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次授所著的《赤壁风物》是一本歌颂赤壁山水风物的散文、游记。它以古城蒲圻为中心,以三国古战场赤壁为重点,以悠悠陆水河为主线,比较系统的记述了当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地,名泉、名湖,名士、名物。全书共二十二篇,史实详尽,考据更为严谨,文字更为优美,特色更为鲜明,不失为赤壁人都应一读的精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赤壁风物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次授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次授所著的《赤壁风物》是一本歌颂赤壁山水风物的散文、游记。它以古城蒲圻为中心,以三国古战场赤壁为重点,以悠悠陆水河为主线,比较系统的记述了当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地,名泉、名湖,名士、名物。全书共二十二篇,史实详尽,考据更为严谨,文字更为优美,特色更为鲜明,不失为赤壁人都应一读的精品。 内容推荐 李次授所著的《赤壁风物》是一本歌颂家乡山水风物的散文。它以古城蒲圻为中心,以三国古战场赤壁为重点,以悠悠陆水河为主线,比较系统地记述了家乡的名山、名水,名城、名地,名泉、名湖,名士、名物。全书共二十二篇,旨在谈古论今,叙事述理,咏景抒怀,尽可能地运用一些珍贵的历史典故,串联古今名人的诗词歌赋,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蒲圻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富饶的物产、秀美的山河,以及一批素为人们景仰的社会精英。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一本系统全面介绍赤壁山水风物的读本,相信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本书的问世,对于推动赤壁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对于开拓旅游事业的新局面,进一步提高赤壁的知名度,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目录 楚天石城 周郎赤壁 南屏祭风 金鸾隐凤 湖赏黄盖 陆水沧桑 悠悠潘河 松峰羊楼 莼蒲首峰 锦绣桃坪 百里泉乡 金紫山赋 峨潭石塔 沙洲铜佛 黄龙纪胜 五岳游人 巡抚投印 神龟驮山 竹乡漫话 茶海拾翠 麻园新歌 锁石恤民 附录:赤壁市(蒲圻)古诗选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京广线上,陆水桥头,一座古朴雄浑的山城,迎送着南来北往的游人,这就是誉满楚天的古石城蒲圻,即今天的赤壁市。 古城蒲圻,得天独厚,位置极为优越。据陆水,通京广,连长江,东望鄱阳,西极荆沙,南垂潇湘,北抵江夏,“僻居万山,冲当四述”,素有“鄂南大门”之美称。 蒲圻,山明水秀,地貌奇特,风光绮丽。清同治《武昌府志》记载:“蒲圻凤凰蹲其前,龙翔峙其北,东则丰财(大塔山)矗胜,西则马鞍(小塔山)关锁,川岩萦绕,灵杰悠钟。”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绘出了一副奇妙生动的画卷。 当碧绿似练的陆水河,劈开崇山峻岭,流至蒲圻大地后,群峰竞秀,气象万千。巍巍塔山,雄峙河东,宛若古城的屏障;城南“金鸡”唱晓,“白鹤”亮翅,“凤凰”起午,一抹无限的生机;城西,马鞍关锁,莼莆竞秀,塔指蓝天,令人畅然遐想;河北,大港回旋,形如“赤马”,放纵奔驰,更有三山环绕,“金龙”盘卧,“蛟龙”出水,“黄龙”腾空,呈现一派凌人的气势。面对这无比壮美的河山,历代文儒雅士,无不为之倾倒。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廖学士献诗皇上的佳话。 廖学士,号道南,蒲圻黄龙人氏。他是明正德年间的进士,授‘翰林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他是仅次于大学士魏观的蒲圻第二位历史名人。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奠基后,百废待举,思贤如渴。史书记载,他曾“南巡武昌府”。相传,他在蒲圻召见过江南才子魏观,十分赏识魏观的才智和人品,并召为京官。太祖皇帝盛赞蒲圻的山水风物。他漫游到城西莼塘畈后,流连忘返。一时饥肠辘辘,侍从们不知所措,当地村民又没有好的奉献,只好从水塘中摘取了一些鲜嫩的马蹄菜,炒了一大碗招待皇上。也许是在宫庭中吃多了山珍海味,顿时感觉新奇可口,加上饥不择食,朱元璋吃得津津有味,大加赞许,赐名“莼’菜,定为贡品,同时还将产菜之塘赐称“莼塘”。由此,很多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把蒲圻称之为“莼莆”和“莼川”。 