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并审定,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权威再现抗日名将的峥嵘岁月。
彭雪枫传编写组所著的《彭雪枫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记述了抗日大将彭雪枫的一生,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彭雪枫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彭雪枫传编写组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并审定,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权威再现抗日名将的峥嵘岁月。 彭雪枫传编写组所著的《彭雪枫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记述了抗日大将彭雪枫的一生,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内容推荐 彭雪枫传编写组所著的《彭雪枫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以翔实的资料,记叙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彭雪枫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为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教育和激励后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少怀壮志 一、中原农家子 二、家教和初等教育 三、向苦难和邪恶挑战 第二章 华北求索悟人生 一、赴津京求学 二、就读南苑军官子弟学校 三、随军北迁绥远 四、任中学党支部书记 第三章 秘密战线经考验 一、“卖文”为生待时机 二、投考开封训政学院 三、到山东搞兵运和农运 第四章 转战中央苏区 一、参加红军第五军 二、率部首登长沙城 三、参加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 四、在“乐安事变”前后 五、转战闽西与喋血八角亭 第五章 万里长征到陕甘 一、任军委作战局长 二、四渡赤水 三、抢渡金沙江、大渡河 四、过雪山草地 五、随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甘 六、参加直罗镇和东征战役 七、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第六章 致力于西北、华北统战工作 一、密赴西安 二、出使太原 三、筹建红军联络站——“彭公馆” 四、巡视平津济 五、主持八路军驻晋办事处 六、宣传抗日与作《游击队政治工作》报告 七、撤离太原和创办临汾学兵队 第七章 运筹中原抗战 一、新的使命 二、整编第八团与改造安段团 三、开办竹沟军政教导大队 四、竹沟统战与智退夏团 五、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 六、创办《拂晓报》 第八章 挺进豫东敌后 一、誓师东征 二、杜岗会师 三、窦楼首战告捷 四、回师睢杞太 五、重建拂晓剧团 第九章 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一、白马驿整训 二、开辟亳永地区 三、书案店卖马度春荒 四、进军淮上 五、新兴集的金秋 六、抗议“竹沟事变” 七、不朽的丰碑 第十章 在“坚持与扩大”中发展 一、“我们的斗争方针” 二、边战斗,边建设 三、向中共中央提出加强淮北的建议 四、为建设铁的党军而斗争 五、“山雨欲来”时 第十一章 三个月反顽斗争 一、“首当其冲” 二、奋战在日伪顽重兵夹击中 三、奉命率主力转移皖东北 四、仁和集会议与整训部队 五、创建骑兵团 第十二章 战斗在淮北苏皖边区(上) 一、参与指挥程道口战役 二、战友情深 三、粉碎日顽的“扫荡”与进攻 四、致力于部队的全面建设 五、从刻苦学习中提高 六、在边区参议会上作军事报告 第十三章 战斗在淮北苏皖边区(下) 一、在33天反“扫荡”中 二、捉放韩德勤 三、联系实际进行整风 四、作《时事教育总结》报告 五、关注人民武装力量建设 六、甘当人民的护兵 第十四章 回师收复豫皖苏边区 一、西进时机的到来 二、受命率部西进 三、初战小朱庄 四、击破顽军夹击方针的确立 五、再战八里庄 第十五章 浩气长存 一、将星陨落 二、中央遥祭 三、军中缅怀 四、人民痛悼 五、永远的纪念 生平大事年表(1907—1944) 后记 试读章节 彭雪枫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生的前后,正是清朝末期,中国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黑暗年代。帝国主义列强继强迫腐败的清廷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强占或“租借”中国大片领土,取得在中国驻军、筑路、开矿、办学、传教等特权,控制中国的海关、外贸、财政、交通和金融等命脉,大量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资源后,进而在中国加紧划分势力范围,纵恿清政府编练新军,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中国人民更加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反抗外国侵略及其走狗的反动统治,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著名的有义和团运动、抗击沙俄入侵东北、抗击英军入侵西藏战争和辛亥革命战争。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等封建军阀所篡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巩固和扩大其在华利益,竞相支持实行封建割据的各系军阀,造成各军阀间的长期对立和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和痛苦。彭雪枫出生后,也同广大的人民一样,饱受着压迫和煎熬。 一、中原农家子 中原大地,山川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群雄逐鹿,人才辈出。巍巍伏牛山,是英雄贤达的摇篮。南阳,从秦朝始即称南阳郡,唐代改为宛州,元代称南阳府。早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代,它就以号称“二十八宿”的大将重臣多出于此而名噪遐迩。人杰地灵、群英争斗的历史使南阳这个并不太雄伟的城镇威震八方,名垂史册。而在中国现代史上,南阳更因出了一代名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彭雪枫,再添辉煌,名扬中外。 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八月初二寅时(1907年9月9日凌晨),彭雪枫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城南七里庄一个耕读世家“六德堂”里。 镇平北枕伏牛山,南指汉水,西瞰湍河,东接南阳盆地,地势优越。它古名涅阳,课阳,号称“故宛西乡”。