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以来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习近平之父。
习仲勋传编委会创作的《习仲勋传(上下)(精)》用丰富的史料、通俗的语言,详细介绍了习仲勋同志的事迹。
习仲勋传编委会创作的《习仲勋传(上下)(精)》用丰富的史料、通俗的语言,详细介绍了习仲勋同志在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保卫陕甘宁边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建设大西北、在广东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在中央书记处和全国人大工作期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所建立的不朽功勋,真实地再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范。
习姓历史渊源久远。传说在春秋时有诸侯国(今贵州习水一带),国灭后,即以国名习为姓氏。后习姓人聚居于襄阳郡,相当于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且名人辈出,多慷慨忠烈之士。晋书记载:“习族诸氏,乃为荆土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和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的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便是习姓氏族的著名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襄阳习族人居住地亦多有迁移。江西省临江府新淦县(今新干县)华成门村之习姓,即此习姓氏族的后裔。据《习氏家族谱》记载,习氏始太祖习思敬配夫人赵氏。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朝政大乱,连年久旱无雨,庄稼歉收。习思敬因生活窘迫,携家带口逃荒到河南省南阳府邓县(今邓州市)西堰子老营(大习营村)定居落户,以农为业,繁衍生息。习思敬夫妇均在七十多岁过世,后代人丁兴旺,因老营人口拥挤,又分出西户、北户、南户,另辟村落居住。
据《习氏家谱·后代世系》记载,习仲勋为该族西户习魁之后第九代人。西户居小习营村。习仲勋曾祖父习玉策生子三人:习永盛、习永山、习永厚。习仲勋祖父习永盛为长,配夫人张氏,生三子一女。清光绪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习永盛第一个儿子出生,因是农历戊寅年,故取小名老虎。这个幼小生命是否还再有其他名字,已无人知晓,但是在二十多年后,他对习姓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却起过重要的作用。清光绪六年(公元一八八年),习永盛夫妇又生一女孩,乳名大女。一双儿女降临人间,似乎没有给这个家庭添加多少喜悦,接踵而来的却是又一次跨省举家迁徙。
清光绪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河南南阳一带在历经战乱兵患和连年干旱之后,又遇水涝和蝗虫灾害,加之沉重的粮钱税赋封建盘剥,乱虐并生,人心慌乱。饥民纷纷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出外逃荒。习永盛肩挑一双儿女,与身背行李的妻子张氏一道,步履艰难地行走在饥饿逃荒的人群中。他们经陕西丹凤、商县,翻过秦岭,沿途乞讨,终在富平县淡村附近的南堡子一个黎姓人家暂时栖息下来。这家人也是从河南逃荒过来的,他乡遇故知,共同的遭遇,使穷人之间更多了同情和援助。
然而,他们千里奔波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富平县自清光绪四年起,连续三年干旱,六料无收,正在招引外地灾民垦田复耕。据《富平县志》记载:“大灾后,地旷人稀,全县人口减少三分之二,县府招募客民开垦,四川、湖北籍客民纷纷而来,计口授田,与本地人同等对待。”几年后,习永盛次子即习仲勋的父亲习宗德、三子习宗仁相继出生。漂泊流离的生活使习永盛非常憧憬有一个长久的安身之地,他用意很深地给次子宗德取小名长儿,三子宗仁取小名久儿。但因人口增加,生活更加窘迫。为了生计,习永盛除佃租种地外,还挑起货郎担,跟集转乡,卖些针头线脑、烟卷、糖果之类的小商品,换回些零用钱,维持全家生活花费。但是,终在一次转至富平县城西一座刻有“释迦如来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宝塔”的圣佛寺塔下时,因病饿交加,猝然死去。旋被当地群众发现后掩埋于塔东沟内。习永盛的妻子张氏身体硬朗,善理家事,日织夜纺,以土布易面换米,聊补家计不足。在儿女尚未成年时,长子老虎即应募当兵吃粮,次子宗德被送往三原县一家水烟行做学徒,女儿及幼子也早事织纺家务,下田耕作收种。
