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义勤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4中篇小说卷)》选取2014年最优秀的中篇小说近十篇,包括《惟妙惟肖的爱情》、《第四十圈》、《太阳宫》、《老闺蜜》、《种桃种李种春风》、《自行车》、《徐记鸭往事》、《风中芦苇》、《月光罩灯》,代表了年度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本书既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和成绩的梳理,更是为读者带来美味可口的文学盛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4中篇小说卷) |
分类 | |
作者 | 吴义勤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义勤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4中篇小说卷)》选取2014年最优秀的中篇小说近十篇,包括《惟妙惟肖的爱情》、《第四十圈》、《太阳宫》、《老闺蜜》、《种桃种李种春风》、《自行车》、《徐记鸭往事》、《风中芦苇》、《月光罩灯》,代表了年度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本书既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和成绩的梳理,更是为读者带来美味可口的文学盛宴。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4中篇小说卷)》选取2014年最优秀的中篇小说近十篇,包括方方、邵丽、叶广芩、须一瓜、鲁敏等鲁迅文学奖得主在内的多位名家新作,代表了年度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该书主编为中国最权威文学研究机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他以专业的眼光严格遴选年度最值得阅读的中篇小说,每篇附有专业的、精彩的评论。 目录 惟妙惟肖的爱情 第四十圈 太阳宫 老闺蜜 种桃种李种春风 自行车 徐记鸭往事 风中芦苇 月光罩灯 试读章节 禾呈经常坐在墙角,透过他厚厚的镜片,面无表情地望着他的母亲纵情发泄。 慢慢地,禾呈就长大了。长大了的禾呈在人们眼中成了一个寡言少语、性格古怪的人。既不像他的父亲,也不像他的母亲。他习惯眼睛盯着一处呆想,却永远没人知晓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初识他的人都在暗地里说禾呈这个人很阴。这种印象主要根源于中国的一句老话,叫做“不叫的狗咬人”。而同禾呈相处长的人,却从未感到他阴出什么名堂。这意思便是说谁也没有吃过禾呈的亏,禾呈也从未比别人多占过什么便宜。既然如此,这样的“阴”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其实,禾呈究竟在想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可以说他想的东西实在太少。他大约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想过一种很安静也很安全的日子。他对他的表姐雪青说过这个愿望。表姐雪青那时就用一种十分冷惜的口气对他说,那是你小时候从未有过的日子。 表姐雪青的聪明,为禾呈整个家族所公认。外祖母说,如果雪青没有大出息,那么天下就没人能有大出息了。 只是很奇怪的,表姐雪青没有考上大学,而禾呈却考上了。 禾呈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表姐雪青嫁了人。表姐夫是个中学校长,表姐雪青也就进了那所中学教语文。表姐雪青像她的姑妈也就是禾呈的母亲一样,很想当个诗人。 禾呈比表姐雪青晚结婚几年。禾呈的老婆是他的大学同学。她初始追求禾呈时,令禾呈茫然不知所措。禾呈其貌不扬言语木讷,人多之地从不露面,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平平。如此平庸之辈竟然吸引女孩奋而追之,委实令大众不解。好在禾呈习惯顺从天意,心想既有人愿与他相好,又何必坚拂其意,令大家都不愉快呢?便顺水推舟,与之成了一对情人。直到毕业前夕,才有风声传出,说那女孩之追禾呈,乃是她在少年时期被其继父奸污过数次,否则犯得着跟禾呈?禾呈听后有几分懊丧,但也未浮到脸卜。缘故是假期之中.禾呈糊里糊涂地同她过了夜。禾呈被女人温热的鼻息和芬芳的体香所震惊,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去处。所以他想他将来不能没有女人而活,而他又没有胆量和能力去追求别的女人,那么眼前这一个现成的,也该满足了。于是他就真的满足了。 禾呈老婆的个子比禾呈高出一头,这不能怪她。主要是禾呈自己太矮的缘故。大学的同学有了点文化,喜欢追逐风雅,便戏称禾呈的老婆为“明月”,称禾呈为“故乡”。禾呈所学专业为历史,对文学素无兴趣,领悟力颇差,一时间也猜不透同学们为何如此而叫。直到有一天表姐雪青来看他,禾呈方才解开绰号之谜。表姐雪青是语文老师,又极喜欢诗,自然懂得其间奥妙。她说这是李白的诗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说罢便捂嘴自笑。禾呈怔了怔,抬头望望老婆,恰那一刻,老婆也正低头顾他,不觉恍然。两人皆感叹“明月”、“故乡”一称,还真神似。 禾呈大学毕业后,留了校,隔年便登台讲课。禾呈专讲魏晋南北朝。这是一段非常热闹的历史。原来为禾呈他们讲这段历史的老师是一个极爱冲动的老先生。