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为能你也能(IPD重构产品研发)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刘劲松//胡必刚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华为是国际知名的信息设备提供商,也是中国信息产业的重要企业,它从一个小公司在短短的时间内成长为跨国企业,与其优秀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是分不开的。

刘劲松、胡必刚著的《华为能你也能(IPD重构产品研发)》阐述了华为的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国际顶尖的产品管理理念。该书理论丰富,结合了大量图表,归纳了来自华为的经营管理精髓,具有很强的实战性,是企业高管,尤其是董事长、总经理、营销总裁、研发总监等不可多得的学习宝典。

内容推荐

任正非说,IPD是研究方法、适应模式、战略决策的模式改变,华为坚持走这一条路是正确的。

华为成功的关键在于从IBM引入了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并通过十余年的实践和优化,将其打造成为3大主干业务流程之首,更升级为企业创新的方法论。

刘劲松、胡必刚著的《华为能你也能(IPD重构产品研发)》洞察IPD的精髓,跳出华为的实践,结合华为及全球最佳实践,深入介绍了6大管理模块及其在各行业的应用实践。

本书指导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如何运用IPD提升战略管理、产品管理、研发管理、创新管理,最终实现企业转型成功。

目录

第1章 如何向标杆学习

 引言

 应当向谁学习

 向华为学习“一根筋”精神

 华为会超越IBM和苹果吗

 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持之以恒

 本章要点

第2章 本书整体结构

 引言:本书不是什么?是什么?

 IPD的7大核心思想

 IPD的7大组成部分

 本书阅读指南

 本章要点

第3章 用MM方法让所有战略与规划对齐

 引言

 案例:让任正非痛苦了10年的决策

 企业在规划中的典型问题

 MM方法论的核心逻辑和思想.

 MM实现战略与运营的“集成”:ISOP

 本章要点

第4章 用IPD方法管理创新过程.

 引言

 案例:苹果公司的ANPP流程

 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产品开发过程的结构化和规范化

 用IPD构建统一的创新语言

 本章要点

第5章 倾听客户的声音

 引言

 有关需求管理的案例

 企业在需求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构建完整的分层需求描述方法

 把需求作为一个管理对象

 本章要点

第6章 用一致的方法管理创新型项目

 引言

 企业在研发项目管理中的典型问题

 研发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体系

 知识域:一个都不能少

 价值观和文化融入项目管理

 研发项目管理案例

 本章要点

第7章 组织变革:让大公司像小公司一样运作

 引言

 案例:苹果和微软的组织方式

 阻碍创新的典型组织问题

 组织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业务流程服务

 支撑IPD体系的跨部门团队

 本章要点

第8章 如何让研发人员充满激情

 引言

 案例: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企业在研发绩效管理和员工激励中的主要问题

 统一概念和理念是关键

 将绩效管理和激励在一个流程中实现

 本章小结

第9章 IPD实施过程决定最终结果

 引言

 “南橘北枳”的IPD

 IPD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成功实施IPD的关键

 如何用IPD实施IPD

 不同规模的企业如何实施IPD

 不同行业企业如何实施IPD

 本章要点

第10章 思想和体系的结合:七七四十九

 引言

 研发是投资行为

 基于需求的研发

 平台化开发

 结构化流程

 跨部门协作

 业务和能力均衡

 灵活发展,与时俱进

 本章要点

第11章 华为IPD的持续发展.

