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是土登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拉布乡达格沟口的土登村,坐落着一座年代久远的寺院,当地人唤它作,土登寺。
土登寺是我出家和生活的寺院,我的前半生和后半生都和它无法分割。
这里有为我释疑解惑的敬爱的上师,他总是默默关怀着每一个僧人,就像我们的家长一样,保护着我们;有贪玩调皮的师兄弟们,骑着呼啸的摩托逃到寺院外去偷玩,然后再回来坐上蒲团,精进修持;还有可爱的老师父们,放下身段,与小师父们一起到河里戏水……
在土登寺,你会发现:每一个僧人都是带着一张像花儿一样绽放的笑脸,向你走来。他们都很年轻,不是年龄,而是笑容!
来过土登寺的人都说,土登寺很美!
小和尚的入门必修课
每一个出家的僧人,进寺院的第一件事就是背诵仪轨,学习懂规矩。
天刚蒙蒙亮,大师父就会来喊小和尚起床,小和尚们压根儿不敢赖床,赶紧起来,爬到屋顶上,先背诵一遍《文殊智德赞》和多遍文殊心咒,再将前日背诵的内容念一遍,接着开始背诵经典。
背诵完之后,从屋顶爬下来,开始生火煮茶,做早饭。他们小心翼翼地往大师父碗里放一块酥油,倒上茶化开;然后加入糌粑和奶渣,奉到大师父面前;再倒一杯茶水,最后拿根棍子放在大师父面前。
大师父则把早上念完的功课本收起,用包经布裹好,边拌糌粑边听小和尚开始当日的背诵。如果小和尚有哪里背不出来,大师父会提醒两句,如果屡屡出现这种情况,大师父就会抄起身边的棍子敲打一下,再给句提醒,让他继续背。小和尚可以掉眼泪,但不能哭出声,也不能不背下去。
而说到学规矩,用老师父们的话说,就是先要把自己身上在俗世中沾染的坏毛病都改了。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被宠着惯着,大部分都很任性,性格也都是有棱有角的。进了寺院,僧值①和其他师兄们都要一起帮助他摆脱一切恶习。师父们说,每个僧人只有先过了这一关,然后才能被允许慢慢念经做功课。
刚进寺院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家都很凶,甚至经常有人把你呼来喝去的。不管是谁喊你去干活,你都要赶紧去干,而且还要很恭敬地喊一声“大师兄”,因为他们都比你入寺早。刚去的小孩,一定要很乖,否则的话,那可是不定什么时候会挨揍的。
我想起了一个小师弟刚来的时候。那时他很胆小,也不懂什么规矩,经常被僧值和师兄们打。有一次,一个师兄在干活,喊他去拿根钉子过来,他赶紧去找,拿过去给师兄,师兄还是嫌他磨蹭,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他被骂哭了。师兄看到他流眼泪的样子,更加生气了,举起手里用来钉钉子的榔头,作势要朝他砸来,他眼眶里的泪水顿时干了。因为他真的相信如果再哭的话,师兄的榔头肯定会砸下来。一种强烈的恐惧,让他的眼泪在瞬间消失了。
P2-4
玉树有个土登寺,我和一个康巴汉子在土登寺的广场上相遇,我叫他江阳堪布。在藏地,人们把深通经典的僧人称为堪布。江阳堪布翻译佛经,还写了好几本书,他牙齿洁白,非常年轻,令人肃然起敬。他给了我一颗舍利,我把他写在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里。我难以忘记,江阳堪布帮助困惑的人们找到信心、自由和勇气,这正是这本书教给我们的事儿。
——李蕾(电视节目主持人、作家)
去过土登寺,那里的条件与城市相比,用艰苦二字都不足以形容。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却阳光灿烂、幸福满溢。那里究竟有什么幸福的秘籍?!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通过江阳堪布素朴简洁的文字探寻到答案,不仅如此,他充满智慧慈悲的表达可以带着你的心灵去到更辽远清明的地方。
——施琰(东方卫视主持人)
将纯净的身心经历,赋予最平实的文字,阐述着最本真的生活之道。
——田禾(八〇后独立作家、音乐人,被欧洲媒体称为“最让人震撼的中国另类作家”)
