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经典读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经典读库编委会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的《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撷取了儒、释、道三家经典智慧,分为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三大部分,在对儒释道经典进行细致解读的基础上,辅以大量历史典故与人文故事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阐述,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诸多人生问题,包括处世方法、事业打拼、养生修心等方面,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内容推荐

道、儒、佛是中国三大显学,它们分别代表了三种完整而各成体系的哲学流派,体现了三种不尽相同的处世观念。面对同一个世界,古人领悟出了这三种思想形态,而这三大显学主观上的对峙对抗与共融共进,客观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给养,同时也产生了三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意义。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的《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释读道、儒、佛等中国文化的精髓,能够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丝惊喜。

目录

上篇 道家做人——质朴为人的淡泊和智慧

 崇尚自然,本色做人自见非凡

朴素至上,自觉避害才见天性

脚踏实地,好高骛远终是梦

敦朴实在,做人要厚道无华

抱守本真,真实才是真理

 清心宁神,静人需当静心

从容谦和,自隐之后方见幽静

宠辱不惊,才能岁月静好

看淡功劳,功劳自然长存

谨小慎微,自满等于自绝

享福太过,祸事接踵而至

 无为而行,无争胜有争

以善止争,养与世无争之源

绝“争”之源,自然无争

不自争,自然“争者无敌”

争胜别人前,先胜自己

 尊道崇德,做人重在修养

善良无价,道德有制高点

德行贵重,积累才见分量

包容博大,坚持方能长久

沉静稳重,谓为君子

无私之私,大道为公

 自我了解,自觉修养身心

自我认知,“我”是了解的第一对象

自我坚持,“我”的意志最重要

自我监察,“我”要时刻保持清醒

自我珍重, “我”的生命是革命的本钱

 抑制心欲,锋芒外露反自损

摒弃小聪明,不要将简单的事弄复杂

曲向外是圆润,向内则是奸邪

欲求越多,情智越钝

与名气捆绑,智慧全面掉价

 不立常规,非常思维非常道

无形胜有形,做人要以“无”显“有”

没有“想当然”,道法千变万化

优缺时时转化,依本源补完缺陷

万物皆可用,无“弃人”无“弃物”

