信大多数人童年时都有这样经历,当然是受鲁迅先生唆使,结果也自然是一只鸟都没捕到。我小时候蹲在院子里左望望右望望,心想鸟儿们是都成了大财主吗?它们是不是自己有粮仓,要么怎么撒这么多粮食它们都不来啊!

那时候人小,雪又大,只要一下雪,很容易就过膝盖到大腿了。上学路上呼哧呼哧总是吃力,但也有趣,眉毛睫毛也都有了白气,又结了冰,再呼热气,化掉,再结冰,总之,很有趣。雪大的时候,爷爷就会送我上学,尤其那时上的小学还是平房,学生轮流值日是需要生炉火的,我哪里会?爷爷便将生炉火的玉米棒、干玉米叶、干豆荚之类的捆一小捆,带去学校。

我特别喜欢冬天的炉火,甚至想以后干脆在家里做个壁炉,天冷的时候在摇椅上摇摇晃晃地看书。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小时候用的那种炉子,一圈一圈,要在下面把火生起来,先用易燃的东西把火烧旺,等火势稳了再填煤块。总之,那时候的炉子带给我诸多乐趣。

我总央着爷爷在上面给我烤地瓜片、土豆片,香喷喷,金黄黄,满屋子都是香气,总是晚饭后烤,其实并不饿,只是觉得很有趣。那味道闻起来实在好,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傻乎乎地等,觉得整个人整个心都是暖的。

我总是回忆起那样的时刻。

我家人是比较会做饭的,说来也有趣,按理说,我爷爷那一代人应该是女人特别会做家务才对,但在我爷爷奶奶之间,刚好反了。我爷爷出身贫苦,很小就没了父母,是在同母异父的哥哥身边长大的。哥哥年长很多,都说长兄如父,自然权威得很,我爷爷当时小小的,说话哪里有分量?据说哪句话说错了,经常就被来一耳刮子。所以,我爷爷打小就是老好人的性格,小心翼翼,生怕得罪谁。我奶奶则完全不同,出身地主人家,是跟太姥爷一起吃小灶长大的,闻说当年家里是有站岗放哨的。后来听大人提起我奶奶出嫁的三点要求,现在想来也真是醉了——其一,不能有公婆,怕受气;其二,不能有妯娌,因为我奶奶不会做什么家务,怕被妯娌挤对笑话;其三,不能嫁城里,因为不敢用煤气罐……我奶奶到现在年近八十,一生没用过煤气罐……

以上三无政策,我爷爷完全符合,何况性格又好,还长得帅!就这样,两人过到今天,我奶奶仍然不会做什么家务,除了衣服是我奶奶洗,其他几乎都是我爷爷的事。这么想来,我爷爷真是超好男人,又做家务,又养家,脾气又好,长得又帅,而且据我所知,也没有什么风流旧闻。尽管他早年总说他要是年轻十岁二十岁一定跟我奶奶离婚,但我觉得他也就是说说而已。

乡下的家务可不仅仅是收拾房间、洗衣服、做饭这么简单,农具要会打,什么扫地的扫帚之类的,家家都是自己扎的。用我奶奶的话说,不是你有没有钱买,而是连这个都不会要被人笑话。我爷爷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也自然烧得一手好菜。总之,我长这么大,是被我爷爷喂大的。

时至今日,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爷爷会做鱼。因为,我爷爷经常做鱼,用我爷爷的话讲“我孙女爱吃鱼”。每次我爷爷很高调地说这话的时候,我两位姑姑在一旁听了直撇嘴。

我说我做菜还算有天赋,但一直不会做鱼,也是出于本身就害怕。海鱼腥味太大,总是嫌去不干净味道。而鲜鱼就要杀,杀鱼我肯定不敢,虽然小时候也做了好多混账事,那时候姑姑婶婶做鱼,也是不敢杀,便拿给我,让我狠狠摔死。所以,我经常说小孩儿通常跟小动物一样,对这世界毫无知觉,也分不清什么生老病死残忍不残忍,倘若现在让我把鱼摔死,我是万万下不了手的,但那时深感自己好英勇,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一样能罩着不敢杀鱼的姑姑婶婶。

如今自己出来,可能一年买上两次鱼回来做就不错了,哪怕是人家杀好的,但拿回来还是害怕,每次都是一边冲洗一边唠唠叨叨说对不起。总是喜欢到外而吃鱼,但自己在做鱼这方面,真的是毫无造诣,唯一会的是做鱼汤,味道很好,但每次喝完都拉肚子,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我爷爷自然很会做鱼,红烧、乱炖、煎炸,样样味美。每次我爷爷做鱼,我都会多吃一碗,所以我爷爷说我爱吃鱼,便总做给我吃,哪怕是现在。P2-5

后记

除夕。天蓝。风大。

杯子里泡着百合花、红枣干、桂圆干,最出味道的是“十一”节后从家带回的姑姑自己晒的苹果干,也算是此刻对家中味道的略余回味。

《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从二。一四年秋天写到二〇一五年年尾,整整写了一年多,跨过很多时日,跨过四季,也跨过很多人情和记忆。我是个靠身体直觉来记忆和做事的人,好比每年秋天都想吃糖炒栗子、河蟹、烤红薯,冬天想吃羊肉、冻柿子和甘蔗。关于这一点,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我猜这是人类身体记忆的惯性。