在每个人都有着无限选择的当下,“出家”,貌似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生活。作为一名80后出家人,江阳堪布的境遇和大多数同龄人迥然,这让他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风景,也有着独属于他的人生体验。在这本书中,他用朴素、澄明的文笔,将土登寺里的精微景象徐徐铺陈,不粉饰、不说教,散淡的日常烟火气息中,你能看到一颗守得住孤独,又能在孤独中悟道的笃定心灵。
——穆肃(作家、导演,中国电影剧本最高奖“夏衍杯”创意电影剧本奖获得者)
要断除迷惑,先要清晰自己的生活,亲历它,旁观它、选择它,这其中有智慧。江阳堪布以他细微的观察和感受,生动地说了出来。
——段东涛(作家、艺术家,《中国八零后调查》作者)
我的名字叫江阳,这个名字是我出生后,父母特意祈请土登寺的上师秋英多杰仁波切给我取的。这是我的俗家名字,也是我出家后的法名。
我的家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拉布乡的一个小村庄。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将我送到了离家很近的土登寺学习佛法,我就这样出家了。
我出家的依止师父①是秋英多杰仁波切,就是给我取名字的那位上师。仁波切对我们师兄弟们都很好。他很和蔼,在我的记忆中,他一直都是慈眉善目的,对所有人都是一张灿烂的笑脸!
我很幸运,我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我很幸运地成了仁波切的弟子,更幸运的是,从入寺那天开始,我就成了仁波切的侍者。侍者,就是跟随在师父身边的弟子,照顾师父的起居饮食,帮师父打理事务,陪同师父出行、闭关、云游、参访,等等。仁波切在我的心里就像亲人一般,他圆寂的时候,我哭得很伤心,比父亲去世时哭得还伤心。
当然了,我还有一群可爱且博学、修行很好的师兄们!他们对我也都很好,很照顾我,自从入寺以来,我从没挨过打(据说挨打是每个新入寺小和尚的必修课)。他们还常常指导我功课。
土登寺,有我太多太多的回忆。在我的心里,它就像我的家一样。
也许有人会诧异,出家了,怎么还能有家呢?
其实,对于藏地的僧人来说,家和寺院不是严格对立的名词,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难题。
藏地人都信仰佛教。所以,在他们的心里,在家修行和住寺修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藏地,在家人和出家人一样,虔诚信佛,念经供斋,出家人也和在家人一样,可爱、活泼、善良、调皮;在家人有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有彼此交好的朋友,出家人在寺里也有要好的同修;在家人顾念亲情,出家人也顾念亲情,出家并没有阻断出家人和家人的联系,他们也并没有因为出家而推辞掉他们对家人的赡养义务。
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还有人要专门到寺里去出家呢?我想,有的人也许是想去寺院里找一个好一点的上师,终身指导自己;有的人也许是想去寺院里用戒律约束自己,以便能好好参悟佛法;有的人也许是为了能在寺院里接受良好教育;有的人也许是想光宗耀祖,受人敬仰;有的人也许是想去寺院里寻求解脱……
但不管是在寺里,还是在家里,藏人都是信佛的。
所以,出家以后在寺院生活,我常常能感觉到家的温暖,在寺里,就像在家里一样。家和寺,只有在藏地这个全民信教的地方,才能画等号。
江阳堪布所著的《我的家在土登寺》是一个80后堪布讲述的亲身经历的出家故事。土登寺是藏地玉树的一个小寺院,偏远、条件较艰苦,但这里的僧人乐观向上,他们的生活朴素而快乐。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作者对这里充满了感情。他将这里的一切真实呈现,让人们得以近距离了解僧人生活、藏地风情,感受点点滴滴的佛性。
江阳堪布所著的《我的家在土登寺》全方位近距离展现了藏区僧侣生活,以最浅显的文字道出了僧人的质朴生活观。这是一本另类的佛教类书籍,它没有说教,没有枯燥的陈词滥调,只有妙趣横生的生活片段,你在阅读这些片段时,会渐渐忘却尘世的烦恼,将自己融入僧人的世界里,那里清净并快乐。与此同时,你可以感受点点滴滴的佛性,得清凉心、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