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国学课(精)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提炼和总结。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编著的这本《北大国学课》,一书在手,汲取北大国学课的精华,品味北大浓郁的人文气息。

内容推荐

北大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近代第一个以“大学”身份建立的学校,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统。在过去的岁月中,蔡元培、胡适、章士钊、马叙伦、冯友兰、朱自清、顾颉刚等知名学者为北大国学的研究做出了各自卓越的贡献,已逝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老先生更是提出了“大国学”的观点。可以说,他们对国学的反思、研究、继承和推广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所有莘莘学子来说,北大国学课堂中的知识精华是真正值得认真学习和用心领会的。但是,如果大师们的智慧闪光仅仅局限于北大讲堂,对于社会将是一件憾事。因此,文章编著的这本《北大国学课》从北大国学课中选取最精华的部分,让你即使不进北大,也一样可以聆听到大师们的谆谆教诲。这是一本轻松、有趣、全面而又渊博的书,它将带领你穿越时间的阻隔,走入中国文化的深处,领略她优美而深厚的人文风光;带领你跨越地域的障碍,随时随地都能走入北大课堂,聆听国学大师们充满智慧的声音。

全书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涵盖经学、史学、诸子学说、古典文学、历代科学与艺术、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既涉及大量国学瑰宝知识,同时,还有北大学者的各种研究成果和观点佐证,力图用最简洁的文字将国学经典中最精华的思想传递给读者,为读者提供最想知道、最需要知道和最应该知道的国学知识。

目录

经部

第一章 易经——易学中的智慧“妙胜”

 《易经》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易经》成书时间有何争论

 “爻”是何概念?如何而来

 何谓“八卦”和“六十四卦”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怎么运作的

 古人如何用易学预测吉凶

 奇门遁甲中有哪四“盘”

 乾坤两卦蕴含了什么文化内涵

第二章 诗经——中华诗歌的源头,华夏文章的根基

 诗经成书过程有几种说法

 何谓“风雅颂”?分别有何特点

 何谓“赋比兴”?它们如何表现诗情

 后世四言诗对《诗经》有何继承

 《诗经》中涉及什么饮食文化

 《诗经》中经典植物有何意象

 如何品读《诗经》中的爱情诗

 如何品读《豳风·七月》

第三章 文字——解读字词句,字通、词通、句通、上下文通

 训诂学有何发展历程?有何研究方法

 音韵学如何划分语音发展时期?研究内容为何

 双声与叠韵各指什么

 汉字为何竖写?何时改为横写

 最早给汉字注音是什么时候

 汉字有多少?收字多的字典有哪些

 为什么越古老的姓越多“女”字旁

 “壹、贰、叁”为何用于计数?本义为何

 打败仗为什么叫“败北”

 为何会有买“东西”的说法

 “胡人”指的是谁

 “楚河汉界”有什么典故

 “越俎代庖”中的“俎”“庖”是什么意思

 “拜倒在石榴裙下”有怎样的典故

第四章 礼仪——礼节、仪式所代表的社会规范

 “五礼”分别指什么

 古人的“相见礼”如何行

 “三朝”“满月”“百日”“周岁”分别指什么

 “弱冠”和“及笄”分别是什么

 古代婚姻仪式中的“六礼”指什么

 古代婚礼有何细节事项

 古人在饮食上有哪些礼仪

 “长跪”有什么含义

 古人有什么尊称和谦称

第五章 伦理——寻求天伦人伦的道德标准

 “谥号”“庙号”“年号”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皇帝”称谓从何而来?其权力有何发展变化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底是何含义

 什么是“三纲五常”

 “九鼎”有何象征意义

 何为“封禅”?哪些皇帝有过封禅

 古人有哪些“名讳”

 古时丧葬有哪些步骤

 “男女授受不亲”是否被误解

 “三从四德”有哪些压迫女性的层面

 中国古代女性为什么要缠足

 女性为什么不作揖

第六章 宗法——按血统嫡庶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如何看待古代的“嫡庶之别”

