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1934年5月张竞生在上海《时事新报》“青光”副刊连载的《食经》中,这些关于喝茶之道的提示,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非常有教益的。茶,与所有事物一样,怎样才能恰到好处,避免多余或不足,这就是把握之“道”了。如同农田渴望阳光与雨水,没有了不好,太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茶道,其实也是一切治理之道。和谐,就是恰到好处的幸福。
我从小就与潮州工夫茶打交道。这种用小壶小杯冲泡乌龙荼的饮茶习尚,在古代闽南语系的潮州府辖地及其周边形成,旦它的中心在潮州府。至今,潮汕地区及周边盛行的工夫茶有多种叫法,比如潮汕工夫茶、汕头工夫茶、揭阳工夫茶,等事,其实追根溯源,都应叫潮州工夫茶。
小时候我家居住的地方,那一带人们都很穷。有一年夏天寺别炎热,许多小孩头上都长着奇痒难忍的小疙瘩,有的挠得头上都有臭味了。缺医少药的时代加上穷,小伙伴们苦不堪言。就在这个时候,我母亲给我一个任务,说你必须做一件葬,明天你就去潮州城内太平街义兴甲巷找番客姨,把她家耍倒掉的新鲜茶渣全部拿回来,并要求番客姨给点没泡过的老紊。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叫来我当长跑运动员的表哥踩着单车残着我赶了近百里路到了番客姨家,番客姨听了我的诉说之后,点了点头。吃完午饭,番客姨把一特大包裹交给我和表哥并详细吩咐包裹里的东西要怎么用。我和表哥当天就赶回家,表哥和我都累得满头大汗,回到家已是傍晚。
“有茶籽箍。”母亲高兴地叫起来。母亲把一大鼎清水煮到水响的时候,就掀开鼎盖,从已经打开的一包茶中抓了一把又一把往鼎里放,再从已经捣碎的茶籽箍中抓了一把又一把,也往鼎里放,还撤下了一把盐。水完全沸开之后,母亲把灶火熄灭。我还不清楚母亲要变什么戏法,就听到母亲叫我赶紧去把邻居那些“臭头”小伙伴叫来,母亲还请了邻居兵分几路沿巷道呼唤家里有小孩“臭头”的赶紧到我家来。茶水温度合适了,母亲就让我的“臭头”小伙伴们逐个洗了头,洗好了每人再带一小包茶叶和一小包捣碎了的茶籽箍回家,并向各家各户说要怎么用。我也跟着洗了。洗了几次之后,小伙伴们个个都全好了,再也没有奇痒难忍的苦堪。母亲把大部分剩下的老茶和茶籽箍陆续分给了有需要的邻居们。母亲说,这番客姨小时候在暹罗就患上这种怪痒,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洗好的,后来番客姨回来府城住,她家里总藏有这些好东西。番客姨回国后迷上了潮绣,而我母亲虽穷却也算是潮绣好手,于是就与番客姨有了姐妹交往之情。向番客姨求助,是因为母亲看到我的小伙伴们都这样了,怕我也染上,情急之中突然想起曾经听番客姨说过用老茶和茶籽箍治痒的经历。向番客姨求助,母亲原先心里没底,也只想要点喝过的老茶渣与茶叶,没想到番客姨这么慷慨大方,把自己都舍不得喝用的老茶和茶籽箍送来,母亲很感动。在没有化妆品的年代,茶籽箍是女人用来洗头的好料。
