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忆周至柔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至柔(1899-1986),浙江省临海市东塍镇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民国时期第一任空军总司令。在八年抗战中,指挥中国空军取得了上海“八一四”、武汉“四二九”等许多重大空战大捷,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于外侮的民族精神,为抗战最后胜利建立了历史功勋。《回忆周至柔》一书编者李尔昌搜集、整理了与周至柔有过长期接触和交往的同乡挚友、部属、幕僚、亲友等各阶层人士撰写的回忆文章,回顾了周至柔各个历史时期的治军从政的经历和历史贡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由李尔昌先生编写的东塍乡贤《回忆周至柔》一书,汇集了他的部属、同学和亲友对他的深切缅怀,也是乡土文史丁作者真切记叙历史拳拳爱国之心。牢记历史,尊重史实,才能不重蹈覆辙,才能在未来的历史中崛起。

主编李尔昌从小就常听家父说起周至柔的故事,兴趣所在,记在心中(当时不能为文)。1982年后,收到台湾寄来的相关资料,作者以此为参考,写下多篇相关的文史资料文章。加上整合了台州的文史学者周琦与何达兴先生的文章,结集为第一章。

二是凭借手头上保存的民国时期几位担任台州和临海的行政长官与周至柔的交往回忆,整合为第二章。

三是作者跟随周至柔鞍前马后的部下和幕僚的回忆文章,他们从创建空军到八年抗战,再到退居台湾,耳闻目睹了周至柔各个历史时期的治军从政的经历。文章大部分是从台湾转寄过来,用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荟集成第三章。

第四章结集了海峡两岸文史学者撰写周至柔的文章,其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纪实。

第五章汇聚了周至柔亲友撰写的跨越60多年的历史往事和亲身感受,乡情亲情娓娓道来,如醇醪醉人。

第六章收录了作者和其他文史研究者所描述的八年抗战中,周至柔指挥中国空军,与日军浴血奋战,以寡敌众,以弱御强,不畏强暴,勇为牺牲,捍卫了民族尊严,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体资料来源已在章节中作了说明。文中选取了一些比较重大典型的战事,作为纪念抗战中的中国空军不应该为人们所遗忘的光荣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

目录

褒奖词

周至柔小传

周至柔履历

第一章 史海追踪——台州文史工作者文库

 周至柔与陈诚

 周至柔与毛邦初

 周至柔与蒋经国

 台湾省主席周至柔

 周至柔对台湾围棋的贡献

 中国空军创始人周至柔

 周至柔创办台州公立医院

 周至柔轶事

 周至柔与李瑾侯诗文续情缘

第二章 台州人杰——民国台州官员的回忆

 我知道的周至柔

 有关周至柔的几个片断

 关于周至柔的点滴回忆

第三章 鞍前马后一幕僚心中的周至柔

 我所知道的周至柔

 我和周至柔的交往

 回忆抗战时的周至公

 话周至柔二三往事

 略谈周至柔其人其事

 回忆周将军在台的几件事

 周至柔将军为人琐记

 周至柔二三事

第四章 他山之石——两岸文史学者文萃

 空军英才周至柔

 空军宿将周至柔

 周至柔晚年境况

 悼念礼贤下士的周至柔将军

 痛悼周至柔将军

 蒋经国、周至柔巧阻蒋介石反攻大陆

第五章 乡情如醪一亲友回忆录

 哪堪跪地送忠魂

 北征日记(节选)

 怀念周至柔

 周至柔生活逸事十则

 劫余犹念旧时情——怆怀周至柔老伯逝世一周年

 百福叔叔与临海老家

 我与百福同窗共读东塍“洋学堂”

