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尤其对李鸿章在军事、洋务、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每节附读后点评,引导读者阅读,并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鸿章传/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梁启超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尤其对李鸿章在军事、洋务、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每节附读后点评,引导读者阅读,并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内容推荐 《李鸿章传》又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梁启超称:“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了解李鸿章,可窥中国近代史四十年风云变幻。 李鸿章早年多舛,后拜在曾国藩门下、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直至署理两江总督,创办洋务运动,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失败,无奈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晚年建设海军、悲壮故去。一生沉浮,与大清国命运紧密相连。 梁启超对李鸿章在军事、洋务、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全新的梳理与解读。还将李鸿章与诸葛亮、王安石、曾国藩、左宗棠、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古今中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得出“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的结论。 如何评价这位饱受争议的重臣,梁启超给了答案:“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目录 前言 李鸿章传(白话文) 序例 第一章 时势造就的英雄 第二章 历史长河中的李鸿章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 第二节 大清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 第三章 李鸿章的大舞台 第一节 李鸿章的家世 第二节 欧力东渐之势 第三节 中国内乱的发生 第四节 李鸿章受知于曾国藩 第四章 淮军之父:军事家的上半场 第一节 常胜军的诞生:朝廷不得不借洋助剿 第二节 无江浙则无天下 第三节 淮军之父 第四节 劲敌李秀成 第五节 收复南京的铺垫 第六节 推辞克复南京的首功 第五章 捻军克星:军事家的下半场 第一节 捻军猖獗与官军失误 第二节 曾国藩、李鸿章的平捻策略 第三节 平定东捻任柱和赖文光等 第四节 平定西捻张宗禹 第六章 洋务即自强之术 第一节 洋务运动的成效 第二节 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的原因 第七章 改变了国运的甲午战争 第一节 在朝鲜问题上三次失去先机 第二节 大东沟海战 第三节 平壤战役 第四节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责任 第八章 外交家兼糊裱匠门 第一节 天津教案 第二节 中法战争 第三节 中日《天津条约》 第四节 马关议和与遇刺 第五节 《马关条约》与李鸿章的功罪 第九章 瓜分时代的弱外交家门 第一节 三国干涉还辽东 第二节 签订《中俄密约》和访问欧洲 第三节 胶州事件及其连锁反应 第十章 万金油高官门 第一节 戊戌变法中的李鸿章 第二节 治理黄河 第三节 己亥建储中的李鸿章 第四节 雷厉风行总督两广 第十一章 寿则多辱的老臣门 第一节 东南互保和收拾残局 第二节 俄国趁火打劫 第三节 李鸿章之死 第四节 中国近四十年政治概论 第十二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门 第一节 “历史名人蜡像馆”中的李鸿章 第二节 李鸿章的趣闻轶事 第三节 日本人与我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传(原文)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试读章节 第三节 淮军之父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朝廷下旨询问曾国藩出兵的统帅人选,曾国藩推荐了李鸿章,并请根据隋况调拨数千人,迅速赴长江下游,以帮助剿匪。于是,李鸿章回到家乡庐州招募淮河流域的勇士,然后把部队带到安庆。曾国藩为淮军制定了条令条例,包括营伍的纪律条例,军械的使用规定,军饷和军粮的等级数目,都仿照湘军的章程,也采用湘军的营规来训练。 之前,淮河以南多次被太平军和捻军蹂躏。只有合肥县的志士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以及潘鼎新、刘铭传等人,从咸丰初年就开始组建民团来保卫乡里,修筑堡垒来防强盗,所以安徽全省遭到兵灾,只有合肥是安全的。李鸿章开始招募淮军的时候,在旧团的基础上加以精练,二张、二周、潘、刘都追随他。有一个叫程学启的淮人,一直是曾国荃的部下,凭借军功升到参将,智勇绝伦,曾国藩特地将他挑选出来跟随李鸿章。