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战役,第十六混成旅立下首功,但是北洋政府对冯有成见,什么奖赏都没给予他,陕西督军阎相文却对这支部队印象很好,为冯玉祥竭力争取。
1921年8月5日,第十六混成旅因功扩编为中央陆军第十一师,张之江因功勋卓著,由团长升任第22旅长,获二等嘉禾章。李鸣钟同时也由团长升为2l旅旅长。按北洋军编制,一个步兵旅辖两个团。张之江的第22旅下辖第43团,团长宋哲元(原2团2营营长宋哲元晋升为团长);第44团,团长刘郁芬(原第16混成旅参谋长刘郁芬改任44团团长),共两个团。
冯借此机会大力扩军,又成立卫队团,团长赵席聘;炮兵团,团长鹿钟麟。
张之江和李鸣钟是患难与共的老战友,友谊极为深厚,两人从营长、团长、旅长、混成旅旅长、师长直到各升为管理一方的都统,一直共同作战,并驾齐驱战斗和晋升。新中国成立后两位老友又相约定居在上海,因此张李两家后人的友谊也一直持续到现在,代代相传,是为一段佳话。
1921年秋,原陕西督军阎相文因故去世,冯玉祥升任陕西督军。冯上任不久,以张之江为总检阅使,代表他去检阅陕西各地驻军。张之江按计划巡视检阅各地驻军,其中包括驻在凤翔的原郭坚部将党拐子,在即将到达风翔的前一夜,忽见快马送来冯玉祥的一封带鸡毛的急信,拆开一看,上面写了几个大字: “凤翔万不可去,速回!”速回的旁边还画着圈,以示加重语气。见此急件,张之江沉吟良久,颇费思索,脑海里浮现出不久以前剪除郭坚那颇富戏剧性的惊险一幕……
郭坚打着靖国军旗号,驻军凤翔,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冯玉祥为消灭这个罪恶累累的匪徒,定下计谋,声称于西关讲武堂设席,请郭坚赴宴。解决郭坚时,张之江率本部人马包围西关讲武堂,任总的警戒和保卫任务,这一切郭坚的部下事后都知道。
郭带了左右随从,欣然前往直人前厅。此时外面埋伏的一连人本应伺机而动,没想到这些士兵好奇,争着要看郭坚和冯玉祥见面时的情景,在墙外推推搡搡,把本来不太结实的一堵墙挤倒了。事出意外,郭坚及其手下人便要掏枪。冯玉祥急中生智,从背后一把将郭坚拦腰紧紧抱住,使他动弹不得。埋伏的精兵一拥而上,迅速解决了其余随从。接着,冯玉祥对郭坚进行审问,宣读了郭的罪状并阎相文督军的命令,将郭坚就地枪决。事后慑于第十一师的威力,郭坚的部队接受了改编,但实际上是一支不可靠的军事力量,随时都有叛变的隐患。8月间,阎相文督军就因受不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而自杀。如今,张之江作为总检阅使正要前去检阅郭坚旧部党玉琨的部队,所以冯玉祥赶快派人送来了万分火急的鸡毛文书。
张之江又记起了临行前一位好友的提醒:“去凤翔可得当心,党拐子(党玉琨绰号)并非善类,是个厉害角色,对咱们除掉郭坚这事不会不记恨的,最好借故撇开凤翔。”
“难道冯先生听到了什么风声?党拐子这次会为郭坚报仇而加害于我吗?我们的人不多,一切都难说。不去则平安无事,也是先生的命令,前去则吉凶未卜……”张之江反复思考着, “不行,人人都知道我这次是检阅陕西各地的军队,独独撇开凤翔不去,岂不太孬了?若我突然返回,明摆着不信任党拐子,反而会激起他哗变。一路上他派手下留心我对部队检阅之要求,并随时报信,看来颇具诚意,若轻易改变路线,岂不失信于人,又何以得人心?若激起党拐子叛乱,将会使整个陕西局面不稳,影响大局,岂非前功尽弃。还是去,明知虎穴也得要闯一闯。”
经过紧张激烈的思想斗争,张之江下了决心,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写了一封简短回信,命来人带回交给冯督军:“照计划行事,凤翔一定要去,先生放心。”
P24-25
在我母亲张润苏多年来的鼓励和督促下,外祖父《张之江将军传》终于完成了,没有她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我是无法想象能够克服那么多困难和艰辛而坚持到最后的,今天我如释重负,因为我终于对得起外祖父和他所做的事业,对得起他对我的一片爱心,对得起我母亲一片苦心了。
不论书的质量如何,都是我二十多年资料和书籍的积累,两年多辛苦耕耘所产生的一个结果。这么多年来,我走遍了海峡两岸很多图书馆和档案馆,买了无数有关的民国历史书籍,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研究考证,厘清了张之江人生所做的一切,今天记在书里,留在青史,是非功过,留给读者和后人去看。
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故此是好是坏,是毁是誉,都无关紧要了。
有人说:给自己前辈作传最难,其实并不难,只要忠于历史,实事求是,不文过饰非,不美化粉饰。言出有据,事必考证,字字推敲,就不用有此担心,本书就是秉承这个原则而著的,二十年磨一剑,一剑出鞘。
多年来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很多历史人物被美化或丑化,被扭曲或拔高,被光大或遮盖,都应归咎于那个年代,那种特殊情况。
如今民主和法制回归,宽松的自由学术气氛重新树立,大量资料档案面世。那么该拨乱反正的,该正本清源的,该还历史本来面目的,都是时候了。
有幸等到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都是幸运的,我的外祖父张之江也是幸运的,他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在本书付梓成文之际,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为本书题书名,感谢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栋梁先生为本书筹划,提出宝贵建议,感谢台湾史学教授叶泉宏先生为本书校对审核,感谢民国军史青年专家胡博为本书提供资料,感谢民革市委何真女士为本书联系出版,感谢长宁区委马建军先生为本书校对排版,感谢内人对本人的支持,她多次为本书提出宝贵意见和帮忙查找资料。
还要感谢团结出版社为本书精心编辑、校对、排版,在此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和朋友。