 “父权”“夫权”到底有多大

 何谓“大宗”“小宗”

 “宗子”是什么?他的权力有多大

 “家谱”都有哪些作用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族规”到底有多大的权力

 宗族都有哪些活动

 姓氏与宗族有何关系

第七章 衣饰——服饰着装也是一种制度

 “钗”都有哪些形制特点

 “胡服”有何特点和发展历程

 鞋都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戒指本义为何?为何在佩饰中略失华彩

 皇帝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

 凤冠霞帔本是贵族妇女的礼服吗

 旗袍有何历史变化历程

 唐装是唐代服装吗?它有何历史变化

 唐女穿着真的都十分暴露吗

第八章 舞乐——歌舞乐律背后的文化启示

 音律学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发展的

 什么是“宫、商、角、徵、羽”

 “八音”分别指的是什么

 何谓“律吕”

 学“三分损益法”有什么用

 何谓古琴?有何手法技巧

 《破阵乐》是战斗中进行的乐舞吗

 “剑器舞”就是“舞剑”吗

 古代都有哪些乐器

 箜篌产自何处

第九章 饮食——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国学智慧

 “小食”与“点心”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古人有时候说“吃茶”而不是“喝茶”

 何谓“粒食”和“粉食”

 “五谷”是哪些粮食

 烹调上为何要讲究“五味调和”

 什么是“八珍”

 古代的食器都有哪些用处

 “羹”是何意?都有何相关典故

 为何有“五果为助”的说法

 为什么古代称豪门为“钟鸣鼎食之家”

 什么是“东坡三十二味”

 “莼鲈之思”有什么文化内涵

 古代饮食文化与政治有何关联

 与“茶”有关的典故有哪些

史部

第十章 历史——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为什么有些朝代会被分为“前后南北”

 “三皇五帝”到底是指哪些人

 “二十四史”指的是哪24部史书

 “三通四史”从何而来

 何谓编年体史书?有何代表作

 何谓纪传体史书?有何代表作

 何谓纪事本末体?有何代表作

 何谓国别体史书?有何代表作

 《左传》与《战国策》有何不同

 何谓“正史”与“野史”

 “改元”和“改朝换代”有何区别

 《史记》人物描写有何艺术

第十一章 节日——节日蕴含着天地人之道

 元宵节有何来历?有何风俗

 压岁钱是何时出现的

 正月初九是什么日子

 清明节有什么典故、风俗

 端午节一开始是为了祛毒吗

 七夕到底是什么节日

 立秋都有哪些历史风俗

 重阳节有什么旧风俗

 腊八节有何民间故事和食俗

 冬至有何由来和传说

第十二章 居所——家居建筑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古代建筑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家具都有哪些发展历程

 “铜镜”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席”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凉席吗

 “几”是古代的“茶几”吗

 “阁”“厢”“殿”分别指什么

 “台”“榭”“观”“阙”分别指什么

 “轩”“舫”“馆”“桥”分别指什么

 何谓“堂”

 何谓“亭”

 何谓“瓦”

 何谓“版筑”

 何谓“斗拱”

 何谓“样式雷”

第十三章 职官——朝堂为官的等级典制

 何谓“花翎”?它和官秩有何关系

 “卿大夫”这个官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储君皇太子”在帝王制度下是怎样的角色

 “三公九卿”是怎样一种官制

 “三省六部制”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俸禄制度有何演变

 汉代有何选官制度

 唐时中央集权与地方权职有何关系

 谏官有何职责

第十四章 科举——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制

 科举制度都是怎么演变的

 “正科”“恩科”都是怎么开的

 科举是否更具有公务员性质

 为什么“白发考生”这么多

 何谓两榜?何谓放榜

 曲江宴会、雁塔题名是怎么回事

 如何理解科举制中的“科名”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有何典故

 为何对官宦子弟有科举限制

第十五章 称谓——称呼中的文化背景

 古代的“帮闲”到底指什么

 “太太”古时是何含义

 孟姜女姓孟还是姓姜

 中国古代“万岁”一词含义的演变

 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老婆”“老公”称谓的由来

 “陛下”本义是“台阶之下”,怎么又成皇帝的尊称

 “公子”之“公”表现了什么含义

 古人对家里人和别人都有何称呼

 古代夫妻之间的称谓

 为什么“洛阳”在古代曾经叫“雒阳”