讲到战乱惨状他声泪俱下,讲到权力争斗他感慨万千,讲到帝王的荒淫无道他咬牙切齿,而讲到贪官污吏鱼肉百姓时,他更是按捺不住跺脚拍桌地大骂出声,如那贪官就在眼前。所有的学生都爱听他的课,仿佛在课堂,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上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只是老先生在为禾呈这个年级开完课后,忽有一天死在了自家的饭桌上,死时手上还拿了一壶酒。 禾呈留校后便接替了这老先生的课。禾呈几次试着像老先生这般将历史的情绪带到讲台上。但怎么都不行。禾呈不是个能将内心东西尽兴表述出来的人,他只能以史料的翔实、推论的严谨和资料的丰富一节节往下讲。禾呈很热爱教书这一行。每往讲台一站,便想起他的母亲是教小学的,他的父亲是教中学的,而他们的儿子禾呈,教的却是大学。由此,一股自豪之感便由腹内直冲头顶。禾呈千万遍想过,这一生,他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他要好好地干,争取尽早地当上教授。有了如此的思想基础,禾呈便极其认真地备好每一次的课。纵然所有的史料都烂熟于心,但在每次的课前,他仍然要把教案从头至尾温习一遍。他老婆常嘲笑他,说他做人做事做到这样一个笨的地步,必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禾呈的老婆毕业后分配到了政府机关。在那里,她渐渐将她学的历史忘了个一干二净,而学会了喝茶看报织毛衣以及写总结报告和领导讲话。 系里领导对禾呈的教学态度早有所闻,故经常大会小会加以鼓励。每逢此时,青年教师皆撇撇嘴,以示不屑,有刻薄的甚至还脱口一句“书呆子”。当然,不屑和议论不会传达到禾呈耳朵里。他对领导的表扬总是心存感激。只是他永远也不知道学生们对他的讲课充满牢骚。其症结不在于禾呈的水平,而在于禾呈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学生们发牢骚说禾呈讲话像鸟语,每堂课都令耳朵劳累不堪,甚至知其在言却不知其所言。尤其女生,一听说禾呈上课,便纷纷称头疼肚子疼。禾呈言语难懂,外貌又毫无英俊潇洒可言,实在是没有一点魅力去吸引那些虚荣心十足的女学生。至于禾呈,少有女生听课,他觉得极其自然。按他的思路,女人懂什么历史?女人有什么必要去懂历史?中国的历史是男人的历史,女人在其间只是少有的几个丑角而已。禾呈虽然怕老婆,心里却十分大男子主义。 有一回一帮学生在一起议论,说像禾呈这样的老师怎么会留校任教呢?当年留他的领导可是具有非凡的听力?其中某一父母均在大学工作的学生深谙其故,说他家成分肯定是贫农,那时候留校就看这个而不介意是否说得好普通话。于是这一伙学生便毫无顾忌并且不知天高地厚地抨击了一通当年如何如何。其实,他们也没有经过当年,他们对当年的了解和认识也是许多因贫农而留校做先生的人在课堂上讲述给他们听的。他们在讲述者的语言笼罩下遥想当年,又哪里真能看清当年到底是什么样子?所以现今的人好说学生娃儿狂妄,委实是一点也不冤枉。 禾呈的家显然不是贫农。否则他的母亲就不会去写诗和交际,而是去喂猪或是以不让肚皮空闲的速度去生孩子了。禾呈的父亲也不会为了女人的风骚背井离乡。他多半会把老婆打得半死然后在夜里继续压她在自己的身下。正因为不是贫农,禾呈的父亲不会伸手揍人,可又脸皮薄得忍受不了他人的耻笑,便只好一走了之。而今他或许业已黄泉作古,或许仍怀着曾有过的羞耻远居他乡不愿回来。这一切都不得而知。总之禾呈留校肯定不是因为贫农。P2-4 序言 当今时代,对经典的追怀和崇拜正在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精神行为,人们幻想着通过对经典的回忆与抚摸来抵抗日益世俗和商业化的物质潮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经典作为人类文学史和文明史的基石与本源,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阐扬;另一方面,经典的神圣化与神秘化又构成了对于当下文学不自觉的遮蔽和否定。可以说,如何面对和正确理解“经典”,正是当代中国文学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经典呢?就人类的文学史而言,“经典”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杰出、伟大、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的指称。但是,经典又是无法科学检验的主观性、相对性概念。经典并不是十全十美、所有人都认同的作品的代名词。人类文学史上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所有人都喜欢、没有缺点的所谓“经典”。那些把“经典”神圣化、神秘化、绝对化、乌托邦化的做法,其实只是拒绝当下文学的一种借口。通常意义上,经典常常是后代“追认”的,它意味着后人对前代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经典的标准也不是僵化、固定的,政治、思想、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因素都可能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命名“经典”的原因或标准。但是,“经典”的这种产生方式又极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觉,即“经典”仿佛总是过去时、历时态的,它好像与当代没有什么关系,当代人不能代替后人命名当代“经典”,当代人所能做的就是对过去“经典”的缅怀和回忆。