那年中秋夜,月亮刚升起来,我们一家拜完月亮之后,母亲与事先约好的邻居们,已经聚集在巷口的灰埕上,摆起了八张小圆桌,每一桌上都有工夫茶具,左邻右舍男女老少都带着亲戚和小板凳来喝茶,大伙儿一起在溶溶月光下,谈天说地,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当然,茶叶就是番客姨提供的那些老茶。母亲说,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一夜,我感到自己才是喝上人生第一杯工夫茶。而母亲后来坚持说,像许多潮汕孩童一样,我从会喝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喝茶,只不过小的时候没有喝懂茶中的道义。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小镇最普通的一位家庭妇女,会唱许多流传已久的潮州歌册或民谣。在日常忙碌的过程中,母亲会轻声吟唱潮州歌册中的戏文,来使忙碌变得舒缓与愉快。母亲吟唱的明清两代的许多经典潮州戏文中就有潮州人喝茶的故事,其中《荔镜记》是我印象最深的。母亲吟唱的时候,如果父亲刚好也在旁边,父亲就微笑着。母亲是唱给我的父亲听,也是唱给儿女听,更多的时候,母亲仿佛是在唱给自己的内心听,是在与戏文中的人对话。母亲吟完一段后,会拿起一杯茶,让清香与甘醇沁入心底。母亲常说,人生如戏,苦尽甘来。那个时候,我从母亲的吟唱知道了许多潮汕历史故事,也知道了怎样与人喝茶,喝茶就是要有礼。P21-23
我与岭南文化长厢厮守,历史文献,皓首穷经,现实体悟,淹杂博极,跨界知识,多空纠缠,倏忽六十有年,累有机遇和“新欢”,而终未有移易,“以文立世,以文久长”(谢有顺评拙著《黄说》语)。不因它曾经的“夷狄蛮貊”、陆地死角而窘迫,也不因说它“沙漠化”、有点像“穿堂风”或被人形容的如“早茶和花市”,只满足日常性的和季节性的消耗而气馁。
岭南文化,银钩铁画,钢鼎扎地;堂廡深大,根性精深。它的偏安、临海、移民、奇崛的生态,在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间游走,行程本身已然精彩纷呈,更不用说还有它们经年累月的搬运和积累。著名经济学家陈序经说,广东不仅是新文化的发源地,在旧文化的保存上,十分坚守。信哉斯言。数以万尊的石狗在雷州城乡蹲坐着,1800亩“桑基鱼塘”在鹤山古劳镇静躺着。茂名一条小巷中,深藏着顶级奇楠香馆,莞(沉)香气从海陆丰到雷州半岛流荡着。粤菜潮菜,成为中国菜“味觉旅行”先行者,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登陆。在潮州乌岽山保存着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宋种古茶树3700株(《潮洲凤凰茶树资源志》),高州根子镇有39株500年到1300年荔枝古树屹立着。
如果说,1988年前,对于岭南文化,我们只是注重方位感的话,那么,1994年“经济文化时代”的理念提出、《叩问岭南》的编撰则是注重它的质地感和量度感,是激扬岭南文化大都市现代文明的探究,呈现出复归、扬弃、变异和超越固有文化的趋向。
如果说,1990年代“岭南新文化”主张的提出,是文化解构重建的探求,1999年《流行蛊》丛书的编撰,焦点在其潮流性,是推摧大众文化的发展。那么,2006年编撰《广东九章》《东莞九章》《广州九章》《深圳九章》 则在于其文献性,寻找其根性原质。2008年,《不应忽略观念和文化的GDP》《要从“数据偏好”中走出来》等文,则是批判岭南新文化的现实短板:习惯于“机构数字”立论,而鲜有“以例立论”;满足于运动式盛世联欢,鄙夷长期性的生长沉淀;热衷于“空对空”“课题形式”研究,缺乏场景经济“地对空”的建设研究;以金钱贴牌天下,不顾自主创新;偏好经济增量,忽略文化存量等。那么编撰这一套《地道广东》丛书,即《广东味道》《广东香道》《广东花道》《广东艺道》《广东茶道》《广东拳道》则是聚焦于体验性,系道器并举,实践体悟,文化分析。即十二字观:品味、囊香、浣花、喷艺、沽茶、谱拳。