廖道南对这些历史典故了如掌指掌。他的祖父廖汉,父亲廖俊都是当朝进士出身,被历史誉为“廖氏三才”。有感皇恩浩荡,于是写了一首绝句,用简短二十八字,把蒲圻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做了最完美的艺术概括,想以此敬献皇上,表达忠心。诗日: 蒲圻虽小有“莼塘”, “白鹤”、“金鸡”对“岚凰”; “赤马”能行千里路, “黄龙”飞出陆溪江。 廖道南对这首诗作十分得意,摆酒设宴,特邀同为京官的鸿儒大雅,以示庆贺。据说海学士笑而不语,他不想让廖氏如愿以偿,乘廖道南酒醉之时,将他的诗取出来改了一个字,即把第四句中的“飞出”改成“飞进”。这一“出”一“进”意思绝然相反,“出”字展示黄龙向上升天,“进’字则表示黄龙入地下海。廖氏酒醒后已是次日早朝时,他把诗取出一看,发现一字之改原意大变,不觉惊出一身冷汗,只好改变主意作罢。这些都是传说趣闻,无以考证。但是,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水名诗深为后人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久唱不衰。 蒲圻,历史悠久,素为兵家必争之要地。早在西汉,就为武昌府所辖的一个县,名为“沙羡”,距今已是两千多年的历史。“沙羡”,因渚清沙白,河多沙石而得名。古沙羡府址位于距蒲圻30公里的西凉湖畔,辖地极广,三国纷争时为东吴属地。孙策继承父亲孙坚的基业后,坐镇江东,虽拥有十二军州其势却远不能同中原曹操相比。为了拓疆进取,他把年幼的弟弟孙权安排到东吴最偏远的沙羡县历练,并委托自己的舅父吕范为之辅佐。据《辞源》和《蒲圻县志》记载:“孙权十五为沙羡长”。沙羡可谓东吴最西端的府县,隔江与荆沙相对,处地虽然偏远,位置却非常重要。孙权在这里历练数年,对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有了切实的了解。他看到此地湖河湿地,遍生菖蒲草,每到端午时节,干家万户都用它配上艾叶插在门楣之上,以此驱恶避邪,给主人带来如意吉祥。孙权后来回到东吴继承兄位后,仍念念不忘这里的菖蒲草。他有诗赞:“蒲草千里,圻上故罍;纯蒲五月,川谷对鸣。”他根据诗语前两句之意,决定改沙羡为“蒲圻”很明显蒲圻县乃孙权赐名,这一年是东吴黄武二年,即公元二百二十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孙权并委派吕范之子吕岱(三任都督吕蒙兄长)为蒲圻第一任县令。赤壁大战时,他还曾委派大将鲁肃在陆水河的中游,即今城北的营里畈,建造了一座粮城,这座粮城可以顺河而下赤壁,对赤壁大战的胜利提供了军需保证。因此蒲圻亦被后人称为“鲁肃粮城”。这座营里土城建在河北,地势低洼,难抵山洪,于是改迁到河东鲍口一带。并且就此站稳了脚根,由此可以想见蒲圻古城的历史之悠久绵长了。 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曾高度赞誉:“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群雄丽天的时代。”遥想当年,风云际会,龙争虎斗,那是何等的威武壮阔。孙权、刘备在这里建功立业;周瑜、孔明、庞统在这里争奇斗智;关羽、张飞、赵云和东吴的名将鲁肃、程普、黄盖、吕蒙等无不在此大显身手。赤壁破曹以后,形成鼎足三分之势,古城蒲圻作为东吴西线的桥头堡,在赤壁大地,留下了大量胜景、遗迹,成为今日开发赤壁文化旅游资源的宝贵财富。蒲圻古城,作为支撑赤壁大战的根据地和大本营,也留下了大量的三国胜迹。据清同治《蒲圻县志》记述,古城内外曾兴建了十余座东吴庙宇和公祠。其中最主要的有孙权(吴主)庙、鲁肃庙、丁奉祠、纪兴祠、吕岱祠,北街还有一座供奉丁奉、吕蒙等东吴七位名将的“七贤堂”。据载,直到清末民初,大都保存完好,香火不断,到了八年抗战前夕,仅存七贤堂和鲁肃庙。日军占领蒲圻后,七贤堂一带成了日本的兵营,后来又遭日军飞机轰炸,七贤堂也就彻底败落无存了。解放前夕,城西和尚岭仅有最后的一座鲁肃庙,里面空空如也,最终还是沦落为乞丐难民的栖身之所。 P2-5 序言 代序:次授先生 次授先生行二,家中三兄弟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这在当年的蒲圻县城是件不容易的事。 先生早年在县城中学教书,是学校的秀才。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来得,既是篮球场上的骁将,又是交谊舞场上的高手。因为这样的潇洒,娶得如花似玉的文工团员,也就是后来华丽转身,职至工行副行长的大家闺秀宋姨。 因为先生的才学,“文革”中后期,被领导相中为县委新闻报道小组成员。那一时期,先进女知青杨冬云、开门办学典型车埠中学,都曾经他的笔登上了《人民日报》重要版面。先生才华横溢,笔下生花,“凯歌唱到云天外,红花开进中南海”,如此豪情万丈的句子,有那个时代的现实痕迹,亦有先生年轻时的浪漫情怀。 先生属于亦旧亦新的知识分子。旧学底子不薄,《新闻联播》和NBA联赛也是场场不落。先生固执几近极端,是当地有名的狷介之士,从不宽恕自己的对手。