 引言

 华为整体业务流程体系建设的3个阶段

 华为IPD:16年磨一剑

 华为IPD的持续发展

 华为IPD的核心思想和理念

 华为IPD的“3大流程”

 华为的IPD管理体系

 华为IPD进入全面集成时代

 本章要点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试读章节

应当向谁学习

中国虽有5000年的文明史,但在如何管理企业方面还是学生。《追求卓越》《基业长青》等书籍为我们提供了打包学习西方公司如何管理的机会,但当清单里的明星企业摩托罗拉、柯达、朗讯等纷纷陨落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迷失了方向,只能在今天依旧闪亮的明星企业中寻找标杆,比如GE、IBM、沃尔玛、宝洁等。随着中国公司的崛起,学习对象从国外转向国内,比如海尔、联想等。近几年,互联网企业获得群体突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也成为国内企业学习的榜样。

其中,有一家企业,10年前,甚至5年前都还不为人所知,但却悄无声息地实现了中国企业家的梦想。这家企业出身卑微,没有显赫背景,在老套的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艰苦奋斗+自我批判)的带领下从2万元起家,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通信市场用20年时间进入世界500强。这家企业产品和技术全球领先,横扫除北美以外的全球各大洲的市场,它既是制造业的代表,又是高科技的代表,也不失互联网基因,这两年因为手机业务的崛起,从“养在深闺无人知”最终成了明星企业。这家企业就是华为。大家非常急切地想知道,是什么造就了华为,能从华为的崛起中得到什么启示,哪些可以为我所用。

探讨华为成功秘诀已成管理界的时尚,无论是财经记者、管理评论家、商学院教授,还是华为离职员工都争先恐后,几年前是每隔几个月,然后每隔几周,今天是每隔几天都有华为成功秘密的新发现见诸于互联网、报纸杂志和各种书籍中,很多知名网站都设有华为专题报道。

目前,华为智能手机业务在全球位居前列,各种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华为、华为手机业务,华为手机业务的各领域负责人也成了新闻人物,一言一行着实吸引眼球。

随着华为产品进入大众视野,同时进入大众视野的还有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他的一举一动也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热点是媒体的宠儿,也是管理评论家、商学院教授的最爱。他们总是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在歌功颂德的同时,也以寻找华为公司和任正非的破绽为己任,当任正非说要追求利润的时候,他们说这个和互联网精神不符合,互联网精神要的是烧钱买流量,小米、京东、BAT一开始都不追求利润,最终才有利润;当华为任正非说要科学管理,管理要规范化,向“蓝血十杰”和西方管理持续学习的时候,他们说任正非老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华为因为管理太僵化已经遭遇“创新者的窘境”,快要步诺基亚、摩托罗拉、北电网络等的后尘了;当任正非说要艰苦奋斗、加班加点奉献(尤其是管理层)的时候,他们说这不符合80、90后的需求;当任正非说要坚持自我批判的时候,他们说这是什么年代了,现在年轻人要的是个性、自我,这样才能创新;当任正非说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围绕客户需求创新的时候,他们说客户不知道客户需求是什么,乔布斯从来不做市场调研……

到底谁对谁错,华为还能坚持多久,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一想到这些问题,很多人迷惘了。究竟我们要向华为学什么?华为真的值得学习吗?

P3-4

序言

最近几年,华为全面进入消费电子行业,根据Gfk集团公布的监测数据,2015年3~6月华为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一直稳据中国市场第一、全球第三。华为手机已被全球近2/3的消费者认知,也引得国内企业掀起一股向华为学习的热潮,带来“华为系”图书的繁荣。

这些书有的对华为进行整体介绍,也有的针对某一专题进行介绍,比如战略、产品管理、研发、人力资源、营销、企业文化等。但当我们通读了其中的大部分书籍之后,发现这些书主要写华为做了什么,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做了什么,并没有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原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成功的光环下,任何一个单点的做法都可能被过度夸大、包装而成为华为成功的秘诀,虽然任正非从来不认为华为已经成功了(他认为华为只是暂时没有失败)。事实上,华为在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做法,这些做法甚至相互矛盾,如果不加以区分,不找出其背后的规律和逻辑,学习华为就会成为“东施效颦”。

