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比约”引进自法国,全套共8册,是一部享誉欧美的少年奇幻历险小说,荣获法国“女巫奖”、法国“青少年发现的好书奖”、法国“舍堡图书节奖”、比利时“最佳青少年小说奖”等多项大奖。 本系列由13岁的主人公比约第一人称叙述,亲口讲述他身为莫菲尔的最神奇和诡异的冒险经历。“莫菲尔”是指北欧一种最鲜见的英雄人物,是站在金字塔尖的英雄之中的精英。莫菲尔与通常意义上的英雄不同,他们的性格和体能要经历“突变”,即:一直以来,他们沉默寡言、弱不禁风、胆小怯懦;但是某一天,他们会突然转变和“升华”,成为盖世无双、无与伦比的圣斗士。
这本由托马斯·拉瓦谢里创作的《英雄比约(2地狱之门)》是其中一册。
托马斯·拉瓦谢里创作的《英雄比约(2地狱之门)》讲述了:“我等着你,我的莫菲尔。”没有人能忘记阿哈德国王在《谁是莫菲尔》故事中最后说的话,这个神秘的约定让人担心。果然,阿哈德的绝密任务无比凶险!他命令比约深入大地最底层,将自己的大儿子斯望从地狱女王玛玛菲嘉的魔掌里解救回来。正在整装待发,比约就突遭暗算,险些枉死在武器测试专家斯瓦托的剑下。但比约也意外获赠上一代莫菲尔斯诺李的传奇宝剑提尔锋,意外相遇带着龙宝宝赶来的未婚妻西格丽德。 在奔赴地狱的路上真是步步惊心!地狱女王的震怒引发大雪崩,将比约一行逼入地下;刚从鼹鼠般暗无天日的爬行中解脱,又误入远古巨怪巫蛊龙腹中!侥幸从巫蛊龙的体内逃出,却在直通地狱的死亡之河与达尔王子狭路相逢。达尔王子手握莫菲尔斯诺李的地狱路线图,要知道,斯诺李是史上唯一一个从地狱活着回来的人。达尔王子的美丽女友朵蒂更是狼性毕露,她玉指轻扬,一枚致命冷箭直射比约!
我在一片小山丘上停下来了。在号称“平原之省”的吉弗约,这样的小山丘并不多见。同行人很快跟过来,也停下脚步,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
“这里就是阿韦尔,我的家乡。”
距我们约一百米的前方,我家的房子像一只熟睡的乌龟,安静地栖息在小岛上。
耳畔传来小河汩汩的流水声,一只山羊(也可能是绵羊)的蹄声在布满石块的路面上回荡。四周一片安宁,深沉的安宁。
尽管如此,我还是注意到,通往家里的小吊桥不见了。定睛一看,小岛四周的水面上,立起一圈带有尖刺的篱笆,把房屋围了个严严实实,轻易不得入内。这篱笆应该是在我离家时筑成的。
眼下正是战争时期,敌人随时可能出现,阿韦尔当地居民的谨慎之情不言而喻。其实,我比他们更紧张,因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在这里:未婚妻西格丽德,父母,哥哥,妹妹,以及家里的仆人和朋友。当然,还有我的小宠物龙达夫尼,它这会儿应该正在我房间里呼呼大睡吧!
“走吧!”我的声音饱含不舍。
阿韦尔在我们身后渐行渐远。此行的目的地是科依,一个居住着非人类的城市。
我们沉默地骑行着。绿草青葱的平原在我们脚下延展开来,仿佛一片平静的大海,无边无际;几只红色的小鹰隼在空中盘旋,四处猎食老鼠。吃饱了的则停在石头上,满足的叫声穿透黑夜。
“我很少见到这么多鹰隼。”同行人说。
我点点头,表示同意。
快到科依时,一道高达六米的城墙赫然出现在眼前,令我大吃一惊。城墙是新筑成的,一道威严的大门构成入城的唯一通道,门上装饰着长有利牙的头颅石雕。
我正要用匕首柄敲门,两个身影出现在城墙上:一个身形高大,戴着古怪的黑色尖顶头盔;另一个身材矮小,几乎要被他缠着的头巾遮住。
“是个伊霍格瓦人。”我悄悄地提示同行人。
“你说的是哪个?戴头盔的还是缠头巾的?”
“缠头巾的。”
伊霍格瓦人都是黄皮肤,小眼睛,他们没有指甲,也没有头发,所以总爱戴着头巾。他们拿一块又长又脏的布往身上一裹就算是衣服,远远看去,伊霍格瓦人简直就像满大街跑的抹布。
“我敢打赌,另外一个肯定是托尔人。”同行人说, “我在这儿就能闻到他身上的气味。”
“来者何人?”那个伊霍格瓦居高临下地盘问。
“来则(者)何人?”黑头盔跟着学样。
这发音证实了我们的猜想:黑头盔果然是个托尔人。
“在下埃里克之子,比约。”我心平气和地回答。 “阿韦尔的比约?”伊霍格瓦问。
“正是。”
两个门卫不见了,只听得一阵轻轻的议论声。我本以为他们会很快为我们把门打开,可我的希望落空了——黑头盔和大头巾又从城墙上冒了出来:
“另外那个昵,似碎(是谁)?”托尔人问道,手里还打着一个灯笼。在这明亮如昼的夏夜,他的灯笼显得很多余。
同行人向前几步,头发在灯笼的照耀下闪着红光。
“我乃红头发柯迪,皇室骑兵团成员。快给我把门打开,这是命令!”
可惜这道命令没啥实效。
“我们与军械师贝诺克有约,”我声明, “我需要一把好剑。”
“真巧,贝诺克是我表兄!”伊霍格瓦说,“我妈那边的。”
“很好。”柯迪有些火了,压低嗓音说,“开门!”P1-2
尽管是第一部作品,却已显示出大师风范。比约及其历险故事,已经成为课堂上孩子们争相复述的对象。
——《自由比利时报》
本书以第一人称视角,引领读者见证一个脆弱的小男孩转变为传世英雄莫菲尔的历程。这部小说富有北欧色彩,有趣好读,引人展开联想。有很多不为人知又引人入胜的奇妙隋节,等待着读者们来发掘。
——法国《青年读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