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双城记(名家全译本)/世界名著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查尔斯·狄更斯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查尔斯·狄更斯编著的《双城记(名家全译本)》是英国文豪狄更斯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是根据法国大革命部分历史(即攻陷巴士底狱,及1792至1793年间的大屠杀等情节)写的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他的宏篇巨作中最短最精炼,却是故事情节最曲折惊险、最惊心动魄的小说。

内容推荐

《双城记(名家全译本)》以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为发生地,反映了当时两座城市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本书作者查尔斯·狄更斯以虚构人物曼内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将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故事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头绪纷繁。

目录

初版序

第一部 复活

 第一章 时代

 第二章 邮车

 第三章 夜影

 第四章 准备

 第五章 酒店

 第六章 鞋匠

第二部 金线

 第一章 五年以后

 第二章 看热闹

 第三章 失望

 第四章 庆贺

 第五章 胡狼

 第六章 成百的人

 第七章 侯爵老爷在城里

 第八章 侯爵老爷在乡下

 第九章 蛇发女怪的头

 第十章 两个诺言

 第十一章 一幅伙伴图

 第十二章 知趣的人

 第十三章 不知趣的人

 第十四章 本分的生意人

 第十五章 编织

 第十六章 仍在编织

 第十七章 一个夜晚

 第十八章 九天九夜

 第十九章 一条意见

 第二十章 一个请求

 第二十一章 回响的脚步声

 第二十二章 大海仍在汹涌

 第二十三章 起火了

 第二十四章 吸往磁礁

第三部 暴风雨的踪迹

 第一章 秘密监禁

 第二章 磨刀砂轮

 第三章 阴影

 第四章 在风暴中镇定自若

 第五章 锯木工人

 第六章 胜利

 第七章 有人敲门

 第八章 斗牌

 第九章 定局

 第十章 阴影的内容

 第十一章 暮色苍苍

 第十二章 夜色茫茫

 第十三章 五十二个

 第十四章 编织到头

 第十五章 足音永逝

试读章节

它们低垂着头,抖动着尾巴,在深深的泥淖中跋涉,踉踉跄跄地向前挣扎,仿佛随时都会散了骨架似的。每当车夫小心地吆喝一声“嗬——吁!”勒住它们,让它们停下来喘口气时,那匹辕马就使劲摇晃着头和头上的一切东西——像一匹特别善于表情达意的马那样——坚决不相信这辆马车上得了射手山。每当辕马这么一闹腾,我们这位乘客就会像其他胆小的乘客那样,心中一惊,弄得心神不宁。

所有的低谷洼地里都弥漫着腾腾雾气,雾气阴森森地在往山上游荡,像一个负罪的幽灵,想要找一个安息之地而毫无所得。这黏湿的寒雾在空中缓缓蒸腾,层层起伏,铺盖翻卷,犹如浑浊的海面上的波涛。雾很浓,除了翻腾的雾气和几码内的路面,车灯什么也照不见。精疲力竭的马匹呼出的热气喷入雾中,仿佛那雾全是它们喷出来似的。

除了我们那位乘客之外,还有两位乘客也跟在邮车旁吃力地往山上爬着。三个人都裹得严严实实的,连颧骨和耳朵都没入衣帽之中,他们的脚上穿着过膝的长筒靴。三个人中,谁也没法根据眼前所见说出另两人的相貌,人人都裹得这般严实,不仅躲开了同伴的肉眼,也躲开了他们的心眼。那年月,行路人萍水相逢,全都互存戒心,不轻易相信人,因为路上遇到的人,说不定就是一个强盗,或者是和强盗有勾结的人。说到勾结,既然每个驿站和每家酒店都可能有拿“大王”津贴的人——从店老板到最低微的在马厩里打杂的人——那这事也就最有可能发生了。因此,在公元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十一月那个星期五的晚上,当多佛邮车费力地往射手山上爬时,邮车上的那个警卫心里就是这样想的。当时,他站在邮车后部为他专设的高座上,跺着双脚,警觉地用一只手按着前面的武器箱,里面最底层是一把弯刀,上面放着六七支实弹马枪,最上层则是一支实弹大口径短枪。

多佛邮车和往常一样“友好亲切”:警卫怀疑乘客,乘客既互相怀疑,也怀疑警卫,大家都怀疑别人,马车夫则除了那几匹马之外,什么也不相信;至于那几匹牲口,他可以把手按在《新旧约全书》上凭良心起誓:这样的跋涉它们是怎么也吃不消的。

“嘚儿——驾!”车夫吆喝着,“好,好!再使把劲就到山顶啦!该死的,把你们弄上来真够呛——乔!”

“啊!”警卫回答了一声。

“你看现在几点了,乔?”

“足有十一点十分了吧。”

“天哪!”车夫烦躁地叫了起来,“到现在还没爬上射手山!驾!驾!走,走呀!”

那匹善于表情达意的辕马正顶住不肯往上走,突然被狠狠抽了一鞭,惊得使劲往上一蹿,另外三匹也跟着向前。于是,多佛邮车又挣扎着往上爬去,跟在车旁那几个穿长筒靴的乘客,也咯吱咯吱地在泥淖中走着。邮车停下来的时候,他们也就收住脚步,而且紧紧挨着车子。要是这三人中,有谁胆敢邀另一个人朝浓雾和黑暗中往前稍走几步,那他准会被人当作强盗挨枪子儿。

最后的这阵冲刺终于把邮车拖上了山顶。马匹又停下来喘气,警卫也下车来扳好制轮闸,准备下山。他打开车门,让乘客上车。

“嘘!乔!”车夫以警告的语气叫了起来.从自己的车座上往下瞧。

“你说什么,汤姆?”