 回忆姑父周至柔

 周至柔与生母侯太夫人

 赴东塍周家贺寿的追忆

 生生世世愿为您的孙女——给周至柔将军的一封信

 周至柔八七寿辰速记

 东塍周至柔故居

 重庆周至柔故居

 南京周至柔故居

第六章 永载史册一空军抗战记事选

 “一·二八”淞沪中日首度空战

 太原保卫战

 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战

 陈纳德飞虎队来华参与中国抗战

 中美空军的“驼峰航运”补给线

 保卫南京空战

 淞沪会战中的空军作战

 武汉抗战时期空军抗日作战

 华南空军作战和日机轰炸

 空军英烈特写

 汤卜生空中拜谒中山陵

 政治远征,纸弹轰炸日本九州

 华侨飞将战长空

 1939年中国空军作战

 1940年中国空军作战

 1941年中国空军作战

 中美空军混合团

 美国B-29型超级空中堡垒进驻成都

 最后的胜利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史海追踪——台州文史工作者文库

周至柔与陈诚

周至柔(1899-1986,临海市东塍镇下街村人),与家父李瑾侯(1898-1991,临海市东塍镇绚珠村人)十分投缘,中学时期便成为莫逆之交。民国7年(1918)秋,周至柔从临海城内的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毕业,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其时李瑾侯在北京法政大学读书,这段时期两人的交往更加密切。周至柔幼年丧父,家道渐趋中落,兄姐弟4人全靠母亲侯氏抚养长大。在保定军校的寒暑假期间,常到李瑾侯在北京的住处相聚,两人同吃同住,同游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寺观。时值“五四”运动初期,新思潮在古老的皇城涌动,激励着热血的青年学生,周、李两人亦深有感触,不免经常谈论一些社会时事与人生的抱负。当时周至柔很风趣地引用古代陈涉辍耕垄上的话来调侃说:将来我们两人一定要做到“狗(苟)富贵,毋相忘”。把苟字故意说成狗字,因此以后两人更加心心相印,无话不谈。周至柔和陈诚的关系,就是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李瑾侯亲口谈起的,所以比较翔实可靠。

民国8年(1919),在保定军校读书期间,周至柔读的是步科,陈诚读的是炮科,起初双方并不熟悉。周至柔只听同学说,有位青田同学名叫陈诚,自命不凡,高傲得很。由于大家都是浙江的小同乡,所以也偶有聚会,一次在聚会上漫谈做军人的要素,陈诚对大家讲起的理论是,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只要打好仗,其他的事可以不去管他。周至柔则站出来与他辩论,他说军人还需要学习政治,懂政治,做学问宜横不宜直,不能在一条巷里走死,凡事要多知博闻,不能拘于一格,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自然科学、地理等都要学习。结果两人争辩多时,陈诚最后服输。真是不打不相识,从此两人互相敬仰,友情日趋增进。11年(1922),周至柔和陈诚保定军校毕业,一同分到浙江陆军第二师见习。

民国13年(1924)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在各地招募军事人才,陈诚响应号召,在上海随邓演达来到广州,初任军校上尉教育副官。由于他的小聪明多,时时在注意观察校长蒋介石的生活习惯,晚上特意在蒋介石散步经常路过的地方专心捧读《三民主义》,有一次被蒋介石看到引起注意,随手要过陈诚手中的书本,看见书页上面布满圈圈点点,觉得他读书非常认真,便对陈诚大加褒奖和赞赏,并询问陈诚的姓名、职务和单位,从口袋里拿出笔记本记了下来。这一次的相遇,成了陈诚以后发迹的开端,也成了他一生追随蒋介石的开始。

民国14年(1925),陈诚在黄埔军校已经站稳了脚跟,而且崭露头角,升任炮科少校教官,便写信给仍在浙江陆军第二师任连长的周至柔,嘱他从速南下广州,引荐他到黄埔军校担任兵学教官,在随后率领学生兵平定陈炯明叛乱的两次东征作战中,展示了他的英勇机智和指挥作战的才能,取得了作战的胜利,开始受到蒋介石的赏识。

民国15年(1926)初,周至柔去信约李瑾侯到广州,为李在黄埔军校附近的平岗租了房子,买来《三民主义》等许多政治、经济、文学类的书籍,要他静心读书,接受广州新鲜的政治空气,准备过一些日子介绍他到黄埔军校教授政治。有一次周至柔对李瑾侯说:你出来谋事,最好是能加入党派。李反问他加入哪个党为好。周至柔说:人国民党比较稳定,但是不容易发展,因为党里人才济济,许多职位都被人捷足先登坐去了交椅。人共产党易于发展,因为他们成立不久,亟需人才,但是风险较高,容易牺牲,如果不怕牺牲,应该选择加入共产党。李瑾侯问他那么你为什么不加入共产党呢?周至柔笑笑说:你不知道辞修(陈诚字辞修)是“孙文主义学会”里的人吗。李瑾侯明白他说的意思是陈诚是他的好朋友,关系密切,他的选择即是自己的选择。两人只可同调,不可异曲,自己情愿舍命陪君子。可见那个时候,周至柔便把自己的政治命运与陈诚绑缚在一起,荣辱与共,进退同轨。