这种错觉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经典”问题上的厚古薄今,似乎没有人敢于理直气壮地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经典”的命名,甚至还有人认为当代人连写当代史的权利都没有。 然而,后人的命名就比同代人更可信吗?我当然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时间会把许多污垢和灰尘荡涤干净,相信时间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模糊的、被掩盖的真相,但我怀疑,时间同时也会使文学的现场感和鲜活性受到磨损与侵蚀,甚至时间本身也难逃意识形态的污染。我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考古”式的阐释会比我们亲历的“经验”更可靠,也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文学的理解会比我们亲历者更准确。我觉得,一部被后代命名为“经典”的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也一定会是被认可为“经典”的作品,我不相信,在当代默默无闻的作品在后代会被“考古”挖掘为“经典”。也许有人会举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的例子,但我要说的是,他们的文学价值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就早就被认可了,只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的文学史不允许谈及他们罢了。 这里其实就涉及了我们编选这套书的目的。我认为,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既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又更是一个当代化的过程。文学的经典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它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文学的经典不是由某一个“权威”命名的,而是由一个时代所有的阅读者共同命名的,可以说,每一个阅读者都是一个命名者,他都有命名的“权力”。而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或一个文学出版者,参与当代文学的进程,参与当代文学经典的筛选、淘洗和确立过程,正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事实上,正是出于这种对“经典”的认识,我才决定策划和出版这套书的,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真实同步地再现21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充分展现21世纪中国文学的业绩,并真正把“经典”由“过去时”还原为“现在进行时”,切实地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时下各种版本的“小说选”或“小说排行榜”不同,我们不羞羞答答地使用“最佳小说”之类的字眼,而是直截了当、理直气壮地使用了“经典”这个范畴。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作家都首先应该有追求“经典”、成为“经典”的勇气。我承认,我们的选择标准难免个人化、主观化的局限,也不认为我们所选择的“经典”就是十全十美的,更不幻想我们的审美判断和“经典”命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由于阅读视野和版面等方面的原因,“遗珠之憾”更是不可避免,但我们至少可以无愧地说,我们对美和艺术是虔诚的,我们是忠实于我们对艺术和美的感觉与判断的,我们对“经典”的择取是把审美和艺术放在第一位的。说到底,“经典”是主观的,“经典”的确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经典”的价值是逐步呈现的,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它的当代认可、当代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尽管这种认可和评价也许有偏颇,但是没有这种认可和评价,它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本世界中突围而出,它就会永久地被埋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代任何一部能够被阅读、谈论的文本都是幸运的,这是它变成“经典”的必要洗礼和必然路径,本套书所提供的同样是这种路径,我们所选的作品就是我们所认可的“经典”,它们完全可以毫无愧色地进入“经典”的殿堂,接受当代人或者后来者的批评或朝拜。 感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对我的经典观的认同纠及对于这套书的大力支持,感谢让这个文学工程可以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这个平台美丽绽放。我们的编选仍将坚持个人的纯文学标准,而为了更好地阐析我们的“经典观”,我们每本书将由一个青年学者对每一篇入选小说进行精短点评,希望此举能有助于读者朋友对本丛书的阅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