一九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八国侵略联军攻占北京城。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于十月二十六日至西安。时值陕西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地方衙门、贪官污吏以“恭办皇差、筹办回銮”为名,横征暴敛,滥增税捐,同时趁机中饱私囊,搜刮民财。天灾人祸,严酷的社会现实,使陕西人民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老百姓几乎濒临绝i盘岘0
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习氏一家,在困境中终于盼来了一丝福音,习仲勋的大伯老虎,在当兵离家好几年后突然回到富平。原来他所在的队伍是早年著名回民起义首领董福祥的军队。董福祥起事之初,号称十万之众,活动于甘肃、宁夏地区,后被左宗棠收编。一八九七年,董福祥在任甘肃提督时调防北京,其部编入荣禄所辖武卫后军。慈禧西逃,董福祥充当随扈大臣率部抵陕。习老虎此时已在董部渐次晋升为“廷卫”(下级军官)。这次他顺道回到家中,并留下六十两银子,再走以后就音讯全无了。习仲勋对自己的这位老虎大伯怀有敬重之情。他曾对人说:在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时,我大伯随董福祥在东交民巷与外敌作战。大伯作战勇敢,后来耳朵也被大炮震聋了。习仲勋的祖母和父亲、叔父用这笔钱置了几十亩薄田,并在淡村西刘堡南面二三里地选了一块宅基,先在平地开挖住人用的地窨子,结果没有挖成就发生塌方。近一个世纪岁月过去,这个塌陷土坑依然存在,成为习仲勋家庭早年苦难生活的见证。后来又在塌窑的东侧先后盖起九间房屋,大门朝东,三间门房是土木结构的麦草房,习仲勋的祖母在内居住。院中南北各有三间厦房。由于人口不断增多,这所小小的庭院渐显拥挤。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陕西同盟会和陕西新军也发动起义。省城“八月十五杀鞑子”之说很盛,俗称该年为反正年。这一年习宗德与小自己八岁的都村姑娘柴菜花结婚。柴姓家族祖籍河南省淅川县,与习家祖籍邓县相邻,同属南阳府管辖。柴家人也是逃荒要饭到富平后定居都村的。共同的命运和经历,加上同为异乡客户,因而使这桩婚事更多了几分亲情。兵荒马乱岁月,柴氏因为家穷,结婚成亲时连当地乡间通行的一双上轿鞋也做不起,只好借了人家一双上轿鞋才成了亲。习宗德夫妇婚后共生子女七人:长子仲勋、长女秋英、次子小名导儿(夭折),二女冬英、三子仲凯、三女夏英、小女雁英。按照《习氏家谱·三门新谱》人名“国玉永宗、中正明通、继述承显、尊守从荣”的顺序,男孩入谱应取名中字辈。粗识文墨的习宗德,即为长子取名中勋。他还请学校的老师从《三字经》中为仲勋取小名相近,仲凯取小名相良。数十年后,习仲勋谈到自己小名时曾说:“父亲给我取的相近小名,冠以习姓时,就成了习相近,恰好与《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词义相反。结果上学时,不少同学都说我怎么叫了这么个名字?这是因为我在兄弟排行中为长,即取了相近,我的堂弟仲辉排行为二,却取了相远。也许父亲当时还有其他更深的寓意。”到了一九二六年,习仲勋就读于立诚公学高小部时,级任老师严木三先生认为“中勋”含有中国的元勋之意,遂给“中”字旁加了个“人”字,取意为人中正,处事公道。学校另一位深通韵律的封至模先生也说“中勋”读起来不上口,还是叫“仲勋”好。P5-8
编写习仲勋同志的传记,是中共陕西省委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央有关部委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东等省(区)的大力协助下,《习仲勋传》上卷于二○○八年四月出版发行;下卷从二○○八年一月启动编写,历时五年多,完成定稿。
为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我们出版《习仲勋传》下卷,同时,将上下卷合起来,作为一套书印行。
《习仲勋传》编委会
二○一三年十月
《习仲勋传》是习仲勋系列丛书之一,一九九二年四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立项,由中共陕西省委牵头,有关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东等省(区),对收集整理、编写工作给予支持和协助。张勃兴任《习仲勋传》编委会主任,上卷于二○ ○八年四月出版。二○○八年一月《习仲勋传》(下卷)编写工作启动后,省委决定增补魏民洲、王改民为编委会副主任。
《习姊勋传》(下卷)自始至终得到中共陕西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赵乐际,省委原书记、编委会主任张勃兴,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魏民洲多次召集会议听取汇报,审阅书稿,提出要求,解决困难,保障了编写工作的顺利进行。
《习仲勋传》(下卷)是集体创作完成的,从编写到成稿历时四年时间,十易其稿。
贾巨川在原来大量工作的基础上于二○ ○八年十月提供了十四章二十七万字的初稿,卢荻提供了广东部分两章八万字的初稿,形成第一稿。按照编委会的要求,王改民对广东部分作了修改扩展到九万字,贾巨川对其提供的部分作了修改扩展到二十九万字,于二○ ○九年十月上旬形成了第一次修改后的十六章六十六节三十八万字的工作稿。
