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益/华夏文明之源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郝润华、王燕飞著的《李益》是“华夏文明之源丛书”之一,是对唐代诗人李益的研究。

李益,甘肃武威人,是继高适、岑参之后唐代又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李益卓越的诗歌成就与他的家世、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益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的繁盛、安史之乱的转折与衰落。李益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盛衰的变迁,同时体现了李益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书既是一本研究李益生平及创作的著作,也是一本研究唐代社会变迁的著作。

内容推荐

李益,是唐代中叶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李益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现存160多首。郝润华、王燕飞著的《李益》分八章对李益的生平及诗歌创作做出全面介绍与概述,前六章介绍生平,后两章叙述诗歌成就。本书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李益一生及其诗歌展现在读者面前。

目录

前言

寂寞天宝后,世乱各东西——李益生活的时代

关西将家子,西州之遗民——李益的家世和生平

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李益早年的为官生涯

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李益的边塞军旅生活

风光满扬子,共上望乡楼——李益的江淮游历

任取京华,复归阁老——李益晚年的生活和创作

边塞名家,七绝高手——李益的诗歌及其特色

流播广布,影响深远——李益诗歌的流传与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试读章节

李益的一生,经历了唐代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九朝。其中,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他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雄才大略。先是通过先天政变取得帝位,后在贤相姚崇、宋璟、张说等人的辅佐下,选贤任能、广开言路、励精图治、勤勤恳恳,终于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使大唐帝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昌盛。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玄宗天宝十二载(753),“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旧唐书.玄宗本纪下》也描述了当时的盛世景象:“于斯时也,烽燧不惊,华戎同轨。西蕃君长,越绳桥而竞款玉关;北狄酋渠,捐毳幕而争趋雁塞。象郡、炎州之玩,鸡林、鳀海之珍,莫不结辙于象胥,骈罗于典属。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天子乃览云台之义,草泥金之札,然后封日观,禅云亭,访道于穆清,怡神于玄牝,与民休息,比屋可封。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虏不敢乘月犯边,士不敢弯弓报怨。康哉之颂,溢于八纮。所谓‘世而后仁’.见于开元者矣。年逾三纪,可谓太平。”除了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太平盛世景象,当时一些诗人也歌颂过那个伟大的时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忆昔二首》其二诗中热情洋溢地讴歌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大唐的盛世气象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玄宗在位后期,随着国家承平日久,他的骄奢淫逸之心逐渐增长,任人唯贤逐渐变成了任人唯亲,克己尚俭逐渐变成了挥霍无度,纳谏逐渐变成了拒谏。他宠幸贵妃杨玉环,日游温泉宫,怠慢朝政,就像白居易《长恨歌》所描述的那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为了自己能纵情享乐,他先后将国家大事委任于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导致大权旁落。面对国库中堆积如山的财物,唐玄宗挥金如土,赏赐无度。天宝六载(747),他把当年全国进贡的物品陈列在尚书省,让百官阅览后.全部用车运到李林甫家,赏给了他。天宝八载(749),他率领百官视察国库以后,以为“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同时,玄宗好大喜功,盲目拓疆开土,放纵边将轻启边衅,不时发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不义战争,使战区人民横遭兵燹之灾,其他各地人民也饱受兵役赋税的沉重压迫。据史载,天宝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六万讨伐南诏,结果官军大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十三载(754)再战,全军覆没。更甚者,“亲小人,远贤臣”,玄宗又重用胡人安禄山等侫臣,终于导致了从公元755年到763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P001-003

序言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甘肃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参与谱写了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甘肃长廊作为古代西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的锋面和前沿地带,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舞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融合之地。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因此,甘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华夏的“民族走廊”(费孝通)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

自古就有“羲里”、“娲乡”之称的甘肃,是相传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拥有6项中国考古之最: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兴盛于距今4000-5000年之间的马家窑彩陶文化,以其出土数量最多、造型最为独特、色彩绚丽、纹饰精美,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达到了世界彩陶艺术的巅峰。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甘肃成为中国最早从事冶金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不仅如此,大地湾文化遗址和马家窑文化遗址的考古还证明了甘肃是中国旱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是中亚、西亚农业文明的交流和扩散区。“西北多民族共同融合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甘肃的史前时期”,甘肃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是“氐族、西戎等西部族群的文化遗存,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交融互动,形成了多族群文化汇聚融合的格局,为华夏文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田澍、雍际春)。周、秦王朝的先祖在甘肃创业兴邦,最终得以问鼎中原。周先祖以农耕发迹于庆阳,创制了以农耕文化和礼乐文化为特征的周文化;秦人崛起于陇南山地,将中原农耕文化与西戎、北狄等族群文化交融,形成了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早期秦文化。对此,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前者“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与道德传统”,后者“铸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两者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来,横贯甘肃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原联系西域和欧、亚、非的重要通道,在很长一个时期承担着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历史使命。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处甘肃中西部的河西走廊地区曾先后有五个独立的地方政权交相更替,凉州(今武威)成为汉文化的三个中心之一,“这一时期形成的五凉文化不仅对甘肃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而且对南北朝文化的兴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张兵),并成为隋唐制度文化的源头之一。甘肃的历史地位还充分体现在它对华夏文明存续的历史贡献上,历史学家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慨叹道:“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魏晋以降的文化转移保存于江东和河西(此处的河西指河西走廊,重点在河西,覆盖甘肃全省——引者注),后来的河西文化为北魏、北齐所接纳、吸收,遂成为隋唐文化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华夏文明曾出现断裂的危机之时,河西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使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实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链条。隋唐时期,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国际化都市,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顶峰。自宋代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全国经济重心遂向东、向南转移,西北丝绸之路逐渐走过了它的繁盛期。