程学启后来以勇敢善战,名冠一时。淮军刚刚组建的时候,曾国藩将湘军的几个营划拨给李鸿章作“附援”,又特地在将领中挑选一个勇健的来统率,接受李鸿章的指挥,这个人就是郭松林。所以,淮军的名将就数程、郭、刘、潘、二张和二周。 咸丰皇帝不幸于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那些无聊的人妄议先帝,认为其因焦虑加上酒色过度甚至吸食鸦片才在31岁驾崩。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大逆不道的。咸丰具有战略思想,认为攘外必须安内,在英法联合入侵时必须毫不留情地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咸丰或许非常讨厌来自西方的洋人,他们的使节想和皇上一起住在北京那是不可想象的,宁愿洋货进口全部免税也不能允许这点,虽然前几年答应了按时换约等等。曾国藩曾上统筹全局疏,咸丰皇帝的批示:“试办与朕看”,可了解为专任,亦可理解为不信赖而责令坐言起行。文宗的才略见地总的来讲要胜于嘉庆和道光,至于后来见大乱久久不能平定,偶尔放松一下也是可能的,忽然驾崩实在有点意外。 醇亲王是慈禧太后的妹夫,主张等恭亲王来拜谒先帝灵柩时再做计较。因皇权之争咸丰皇帝生前对恭亲王有些猜疑和防范,以此肃顺秉承先帝遗志疏远恭亲王以及咸丰另外的一个弟弟醇亲王,不让恭亲王参与顾命。庚申年洋人攻人北京这样的大事跟当年明朝军队打进大都、元顺帝北逃差不多。出人意料的是,经过恭亲王的顺利谈判,居然以较小的代价叫洋人退出了北京。恭亲王功在社稷,肃顺一班人见了也不得不畏惧三分。这时,已有封疆大吏和御史请皇太后垂帘听政,肃顺坚决反对。恭亲王向两宫太后建议,等灵柩回到北京再动手。太后掌握了新皇帝(同治帝),恭亲王掌握了北京的军队,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遂被杀,恭亲王出面辅政。在同治元年以前,朝廷对汉官防范较严,各地督抚十有六七是满洲人。肃顺生前认为满蒙气数已衰,所以大胆地重用汉官平叛。失去了靠山,曾国藩等湘军大将忧疑不安,虽有大功劳也小心谨慎,待平定太平军就逐渐萌生了退意。幸好,恭亲王暗中采用肃顺的政策,依然重用汉官。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淮军正式组建成立,共8000人,准备沿江而下,从太平军营垒冲过去支援镇江,具体如何行事还没有决定。二十八日,上海官绅筹集了18万两白银,雇了七艘轮船,开往安庆迎接淮军分三批船运至上海。三月三十日,李鸿章全军抵达上海,奉旨代理江苏巡抚,以薛焕为通商大臣,专办对外交涉事件(薛焕,即前文提到的江苏巡抚)。 李鸿章刚到上海时,华尔拒不见他,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李鸿章在致曾国藩的信中自嘲,华尔“总是众中矫矫,虽至今不理会,并未至敝处一谒,与外国人何暇争此小过节耶?”但经过几次接触后,李鸿章认为华尔不过是“蠢然一物”,常胜军“弁目数十人,均系外国流氓”。只是,其战斗力令他吃惊,决意全力笼络以为己用。李鸿章感到,常胜军固然对镇压太平军有用,但可能对他本人的权势和朝廷造成威胁,一直伺机加以抑制,并借此剥夺吴煦和杨坊的职务与兵权。 这个时候,常胜军的编制还不完备。华尔作为一名客将,率领500人守卫松江。这年正月,太平军万余人进攻松江,包围华尔达几十重,被华尔力战打破。到李鸿章抵达上海的时候,华尔的部队编人,又招募了许多壮勇的中国人来加以训练。这支部队的军饷待遇比湘军、淮军要优厚得多。从此,常胜军的优势开始发挥出来。 松江府位于江浙交界处,也是提督驻扎的地方,江苏的要冲,因此敌军围攻得很厉害。李鸿章鉴于此,便命令常胜军与英法防兵联合(当时英法组建了一支防兵,专门驻扎在上海保护租界),攻打松江南部的金山卫及奉贤县;淮军程学启、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诸将,攻打松江东南的南汇县。敌军奋力战斗,英法军撑不住撤退,嘉定县再次陷落,敌军乘胜欲靠近上海,被程学启邀击打败,南汇的敌将打开城门投降。川沙厅(在吴淞口南岸)敌军万余人又来进犯,刘铭传固守南汇,大败太平军,遂收复川沙厅。 然而,敌人的势头仍然雄劲不屈,用一部包围松江青浦,另一部屯集在广福塘桥,集中在泗水河边以窥视新桥。五月,程学启以一旅孤军驻扎在新桥,直挡大敌的冲击,连续几天被围功,情况危急。李鸿章得知后,亲自提兵来支援,与敌军相遇于徐家汇,经过一番奋战才打赢。程学启在营中望见李鸿章帅旗,立即出营夹击敌军,获得了大捷:斩首3000余级,俘虏400余人,投降的有千余人。屯集在松江府外的敌军,得知后极为震骇,连忙拔营北逃,新桥之围解除了,上海也解严了。 淮军赶到上海的时候,西方人见他们衣帽粗陋,都嘲笑他们,嗤之以鼻。李鸿章见状,慢条斯理地对左右说:“军队的好坏,难道在于服装吗?等他们见到我军的大将旗鼓,自有定论。”此时,欧美人发现淮军将校勇毅,纪律整严,没有不改变态度、表示敬意的。而且,淮军下属的常胜军也甘心服从李鸿章的指挥。当时,曾国藩已经单独承担起了讨贼的大任,责任重大又责无旁贷,没有掣肘,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令李鸿章收复江苏,左宗棠收复浙江,曾国荃收复金陵。南京是太平天国敌军的根据地,而且南京与江浙两省互相庇护。所以,不扫荡江苏的敌军则不能使南京坐困,不包围攻打南京这个巢穴则江苏也不能获得解放与自由。 当淮军东下上海的时候,曾国荃与杨载福(后改名杨岳斌)、彭玉麟等人商量,计划用水陆并进的方法,打破敌军江南、江北的堡垒。四月,曾国荃从太平府沿河下长江,攻拔金柱关、东梁山营寨,更进而攻克秣陵关,三叉河、江心洲、蒲包洲。五月,遂进屯南京城外的雨花台。这个月,实际上是李鸿章为松江府解围的月份。所以,如果要讨论这场战役的战绩,应当知道湘军能攻克南京、歼灭巨敌不是曾国荃一个人的功劳。事实上,是李鸿章等剪断敌军的枝叶,使其饷源和兵力呈孤立之势,而根须和主干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凋谢。