二○ ○九年十一月,为了加快编写进度,成立了由王改民牵头并与辛拴明共同负责,姚文琦、贾巨川、梁月兰、柴云、李方参加的编写组,对全书进行集中修改。王改民、辛拴明、姚文琦、梁月兰、柴云集中对工作稿进行修改,中央文献研究室王双梅于十一月十五日参加修改工作,张志功等撰写了“家庭生活与家风”一章。同时,贾巨JII对他提供的工作稿部分继续修改,李方协助贾巨川工作。
十二月三十一日,王改民、辛拴明、王双梅、姚文琦、梁月兰、柴云修改出送审稿十七章七十三节四十二万字,并印成样书于二。一。年一月送出征求意见。以后各次的修改直至出版,均由王改民、辛拴明、姚文琦、梁月兰、柴云集体在此书稿基础上修改并增写完成,期间王双梅重点补充修改了西北局和广东部分,把西北局部分由原来的四章扩充到六章,广东部分由两章扩充为三章,并修改补充了蒙冤部分。全书共二十章七十七节四十九万字,五十七帧图片。
在以后的八次修改过程中,为了丰富内容、核实史料,编写组先后派出王改民、辛拴明、王双梅、姚文琦、余少松、王顺铭、尹行智、梁月兰、董强、江南、柴云、刘东、李方、许洁锋、钟雪斐、李元、高子果、缑昱健、苏维等十九人八十余次在中央档案馆、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档案室、中央文献研究室资料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华社图片社、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图书馆、浙江省档案馆等查找资料三千余卷,复印九百余万字,摘抄卡片五万多字;赴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广东、浙江、陕西等地走访三百余人次,形成文字资料二十余万字,丰富了史料。
编写组在多次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提纲,调整结构,吸收使用了大量新的资料,对工作稿作了必要的删减和增加,编写了新的章节,选定了照片,使书稿框架更加符合逻辑,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史料更加丰富翔实。
二。一二年五月五日,《习仲勋传》(下卷)编委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审定通过了《习仲勋传》(下卷)书稿。
《习仲勋传》(下卷)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共广东省委、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档案局、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档案局、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陕西省图书馆、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档案局、西安市城墙管委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央和地方有关负责人张德江、令计划、曹志、胡启立、阎明复、李立功、尹克升、张邦英、黄静波、刘田夫、吴南生、王全国、张帼英、梁广大、江平、田进、张蒙纳、张汉青、张志功、曹志斌、徐联升、俞惠煜、陈清、夏蒙以及袁广才、史凡、孟德强等在不同方面给予了热忱帮助和支持。在征求意见稿形成时,宋登作了文字校核工作。陕西省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陕西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对编写工作提供了方便。对上述单位和个人为本书付出的辛劳,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习仲勋夫人齐心及其子女十分关心本书的编写工作,多次认真审阅书稿,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编写好本书起了重要作用。
本书参阅了大量书刊资料,主要有《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二卷)、《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陕西简明历史》、《毛泽东年谱(1893—1949)》、《周恩来年谱》、《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年谱》、《胡耀邦传》、《彭德怀传》、《贺龙年谱》、《王震传》、《习仲勋文选》、《习仲勋革命生涯》、《习仲勋主政广东》、《怀念习仲勋》、《习仲勋画册》等,谨向有关单位和作者表示谢忱。
由于编写组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讹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习仲勋传》(下卷)编委会
二○一二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