同年3月20日,广州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时任长洲(广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司令是蒋介石)的王萼(临海东塍岭根村人)参与策划了整个事件,得到蒋介石的嘉奖,调升虎门要塞司令部司令。王萼邀请李瑾侯出任司令部的主任秘书,原定参谋长张健吾被蒋鼎文捷足先登请去当了他的参谋长,李瑾侯建议王萼请调周至柔来接充,得到蒋介石的批准。因周来虎门任职时在黄埔军校只办了长假手续,没有办理调职手续,两个月后就被与王萼有隙的黄埔军校办公厅主任姚琮钻了空子,上报蒋介石:军校教友周百福(当时名)久假不归,应予撤职。蒋介石忘了以前曾经的签批,又批准了姚琮的呈报,姚琮再在上面做了手脚,栽上“永不录用”四字。这本是姚琮给王萼的难堪,周至柔则做了他们角斗的牺牲品,只得卷起铺盖回广州闲住。李瑾侯觉得周到虎门是他的提议,此事由他而起,特别感到歉疚,莫言可谕,只好经常抽空到周的住处聊天打牌替周解闷。过了不久,李在周的东山寓所玩麻将,陈诚带了新任第二十一师的师长严重登门拜访,请周至柔出任以陈诚为团长的第三团的团附,虎门的误会他们也已向蒋介石申说清楚,要周冰释前嫌,准备随军北伐。但是周百福的名字永不录用已见诸明文,应予改名周至柔上报军籍,这便是周百福改名周至柔的掌故。

同年7月,周至柔随东路军从广州出师北伐,担任改了番号的二十一师六十三团陈诚为团长的团附,转战江西、浙江、江苏等地,每战必胜,势如破竹。官爵也随着陈诚的高升而迁升。民国16年(1927),升任二十一师补充团上校团长。是年,在龙潭战役中,陈诚因病坐轿上前线指挥作战,犯了军规,被人告到何应钦那里撤了职,周至柔为了表示与陈诚同进退共荣辱,也辞去团长职务闲居杭州。民国17年(1928),朱家骅在杭州筹办浙江警官学校,周至柔经学校教务长杜伟保荐,担任教导总队队长参加学校的筹建工作。民国19年(1930),陈诚重新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回到军队任十一师副师长,不久任师长,请调周至柔出任该师参谋长。民国20年(1931),蒋阎冯中原大战爆发,陈诚改任十四师师长,又将周至柔调到十四师,充任三十三旅旅长,旋升副师长。是役周至柔率兵先后攻克了牧马集、归德、济南、郑州等地,升任十四师中将师长。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命陈诚组建十八军,以陈诚为军长。不久,陈诚即调周至柔为十八军中将副军长。

民国21年(1932),蒋介石在江西对红军进行第三次“围剿”,委任陈诚为前敌总指挥,十八军军长一职由罗卓英接任。罗卓英与周至柔本系保定军校同学,一向被认为是陈诚“土木系”的左右手,两人也同时在暗中发生竞争和龃龉,互相不服。罗卓英接任军长后,周至柔称病不到差,此事为蒋介石所悉,通知要传见周至柔,周佯病住人医院未去,蒋即函告周至柔悉心养病,另候任用。陈诚知道此事后,感到问题严重,为了稳定自己的资本十八军,又要牢牢地拉住罗周哼哈二将,对如何摆平两人之间的关系颇费了一番心思。适其时蒋介石计划创建空军,在杭州笕桥建立航空学校,但校内管理不善,不能得到蒋介石的满意。陈诚知道这个情况后,约请周至柔谈话说:你在陆军里干,任凭你如何努力,要想超过顾祝同(陆军总司令)是不可能的,干到像刘峙一样的地步也十分不易,如今校长正在创建空军,你不如进入空军,独辟蹊径,另创一个军种,自营一方天地,才是你最好的选择。周至柔认同了陈诚的观点,陈诚即向蒋介石推荐周至柔出洋考察欧美各国的空军教育,旋得蒋介石的批准。民国23年(1934),周至柔回国总结考察所得,具拟创建空军计划,深得蒋介石赞许,遂出任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校长,从此步人创建中国空军的领导工作。陈诚此举可谓一箭双雕,既牢牢地把握住罗周两员大将,稳定了王牌十八军,又在空军的高层领导中安插了自己的亲信,为他后来在蒋家王朝的大红大紫奠下了牢固的基石。周至柔也成为陈诚系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由于周至柔在创建空军时改革积弊,大胆创新,指挥有方,使中国空军在短时期内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支训练有素、作战勇猛、技术精湛、素质高范、精忠报国的威勇之师,在八年抗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得到全国人民的好评。随着陈诚在蒋氏集团中的宠信不断升跃,周至柔也随之高升,民国35年(1946),成为中国空军第一任总司令。