金代哀宗(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三年(1226年),改名镇平,数百年来,沿袭至今。它在中州众多属县中如珍似珠,光华灿烂,独具特色。 据史志记载,镇平除农产品外,还出产玉雕和丝绸。相传,镇平玉雕始于宋代。当地本不产玉,所用玉石材料,大半取之南阳独山。独山玉,质地坚硬细密,呈玻璃和珍珠之光泽,素有“透光玉”的美称。镇平县的能工巧匠云集县城,城内一街两巷的玉石店铺鳞次栉比,竞放光华,从而成为该县人民维系生计的重要手段。镇平绸,自明代起便成为名优产品,驰名中外。镇平绸,绸面条纹明显,如将它置于灯光之下,则如珠玉,色彩夺目,闪光发亮,因而素以“珠光绸”著称。再加上此绸具有防潮、耐高温、防腐和绝缘等特性,更受外商的青睐。因此,时至清代,镇平绸即“已骏骚驾南阳而上”,以致县北丝绸集散地石佛寺“附近村民几乎家家有机,人民赖以谋生无殊农田”。到20世纪初叶,镇平绸每年输出两万多匹,销路日广,从事此业者亦日益增多。 彭雪枫出生的七里庄,因位于镇平城南七里而得名。七里庄西北角原有一眼喷涌而出的“蟒泉”,清澈的泉水顺着田沟蜿蜒南流。靠北面的称“上田”,靠南面的称“下田”,宽约一丈,水流不断,潺潺有声,滋润着方圆数里美丽富饶的肥田沃土。七里庄紧靠“上田”东南沿,村里住着一百多户勤劳朴实世代务农的农民。放眼望去,环村种植的带刺灌木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宛如一座绿色的围墙,天然的屏障。就在这溪流环绕、丛林掩映、茅舍错落的庄西头,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幽静宅院,那便是彭雪枫的家。其家号“六德堂”,主人彭汝澜(亦叫彭如兰)。 当时,彭家院内种有棕树、桑树、红果树、葡萄树,枝繁叶茂;院外植有一园翠竹,挺拔向上,几幢砖瓦草房坐落其间,显得十分恬淡幽雅。加之,由于当时家里人口还不算多,拥有耕地二十多亩,依靠全家辛勤劳作,勤俭持家,生活尚且过得去,就更使祥和安适的“六德堂”充满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了。 彭雪枫出生时,家里不仅有祖父和父亲、母亲,还有伯父、伯母和一个堂姐。祖父彭汝澜,通文墨,喜拳术,讲义气,是个颇有学问和道德修养的人。因他在胞兄弟中排行第六,故自取家号“六德堂”。他一生除农忙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作,养家糊口外,还曾倡办家塾,设帐教读,人称“西学”,名震一方。他平生主张“耕读传家”,轻视好逸恶劳,反对封建迷信,不信鬼,不信神,不信邪,在七里庄和邻村一带德高望重,深受乡里民众的仰慕和拥戴。 P1-P2 序言 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布置在全国范围内编写出版《当代中国》丛书。根据编写计划,《当代中国》丛书依内容共分为五类,人物传记是其中之一。由于人物传记涉及方方面面,情况繁杂,且编写时间长,1991年人物传记从《当代中国》丛书中分立出来,确定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在丛书总序中说: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杰辈出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造就出灿若群星的历史伟人;也正是历史伟人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忘我建树的光辉业绩,才能充分地体现着潮流之所趋、人心之所向,才最深刻最生动地反映着奔腾前进的伟大时代。他们一生的业绩,恰恰构成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正因为这样,修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一代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其意义自是远远超越记述个人身世的范围。这套传记丛书,无疑应当看作是,当代中国千百万爱国志士、革命先驱的杰出代表用毕生的血和汗谱写出的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它将是永远矗立于世世代代人民心中的革命丰碑。《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的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当代中国的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建国史;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结束中国苦难危亡命运的革命史,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史、创业史。”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首批编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的开国元勋和各方面的最杰出人士的传记。这批传记的主人公将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的传记,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人民军队中功勋卓著的元帅、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各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等等。毫无疑问,他们既是当代中国最卓越的代表,同时也是彪炳千秋青史的历史巨人。当然,如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我们时代的杰出代表也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必然会具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短处,一生中也不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某些过失。但是,所有这些,当如日月之蚀,堂堂正正公之于众亦无损于他们形象的光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建的功业,他们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他们的鸿才睿智、嘉言懿行,无不震古铄今,垂范后世。这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摄的宝贵精神财富。” “愿人们从这部《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为典范,学习他们的革命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情操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社有幸承担了《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自1991年以来陆续出版了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的传记,获得很好的社会影响。