“地道”之论,不光在于它的真正、纯粹、异质、美誉,而且有厚重的“事实感”,有绵延的生长度和心灵震撼的高峰体验。“地道”是一种生命势能,一种生活活体,一种文化质感。一花一茶,写满绿色和美丽;一香一味,充满神奇和诱惑;一拳一艺,无语沁人,至臻妙境。胡兰成《今生今世》说,张爱玲“桃红颜色闻得见香气”,通过一种感觉,找到了另一种感觉。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公爵战败沙场,万念俱灰,拯救他的是俄罗斯大地、森林、河流即天地之大美。
思想之飞,文化之质,需要极致体验。“地道”不仅是物质存遗,而且是精神不死鸟,翱翔于天外的青天,盘旋于生者的世界,尽瘁竭诚,薪尽火传。吾虽耄耋高龄,无丝毫衰减,反青春焕发,返老还童。想起罗素所言,比之权力和金钱,文化的影响力要久远得多。
笔者在岭南的浩瀚山水中,行走六十年,也有几次难忘的体验记忆,兹录于此。
2003年,陕西西安。陕西电视台在录制京粤沪陕四地文化学者探讨“非典与文化”的专题节目中,我无意中谈到吃乳鼠的往事,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大为惊讶,纷纷提问。质疑“非典”是广东人贪吃野味引起的,让我一时语塞。记得1958年,中山大学学生下放东莞虎门劳动锻炼,我的三同户(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天早晨在稻田里挖到一窝乳鼠,刚刚出生,未曾开眼,他送了三只给我,让我和着烧酒活吞下去,他说:禾田里挖出的乳鼠是最干净的,很补,很有益身体。我便一股脑儿把三只乳鼠吞下去了。
其实,吃鼠并非广东始,而是由北方传过来的,陈序经有《广东与中国》一文,里边说:“古代燕赵慷慨之士,喜吃狗肉之风,至今尚遗留在广东,战国载‘周人谓鼠未猎者补’。那么,周人不但吃鼠,而且有猎鼠。”(《东方杂志》三十六卷第二号,1933年版)陈序经是我在中山大学读书时的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
2012年12月20日,广东东莞清溪镇。我和《广东香道》作者张承良到“莞香园”探访一位香农,在群山环抱之中,弯弯曲曲数十拐的弯道上,莞香树如层峰叠岚,似惊涛骇浪,汽车奔驰而上,数十白狗黑狗呼啸追踪,十分壮观。
“莞香园”主、广东省沉香协会主席刘东晓,讲了他对莞香树数年的观察。这位植物资源研究者,闻遍所有沉香树花,唯莞香花最香,花期最长;“莞香园”里的老鼠,饥饿时,不吃别的,专吃莞香树皮;“莞香园”里的山羊,也专拣莞香树皮充饥,排出来的,非一般的颗粒状,而是呈条状的排泄物。
2012年10月15日,上午十时,受邀参观东莞寮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东莞沉香博览会,其间穿插了一个沉香品尝会。一众香商香客在品香仪式之后,各各展示所藏之香的品位、性能、价值,北京香藏家张晓武,拿出一款奇楠香,削了一卷屑,让我放在口中。在判断成色之后,削之即卷,是辨别好香第一要素。那卷屑在舌头上,苦味徐徐展开,略显辛辣,一会儿便消弭殆尽,留下一股异香,窜入脑际,经久不息,难以忘怀,张晓武对我说,你老含掉了千元,约0.1克,现如今,好香已卖到万元1克。如此消费,鲍参翅肚之类,也只能似作猪肠粉、和味牛杂了。