……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策划出版了这套《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丛书”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和全球化的文化视野,深入把握甘肃与华夏文明史密切相关的历史脉络,充分挖掘甘肃历史进程中与华夏文明史有密切关联的亮点、节点,以此探寻文化发展的脉络、民族交融的驳杂色彩、宗教文化流布的轨迹、历史演进的关联,多视角呈现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文化独特性和杂糅性,生动展示绚丽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异彩纷呈的文化图景,形象地书写甘肃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将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神奇的甘肃呈现给世人。

按照甘肃历史文化的特质和演进规律以及与华夏文明史之间的关联,“丛书”规划了“陇文化的历史面孔、民族与宗教、河西故事、敦煌文化、丝绸之路、石窟艺术、考古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陇人物、陇右风情、自然物语、红色文化、现代文明”等13个板块,以展示和传播甘肃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优秀文化。“丛书”将以陇右创世神话与古史传说开篇,让读者追寻先周文化和秦早期文明的遗迹,纵览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云游神秘的河陇西夏文化,在历史的记忆中描绘华夏文明之源的全景。随“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开启“丝绸之路”文明,踏入梦想的边疆,流连于丝路上的佛光塔影、古道西风,感受奔驰的马蹄声,与行进在丝绸古道上的商旅、使团、贬谪的官员、移民擦肩而过。走进“敦煌文化”的历史画卷,随着飞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在沙漠绿洲起舞,在佛光照耀下的三危山,一起进行千佛洞的千年营建,一同解开藏经洞封闭的千年之谜。打捞“河西故事”的碎片,明月边关的诗歌情怀让人沉醉,遥望远去的塞上烽烟,点染公主和亲中那历史深处的一抹胭脂红,更觉岁月沧桑。在“考古发现”系列里,竹简的惊世表情、黑水国遗址、长城烽燧和地下画廊,历史的密码让心灵震撼;寻迹石上,在碑刻摩崖、彩陶艺术、青铜艺术面前流连忘返。走进莫高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南石窟寺,沿着中国的“石窟艺术”长廊,发现和感知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天境——祁连山走人“自然物语”系列,感受大地的呼吸——沙的世界、丹霞地貌、七一冰川,阅读湿地生态笔记,倾听水的故事。要品味“陇右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必须一路乘坐羊皮筏子,观看黄河水车与河道桥梁,品尝牛肉面的兰州味道,然后再去神秘的西部古城探幽,欣赏古朴的陇右民居和绮丽的服饰艺术;另一路则要去仔细聆听来自民间的秘密,探寻多彩风情的民俗、流光溢彩的民间美术、妙手巧工的传统技艺、箫管曲长的传统音乐、霓裳羽衣的传统舞蹈。最后的乐章属于现代,在“红色文化”里,回望南梁政权、哈达铺与榜罗镇、三军会师、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历史,再一次感受解放区妇女封芝琴(刘巧儿原型)争取婚姻自由的传奇;“现代文明”系列记录了共和国长子——中国石化工业的成长记忆、中国人的航天梦、中国重离子之光、镍都传奇以及从书院学堂到现代教育,还有中国舞剧的“双子星座”。总之,“丛书”沿着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探究华夏文明演变的轨迹,力图实现细节透视和历史全貌展示的完美结合。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积累多年的文化和出版资源为基础,集省内外文化精英之力量,立足学术背景,采用叙述体的写作风格和讲故事的书写方式,力求使“丛书”做到历史真实、叙述生动、图文并茂,融学术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真正成为一套书写“华夏文明之源”暨甘肃历史文化的精品人文读本。同时,为保证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编委会邀请了甘肃省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大学以及敦煌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审稿,以确保图书的学术质量。

《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

2014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