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悟道(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于仲达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大悟道(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一书作者于仲达是为数不多的北大励志旁听生,是比较受青年朋友喜爱的作家之一。

1个人,6年旁听,60个故事,讲述信念、表白勇气、夯实成长,每一次艰辛都值得铭记,每一次强大都不容忘记,这是成长与求索的正能量求学故事。

书中特别收录于仲达著作和早期作品介绍和相关评论,可以帮助读者领会于仲达别样的文学创作历程和精神求索之旅。

如果你还存有梦想和追求,还想认真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这本书可做参照,书中的某些思考,或能引发你的共鸣。

内容推荐

于仲达来北大旁听学习以前只是个“草根”,他强烈的生命意志没有使他沉沦,在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显赫学历的条件下,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刻苦,在逆境里拼搏,尤其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以北大旁听生的身份坚持学习,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思考的机会。

《北大悟道(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收录了他这些年在北大的学习、思考和写作内容,将他的梦想、激情和迷茫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贴近当代“草根”青年的内心,成为“草根”人物的上进典型。

目录

第一章 在剧变的时代改变自己

 1.走进北大,我的生命才真正开始

 2.我必须走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路

 3.要把自己当成泥巴不断地“揉”

 4.被某种东西锁住的人是最痛苦的

 5.找个能打磨自己的环境

 6.成功是靠改变人生固有模式取得的

 7.把自卑心态、狂妄心态打掉

 8.保持一种独狼的战斗精神

第二章 既靠天,也靠地,还靠自己

 1.别人一年做好的事我做五年

 2.为那神圣的使命感而活着

 3.拒绝“愤青”式活法

 4.为人坚忍成就了我

 5.贫穷从来就打不垮一个人

 6.善用生命的低潮

 7.既然别无选择,就要积极主动

 8.生命的轨迹从来是曲折的

第三章 失败和痛苦都是人生最好的机遇

 1.成功是“逼”出来的

 2.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3.现代人仍需要仰望星空

 4.离开因缘和条件无法成就

 5.决定人生未来的三要素:智商、情商、逆商

 6.锻炼吃苦的能力

 7.在理想和吃饭之间

 8.摘除面具直面自我的弱点

 9.找个能打磨自己的对手

 10.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

第四章 必须要突破受限的思想

 1.跨越人性荆棘的栅栏

 2.别人没义务按你的意愿迁就你

 3.不会变通的人注定碰壁

 4.学点“光而不耀”的处世哲学

 5.尝试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

 6.追逐自由是要支付代价的

 7.以低姿态看待世间的一切

 8.写作是一种灵魂的救赎

 9.读书以能改变气质为贵

 10.在苍凉的世界中尽力而为

第五章 背负着梦想和重压前进

 1.适当逼一逼自己的潜能

 2.不要总是抱怨环境

 3.要想法扩大视野开拓思维

 4.用阅读不断充实自己

 5.人生是一间布满蜘蛛网的密室

 6.在险恶的世界藏拙保身

 7.爱就是在荒诞与悟空之间

 8.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

第六章“道”是人生的境界

 1.“道”是融化知识的“知识”

 2.寻找支撑自我生命的力量

 3.感觉太累的时候就要歇歇

 4.“修行”是完善与修葺自己的灵心

 5.好心境最好是“归零心态”

 6.心境不能太躁郁

 7.我们需要灵魂的《香草山》

第七章 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1.活在当下,坦然面对人生

 2.放下也是一种得到

 3.欲望往往闭锁了本该具有的理智

 4.身心难安是现代人苦恼的根源

 5.在大自然中寻找失落的灵性

 6.用省察的心来观照自己

 7.真正的快乐来自于“无我”

 8.实现自我与外在环境的统一

附录

 推荐和评论

 于仲达著作

 于仲达早期作品

 于仲达近期纸媒作品

后记

试读章节

别人一年做好的事我做五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用心,世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放弃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而争取和勤奋就意味着我们离成功的距离越来越近。

记得,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演讲时曾说过,“人不成熟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不自律”,表现在哪里呢?不愿改变自己,背后议论别人,消极,抱怨。就是那句话:成功者永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

事实上,人生旅途中是没有便捷的直达路径可走的。我们必须始终勤奋,耐心地去做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工作,在尝试过很多条看来非常晦暗无望的道路之后,才发现距离目标近了一点。

