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芳主编的《老清华(民国趣读)》是追忆当年老清华的文字集纳,这些文字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民国时期清华的校史、民国时期的历任校长、生源、课程设置、教师风范、校舍环境以及当时校内、校外学生参加的活动等,通过这些文章即可让我们看到当年是什么样的学子考到清华、什么样的俊才站在教室里讲台传道授业;这些学子这些老师,在那个风急浪涌的时代,他们经历了什么,见证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们有怎样的情感情怀,又有什么样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清华(民国趣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韩淑芳主编的《老清华(民国趣读)》是追忆当年老清华的文字集纳,这些文字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民国时期清华的校史、民国时期的历任校长、生源、课程设置、教师风范、校舍环境以及当时校内、校外学生参加的活动等,通过这些文章即可让我们看到当年是什么样的学子考到清华、什么样的俊才站在教室里讲台传道授业;这些学子这些老师,在那个风急浪涌的时代,他们经历了什么,见证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们有怎样的情感情怀,又有什么样的一生。 内容推荐 在韩淑芳主编的《老清华(民国趣读)》中,潘光旦、章元善、陈岱孙、马约翰,冯友兰、费孝通等民国大家讲述百年清华民国年间的课堂趣闻、名师风采、社团活动……片段小文、三言两语,生讲鲜活地再现了清华校园里那些逝去的过往。咀嚼这些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文字,彼情彼景历历在目,那段清华校园里的时光出显得华丽而有光彩。 目录 第一辑 从庚子赔款到清华学堂的建立 第一章 校史杂说 张寿崇:那桐题匾清华园 章元善:封建式出洋 唐绍明:革命中风雨清华 潘光旦:清华的崇美思想 潘光旦:重拾国文课 王造时:国学的回归 潘光旦:“和尚”赶“方丈” 江文汉:外敌的思想入侵 陈康定:清华“四大导师” 费孝通:阴谋下的人才工厂 费孝通:留学费——获得途径 崔国良:最早的研究生院 冯友兰:和而不同 陈岱孙:清华新体制 安洪溪、孙敦恒:清华的“驱吴”斗争 徐辅治:来之不易的清华中学 付士禄:清华园沦为日军魔窟 张友仁:陈岱孙接收清华园 第二章 校长,百年清华的重要奠基者 唐绍明:留美教育奠基人 潘光旦:早期的清华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洋翰林”周诒春 徐辅治:了不起的周诒春 孙锡三:功济后世——周诒春 章元善、尚传道:创办北京图书馆 孙锡三:任劳任怨的周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和蔼的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视金钱如粪土能有几人 潘光旦:我对周校长的印象 章元善、尚传道:被逼离校 徐辅治:有知识有远见的周诒春 章元善、尚传道:不图名而名自至的周诒春 王思立、宋士英、唐宝心:爱护青年人 徐辅治:小房子里住着大学问 陈中凡:罗家伦的强者哲学 陈中凡:我是校长我说了算 陈中凡:罗家伦眼中的日耳曼精神 陈中凡:最强大的哲学 陈中凡:奢侈的闹剧 陈中凡:我们不要你了 梅祖彦:大楼与大师 冯友兰.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韩咏华:没人愿意倒梅(霉) 韩咏华:梅贻琦公私分明 韩咏华:巡夜的校长 第三章 漫谈清华的校风与制度 潘光旦:清华初期的汉文课程 潘光旦:清华学制 潘光旦:清华的通才教育 潘光旦:清华的成绩计分制 潘光旦:清华的“自由教育” 潘光旦:清华的值钱处 霍启芳:创造力的消逝 冯友兰:教授治校 冯友兰:纪律严明的军式清华 附 清华历任校长及就职演说词 百年清华历任校长 梅贻琦:就职演蜕 第二辑 老清华的读书生活拾零 第一章 投考清华大学 王道立:虚无的年龄限制 王道立:复试与假辫 潘光旦:清华最早的关系学员 潘光旦:校园内的特殊阶层 潘光旦:革命年代别样生源 冯友兰:清华的转变 胡鉴:数学零分入清华的吴晗 王佐良:良铮的诗风 李蜒:“当仁不让于师”的张荫麟 第二章 清华课程与校园生活 王道立:强权下的黑幕 王道立:“负责”的校医 王道立:呼吸体操和半夜运动 潘光旦:一条腿能否出洋 潘光旦:出洋的审判 潘光旦:出洋前夕的演习 