历史的一个部分会和你们的努力一起随着本书而青史留名的。
万乐刚
2014年12月16日
中国近现代史一直贯穿着战争,或者说战乱,有内战,有外国入侵,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战争给民族带来了灾难,给人民带来了痛苦,需要有无数英雄挺身而出、前仆后继的奋斗来解脱这些苦难,给国家和人民迎来新生。
张之江将军是那个年代里一颗耀眼的将星,他的一生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就是为国为民、爱国爱民、忧国忧民。
他参与三造共和,是辛亥革命之滦州起义的幸存者,出生入死,推翻帝制;反对袁世凯复辟,他一马当先,联络蔡锷,参加云南起义,讨伐洪宪帝制;北京廊坊起义,他任第一路军前敌总指挥,粉碎了张勋复辟。他三次参加推翻帝制的革命,为建立共和国立下不朽功勋。
他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将军,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芳泽人间,永载史册。1926年,他任西北边防督办和国民军总司令期间,亲自指挥南口战役,以寡敌众,以弱战强,顽强抗击北方所有军阀达半年之久,国共两党趁此机会发动北伐战争,一举消灭各派军阀,统一中国。为此两党都一致高度赞扬张之江领导和指挥的南口战役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
张之江将军一生亲历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为创立共和,消灭军阀,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奋战不息。
张之江参加过的大战有:滦州起义、云南起义、讨伐张勋、陕西战役、扬名民国史的郑州战役、推翻北洋军阀吴佩孚统治的杨村战役、打垮奉军主力李景林的天津战役、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南口战役、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等。
他是民国历史上罕见的两任陆军上将,由于他出众的能力和贡献,1925年北洋政府授予他陆军上将衔,1946年国民政府晋升他为陆军上将。
他在察哈尔都统任上,为察哈尔省铺路造桥,兴建工业,开办学校。他在1925年于张家口建造的清河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使用,几十年来造福当地人民。
他任全国禁烟委员会主席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厉行禁烟,取得显著效果,被社会各界誉为“林则徐第二”。
他是中国国术的奠基人和倡导人,亲手创立了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把中国武术升华到国术,第一个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在他大力提倡下,中国武术代表团于1936年第一次参加柏林奥运会,轰动国际体坛,中国国术从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国际奥运委授予张之江奥林匹克勋章。
张之江从各个方面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曾担任第五战区高等军事顾问,亲自参加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充分肯定他的历史功绩,特邀他为全国政协委员,民革请他担任民革中央委员。毛主席亲自写信给他,赞扬他:“热忱爱国。”
他不仅是我们家的骄傲,更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鉴于此,有必要为他著书立传,以启后人。
本书考证严谨,资料翔实,纠正了几十年来史学界因为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很多错误,还原了不少真实历史,为民国史留下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与见证。
我相信各界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有益的启迪和收获。
万乐刚
2014年11月16日
万乐刚编著的《张之江将军传》可谓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张之江将军以及他那段血与泪交织的峥嵘岁月。张之江的前半生,戎马倥偬,奔走革命;他的后半生,提倡武士,强种救国。他的精神支柱正是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
张之江将军的一生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就是为国为民、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他是辛亥革命之滦州起义的幸存者;反对袁世凯复辟,联络蔡锷,参加云南起义,讨伐洪宪帝制;北京廊坊起义,他任第一路军前敌总指挥,讨伐张勋复辟。他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将军,1926年,他亲自指挥南口战役,以寡敌众,以弱战强,顽强抗击北方所有军阀达半年之久,国共两党乘此机会发动北伐战争,一举消灭各派军阀,统一中国。《张之江将军传》作者万乐刚是张之江将军外孙,从小和外祖父张之江生活在一起,如今也是民革党员。在从事本职工作同时,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民国史的研究和资料的搜集,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立志为张之江将军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