 古人为何把老师称为“西席”

第十六章 传说——故事背后传承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夸蛾氏”是什么神仙

 “太岁”是指什么

 “仙人”等于“真人”吗

 “王母”和“玉帝”是否是夫妻

 “三星高照”指的是哪三个神灵

 财神到底是什么人

 放鞭炮有何来历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指的是谁

 传说中都有哪些仙妖鬼

 龙之九子,分别是哪九子

第十七章 星命——仰观天象,能知“天命”

 “天干地支”涉及怎样的命理学

 什么是“七政四余”

 “二十八宿”是哪些星宿?起源何时

 什么是“节气”

 候与日、节气、季度、年是什么关系

 霜降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漏刻”是什么?如何计量时间

子部

第十八章 儒家——入世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哲学

 儒学里的“礼”和“仁”到底是什么

 “温、良、恭、俭、让”是怎样的修养

 何谓“中庸之道”

 “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何谓“天人感应”之说

 儒学中关于“一道五德”论的学问

 “君子儒”“小人儒”有何不同

 “刑不上大夫”如何解读

 “存天理,灭人欲”应该如何理解

 孔子对“礼治”“法治”有何态度

 孔子有何修身修心之道

 何谓心之四端与人性本善论

 “天人相分”有何思想进步性

 困扰世人的人性善恶论

 儒家思想主张哪些个人修养

第十九章 道家——“天人合一”的大气象

 道教有何文化内涵及思想渊源

 《道德经》有何内容、内涵

 何谓“黄老之学”

 道教教理教义为什么是“自然无为”

 “无为而治”有哪些代表人物

 何谓“八疵四患”

 庄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庄子的《逍遥游》表现了怎样的理想人生

 何谓“三玄”

 庄子学说有何哲理之美

 道家养生为什么讲究“天人合一”

 道教都有哪些修炼法门

 葛洪到底是什么人

第二十章 法家——以法为教的法家思想

 秦是否亡于法家

 “法家”与“法制”有何不同

 法家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管子》中有何“人君之术”

 什么是“五听”断案法

 “五刑”是什么

 ”监狱”制度是怎样完善起来的

 《商君书》是怎样一本书

第二十一章 兵家——“以正合,以奇胜”的军事大谋略

 《孙子兵法》有怎样的思想精髓

 《孙子兵法》中的“道、力、慎、胜”是什么意思

 《孙子兵法》中的“求全”与“取偏”

 古代军人都是什么“利益观”

 姜太公为什么被称为“兵家始祖”

 《司马法》是何书?有何价值

 齐桓公与管仲在军事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

 “曹刿论战”是怎么回事

 何谓“合纵连横”?有哪些人和国家参与其中

 “杯酒释兵权”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形势

第二十二章 农工——农家流的“劝耕桑,以足衣食”

 “神农”对农业文明的贡献

 《管子》中对农业生产有哪些独特认知

 汉初贾谊的民本重农思想

 《齐民要术》有何与时俱进的精神

 《农书》有何贡献?王祯有何民本思想

 《农政全书》为何十分重要

 “耒耜”到底是什么器械

 土地崇拜有何文化影响

第二十三章 医家——从生命真谛中看中医的高度

 中医是怎样诊病的

 什么是“七损”“八益”

 中药的“四气五味”

 什么是“正气”“邪气”

 中医中所说的“气血”都是什么

 什么是“阳气”

 什么是“经络”