2014年3月,广东潮州碑坊街在天羽茶斋跟茶研究家叶汉钟饮功夫茶。这茶从上午十时喝到晚上十点。晚餐在一家潮州大牌档吃蚝烙和炒粿。任何成熟的文化艺术形态,都有一种高雅严肃的仪式感和程式。叶汉钟就是主宰者,端坐的身姿,浓郁的茶香,砌茶者与饮茶者的眼光交汇,茶博士与茶客的你问我答,他谈茶种的林林总总,茶具的千奇百怪,浙江大学茶叶系的研究,都体现出一种尊重、热爱和敬畏。叶汉钟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整一个文化高超范。他演绎的茶泡沫图案,其精妙绝,堪与顶级咖啡泡沫图案媲美。
2014年3月,广东佛山顺德。我和《广东味道》作者周松芳、《广东花道》作者侯虹斌在顺德清晖园探访一位中大哲学系退休教授。我向他询问一个经有年矣的质疑:顺德菜中,是否真有一款叫做“酿豆芽”的菜(即在豆芽菜中,酿以肉沫、火腿之类)。他说有,清晖园园主,每次回乡,都要点三个菜:一是酿豆芽,每碟二三十条;二是炒烧鹅皮;三是“混蛋”,即“酿鸡蛋”(鸡蛋煮至半熟,从一端刺破,溢出蛋黄,再以肉沫填充之,再煮熟破开)。顺德厨师的精细性与顺德饮食的体验性,堪称绝配。
2015年5月,广东江门鹤山。与谭庭浩、张承良两次往鹤山探访咏春拳王梁赞故居。经世代传承发展,“咏春”已成为中国武术一大流派,梁赞故里坐落古劳镇“桑基鱼塘”上,他的“咏春”,名家辈出,代有传人,前有叶问,后有李小龙。武术与电影合璧的电影《唐山大兄》,饮誉世界,“真正功夫在中国”达到全球共识,美国海军陆战队,法国SEK,意大利的NOPS等警察部队、特种部队,都以“咏春拳”作为必修训练课程。
佛山咏春,主张“里帘必争”,硬压直取,拳抢中线,而鹤山咏春,则倡偏身技法,以弱制强,尤重对拆,系梁赞为身材矮小的古劳家乡人设计的。梁赞有言“力力力中能借力,机机机心内生机”,堂奥极深,达于化境,当是咏春拳灵魂所在和精神皈依,强压与弱取,直取与偏身,中线与附线,皆在借力与心机的深浅、重轻、骄谦、狂敛、急缓,限忍的气韵掌握与心力平衡,心字如山林,力动若风火,大器至极。
梁赞故居不远,有“电影皇后”胡蝶故居,也是岭南文化一个待解之谜。
2015年6月16日,广东茂名。是日往高州参加《高州作家新世纪作品选》研讨会。九时从广州出发,下午三时到高州根子镇贡园参观千年古荔。晚饭后,往茂名夜访汪庆。茂名高楼丛立,霓虹眩目,跟别的城市,毫无二致。汽车停在一条小巷深处,我们在星点灯光、坑坑洼洼中行进,忽然香气扑鼻,那香,我并不陌生。在天津沉香博物馆、在东莞寮步“香博会”,我都领悟过它的奇崛微妙,窜入脑际。那就是沉香之王的,奇楠香。终于找到了汪庆的住所,汪在楼下迎接我们。
汪庆为“沉香世家”,家族玩香已历三代,达数百人之众。他八岁起开始恋上沉香,沉香也为他带来一生的磨难与辉煌。
汪的住所为二居室,厅里悬挂着许多木雕对联和糊裱精致的横幅。有一幅龙飞凤舞写道“圣香之王”,其书写者也非等闲之辈。
内室是他的沉香藏品,细条状奇楠香,分类排列,存放于玻璃罐中,精湛和谐,仿若一个林林总总的中药房。巨型奇楠香,有若龙若鹤若龟,有若大河之横流,有若泄洪之瀑布,有若大厦之林立。每个都有它的故事,每个都有它的来历,每个都是天文价的艺术品,荡漾其中,仿佛每根神经都在震动。有探访者问汪庆:此物价码如何?汪庆往往弹出一句笑话:你带了多少钱?