据说当年有一忽悠过他的名人学生,先生直到晚年都不让那人登门。然,论教学,先生又是上品先生,对学生不吝赐教,热情有多。授课时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巴不得把满肚子的学问全部装进学生的脑壳里去。我就是他的业余学生之一。十八岁那年,从先生处借得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像一个饥饿的人趴在面包上似的,疯狂抄录唐诗、宋词。 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诗人朋友饶庆年主编的《蒲纺报》上读过先生的《蒲圻风物》连载。“鹅石塔影,鱼翔浅底”,一些朗朗上口的句子现在还让人记得。后来,诗人走了,再后来,因为一个有作为的县委书记,古老的蒲圻改名为同样古老但更有名气的赤壁了。 《赤壁风物》是一本旧作,基本上写的也是赤壁更名之前的蒲圻风物,从这一点看,虽然有一定的局限,但作为平常只有半张纸人情的秀才,年近八旬还能将洋洋洒洒近十万字的旧著逐字逐句细细密密地整理出来,也算是呈给家乡父老的一份大礼。从时下喜欢励志的角度看,也叫人不由得生出一番感慨来了。 李朝晖 2013年3月19日 后记 在我将近仗朝之年,终于了却一桩心愿,完成《赤壁风物》的写作,自是欣慰之至。其实,早在二十年前,我已写完一本专门介绍三国古战场的《周郎赤壁》,另一本则是讴歌家乡山水风情的《蒲圻风物》,后因种种原因,使书作搁置下来。我一直想为家乡的繁荣兴盛奉献一点绵薄之力,造福乡梓,但事与愿违。 躬逢盛世,国家大昌,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对我有所触动。不久前,我曾求过学、执过教的赤壁市一中(原蒲圻一中),举办百年庆典,我应一些过去学生的邀约参加了校庆活动。一晃半个世纪过去,昔时一群勃发向上的青年学子,如今都已是“花甲”老龄,师生欢聚一堂,深深体会到一种久违的亲切、快慰之感。他们尊师重道,不忘师恩,竭力劝我要有所作为,这对我是一个推动。恩格斯曾讲过:“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虽然精力大不如前,也没有当年豪情万丈的壮志,做不出大的作为,但是过去收集的大量珍贵资料和史实典故,不能让他们永远尘封在储藏室里,而是应该留给后人。 在关爱老师的学生中,有很多事例让我感动不已。这其中特别要提到李健李康兄妹,他们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使我和家人深受感动。李健不遗余力,鼓励我重操旧业,激发我的写作激情,终于使我下了最大决心,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还是伏案成章。而且在出书的过程中,他还鼎力相助,做了许多细致周到的工作。本书今日能重新问世,应该深深感谢学生对老师的关爱。 此外,本作品的顺利问世还得到了武汉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该书的责任编辑解家麟同志及其他各位相关工作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给予热心协助和悉心指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七十年代,我曾被抽调去为《湖北日报》和广播电台等部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又参与过一些地方史志的调研,接触过大量的家乡历史典故,了解了许多名宦雅士,收集了各种民间传说,熟悉了蒲圻历代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考察过诸多名山秀水,这就为我纵情讴歌家乡山水风物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我越来越感到,我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充分的展现。是的,应该说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我多年来的一大心愿。 最后,我还要提及的是家人对我的关爱。这么多年来,不论顺境或是逆境,家人始终与我同在,家庭永远是我最安全最温暖的港湾,特别是我的老伴宋亚萍女士,几十年风雨相伴,任劳任怨,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我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和写作保障。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物质和精神支撑,完成书作是绝不可能的。因此,我最后要说的是,权且把《赤壁风物》当做奉献给家人的一束鲜花! 作者 二〇一三年二月十八日于赤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