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先生:幽默式的表达
我们很容易发现,那些亲子沟通“管道”不顺畅的父母和孩子,往往将沟通
建立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而那些亲子沟通“管道”顺畅的父母和孩子,沟通是
建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氛围的好坏对于人际沟通的效果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紧张、批评和指责的氛围中,过失者往往都表现得很消极,没有沟通的欲望;在宽容、理解和幽默的氛围中,过失者一般都能够积极地面对问题,并愿意接受别人的指导,甚至批评。
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
我的儿子是在一个自由、民主和接纳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在我面前非常自由,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也经常跟我开玩笑。有一次,我和他在学校门口餐厅吃早餐。正吃着的时候,他突然低下头,小声地对我说:“妈,不好了,我们班的同学来了!”
我说:“同学来了有什么不好的,叫他们过来一起吃呀!”
他幽默地说:“别呀!他们要是跟老师说我同女朋友一起吃饭,怎么办?”
“我有这么年轻吗?”听到他那样开玩笑,我心里还是很美的。
“你看上去真的很年轻,我再捯饬捯饬(方言。收拾收拾,整理一下)老成一点儿就像了。”他特别认真地回答。
一般的母子之间不会开这样的玩笑,但儿子和我属于“另类”。我们之间的交流几乎是无拘无束的。
我们都喜欢音乐,在家的时候,经常是他弹吉他,我唱歌。我认为学习音乐不一定当成专业去学,但会丰富我们的生活。儿子特别喜欢弹吉他,所以家里、我的办公室、我的车上都为他准备了吉他,他能走到哪里就弹到哪里。
有一次儿子说:“妈妈,我来弹,你来唱怎么样?”我当然乐于合作。唱一首什么歌好呢?他让我唱《青藏高原》。无奈这首歌实在调门儿太高,我第一句就没有挨着他的调儿。他声音很低地说:“妈妈,咱们商量个事儿吧。”
“嗯,你说!”我很认真地回应。
“咱们唱歌的时候能不能不去太空旅游啊?”他语调非常平和地说。
他的幽默我经常领略,但眼下听了他的话,我忍不住笑了,回答道:“儿子,没办法,我随时都想去太空遨游啊!”
有什么问题我儿子从来不正面批评或指责别人,他很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能风趣地与人沟通,从不得罪人。
没有哪个孩子喜欢批评和指责,我们成年人也是如此。当一个问题出现后,我们家长总是习惯性地制造一些紧张气氛,想以此来引起孩子的重视,这样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即使孩子做了不好的事,也不一定非要严厉指责,有时候,换一种宽容、轻松、理解甚至幽默的方式去面对,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父母的表达可以更具有艺术性,比如在游戏中、玩笑中、故事中、手工中都可以有目的地、轻松地和孩子进行交流,引导孩子解决一些问题。
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儿翔翔,在幼儿园午睡时总尿床,这让他的爸爸妈妈很烦恼。一次午休尿床后,妈妈说:“园长,别给他晒被子了,让他自己顶着站在院子里,看他知不知道难看!”爸爸说:“别晒,就让他睡湿的。”我想,一个6岁的孩子听到父母当着别人这么说自己,他的自尊心该有多受伤害啊。
我蹲下去小声地问他:“怎么了,‘水’先生又来拜访你了?”他愣了一下,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我知道他明白了我说的“水先生”是谁。我问:“你喜欢‘水先生’吗?”
“不喜欢。”他摇头回答。
“既然不喜欢,那咱们就想个办法不让它来找你,不让它进你的门,可以吗?”
“可以。”他回答。
“那想一想吧,用什么办法呢?”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会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那我中午不睡!”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方案。
“这个办法是不是最好的呢?咱们最好是找三个以上的办法,然后来优选。”
我继续引导。
“那我就吃过饭不喝水,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我躺在那里,不睡着了。”翔翔很积极地想办法。
后来,我和他一起商量,认为吃完饭后不喝水是相对较好的办法,可以尝试。因为中午吃完午餐后,还有几分钟散步的时间,在上床午睡之前再去排一次尿,这样也许可以减少尿床了。
进行这样的尝试后,效果非常明显,午睡时翔翔果然不再尿床了。我相信孩子也不希望自己每天尿床,家长应该想办法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教训他一顿。
当孩子有问题时,家长可以将问题外化或幽默式地处理掉。尿床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水先生”的问题,你不喜欢它,那就把它打败。怎么打败呢?有什么好的办法?孩子就会去想。他想的过程就是潜意识在工作的过程。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只有潜意识的BVR(信念、价值观、家庭规条)系统有了松动,才有可能改变。
P102-105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父母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家长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育家李洁博士多年研究、从事儿童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构建和谐的亲子沟通“管道”,学习掌握亲子沟通的艺术,很有必要。
——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金龟子”刘纯燕
当下早期家庭教育有什么误区?与子女为何沟通不畅?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具体的案例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郎永淳(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
李洁博士给我留下“中国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流派创始人)”的印象,她践行儿童成长中的“教”与“养”,在主张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亲子沟通的“管道”。读过李老师几乎所有的书,这一册更是和盘托出亲子沟通中行之有效的方式与方法,善莫大,必受益!