抗战胜利后,随着蒋介石内战的节节失败,民国37年(1948)春,陈诚在东北吃了败仗,受蒋介石的旨意,表面上撤了职,以到台湾养病的名义来到台湾,实际上是到台湾为蒋介石经营退路。同时周至柔也命令空军的工厂和技术研究所及设备撤运台湾,空军的家眷同时去台,并在台湾广修机场,给空军撤退台湾作好准备。1949年,周至柔退居台湾。1950年3月,陈诚出任台湾“行政院长”。周至柔经陈诚保荐出任“国防部”陆军二级上将参谋总长兼空军总司令,1951年5月,升一级上将。1957年,陈诚被推上了他一生政治生涯的最高峰,由“副总统”被推选为国民党的副总裁。其时“行政院”院长俞鸿钧遭弹劾下台,蒋介石请陈诚为他组阁,8月,周至柔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从1950年至1963年,台湾政坛上陈诚与周至柔几乎成了蒋介石赖以支撑的左右杖,帮助蒋经营军政业务。是年年底,陈诚因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得到蒋介石批准而退出政坛专心养病,终于沉疴难愈,于1965年3月5日病逝于台湾。随着陈诚的去世,周至柔也因年事渐高,继省主席任满后,于1962年至1986年,相继担任“总统府”参军长,“国家安全会议国家建设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并当选为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评议委员,十二届主席团主席,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中央常务委员。在临终前的一天仍在坚持上班。1986年8月29日,因突发心脏病而去世,享年88岁。他的一生可谓是政坛上的常青树与不倒翁。(P12-16)

序言

大凡略知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空军的创始人周至柔先生。老子说过,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周至柔(1899-1986),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原名百福,浙江临海市东塍镇人。1922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深得蒋介石赏识,称他为“浙江才子”。1933年起受命组建民国空军,并受命任中央航空学校校长。1936年起担任国民党航空委员会中将主任。为中国空军从弱到强,殚精竭虑,功勋卓著。八年抗战中,在他的指挥下,中国空军以寡敌众,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的乡贤。

由李尔昌先生编写的东塍乡贤《回忆周至柔》一书,汇集了他的部属、同学和亲友对他的深切缅怀,也是乡土文史丁作者真切记叙历史拳拳爱国之心。牢记历史,尊重史实,才能不重蹈覆辙,才能在未来的历史中崛起。务必读读《回忆周至柔》一书。记住这位乡贤的功绩。记住像周至柔那样许许多多的乡贤。记住这些乡贤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宝贵财富,以更好地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是为序。

东塍乡贤、第三届台州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娄依兴

后记

2010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中心镇——《东塍》付梓出版,我完成了手头的编写工作,旋接临海市和东塍镇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乡贤的倡议,编著东塍乡贤《回忆周至柔》一书。

周至柔是东塍的乡贤,又是家父李瑾侯的挚友,他创建了民国现代的空军。要去编写这么一位具有国际影响人物的书,老实说凭自己的这点学识,我深知差之千里。但是作为一个东塍人,在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至少我本人还没有看到一本较为全面反映周至柔史料的书籍,又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去尝试一下编写的工作,尽管手头积累的史料较少,参考的资料又整集得很不齐全,在诚惶诚恐的心情中,还是于2011年夏,硬着头皮开始动笔。历时一年又六个月,勉强脱稿付梓。借本书即将出版的机会,叙述本书编著中的有关情况:

周至柔作为民国时期第一任空军总司令,他指挥民国空军在八年抗战中以弱御强,以寡敌众,创造了如“八一四”、“四二九”等许多重大空战的胜利,表现了中华民族遭受外侮的不屈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广大人民心目中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气息和传奇色彩,特别是故乡人民,以这块土地上养育出这样优秀的儿女倍感骄傲。凭此一点,历史和人民就不应该忘记他。