 “五脏六腑”是什么?分别如何养护

 为何说医易同源?如何理解阴阳

 什么是卦象体质

 中医有哪些典型疗法

 《黄帝内经》所讲为何

 《伤寒杂病论》有何养身学思想

 《温病条辨》有何医用价值

 《本草纲目》为何被称为医学巨著

第二十四章 蒙学——幼儿教育阐述了基本的伦理规范

 什么是蒙学

 朱子对蒙学教育做了哪些规范

 蒙学读本有哪些

 古代女子都受哪些教育

 古代男子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

 《三字经》里面都讲了什么

 《百家姓》次序暗喻姓氏等级吗

 《增广》《幼学》各是什么书

第二十五章 书画——水墨间透析“古意”传统

 中国书法有何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如何追求古法与古意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为什么说“气”是中国书法的生命

 甲骨文是怎样的艺术

 中国画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中如何表现山势与龙脉

 “八大山人”称号如何而来?其画有何特点

 什么是汉墓壁画

 印章起源于何时?与书画有何渊源

 书画上都有哪些“用印”技法

集部

第二十六章 诗学——诗歌里的美学和艺术高度

 “平仄”是什么?怎么使用

 “江左三大家”都有谁

 “永嘉四灵”指的是什么

 “建安风骨”是什么意思

 “诗仙”“诗圣”“诗佛”“诗鬼”分别指哪几位诗人

 诗中亦有养生道吗

 如何解析项羽《垓下歌》

 如何品读《红楼梦》的《好了歌》

第二十七章 词学——词中韵律美的要义

 词有几种主要题材

 什么是“慢”和“令”

 “词”和“诗”有何关系

 柳永词的魅力何在

 纳兰词为什么这么受后人喜爱

 苏轼诗词有何创作风格

 “千古词帝”李后主有何妙词

 婉约词人李清照有何创作历程

 北宋词有何发展历程

 南宋词有何发展历程

第二十八章 文章学——“文”是思想精华的浓缩

 汉朝的“赋”为什么这么有气势

 “句读”是什么

 “骈体文”是什么结构

 “序”“跋”“赠序”分别写什么

 何谓“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影响

 庄子“寓言”有什么特点

 《文心雕龙》是本怎样的书

第二十九章 小说——小说中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小说都是如何发展的

 为什么明朝中后期流行情色小说

 什么是志怪小说?它在文学上有何地位

 什么是志人小说?它在文学上有何地位

 蒲松龄笔下为何多反传统妇女形象

 《聊斋志异》女性为何带有一些“青楼”悲情色彩

 《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金瓶梅》如何阐述“欲”

 《琵琶记》如何体现当时的价值观

 如何理解《镜花缘》中的“女儿国”

 《西游记》中有何现实影射

 如何理解《三侠五义》中的“侠客”形象

 《水浒传》是一人所写,还是多人所著

第三十章 戏曲——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词

 “戏曲”应该如何理解

 南戏和北杂剧形成于何时

 “元曲四大家”是谁?因什么而出名

 清代戏曲“双璧”:南洪北孔

 什么是“生、旦、净、末、丑”

 何谓“杂剧”“散曲”

 《赵氏孤儿》阐述了怎样的故事

 如何品读《西厢记》中的“红娘”一角

 《墙头马上》是何故事?表现何种思想

 如何品读马致远与汤式的元曲愁思

第三十一章 红学——《红楼梦》背后的文化探析

 《红楼梦》是否与儒家对立

 林黛玉之病是否跟心理疾病有关

 《红楼梦》世界有何深层次的解读

 《红楼梦》为何没有关于“三寸金莲”的描写

 晴雯到底为何而死

 “贾瑞之死”都有什么道德寓言

 为什么说“王熙凤”这个角色很复杂

 贾宝玉有着怎样的“情”

 袭人的真实形象是怎样的

 《红楼梦》中有何酒文化

 《红楼梦》中命名有何绝妙

 《红楼梦》有何代表性的养生方法

附录一 经部常识解释

附录二 史部常识解释

附录三 子部常识解释

附录四 集部常识解释

试读章节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怎么运作的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镬洪水,汩陈其五行”。这里的“五行”构成了中国人最原始、最朴素的世界观。