“绝境”不绝,自有柳暗花明

 非凡做人,靠非凡做法

比拼眼力,要看出别人看不见的

预想周全,防患于未然

欲取先予,反常道出奇制胜

善听逆言,用刺激催发前进动力

着手于微,细节决定成败

以柔克刚,四两可以拨千斤

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阔天空

善始善终,就不会遭遇失败

 审时度势,进退有法有度

果断前进,有起才有行

见盈即止,留余方显适度

急流勇退,该离去时便离去

中篇 儒家做事——中正做事的圆融与通达

 执两用中,做事最忌讳走极端

不偏不倚,中正才是做事之道

物极必反,凡事都要懂得适可而止

质朴而具有修养,才称得上君子

 内敛谦逊,做事不可显山露水

低调是大智,做事不可锋芒毕露

不抢风光,把表现的机会留给他人

难得糊涂,装糊涂也是一种智慧

低调有度,适时表现自己

 懂得变通之道,遇事不落俗套

及时抛却固执,行变通之道

良药不必苦口,忠言不必逆耳

做事勿需三思,二思而后行正好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智者不惑,做事需谋定在先

想要无往不利,就必须善于等待时机

水到才能渠成,做事要循序渐进

以长远目光看问题,方可临变而不惊

身处的环境再优越,也要心存危机意识

立身处世,出言一定要慎之又慎

人生常有得有失,切不可患得患失

 存仁爱之心,遵宽容之道

厚德载物,君子要宽厚待人

既往不咎,原谅他人的过错

推己及人,助他人等于助自己

勿强于人,做事要懂得换位思考

为人处世,要懂得推长避短

 “礼”字挂心头,凡事需示人以曲

礼让三分,就可化干戈为玉帛

君子须自重,更要懂得尊重他人

以退为进,后退赢得更大的空间

小事不能忍耐,就会破坏大事情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时常自省,不失君子之风

善于矫正缺陷,塑造完美自我

薄责于人,遇事多谴责自己

勇于承担,遇事不要推卸责任

 为学必有初,善学才能有所成

虚心受教,可以让你少走弯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举一反三,学习重在启悟

学习知识,一定要做到经世致用

学无止境,持之以恒

 立信方可成功,做事诚信是根本

内诚于心,诚信是做事的根本

言出必行成大事,出尔反尔万事空

 生与义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

坚持道义,才能得到永久的利益

困厄不移其志,忠诚方显贞操

面对选择,要做到临大节而不可夺

救急不救穷,坚持道义也要有原则

下篇 佛家修心——宽厚修心的超然和明净

 通明清净心,一世清净人

心中无形,自然干干净净

心能自净,心境自然清静

心却言,无声无言自强大

心却邪,邪术学之无用

心不念过往将来,人生只在当下

 无暇慈悲心,一生慈悲事

一心善念,修慈悲道行

一心渡人,修慈悲至高境界

感恩父母,慈悲是至善至孝

平等待众,慈悲是一视同仁

布施于人,慈悲是予人玫瑰

以慈报怨,大慈大悲广播

 广博宽和心,苦与乐都是过眼云烟

不过心,一切苦难皆短暂

不入心,所有福报渺如虚幻

不留心,赞与辱不过得得失失

不忧心,机缘一到一切顺畅

 拳拳真诚心,将心比心结善缘

独领恶辱,予人以功德

施不为求,真诚相助才见真情

溯本求源,家人是最初的善缘

广结善缘,人人结缘人人皆善缘

 从容平常心,清醒漫步过红尘

不生执念,舍下挂碍一身轻

不生怨念,苦中作乐甘如饴

不生痴念,机缘尽了念就散了

不生贪念,欲望太多路难行

不生嗔念,气与不气皆浮云

让心靠岸,有归处才能知足

人生起伏,要懂得自适随缘

 坚韧忍耐心,风雨之后便见彩虹

不颓不废,修行有始必有终

自弃勤力,等于自绝前路

摒弃干扰,修心路上不停息

且张且弛,放慢速度耐性持久

躬亲修行,耐心实践才有成效

一修到底,锲而不舍最坚忍

 笃定自信心,世上自当无难事

心目自明,以自信克万难

“菩提”难得,勤修自身必成

坚信己见,对错尽在心中

才即智慧,门门学问皆通真谛

 恭卑谦虚心,常修行常精进

骄者难再行,傲气是修心的最大障碍

自降高度,“我”不代表真理

试读章节

在道家学说中,朴素是“道法自然”最基本的含义。人们崇尚朴素,就意味着顺从天性,而这种朴素的天性本身就有避害的倾向。相对而言,后天被强行推广的仁义等道德约束就没有这样的特质。

很久以前,有一位圣人率领众弟子云游四方。有一天,他们一行人走着走着,竞远远地看见了一截破败的城垣。圣人很好奇,便向一位路过的老人询问道:“您知道这是哪里吗?”老人黯然回答:“这是我国的都城,原本繁荣富庶,可惜现如今已是国破城亡。”圣人十分惊讶,继续问道:“贵国为什么会灭亡?”老人摇摇头道:“只因国君只肯任用道德君子!”此言一出,圣人及弟子们都愣住了。老人见此,便解释道:“好人没法对付坏人。”圣人想了想,点点头道:“在礼崩乐坏时,人性已乱,仁义道德也就没有用了。”

正如圣人所言,在大道废弃时仍去讲一些假、大、空的仁义道德,结果是毫无作用,人们的私欲依然旺盛,因此而招致的灾祸以及遭受的伤害反而会越来越多。这时,人们需要的是将已经布满杂念的心灵格式化,重新归于那个单纯朴素的零点。

历经岁月沧桑后,人总是向往孩童般单纯质朴的状态,因为那样的生存状态原汁原味,粉饰极少,最为自然。但自然之态并不易求,人们一直用两个最重要的理由说服自己摒弃自然,违背天性:一是欲求不满;二是规避灾祸。

欲求不满几乎压制了人类全部的自然天性。欲望之上,有太多瑰丽的东西在时刻魅惑着人类;欲望之下,纯净的内心越来越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人们需要一些刺激去振奋精神,也渴望更多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于是,朴素自然的内在就变成了花花世界。

至于规避灾祸,对人们来说,那更是一个不可抗拒的理由。因为怕被批评肤浅,便装作博学;因为怕被嘲笑没品位,便故作清高;因为怕被讽刺胸无大志,便刻意在人前夸夸其谈……这是种误解,其实,越是在纯净的本原上随意涂抹,抗拒自然,最后遭受的伤害就会越大,相反,如果秉持朴素,顺其自然,忧患自会远去,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出身寒微,早年当过兵,后来退伍习文,只有小学文凭的他竟然靠一根笔杆子撰写出了震惊文坛的篇章,连头顶一长串博士头衔的大学者胡适都被折服了。时值胡适担任中国公学的校长,于是,他便将沈从文请来当讲师。

沈从文从没有过当众授课的经历,因此,尽管他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当他站在讲台上时,还是被讲台下面人头攒动的庞大阵仗吓到了,以至于过了整整10分钟,他还没有缓过劲来。后来,他终于鼓起勇气,开始授课,可此时的他大脑一片空白,事先构想的讲课内容一点儿都想不起来,只能照着讲义逐字逐句地念。10分钟后,讲义念完了,课也上完了,他心慌意乱地站在讲台上,不停地拭着脸上的汗水,完全不知道接下来几十分钟的时间要做什么。