周至柔对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军事史有过重要的影响。他是爱国的,他曾为捍卫民族尊严而鞠躬尽瘁,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应该尊重他,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周至柔的价值观和所受的文化认同的影响,取决了他所走的人生道路,我们都要以历史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就是我编著本书的航标。

一、本书的定位:搜集整理与周至柔有过长期接触和交往,对其人其事有过研究的各阶层人士对周至柔的回忆文录把文章集中起来,以多广角的视点来看周至柔其人其事,为今后编写《周至柔传》收集素材,作好铺垫。文章中每位作者所记述的史事,基本保留原文,不加注改,以期让读者和学者去评断。由于出于多人对周至柔的回忆,书中难免会出现重复的内容,敬请见谅。

二、本书的资料来源:一是李瑾侯生前的讲叙和记述。李瑾侯与周至柔同乡、中学同学、北伐同事和挚友,是周至柔极少数能与之坦露心胸的人。1981年,由中国新闻社和香港大公报的联姻,两位老人隔海续上前缘,诗文唱和不断,互诉思念衷肠,直至1986年周至柔往生。此等友谊关系,恐怕在大陆仅此一人。本人从小就常听家父说起周至柔的故事,兴趣所在,记在心中(当时不能为文)。1982年后,我要求家父联系台湾亲朋,开始收集周至柔的史料,不久,收到台湾寄来的相关资料,本人以此为参考,写下多篇相关的文史资料文章。加上整合了台州的文史学者周琦与何达兴先生的文章,结集为第一章。  二是凭借手头上保存的民国时期,几位担任台州和临海的行政长官与周至柔的交往回忆,整合为第二章。

三是跟随周至柔鞍前马后的部下和幕僚的回忆文章,他们从创建空军到八年抗战,再到退居台湾,耳闻目睹了周至柔各个历史时期的治军从政的经历。文章大部分是从台湾转寄过来,倍觉珍贵。留在杭州居住的如方耀将军,生前我曾到杭州登门拜访过几次,建立了通信关系,我用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荟集成第三章。

第四章结集了海峡两岸文史学者撰写周至柔的文章,其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纪实。

第五章汇聚了周至柔亲友撰写的跨越60多年的历史往事和亲身感受,乡情亲情娓娓道来,如醇醪醉人。

第六章收录了本人和其他文史研究者所描述的八年抗战中,周至柔指挥中国空军,与日军浴血奋战,以寡敌众,以弱御强,不畏强暴,勇为牺牲,捍卫了民族尊严,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体资料来源已在章节中作了说明。文中选取了一些比较重大典型的战事,作为纪念抗战中的中国空军不应该为人们所遗忘的光荣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得到许多领导、朋友、学者和热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台州市委宣传部、台州市委统战部、台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政协临海市委员会、临海市委宣传部、统战部、临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临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东塍镇人民政府、临海市华侨联合会、台胞台属联谊会、民革临海市总支委、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等单位和团体,都对本书的编著给予许多帮助和关注。东塍乡贤、第三届台州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娄依兴为本书写序,台州市委统战部部长周五来、台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章巧明,统战部副部长、台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柯善辉,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卢如平,临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陈敏,.临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先东、东塍镇党委书记宋江涌,镇长周先忠,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金礼昌,临海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马曙明、任林豪,临海市民革主委、市水利局局长李萍,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何达兴,东塍镇党委宣传委员马晓霞等领导,亲自为本书审稿和出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帮助。东塍镇上两届党委书记厉维军、何宝珍,镇长李万新、陈大才及领导班子,为本书编著工作的发起倾注了大量精力。周再彬、周再芬、项春晖、章伟林、彭连生、林日礼、冯知隆、郑哲平、何才宁、周启卫、冯顺青、郑云法、朱朝谈、郎灵敏、马晓霞、何贤信、杨光辉、虞彦、虞选超、汪庆伟、张学正、王法宝、卢厉兵、陈文贤、黄玲娇、俞加士、何美虹、屈永富、周华、吕若凡等领导和朋友,对本书编著给予许多帮助,现借出版之际,特向以上领导、学者、朋友表示衷心的谢忱。

由于本人的学识水平所限,所收集的史料虽然通过百倍努力,但是,自知还远远难以达到客观和全面。书中的错漏谬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借以集珠成堆,以便纠补遗谬,使本书日臻完美。

李尔昌

2013年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5: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