我个人最大的品质不是有写作才华,而是比较有毅力。我的长处是勤奋,是坚强。别人一年做成的事,我会攻它五年。起初,我来北大学习,年龄已经不小了,北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是存在不少差距的。别人看书8小时,我就看13个小时,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比如“鲁迅研究”这门课,为了弄透一些问题,我连续听了三年(三次)。这门课程的教师是北大中文系的高远东先生,他见我一连听几次,就问道:“你不是听过了?根据你的程度,我觉得不需要来浪费时间了。”他哪里知道,我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搞清楚,这对于我理解鲁迅十分关键,那就是——“鲁迅先生‘立人’思想中所立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一直琢磨不透。高先生认为鲁迅的“立人”所指的是一个大写的人。我感觉自己没有弄清楚,但也拿不出反驳的意见。就这样,他的“鲁迅研究”课我听了三次。对待学问,我受鲁迅影响很深,从不马虎,深入研究思考。我正视自己的差距,比不上那些考到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就很下工夫,以求进步。本来我来北大学习以前,已经是中文专业毕业,加上自己自学多年,按理说应该有自信了,但是,我深知,三流大学无法跟北大中文系相比,这里给本科生授课的全是博士生导师,虽然是基础课程,但学术信息丰富,我就跟在本科生后面一门一门地听,收获果然很大。没有想到,到了30多岁,我居然在北大中文系实现了自己读书的梦想。

从小时候开始就是这样的。记得初中的时候,学英语有些困难。我就干脆把英语单词抄写出来,张贴在墙壁上,于是,只要抬头就能看到。别的同学老是觉得吃力,而我已经十分流利地背诵起来,期末的时候,我的成绩都是前几名。有个后来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对我说,假若能有你的外语天分,我早就读完博士了。哎,他哪里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学英语呀!后来工作后若不是环境过于恶劣,或许我早已经读完研究生而做大学教师了。我不后悔,已经付出了最大努力。我有一个特点,虽然理想有了挫折,但我会想法进行持续不断的、长期性的努力。尽管由于多种原因,我没能读研究生,但是我善用生命的低潮,在那些不得志的日子里,我没有消极,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读书和写作,到基层采访,体察社会和人生百态,记下自己的思考,写下了大量的日记,这些为以后在北大充电学习积累了基础。《北大偷学记》《问道北大》出版以后,一些读者朋友好奇地问我,是怎么样去北大旁听学习的,他们表示也有类似的想法,只是没有像我这样付出实际行动。其实,我不是怂恿大家都像我这样来北大学习。现在,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计划自己的人生。但是,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长期的坚持是必要的。

这么多年,一些同龄人通过努力,读研的读研,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都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立足点。我不着急,更没有停滞求素的脚步,而是看准目标,稳扎稳打,步步紧追。我能做到今天,跟我这个特点也是有关系的。我从来不担心别人比我更优秀或是更有前途,我可能要用比别人更长的时间,但我的结果不一定会比别人的差。初到北大旁听学习的时候,虽然自己不是北大学生,但还是感受到了类似北大学生一样的精神压力。北大优秀有才华的学生太多了,只要听听本科生的讨论课,就不难从中得出这个结论。有一次,我问北大哲学系的老师吴玉萍女士这个问题。她笑答日:“北大是金本科……”是的,这里的本科生确实很优秀。还有一次,我问北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和北大中文系学生相比,我还差什么?”他说:“你有才华,但你做学问的路子有点野,读的书多是流行书……”这话有道理。从那以后,我就注意增加自己的阅读,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有空闲时间就泡在国家图书馆看书,从文学到哲学、宗教,再到历史、艺术、心理学等,几年下来,我有了一定的积累。

P037-039

序言

列车,剪开中原大地,驶向北京……

车上,一个脸色疲惫的年轻人,怀抱一本《圣经》,恹恹地倚在车窗上。旁边,乘客乱嚷嚷着围着打牌。青年人头发直棱,眼神迷离,斜斜地看着窗外苍茫的田野。

窗外,夜深路远,正是春寒三月——刚过完了春节!

年轻人约30多岁。长得还算文秀,五官也还精到。只是由于倦怠和精神不良,看去面色有些苍白困顿。

已是下半夜了。天光欲开曙色微明。望着窗外魑光魅影大写意般剪不断的朦胧夜景,年轻人无限伤感。这条路——S城到北京,六年来,他坐过了多少趟呵!如今,他又像个候鸟飞了回来。

今夜无眠,命运是禅,谁能参透?