“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它不是具体的事物;“行”,有流行、运动、变化之意。那么合起来,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的变化,其实就是五种物质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互交融,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割裂开,而是彼此之间都有联系。那么,五行之间的生克又是如何联系和运作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指的是五种属性之间的相互滋生、促进或助长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中每一“行”都有“生我”“我生”的关系。也就是说,A能够生成B,而A又能够被C生成,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衍生说明中看出,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一种《易经》的典型思想——生生不息的循环,没有尽头和极限的变化。五行之间的相生规律,隋代萧吉在《五行大义·论相生》做出了非常具体和形象的解释:“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意思就是木生火,是因为木头的性质是温暖的,只要钻木产生灼热感,就会有火焰生成,所以,木能够生火;火生土,是因为灼热的火焰能够焚烧木头,而木头燃尽之后就变成了灰烬,灰烬化为尘土,所以,火能够生土;土生金,是因为金附着于石头依傍于山峦,附着水润泽而生成,而土集聚就形成山峦,山上必定生有峦石,所以土能够生金;金生水,是因为少阴之气繁重,干燥之处得以润泽变湿。消弭金气化作水泽,所以金能够生水;水生木,是因为水润泽万物能够衍生命,所以,水能够生木。这种极其形象的解释让五行相生变得更有动感和现实性。

看了五行相生,我们再来看看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指的就是五行之间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既然有“我生”和“生我”,那自然也有“我克”和“克我”的关系。简单来说,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个相克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和现实相挂钩,这样形象地表述:木克土,是因为木从土中而生,其成长需要依附土壤的营养供给,此消彼长,使得土地固结和破碎,故而木能够克土;土克水,是因为土能够硬结,形成防患水的作用,让水的流动停滞,故而土能够克水;水克火,是因为水能够防火、灭火,直接克制火焰生成,故而水能够克火;火克金,是因为火焰的灼热高温能够溶化金石,让它的形体不再,故而火能够克金;金克木,是因为坚硬的金石,凡是带刃的,都能够砍断木头,故而金能够克木。

五行之间就是这样微妙的联系,相生相克,循环往复,这些属性之间的生克特点,又十分形象和生动地表现了天地之性和自然妙用。这五种属性来源于天地,又应用于天地。

我们现在知道了,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一种无限的循环,但是这种循环的成立是建立在一种运作平衡上。这种五行属性的正常发展,是需要相互调节和稳定的。当这个循环链条出现问题的时候,整体的形态就很可能失衡。比如,“过”和“不及”就是两种状态,它能够破坏了正常运作的循环关系,由此,就有可能出现“相乘”或者“相侮”的情况。“相乘”是一种属性被它的克制属性压制得太过,而“相侮”就是一种属性压抑另一种属性,但是由于自己过于弱势,反而被压抑的情况,我们又称之为“反克”“反悔”。

就“相乘”,我们来举个例子,就好像木克土,维持平衡的话是有着正常的制约作用,但是,当木过于繁盛的时候,力量远远大于土,就很可能出现让土壤过于干枯硬结的情况。我们可以试想,一株盆栽里的植物,如果它长得过于茂盛,就说明它从土壤里吸收了过多的营养,以至于土壤会出现营养失衡从而失去了它本身的功效,这个时候,土壤就是被过分地削弱功能了。而植物最后也有可能因为失去了土壤的依凭,而干枯死亡。针对“相侮”我们也来举一个例子,我们的常识里面知道水能够灭火,但是,我们也懂得“杯水车薪”的道理,就是火势太大,但是水太少,即使水有灭火的功效,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知道,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是多么的微妙,又是多么地能够体现“易”本身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异动变化的精髓。

P8-9

序言

国学到底是什么?它包含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着实难倒了一批国人。有人可能会说,国学就是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文学;也有人会说,国学就是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历史学,这些内容都没错,但是无论文学还是历史学,它们只能作为国学的一个部分,而不能代表全部。