——被称为“诗人导演”的好爸爸 施袁喜
亲子教育重在沟通。沟通需要用心,还需要找出方法。管道概念的提出让人们眼前一亮。该书以管道为核心,抓住当今教育的软肋,切入实际地讲述了什么才是理想的亲子关系。建立管道本就不易,找出方法就需要积累智慧。作者在给大量家长做亲子沟通咨询的基础上,打造了亲子教育的新园地,特此推荐。
——北京电视台《书香北京》的制片人 吴玮
亲子沟通“管道”不仅仅是孩子的需要
你知道亲子沟通需要“管道”吗?
你知道如何打造亲子沟通的“管道”吗?
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之上,而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一个特殊的“管道”,这是我从教30多年的体会。本书在这本书里我通过大量的案例阐述了如何建立亲子沟通的“管道”和如何梳理被堵塞的“管道”,书中推荐的亲子沟通“管道”的建立和梳理的技术都是我和某个特定的孩子一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的。
儿童很简单,却又很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是因为孩子们用真情真心看世界,你拥抱他,他便把幸福的拥抱送给你;你对他微笑,无论认识与否,他马上就会对你微笑,并夹带上更多非语言元素回应你。如果你对他表现出一丝的不友好,他立即会翻脸,认为你是世界上最坏的人,躲你、怕你。孩子就这么简单!复杂是因为一个弱小的生命呱呱坠地就会学习,就懂得用哭声表达自己的情绪。5周大就会微笑,两个月大就会发“啊—啊—啊”的音,父母会惊讶:“这么个小精灵怎么什么都会!”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了,父母们开始发现问题:“我的儿子是不是多动症?”父母满怀忧心;“我们家孩子太任性,怎么办?”父母很无助;“你怎么搞的,这么不听话。”指责的声音不断。在父母指责孩子的时候可曾问问自己:“我们怎么把孩子养成这个样子?”这就是孩子的复杂!父母花大力气,孩子不一定朝力的方向发展,因为生命的成长需要一个恰当的管道,力气再大,角度不对,管道也不会通畅,所以,面对不同气质的孩子,面对孩子的不同表现,父母必须选择最适当的沟通方式,孩子才有可能乖巧、乐观、孝顺、自信、成才。这就要求养育者首先要与孩子建立一条有效的沟通管道,然后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成长,完成一个复杂的成长历程,描绘精彩的成长故事。
本书是我帮助无数个孩子、无数个家庭和老师后的教育心得。希望普天下愿为孩子成仁而呕心沥血的父母都能从本书中挖掘到育儿的宝藏,搭建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管道”,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故事都可以被听见。
李洁
2015年夏于北京
李洁博士在《管道:亲子沟通的艺术》中首次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沟通“管道”的观点,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建立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之上,而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一个特殊的“管道”。
围绕这一观点,作者从当下中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沟通问题和育儿误区出发,结合30余年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故事和案例,幽默风趣、图文并茂地阐述了亲子沟通“管道”的建立、“管道”的应用、疏通“管道”的方法等。不仅与万千家长分享了儿童教育经验,更重要的是呼吁家长认识到沟通“管道”的重要性——“管道”若能时常保持畅通,孩子将会一生受益;“管道”堵塞若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幸福。
书中精彩插图均为北京克丽斯多元婴幼园的小朋友所绘,充满童真与创造力,与李洁博士创导的亲子沟通“管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管道:亲子沟通的艺术》首次提出亲子关系中沟通“管道”的观点,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建立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之上,而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一个特殊的“管道”。
本书从当下中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沟通和育儿误区出发,幽默风趣、图文并茂地阐述了亲子沟通“管道”的使用方法。“管道”若能时常保持畅通,孩子将会一生受益。
本书采用的是作者李洁30余年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故事和案例,呼吁家长认识到沟通“管道”的重要性。亲子沟通“管道”的建立,可以使整个中国家庭教育发生根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