汪庆沉香生涯,颇具传奇色彩。1981年,羁难“广东投机倒把第一大案”,被判了十三年刑,坐了七年牢,后来被平反冤狱,还了清白之身,但那个案子,牵涉到近八千吨沉香,且大都为野生顶级好香,你拿手机算一下,其价值若何?我在东莞寮步香博会,含了0.1克奇楠香,就价值千元。
我对汪庆的判断,缘于三个感觉。他的沉香生涯,历经数十年时间沉淀,在中国沉香文化芸芸众生中,他算得上沉香非遗承传人最强竞争者。他的沉香收藏,至今是个谜。我见过几百万、千万的奇楠香,参加过两届香博会,与汪庆藏品相比,无论就其形态、价值、规模,都难以望其项背;探访过他的人中,好些是我在十年间接触过的推动东莞“莞香”文化的开创者、见证者、实践者,还有一些人长途跋涉,从北京、上海坐飞机到茂名专程一睹汪庆收藏之风采,随即乘机返回。
汪庆毕其一生,通过观察与实践的检验,用沉香的药理、剂量、用法,用“沉香”这把钥匙,在开启人类疾病疗治这把大锁。为探索他的“沉香实证知识体系”,他每天都荡漾在他的宝室中,享受、试验、感觉,并记录、整理、分析。每天都静坐于一个高端的天地人三界灵通的奇楠香气场,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沉香为“救心丹”的必备原料;宋美龄从台湾定居美国,整一飞机装的都是沉香,而舍金银珠宝;中国古典文献小说诗词《史记?货殖列传》《红楼梦》《儒林外史》《水浒传》《金瓶梅》《影梅庵忆语》,词人诗人周邦彦、秦观、李清照、李白、晏殊乃至《圣经》《悟性论》,哪一个不写到沉香?
纽约东北部的撒捡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医爱德华?特鲁多(Edwad Tvudeau),他的墓志铭上,铭刻着一句揭示医学科学与人类健康的亘古奥秘:
有时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去安慰。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汪庆的“以身试香”,让我想到神农尝百草、想到药王孙思邈的故事传说,但汪庆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沉香给人的帮助是“经常的”,“能治愈”的;也是“有时”的;而它“总是”予人以安慰、以宁静、以遐想。汪庆所为,大抵在爱德华医生所说的这三个境界中游弋,值得敬仰,值得点赞。
味令人心旷神怡,茶可去纷繁俗虑,花可散肝郁积闷,拳可排胸中怨气,艺可助胸襟开阔,香可开窍顺脉。万脉奔流,诸峰罗列,妙发灵性,独特怀抱,都是岭南文化一部分,岭南生活一部分。汤显祖《广城二题》有言:“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味、香、花、茶、拳、艺、商诸道,皆岭南“气脉”之“雄”的壮阔、大气、神秘。
黄树森
2015年7月8日广州
江锐歆创作的《广东茶道》这一书详细的叙述了潮州功夫茶的发展历史,以及对未来潮州功夫茶的展望。广东茶道对广东人乃至中国人的精神影响。茶,可以拯救人的躯体,也可以拯救人的灵魂。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爱上喝茶,就是踏上了人与自然的亲密通道。喝茶是一种问道也是一种修行。
潮州凤凰人源远流长的海外茶史。咸丰十年,汕头开埠,成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凤凰人因此带上了鸟嘴茶,开始进行海外的茶业销售,带动了潮汕人的经济发展。茶,带动了潮州人在海外的生存发展,茶,也是牵连海外潮人与故乡的思乡之线。
本书还详细描述了,不一般的茶农——黄柏梓和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功夫茶”代表传承人——叶钟汉等人,对潮州功夫茶的发展与传承所做的不懈地努力。如今叶汉钟经常在全国各大院校,甚至受邀国外讲述潮汕茶文化。正如他所说的:“做好茶,把地方茶推出去,让世界更多的人接受潮州功夫茶。”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无论嘉会盛宴,闲处寂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铫,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乐的人生。
江锐歆创作的《广东茶道》这一书详细的叙述了潮州功夫茶的发展历史,以及对未来潮州功夫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