黄磊在“黄小厨”公众号里回忆小时候北京的冬天,家家户户囤白菜,很多家没有推车,便用床板临时拼一个。那时候的冬天好像总是热烈的,人人忙着冬藏,而现在,一进超市随时可以买到四季果蔬,“冬藏”这两个字便失去了意义,连形式也无。

小时候在乡下,自家都有菜园,不必拉着板车去街市上买白菜囤回来,自家白菜直接从菜园里起出便可。但东北太冷,天寒地冻,要储的菜赤裸裸放着可不行。爷爷家便有地窖,把每年冬天要储存的菜齐齐整整码到地窖里,顺带还要把葡萄藤也藏进去,免得裸在外面冻死。

冬天的东北万物肃杀,蜡梅自然没有,但室内养的菊花正是开得大好的时候。每年冬天,爷爷家的屋子里都要养十几盆菊花,繁复硕大,开得特别有精神。酸菜自然也要满满积上一缸,要那种有年头儿的大缸才好,一颗颗大白菜干净整齐严严实实地码好,四周扩散,一层白菜一层盐,交替着一层层码起来,直至把缸码满,再找块重石洗净压上去。印象里家家户户积酸菜的缸和压酸菜的重石都是专用的,每到冬日便隆重登场。同时还有腌的咸菜和酱菜,这是那个年代冬储蔬菜的一种惯常做法。冬日里北方大地上几乎没有新鲜蔬菜可吃,家家户户最常见的便是这些腌菜,配着大锅炖的肉汤,调味又解腻。

这个除夕我和妹妹两个人在北京,我问妹妹在外面过年感觉怎么样?妹妹说挺好,说一过年人太多闹哄哄的。

我在二〇一四年过年时写的那篇《年味儿》中写到年是老人和小孩儿的,因为年是一种人情味儿。大家都在感慨如今年味儿越来越寡淡,我倒是不担心,因为人情味儿这个东西就像个轮回,怕是要到中年之后才开始重视,对于年轻气盛的人讲,暂且是不屑一顾的。

妹妹与我相差九岁,我像她这么大时,好像也巴不得逢年过节自己跑出去玩儿,新鲜又自在,不觉得回家过年有什么必要。直到今日,于我个人来讲,也不觉得全家人一起过年有什么必要,只是明白对于老人来说年节的重要性,看到子孙齐全一家人热热闹闹团团圆圆才好。

想起小时候每到年前连讨饭的人也活了脑筋,开始挨家送财神,就是一张塑料纸的财神画。主人家看着给赏钱,换做平日,有讨饭的人来,大多是直接给米给面,但年下送财神画总是要给钱的,讨个吉利,谁家也不好拒绝。同样还有踩高跷的表演,靠身手吃饭,逢年总是要到当地做生意的人家扭一扭,街坊四邻便都出来围着看热闹,生意人更要讨彩头,出手都很大方。带队的人便高高兴兴领了赏钱,再说一番吉祥话,沿街去觅下一家。

记得有一年初一有趣得很,我奶奶一直跟一帮老太太跳广场舞、扭秧歌,有人带队组织说过年带这帮老太太去各个院儿表演。我奶奶积极得很,大年初一早上连饭都没吃,穿着她的红裙,戴着红花,拿着粉扇子就出门了。我们劝她在家好好过年她不肯,说大年初一有赏钱,每人三十呢。

快到中午的时候,就听院子里喧闹,带队的人把队伍领到了我爷爷家。扭了一会儿,我大姑给了赏钱,不肯走,继续扭,我大姑又给了赏钱,仍然不走。我奶奶急了,从队伍中跑到前面来拉领队,说快走吧快走吧。晚上回来,我奶奶肠子都悔青了,说这趟工可太不值了,还不如不去,全家人笑她。

如今一家人聚齐,大多都是在外面餐馆吃饭,省时省力,唯有除夕的团圆饭还会一家人热热闹闹各显身手自己做着吃。但对于许多年轻化的家庭来说,怕是连这一顿团圆饭也免了自己动手,要么订餐馆,

饭食八分饱时,两人商量吃完下楼去散散步消消食看烟花,结果吃到十二分饱,便只能赖在阳台上看了。窗外爆竹声越来越浓,妹妹在旁边一件一件地包礼物,是给家中其他几个妹妹的。我则调白天拍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妹妹站在马路边上抱着一大瓶可乐,我发给妹妹,妹妹发到朋友圈骗红包收钱去了。

还是要写这个尾声,在这么一个特别的时刻,房问里加湿器吞水一样地响着,里面加了橙花的精油,微甜,而有热情,在这样的夜晚最合适不过。

如同《好好地吃一朵西蓝花》这本书,归根到底是记录生活中那些微甜的记忆。人和事。故乡和远方。南城和北国。春花和冬雪。主角是那些可爱温暖的人,家人、朋友、恋人,甚至饱含暖意的陌生人,是他们的出场让我觉得细碎的生活如此美好可亲。

如果我们成了面目冰冷的人,一定是我们照过的这面现实的镜子太过坚硬。反之,如果我们成了面目温软的人,一定是我们照过的这面现实的镜子充满善意。我想,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感谢这些人情的暖,如食物般供养安抚我们的生命。

谨以此书,送给我的爷爷,也感谢所有美好相逢、秋深露雪、春和景明。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惜。

二〇一五年除夕夜完稿于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