潘光旦:清华课程与课堂生活 潘光旦:清华的音乐 潘光旦:令人心怡的学习环境 马约翰:踢球不许打架 章元善、尚传道:奢华体育馆 潘光旦:制度下的生活和“斋务主任” 潘光旦:我们吃的不是饭是道德 潘光旦:传道的校医 潘光旦:清华“识字班” 唐绍明:浓浓的清华情 王造时: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张岱年:我愿意接受教育,但要看是谁教育我 胡鉴:特殊照顾的对象 吴季松:清华时代的吴恩裕 常风:李健吾印象 周如苹:骑马上课的“周大将军” 李埏:教师的竞争 第三章 校园活动与刊物 郭道晖、孙敦恒:清华园学生自治 潘光旦:我们是这样练习口才的 潘光旦:舞蹈中的两性关系 潘光旦:清华刊物 潘光旦:交钱的刊物 马约翰:强追锻炼 马约翰:清华足球队 潘光旦:清华学生“评议会” 潘光旦:T社 潘光旦:基督教在清华 郭道晖、孙教恒:“孔教会”(一) 潘光旦:三分钟信仰 王造时:清华学生的智力发展 张仲碧:静斋的壁报 潘光旦:娱乐——话剧 潘光旦.娱乐——电影 潘光旦:“孔教会”(二) 第四章 留学生活剪影 章元善:热情的绮色佳人 唐绍明:甄别入校 潘光县:出洋热 张邦永:战争杂忆——一个女子的爱国情 梅贻宝:要留美,先学游泳 潘光旦:闲适的留学生活 潘光旦:留美学生中的兄弟会 潘光旦:不想再去美国 梅贻毒.热情的犹太书商 梅贻宝:带礼服的会议 费孝通:留学与科举 费孝通:留学制度的完善 费孝通:严格的英国太太 费孝通:我的生命都用来学习了 费孝通:独特的教学方式 费孝通:颇具喜感的考试 附 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说词 曹云祥.1924年秋季开学式上的讲话 曹云祥:19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梅贻琦:1932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第三辑 老清华的名人与课堂趣事 第一章 清华名人堂 王道立:胡敦复——分级受学制 马约翰:不能做“东亚病夫” 吴泽霖:梅先生三件事 陈康定:情定杨步伟 孙敦恒:吴宓的罗曼史 史说:美国两大军校 孙敦恒:吴宓延请四大导师 孙敦恒:吴宓知人善任 李任夫: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粱启超 周传儒:卖字维持松坡图书馆 杨鸿邀:梁启超的爱好 李任夫:乐观主义者——梁启超 李任夫:梁启超谈个人政治思想转变 孙敦恒:王国维请旨任教 孙敦恒:王国维进城 孙敦恒:王国维的辫子 陈孝全:耕耘清华园 安洪溪、孙敦恒:张子高论科教的意义 千家驹:反动的观点,严肃的讲学 周士观:勤思是成功的第一步 安洪溪、孙敦恒:张子高抵制日货 汤杰:朱自清与清华图书馆 董善元、陈伯康、马祥宇:学者与书商 闻黎明:朱自清与闻一多 孙玉蓉:俞平伯与陈寅恪 孙敦恒:爱国的张申府 赵俪生:风趣的张申府先生 陈康定:“没有一句褒语”的赵元任 王力:“干不了,谢谢!” 费孝通:爱面子的导师 孙敦恒:张申府教授在清华 卜保怡:对《红楼梦》情有独钟的吴宓 翁文灏:蒋廷黻对蒋介石说反共必须联苏 卜保怡:吴宓的三个“28年” 卜保怡:漫谈式教学 彭国涛:引人入胜的课堂 彭国涛:德艺双馨 易菲淑:沈从文夜市寻宝 李德仁:哲学界第一人 卜保怡:外文系培养目标 李德仁:逻辑很好玩 唐纪明:刘仙洲的教学作风 安洪溪、孙敦恒:张子高的教学 罗哲文:严格的梁思成 邓稼走:邓以蛰两离清华 闻黎明:呕心沥血编成《闻一多全集》 陆言:叶企孙与清华物理系 陆言:尊师爱生的叶企孙 暴春霆:《送米图》题诗 张友仁:经济学界的一代宗师 张书者:化学系主任高崇熙 第二章 老清华的课堂趣事 王道立:“吐字不清”的程先生 王道立:不修边幅的老先生马季立 王道立:“奖罚分明”的马先生 潘光旦:不着调的老师和学生 李任夫:粱启超演讲——《知命与努力》 孙敦恒:王国维的课程 孙敦恒:王国维与“二重证据法” 孙敦恒:张申府上课 赵俪生:“风云突变”的课 第四辑 清华的运动与毕业 第一章 清华运动与革命 郭道晖、孙敦恒:清华园里的“革命党人” 罗章龙:“五四” 梅贻宝:欢迎“入狱” 郭道晖、孙敦恒:清华社团的平民教育 潘光旦:清华学生运动 潘光旦:“救灾”不救灾 潘光旦:清华爱围运动开展的困难性 刘清扬:革命生活 冯友兰:清华保护爱国学生 冯友兰:宋哲元兵围清华同 张仲碧:静斋的反逮捕斗争 第二章 毕业季——耐人寻味的最后一课 马彦祥:“话剧”来源 费孝通:把留学作为最理想的出路 胡鉴:顺利留校 邱行湘:“人才”的力量 潘光旦:旧清华的人才们都到哪儿去了 附 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曹云祥:1924年在甲子级学生毕业式上的讲话 曹云祥:1926年对清华学子的毕业赠言 曹云祥:1931年在甲子级学生毕业式上的讲话 梅贻琦:1927年在清华赠别诸君 梅贻琦:在1932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试读章节 潘光旦:重拾国文课 清华高等科的功课一般也是很认真的。