还有一些书籍大量充斥华为的“原版”素材,并以此为卖点,有的篇幅高达50%以上,比如:任正非内部讲话、管理制度、流程图、模板等。这些看得见的,我们统称为模板,也叫“物理层”;其背后是管理的逻辑,我们称之为“原理层”;运作这些流程和制度的是企业内部各层级的组织和员工,我们称之为“人理层”,只有在“人理层”上对原理和模板达成共识,公司运作才会顺畅。

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要和企业所处行业、历史、规模、人员结构、外部环境等相吻合,如果一本书仅提供某企业“原汁原味”的流程制度而不把背后的道理揭示出来,客户照葫芦画瓢把这些流程制度搬过去,在实施中就必然会出问题,这也是很多企业学华为或其他标杆企业不成功的原因之一。这个道理犹如在产品研发领域,即便把业界最强竞争对手的产品通过“逆向工程”进行仿制,其性能指标还是不及对手,就是因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一直担任华为顾问的吴春波老师曾说: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学华为的今天,不如学华为的过去,寻找华为的成长逻辑,寻找华为在成长路上坚守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华为最成功的是华为的管理,华为的管理它坚守了哪些理念、哪些常识,在不同阶段它有哪些思考,它做了什么,这可能更重要。所以我想把华为作为一个案例来解剖。黑格尔说,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没有从历史上吸取教训。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我觉得华为在成长路上的成功、失败,应该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学习华为不仅要看它现在如何做,还要看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为什么这么做,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也就是把华为的具体做法(“具象”)提炼出来,和一般管理知识体系相结合,使之成为普遍适用的原则(“抽象”),再把“抽象”的原则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创造性地转化为适用于具体企业的“具象”管理体系。

我们在开展咨询和培训业务过程中接触了不少企业,有的企业引入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成功了,有的却不成功或与预期相差甚远。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都有很多,我们认为,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照搬华为管理体系,甚至照搬模板和表单,导致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无法落地。本书第9章将对此做深度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所以,本书不仅要揭示华为研发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深度分析和总结,把其中的方法论和原理提炼出来供其他企业参考。行业的市场容量和增长速度不同,不是每个企业在规模上都可以做到与华为相当,但通过了解、学习华为发展过程中IPD体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信你也可以成为所在细分市场上的“小华为”,这是我们写作这本书的终极目的。

后记

我们通过对IPD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总结,提炼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管理体系,并转化为文字与读者共享,但形成本书观点和内容的却远不止作者本人。我们认为,这些企业都是本书的共同作者:

(1)提出PACE(产品周期优化法)方法的PRTM咨询公司(已被普华永道收购)。

(2)提出IPD管理体系的IBM公司。

(3)将IPD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华为公司。

(4)成功引入IPD体系的其他公司。

(5)引入IPD体系不太成功的公司。

在过去10多年中,和我们共同战斗在咨询和培训一线的同事和朋友,也都是本书的作者,他们是卢刚、石晓庆、刘铭、桂莉、李仪、祝勇、杨小平,等等。

要特别感谢这么多年和我们一起成长的客户,他们的实践让本书核心思想、方法论和管理体系在各个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落地,包括:深圳海洋王、温州俊尔新材料、中粮集团、聚光科技、老板电器、河南中烟集团、山东默锐化学、中国南车时代电气、合肥阳光电源、杭州三维通信、扬州牧羊集团、苏州宝时得机械、安徽合力叉车、河北新奥集团、中山好来化工、上海美农生物、成都西点缘电力投资、上海联泰科技、上海与德通信,等等。

书评(媒体评论)

从本质上讲,IPD是研究方法、适应模式、战略决策的模式改变,我们坚持走这一条路是正确的。

——任正非

整个IPD重整至关重要,如果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就真正地需要回去学习。我的意思是说,这个公司的每个人都需要熟悉IPD。我们准备根据这个流程来经营公司。

——IBM前总裁 郭士纳

华为公司7万研发队伍,还能有序地开展工作,这是我们1998年跟IBM开始的产品开发变革的贡献,我们叫IPD(集成产品开发)。

——华为轮值CEO 徐直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