淮军之所以能够平定全吴,亦非李鸿章一个人的功劳,实际上得力于曾国荃等捣其巢穴,使其雄帅骁卒,有后顾之忧,而军锋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困顿。苏东坡有诗句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同治元年、二年间(1862~1863年),亦是中国有史以来的一大奇观啊! 编者点评: 对于李鸿章来说,想要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改变社会局面的力量,就必须积极地建立自己的军队,让一个人的力量成千上万倍地扩大,以达到足够影响社会的力量。曾国藩有湘军,李鸿章有淮军。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么大的能力,而是因为他身后站了千千万万支持他的人。 P41-44 序言 提起李鸿章,我们好像很熟悉,又好像不那么熟悉。 一想到中国近代史,人们往往不舒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尤其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赔钱都是上亿两白银——吃了大亏!洋务运动也随着甲午战败而宣告失败,而这都跟李鸿章分不开。至于责任,人们都说怪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慈禧太后那一班人。当然,清朝都灭亡100多年了,除了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没人去仔细研究那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具体每个决策者和当事人的功过是非。 如果我们像史学大师钱穆所说的那样,对历史有一种“温情的敬意和同情的理解”,那么对李鸿章这个人以及中国近代史或许会有不同的观感。我们欣慰地看到,今天的人们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越来越多元和开放,如十几年前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的热播,国人发现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李鸿章、恭亲王,他们当年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都备尝心酸,为国家的富强而忍辱负重,做出了很多努力。正像李鸿章所说,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今天的中国人同样处在“现在进行时”的巨变之中,为民族复兴伟业而备尝艰难之后对历史人物有了不同的认识。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先生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是真正强大的和充满活力的,因为之前所谓的“天朝上国,万国来朝”本来就是一个幻觉,近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大不一样。新的视野赋予我们新的感悟。 梁启超,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他在晚清和民国时期,靠“笔尖常带感情的文字”在政界和舆论界赢得了巨大的影响力。1901年,在李鸿章刚刚逝世后,梁启超作得《李鸿章传》,6万余字,以大文人写大政治家,自然是文情并茂,无愧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1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无出其右,深受欢迎。笔者拜读之后发现,毕竟是中国新式人物传记的开山之作,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加上时过境迁,当年是常识的东西在今天已需要注释。所以,笔者不揣浅陋,在不删减原著的前提下,对内容做了适当的补充,以求事件完整,原著者意犹未尽的东西得到阐发。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墨香满楼 2017年1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过去的40年中,没有人比李鸿章对中外关系的影响更为巨大;这些年中,虽然新人辈出、新鲜事物辈出,但当天空晴朗了之后,会发现李鸿章还在原位屹然不动。 ——英国《曼彻斯特卫报》 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从孔夫子的年代直到如今,这是一场漫长的哭泣,而在世纪之交的当下,人们依然充满疑惑:中国及其4亿人民,果然诞生了如此一个伟大的人物了吗?……对李鸿章公务生涯的回顾,将得出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他无数次地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指责受贿及不忠。 ——美国《华盛顿邮报》 寻常人如果遭此失意,不忧愤而死才怪。但73岁高龄的李鸿章,对内需面对朝廷的诟病,对外需努力支撑残局,挺身而出负责议和谈判事宜,不幸叉被刺伤,却还能从容应对,不辱使命。他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在于此。 ——日本一家报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