那个年轻人就是我。风尘碌碌,似水流年,忽如行客。

我在一个又熟悉又陌生的小镇上,隔着二十五年的时光往回走,寻找记忆中的那条河。当一切渐远,内心渐渐宁静丰盛之时,忽然有了一些感触。

回顾我的心路历程,苦于记性太好,无法忘却,苦痛袭来,凉风飕飕。多年前,那个暗淡的夜晚,我徘徊于S城的高杆灯下,吸着烟,心力交瘁的我,反复思考以后的路,一遍一遍来回走。我又怎能接受现实,在凉薄的人群中继续寒怆的生活呢?一种宿命的力量仿佛催促着我,逼迫我做出抉择。造化弄人。面对试炼,接招还是放弃,能由得我吗?看来上天就是故意将我放逐于世间,就是要我在苦难里熬炼,以考验我的终极承受力。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诗《过客》的时候,联想到很多事情,其实,我又何尝不是过客呢?

当我站北大门口的时候,恰如我第一次到北京鲁迅故居,心情都是极其复杂的。我自己也说不上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只知道那不是我想象中的大学,反而像是贵族的府邸,里面有着我不曾熟知的奇异风景。

人就是这样,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知道珍惜。感恩北大,虽不是我的母校,却在精神上塑造了我。读中文系的研究生,毕业以后做大学教师,一度曾是我人生的理想。为此,我苦苦备战考研,不过还是失败了。我曾一度迷信于命运,以为此生将在S城混日子打发无聊的时光。但是,上天终于没有抛弃我,给我敞开了微弱的亮光。我走了出去。

年幼时我曾经深情地注视着村庄边的萤火虫。在乡村的夏夜里,孩子们对萤火虫是情有独钟的,都结伴去观赏:在乡村的池塘边或草丛中,望着那些在低空中轻轻飘飞的萤火虫,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记得那时,乡村的池塘边长满了野草,草丛中爬满了各式各样的萤火虫,仲夏之夜,大地就像一个百变的魔术师,瞬间变幻出无穷的色彩,天上星月隐隐,蛐蛐藏在草丛里轻轻地吟唱着,村庄的池塘里蛙声四起,田野里或池塘边萤火虫飞来飞去,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灯笼,照彻乡村恬静的夜空。

很小的时候,我坐在皖北一个村庄的废旧窑顶上,望着深蓝色的星空,就在孤独地思考。自以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相比浩瀚的宇宙是多么的渺小和可怜,宇宙的一个小小的波动可能就会使整个人类灭亡。

宇宙之浩渺天地之无穷,人的存在只是浩瀚银河中短暂的存在,个体不可能彻底认识宇宙,也不可能彻底认识自身。在无垠的宇宙面前,个人的存在必将是一种悲壮的凄凉的无限孤独的求索。探求愈深,孤独愈甚。我喜欢天地只剩下我的状态,是一种清净感,眼前如有一泓深潭,我便是宇宙。从孩童到少年,在遗传和自然的双重作用下,由本能自发而自然地生活,这是原始的“本我”的境界。学生时代结束,开始跨入工作,建立自我意识,到对死亡的意识,对宇宙人生之思索,从而确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自觉地以自己的自我形象去生活的“自我”的境界。然后从反省我之存在,到对人性本质的探讨,从对生命无常的体验,到证悟一切皆为“空性”的悲哀,此时生命已经达到无我的境界了。非常人所能体会,唯大智者、大禅者方能契入。

与一些人比,我内心没有过多的“北大梦”“文学梦”,我确实热爱读书,也敢于在逆境中求索,但说来奇怪,这一切都来自于一种坚持,寻找那种让自己在喧嚣场所一下子安静下来的声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清心寡欲,神不外驰,于虚极静笃之中,与道同在。证到一定的境界,忽然间顿悟,一种高级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万物运行不息,我静观它的变化;花开花落,我欣赏造物之神奇而心宁静自然。证悟佛道所追求的正是这种豁然而至的禅悟。

诚如李劼先生所言:“无树无台,即心即佛。今人所谓上帝者,不在天上,不在地下,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可叹的只是,世人内心,为上帝进出的门紧锁着,让欲望流出的洞常开着。一旦门锁打开,即见上帝。彼乃释迦气象,亦与基督相近。佛门是开是闭在于心锁的有无。不以出家在家为转移,不以槛内槛外作区分。心有寺庙,无需入寺。”

