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波著的这本《晏子的智慧(中国古代著名人物读本)》以晏婴言行故事为例,由导言、正文、相关参考文献、后记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又由为政之道、为臣之道、为人之道(含人生哲学、为友之道、为夫之道等三个组成部分)、用人之道、劝谏之道、外交之道、生活之道等七章组成,概括晏婴当时运用于为人处世、治家治国、知人论事的智慧,并在文中结合古今中外涉及社会众多领域的事例,将这些智慧引申到官场、战场、市场、职场、情场、名利场等多种场合。我国文圣孔子有“温故而知新”之谓,西方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公元1561—1626年)有“读史使人明智”之言。阅读晏婴的智慧故事,对于感悟经典的历史智慧,领略我国智者的丰富情感和个性风采,从中得到一些智慧的启迪,应是有益的。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公元前500年),以高超的智慧、高洁的品格赢得了生前身后的名望,故如同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一样,晏婴也被世人尊称为“晏子”。晏子其人其事,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由刘波著的这本《晏子的智慧(中国古代著名人物读本)》梳理晏子及其时代,借鉴其处世为人、公忠体国之言行,旨在挖掘、传递和传承中国贤者的智慧。这对于推动国学及其精神的弘扬、提高当代人的道德修养、普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等,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导言 千古流芳的晏子
(一)晏婴生平及其影响
(二)《晏子春秋》
(三)各地的晏婴墓与祠庙
(1)山东省的晏婴墓
(2)山东省的“晏城”及“晏婴祠”“晏公庙”“晏婴宅”“晏婴冢”
(3)广东省的“晏侯庙”
(四)晏子的独特智慧千古流芳
第一章 晏子的为政之道:从政的智慧
(一)以礼治国
(1)以礼治国的理论阐述
(2)说服景公重视礼治,率先守礼
(3)不行礼治在君位继承上的直接恶果
(4)利用礼治处理内政外交
(二)以民为本
(三)为政以德
(四)以廉为本
(五)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晏婴两次治阿的经验教训
(六)借鬼神于政事:鬼神为我用的智慧
(1)反对祈神、祈天
(2)不信占梦,但用占梦
(3)戳穿迷信骗局
(4)借鬼神以明人事
(七)二桃杀三士:一石三鸟的安邦之策
第二章 晏子的为臣之道:“社稷之臣”的“事君之道”
(一)君臣关系原则:“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二)“和而不同”理论的创新及首次运用于政治、君臣关系的实践
(1)“和而不同”的理论阐述
(2)“和而不同”的实践
(三)“忠臣”的八大行为准则
(1)大臣有“社稷之臣”“忠臣”以及上中下三等分法
(2)“忠臣”应该符合八大行为准则
(四)“事君之道”:做忠臣、做“社稷之臣”
(1)做忠臣
(2)做“社稷之臣”
(五)“国相哲学”——善背黑锅,善当副手
(1)善背黑锅,代君受过
(2)善当副手
(3)“忠上而惠下”,善驭下属
(六)不愚忠——死国不死君
(1)不愚忠——晏婴不死君难的真正涵义
(2)大智大勇,以智显勇
(七)其他:支持正直的同僚以及废黜谗佞,奖赏有功
第三章 晏子的为人之道:人生哲学、为友之道、为夫之道
(一)人生哲学
(1)韬光养晦,藏拙做人
(2)足欲则亡,戒得辟祸
(3)时刻反省,贵在坚持
(二)为友之道
(1)基本立场:平等待人基础上的“善与人交”
(2)交友艺术:久而敬之
(3)近益友,远损友
(三)为夫之道:不嫌不弃,重情重义
(1)严拒年轻民女的主动引诱
(2)婉谢国君的嫁女建议
(3)回绝同事另娶娇妻的劝告
第四章 晏子的用人之道:人才宝典
(一)人才的标准
(二)独特的人才选拔与人才考察观:“游”“行”以及才有上中下三等
(1)途径之一:“游”
(2)途径之二:“行”
(3)途径之三:“廉”
(4)人才分为上、中、下三等
(三)对待人才的总策略:“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四)用人有肚量,唯才是用
(五)对待人才的一贯态度:敬重任用,用人不疑
(六)注意不同类型人才的搭配及团体作用的发挥
(七)不拘一格选人才
(八)无所作为,则无任用
(九)贬斥小人,惩治谗佞
(十)晏婴用人之道效果的考察
第五章 晏子的劝谏之道:对症下药
(一)开门见山,直言劝谏
(二)善戴高帽,异曲同工
(三)因势利导,借题发挥
(四)随机应变,借喻晓理
(五)审时度势,以退为进
(六)变换形式,引发注意
(七)正话反说,曲意讽谏
(八)坚守立场,辞职逼近
第六章 晏子的外交之道:和平外交的智慧
(一)“外归其义”,和平外交
(二)迎待晋使:折冲樽俎,以礼退兵
(三)多次使鲁:和平外交的典范
(四)晏子使楚:不惧强国的外交经典
(1)第一次交锋:“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
(2)第二次交锋:出使狗国还是楚国?
(3)第三次交锋:成语“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的由来
(五)晏子使吴:智胜吴王
(六)谏止伐宋:借神明行和平
(七)晏婴外交之道给世人的启示
第七章 晏子的生活之道:养生之法与长寿智慧
(一)知识渊博,智慧理智
(二)心胸坦荡,助人为乐
(三)生性乐观,豁达向上
(四)生活简朴,随遇而安
(五)清心寡欲,自我节制
(六)优良家风,和谐氛围
相关参考书目
(一)专著
(二)论文
(三)其他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