搞不清状况的学生们开始面面相觑,交头接耳,以为这位讲台上的大师高深莫测,正在酝酿着讲授非凡奥义。面对学生们炽烈的目光,沈从文并没有装腔作势,东拉西扯地胡乱编排,而是拿起一支粉笔,老老实实地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授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台下随即传来学生们善意的笑声,他们都被沈从文的质朴与坦诚打动了。

沈从文的这堂课经学生们口口相传,成为了教学经典。而沈从文本人也凭借最真实、最自然的感情与态度赢得了师生们广泛的尊重。事后,胡适对沈从文赞赏有加,并毫不质疑地认为“沈从文的第一堂课成功了”!听过这堂课的一名学生对沈从文的坦率满心钦佩,其后在文章中写道:“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做人正如沈从文一样,害怕就是害怕,不能因为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道德准则的约束而肆意逞勇。试想,如果当时沈从文硬撑着为人师者的面子,矫揉造作,这种不自然、不真实,甚至是不正常的举动反而会遭到学生们的鄙夷和嘲笑。

道法自然,人性朴素。欲求不满,重归质朴就可以了;恐惧灾祸,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情况,人们只要记得摒弃任何可能的浮饰,保持着最真实、最自然、最朴素的姿态,一切自然会畅顺无忧。

P2-4

序言

道、儒、佛是中国三大显学,它们分别代表了三种完整而各成体系的哲学流派,体现了三种不尽相同的处世观念。面对同一个世界,古人领悟出了这三种思想形态,而这三大显学主观上的对峙对抗与共融共进,客观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给养,同时也产生了三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意义。

道家讲天性,重视自然,是以养护身心而明万物之法。道家思想既精且深,其精髓即为“穷则变化”,所以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辩证法思想贯穿道家学说的始终。道家看世界,一切未人眼,既然可有可无,自然可进可退,它实际上秉承的是以人为本源的思想,顺从自然选择,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的接受度为进退标准,以人的意志为确立前进方向的依据。所以,道家的思想基本上可以凝练成“遁世”之学,无论“有为”“无为”,皆杂糅着谋略之计。正所谓世道艰辛凶险,人们若能以智力一搏最好,若不能,便远离尘世,自然恬淡地度过一生。最终,道家引导人们解决了人生之题一——做什么样的人。

儒家重人性,崇尚规制,是以锤炼气性而通治世之道。儒家学说求高求大,其核心在于“仁爱德行”,因此儒家极为重视人们现世的修为,力求以崇高的德行推动礼教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儒家看世界,看人眼中的更多的是积极正面的东西,人们穿梭于世间万物之中,要少一分潇洒肆意的玩乐心,多一分成就辉煌的使命感,它其实奉行的是一种以行事为准则的思想,以礼法约束人们行事的轻重,以规则控制人们做事的尺度,以原则确定人们处世的标准。所以,儒家的思想大致可以归纳成“入世”之学。无论世道如何,人们都应该积极谋事,自勤自省,以中庸中正之端稳处世,以道德品行之贵重治世,以浩然正气之英凛存世。最终,儒家引导人们解决了人生之题二——做什么样的事。

佛家求神性,膜拜性灵,是以修持心智而到达来世彼岸。佛家的信仰主宏主广,其主旨当属“慈悲济世”,所以锤炼内心,磨砺灵魂,以现世之苦修换来世之登临彼岸就成了佛教的终极奥义。佛家看世界,看人眼中的更多的是苦难与劫数,其所有的参悟与理解都建立在“人生很苦”的基调上,它所弘扬的是一种以修心为主旨的思想,以心应对世间苦厄,以心修成人生福报,以心到达来世彼岸。所以,佛家的思想大体可以总结为“出世”之学,要求人们在艰难困苦中秉持着一颗坚强之心,持续不断地修行,以修成心灵之花,在美好的来世绚丽绽放。最终,佛家引导人们解决了人生之题三——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这三种思想虽然古老,但对今天的人们而言依然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如今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因优胜劣汰而产生的巨大生存压力挑战着人的极限,使人们日渐迷失,此时,人们需要读一读老庄之道,明确自己究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今也是一个浮华丛生的时代,太多的诱惑模糊了人们做事的准则,此时,人们需要读一读孔孟之道,告诉自己做事重在端正勤谨、光明磊落;当今同样是一个苦难丛生的时代,人们随时可遇飞来横祸,随处可见悲欢离合,此时,人们需要领悟一些佛学之妙,鼓励自己纵然前路多荆棘,也要怀着坚韧之心,微笑着度过。

本书是一部诚意之作,尽管我们的智慧有限,但道、儒、佛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我们精心编排,努力释读中国文化的精髓,希望此书能够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丝惊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8: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