我们将继续按照丛书的编辑出版方针,把《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做好,以飨读者。 后记 在彭雪枫将军97岁诞辰来临之际,我们将历时三载撰写的《彭雪枫传》奉献给读者,以表缅怀。 彭雪枫是我党我军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投身于大革命洪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曾任红三军团师长、政治委员,江西军区代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央军委一局局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司令员,参加两次进攻长沙作战、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在作战中屡建奇功,被誉为中央红军中“优秀的青年将领,模范的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历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游击支队(后为第六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在华中敌后担负一个独立战略区的领导工作。1944年9月,彭雪枫在抗日前线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直接指挥和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战役战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彭雪枫努力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开展人民战争、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建革命根据地、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建立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重大问题,特别是对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到见解,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和军事理论,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军队建设,努力探索现代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建军和作战规律,做好军事斗争准备,都大有帮助。同时,追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对于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教育和激励后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1年2月,中央军委指示由军事科学院负责编写《彭雪枫传》。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军事科学院指定原军事历史研究部承担《彭雪枫传》的编写工作,成立了《彭雪枫传》编写组。编写组组长:耿成宽,成员有:毕建忠、张光彩、冯文纲、李成刚。为加强对传记编写工作的领导与审定,随后成立了《彭雪枫传》编审委员会,主任由葛东升副院长担任,副主任有王福成、闵振范,委员有萧裕声、齐德学、赵丕、寿晓松、黄林、徐树森、张剑。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传记的编写工作,编写组先后到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军事博物馆查阅、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分赴彭雪枫将军生活、工作和战斗的河南、安徽、江苏、山东、贵州及北京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还多次采访新四军、红军老同志及彭雪枫的家属,获取大量第一手的权威材料。在收集材料、拟定提纲和撰写初稿的基础上,于2002年底前写出了50余万字的《彭雪枫传》(征求意见稿)。之后分送新四军部分老同志、有关专家及传主的家属,广泛征求意见。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及建议,编写组经过反复修改加工,于2003年11月形成56万字(含照片)的送审稿。2003年12月24日,由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罗焕章、张幼明、袁德金、李效东、徐占权等组成鉴定组,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评审。评审会认为,该成果基础扎实,客观、公正地反映了传主伟大战斗的一生,是迄今为止有关彭雪枫革命实践和理论成就的首部权威性著作,对完成当代中国军事人物传记,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后代,都有重要意义。专家组在充分肯定书稿质量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宝贵意见。编写组再次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加工,并于2004年1月完成出版稿,上报并经编审委员会审查批准。 在编写过程中,曾在新四军第四师工作过的许多老首长、老同志给予热情指导和帮助。谭友林、陈锐霆、李宣化、罗应怀、沙风、奚原、沈宗洪、黄林、徐树森、张剑、林颖及彭雪枫将军的儿子彭小枫等同志对本书编写工作提出过一些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对确保传记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军事博物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济南军区政治部、南京军区政治部、成都军区政治部以及河南省军区、安徽省军区、江苏省军区、贵州省军区、重庆市警备区政治部及有关省、市党史部门等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谨向所有帮助、支持本书编写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致以由衷的感谢。 撰写此书的具体分工是:耿成宽负责并参与全书编写提纲的制订、书稿的修改及统稿、定稿工作,撰写第十章;张光彩参与全书编写提纲的制订、书稿的修改及统稿工作,撰写第一至五章;毕建忠参与编写提纲的制订、书稿的修改及统稿工作,撰写第十一至十五章;冯文纲参与部分章节的修改,撰写第六至八章及生平大事年表;李成刚参与部分章节的修改,撰写第九章,并承担了传记组的大量行政事务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忠于史实,客观公正,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秉笔直书,写出信史。但由于作者水平和掌握的素材有限,本书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