西语教学的课不用说,国文、汉学的课也还差强人意。同学的年龄大些了,懂事些了,体会到自己毕竟是个中国人,将来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事,读洋书、到外国,只是为此目的而进行的一个手段;即使专为个人打算,如果对本国东西一窍不通,一张“八行笺”也写得疙里疙瘩,将来在社会上不免到处碰壁,寸步难行。因此,一般认为至少够一块敲门砖的汉文准备是必要的。当时外界和学生家属的责难也是有的;在“抵制美货”的运动过去了不多几年以后,就如此推崇美国,凡事要模仿美国,也确乎是难以理解的事。我认为,后来在高等科,汉文课目的所以获得较多的注意,而在我们出国前后的一两年里,学校所以特邀梁启超一类的有名人物开些临时选修课,如“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鸟瞰”“先秦政治思想史”等,以及后来的所以搞起一个“国学研究所”来——都是和这些因素分不开的;而就学校当局来说,主要的动机是想通过这些做法来堵塞外界的批评责难。 《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 王造时:国学的回归 五四以后,在新文化运动冲击之下,各种各样的思想都出现了:或对旧的东西重新评价,或对新的东西进一步提倡,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总的目标是在为中国找出路。在这种时代的大浪潮中,清华的师生自然受到震动,清华重洋崇洋风气不能不有很大的转变,转变到注意本国的东西和本国的问题。何况那时候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先后问世,大大地引起了研究国学的人的注意,清华再不能像以前那样视国学为无足轻重了。学校为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特邀请了梁启超一类有名人物来开些选修课,如“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鸟瞰”“先秦政治思想史”等。清华学生办的《清华周刊》还请胡适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开了一张“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于是跑图书馆钻线装书的风气盛起来。我除经常看报纸杂志外,还用一段时间钻了《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期望找到一些东西,结果并无收获。 《清华学风和我》 潘光旦:“和尚”赶“方丈” 在平常的日子里,校长先生的无能、保守、反动,是不容易觉察到的;学校远在郊区之外,自己有道又高又厚的围墙,生活也有着一般的规矩,静静的一个大园子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打钟上课,摇铃下课……生活真有点像和尚庙里的一般。校长先生也仿佛是庙里的方丈,不妨整天打坐。他也深知所有的小和尚们都是一心一意来取“经”的,取了“经”才得诞登“彼岸”,因此,他们与其他庙宇的僧众不同,平时更不得不守些清规,讲些戒律,不会兴风作浪,无事生非,由他稳坐蒲团,不怕当头棒喝。但,1919年,这当头棒终于来到,而当家和尚的无能与反动也终于掩盖不住起来。学生运动的掀起,第一个要求必然是成立全校性的学生组织,而这必须取得校长先生的批准。记得当时的校长是张煜全,一个一望而知是颟顸的官僚,他硬是反对,终于引起了第一次赶校长的风潮,同学们成功了。接着外交部又派了个罗忠诒,同学们在探明他对学生会的态度后,就把他挡走了。紧接着是金邦正,在同一个问题上,他和同学们委蛇了好几个月,不作肯定的答复,也终于被轰跑了。在“三赶校长”之后,全校的学生组织终于胜利地搞出来了。在被赶走的校长中间,我只和金邦正打过一次个人的交道,我那几年对娼妓问题看了些书,想就北京市区作些调查,要求学校出封介绍信给有关市政当局,他坚决不答应,认为这不是学生分内的事。这一类人物的封建意识的顽固不化,事实上和冬烘先生们没有分别;即此一例,也就说明了不少。 《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 P6-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