离心无佛。从众生到佛、烦恼到菩提、无明到智慧、生死到涅槃、此岸到净土,都是内在性的。佛从心生,自心创造成就佛,自心就是佛。

于仲达

2015年4月5日晚

于北大中关园

后记

这本书终于要和读者朋友见面了,文字不多,但它却凝结了我在北大6年的心血和过去近20年的生命体悟。

早在2007年北大听课时,我在著名国学家、佛学家楼宇烈先生的课上遇见了本书的责任编辑李猛兄,他既是我的老乡,也是我在北大结识的“北大旁听生”。现在想想,那是一段愉快充实的日子,我们在一起谈国学、讲佛教、说人生,设想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阐扬传统,传播文化,启迪众生。后来,李猛兄结束旁听生活,重新做回图书编辑,出了很多畅销书,像北大保安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就出自他之手。有一次,他建议我把自己的北大求学经历写出来,可以给一些处于困惑期的年轻人看。我虽口头答应,但一直拖着,做事多少有些拖沓,承蒙李猛兄督促,一直到2014年年底才开始动笔,中间几次修改,正是因为他的辛苦付出,这本书才最终得以出版。

北大静园的草坪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转眼之间,四年已过。这些年里,是我思考问题最多最集中的,如果缺乏这个环节,我基本还是没成年,可能终生无法走出S城。

我把这本书视为自己年轻时代的最后证明。现在仍想这样说,这是一个曾经的苦痛者写给正在困惑的年轻人看的“励志读物”。当然,它是一本关于“我执”和消融“我执”的书。

在北大,眼前经常走过步履翩翩、衣襟飘飘的教授们。我的目光总是被他们的神态所吸引。

最深刻的一次印象,是一次讲座上。拥挤的人群中,一位北大教授出现了,他身着青灰色长衫,宽大有裕,一身风尘的味道。他出现在人群中时,简朴大方的衣服,一枝独秀,卓尔不群,格外引人关注。他讲话时,声如洪钟,周围鸦雀无声。

他休息时,他身板挺直,坐在坐椅上,默不作声,衣服的下摆自然下垂,有着一种特有的内省与收敛。他目光下垂,一脸和气,淡淡的微笑,秀长的手指,轻轻捻动着。万人如海一身藏,虽然独行,他无惧于此。

北大学习,其实一种修行,能够帮助自己修正曾经迷失的我。

学习能够帮助我深入地体会生命的实相,不只是心灵的宣泄与净化,而是升华,使人的生命丰富而活泼。

学习知识,并不代表我们就拥有智慧。我曾对一个北大老师说:身在安徽,我会想念北大;身在北大,我却时常想起安徽。假若智慧打开,若能将智慧落到实处,身在北大与身在安徽是一样的。

也许会有人反问:北大学习能够当饭吃吗?我会回答:北大学习固然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你吃饭更有滋味。

在北大,我有幸得到一些教授的热情鼓励,自然深深地感谢他们,感谢求索路上遇见的每一位有缘人。通过学习国学和文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更能了解我们的社会,看问题更全面了,自身自然得到提升。与一流学者——尤其是有思想家气质的学者“结缘”,是一种提高自己趣味与境界的“捷径”。与北大教授零距离靠近,无疑提升了我的精神视野。不仅仅是增加了知识,而且对自我、世界、生命有了新的理解。我在s城学的是“技”,而这个是“道”。

我常想:在担当自己的责任之后,我就放下心外之物,来这里静静熏习思考,一个人能有些时间直面浩瀚的宇宙、时空,直面自己的内心,面对大化流行世界,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里,我留下自己的个人邮箱1289217154@qq.com,欢迎提出指正意见,欢迎和我分享你的人生梦想,期待和你交流。

于仲达

2015年4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于仲达其实是埋没在民间的一个非常有思想的青年学者,他的许多想法超出了一般的青年学人,甚至高过一些博士、教授的水平。他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面广、博闻强识,读书之多、消化之快,异于常人。

——郝庆军(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传记文学》杂志主编)

于仲达是一个物质化和庸俗化时代的精神追求者,一个纯粹的人、执着的人,在人文精神世界里直面社会人生的幽暗,痛苦着而又坚强地探索着文明的新生与希望,承担虚无、反抗绝望,坚守人文理想,突围虚妄与暗夜,尽一份社会知识分子的责任,在精神废墟中探寻理想与希望之光。

——海冬青(网络作家)

很多年后,我重新认识的仲达摆脱了重重的束缚,到达人生一个新的停靠点,但这不是终点站。当然,我知道以他的性格,他会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姿态。

——柳七门下走狗(网络作家、批评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