那么,究竟何谓国学?国学是一个国家特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涉及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国学是一种虚空久远的学问,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毫无建树。事实上,国学是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来建立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改造,我们在生活中的诸多行为习惯、诸种思维方式都可以在国学中找到依据。只是,国学研究的现状并不乐观。尽管“百家讲坛”栏目曾经带来一时的国学热潮,但这种“热而不火”的短暂潮流并不能促使大众进行深入的国学学习和长期的自觉传承。而现今教育和媒体对如何更大范围地推广传播国学思想也没有提出更为完善的模式。其实,国学的热衷者并不少,但是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的老祖宗的传统文化和学术,国学无论从传播还是传承来说都颇为有限。

为什么国学会陷入这种尴尬的情形中?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家对国学的认知有偏差。每当提到国学,很多人认为那是一种高屋建瓴的知识,“实际的利用价值”不大,与其学习这种虚无缥缈的文史类知识,还不如学些更“实际”的、更有“经济价值”的学问。比如,理科、工科等专业就很受青睐。

也许,在这个信息更新迅速的物质时代,国学给人一种“不合时宜”的感觉,但是,正是这种“不合时宜”集中体现了国学的珍贵。首先,国学经典中汇集了我们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摸索总结出的思想精粹和生活智慧。其次,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闪光的道德传统,其中有很多都值得我们现代人继承发扬。最后,国学经典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种独特的魅力使我们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与众不同又不可或缺的独立个体。因此,国学中蕴含的厚重深广的人生智慧足以贯穿我们的生命,能够对每个人的一生进行一种长期的、宏观的、形而上式的指导。

对于国学的传播和传承,受众是没有限制的,但是,从传播者来说,需要一定的高度和水平。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文学类科研成果最为显著的学府,在国学方面的研究水平和贡献能力有目共睹。北大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近代第一个以“大学”身份建立的学校,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统,保持了一种文化传统的正统风范,也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创。在过去的岁月中,蔡元培、胡适、章士钊、马叙伦、冯友兰、朱自清、顾颉刚等知名学者为北大国学的研究做出了各自卓越的贡献,已逝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老先生更是提出了“大国学”的观点。可以说,民国以来,中国国学的研究和传承集中体现在许多学者和大师身上,他们对国学的反思、研究、继承和推广又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学者和大师中很大一部分又和北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对所有莘莘学子来说,北大国学课堂中的知识精华是真正值得认真学习和用心领会的。但是,如果大师们的智慧闪光仅仅局限于北大讲堂,对于社会将是一件憾事。因此,本书从北大国学课中选取最精华的部分,让你即使不进北大,也一样可以聆听到大师们的谆谆教诲。这是一本轻松、好玩、全面而又渊博的书,它将带领你穿越时间的阻隔,走入中国文化的深处,领略她优美而深厚的人文风光;带领你跨越地域的障碍,随时随地都能走入北大课堂,聆听国学大师们充满智慧的声音。

书中按照国学经典《四库全书》的分类,将内容分为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涵盖经学、史学、诸子学说、古典文学、历代科学与艺术、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不单是收罗了大量国学瑰宝知识,让大家了解到国学研究和学习的必要性,同时,还有北大学者的各种研究成果和观点佐证。在书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国学的重要内容,比如,道家、儒家、释家到底讲了什么,主要思想和核心内容是什么,精髓何在。这些对诸子百家学问的探讨,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同时,还有一些很有趣的信息,比如,许多称谓的由来——为什么拜父母要叫“拜高堂”呢,驸马原来只是指“官职”吗,等等。

编者力图用最简洁的文字将国学中最精华的思想传递给读者,为读者提供最想知道、最需要知道和最应该知道的国学知识。比起学术研究层面的知识来说,书中的内容更显得通俗易懂、清新有趣。丰富的内容、简明的体例,让你一书在手,就如走进北大国学课堂;一卷在握,就将传统智慧收入囊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