两人都侧耳倾听。

“我说,有匹马小跑着上来了,乔。”

“我说有匹马在飞跑,汤姆。”警卫回答了一声,松开握着车门的手,敏捷地登上自己的位子,“先生们!以国王的名义,全体注意!”

他匆匆下了这道命令,就扳起那支大口径短枪的击铁,做好射击准备。

P5-6

序言

在英国文学史上,狄更斯是古典作家中除莎士比亚外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的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代表作《双城记》,100多年来在全世界盛行不衰,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于1812年2月7日出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的波特西地区,1822年全家迁居伦敦。他的父亲约翰·狄更斯是英国海军军需处的一名小职员,嗜酒好客,挥霍无度,经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终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狄更斯12岁便被迫辍学独立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童年时代这段艰苦的生活,成为他终生辛酸的回忆,从而使他对不幸的弱小者产生深深的同情。他只上过约4年学,主要靠自学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时,到伦敦的布莱克默律师事务所当抄写员,学会速记后离开事务所到“博士民事法庭”当速记员,并为《议会镜报》采写有关议会活动的新闻报道。这些工作使他得以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广泛了解社会各方面的生活,也使他有机会了解法院和议会政治的肮脏内幕,为他熟悉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为他后来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也为他一生的创作准备了丰富的素材。从1828年起,他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为伦敦的《时事晨报》《每月杂志》等报刊撰稿,业余时间则在大英博物馆勤奋学习。1833年,21岁的狄更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他的第一篇署名博兹的随笔《明斯先生和他的表弟》投进了信箱,结果一举成功,在同年的《月刊》第12期发表。此后他的作品不断刊出。到1836年2月,结集成两卷本的《博兹特写集》问世,其中有随笔、特写,也有短篇小说。同年3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杂志上连载,这部小说使他一举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家,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直至登上英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的巅峰。24岁,狄更斯和报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儿凯瑟琳结婚,与妻子性格和情趣上的差异,给他的创作、特别是晚年生活带来了不幸。狄更斯一生勤奋,除刻苦写作外,还编辑杂志,组织剧团演出,登台朗读自己的作品,等等。繁重的劳动,家庭和社会上的烦恼,以及对改革现实的失望,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1870年6月9日,正在写作长篇小说《德鲁德之谜》的狄更斯,因脑溢血猝然离世,6月14日,安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

狄更斯在30多年创作生涯中,写了15部长篇小说(其中《德鲁德之谜》未完成),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游记、时评、戏剧、诗歌等。虽然他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他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从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看,显然有一个变化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他的前期作品,如《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特威斯特》(《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等,触及社会都较肤浅,只是对贫富悬殊、道德堕落、摧残妇女儿童等社会不公和不良现象,进行温和的批判和善意的嘲讽,作品洋溢着充满幻想的乐观情绪,受苦的“小人物”最终往往赢得“仁爱”的有钱人的庇护,找到了幸福生活。而且一般均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结构显得松散冗长,有的完全是以主要人物串联起来的短篇故事。

狄更斯写于19世纪40年代的中期作品,和前期作品相比,创作思路显然有了变化。随着他对社会认识的加深,乐观的幻想已基本破除,“仁爱”的有钱人已不复多见,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已被基本抛弃。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是通过辛辣的讽刺和夸张手法,较深地揭示人物的本质和时代的特色。作品有《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以及《圣诞颂歌》等。

五六十年代是狄更斯创作的后期,在这个时期内,特别是50年代前后和60年代上半叶,他的创作成就达到了顶峰,他的思想上最深刻、艺术上最完整的作品,都是在这十多年中完成的。他先后写了《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著名长篇和未及完成的《德鲁德之谜》。狄更斯后期作品的题材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地揭示了英国的社会面貌:议会政治的黑暗、统治机构的昏馈、金钱社会的罪恶、人民大众的贫穷。作品中乐观主义精神已被严肃、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幽默和讽刺逐渐减少,感伤和象征相应增加,结构更加紧密,戏剧性有所加强。总之,主要是这一时期的创作使狄更斯成为世界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使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得以长盛不衰。

在写到那位令人丧胆的泼辣女人吉萝亭——断头台时,作者则完全用了一种调侃的语气:“它是人们日常谈笑的话题;它是治疗头疼的特效药,它防止头发变白绝对有效,它能使面色特别白嫩,它是国家牌剃刀,能把一切剃得一干二净;所有和吉萝亭接吻的人,只消伸头朝那小窗口里看上一眼,就会咔嚓一声,掉进口袋。它是人类再生的标志。它取代了十字架。人们摘去十字架,把它的模型戴在胸前,凡是十字架被摒弃的地方,它就受到人们顶礼膜拜,崇信有加。”这简直是一段精彩的“黑色幽默”!

本书中用了较多悬念和伏笔,如洛瑞先生的答复“复活”以及杰里对这两个字的担忧,马奈特医生在露西婚礼前和达内的密谈,德发日太太的编织,罗杰·克莱的出殡,达内的神秘身世,马奈特医生在狱中的揭发材料,卡顿在巴黎的突然出现,等等,都是作者的苦心安排,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使情节更加曲折离奇,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狄更斯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多彩,明晰生动,无论写人写景写事,运用得都恰到好处,本书中精彩的地方比比皆是。既有露西结婚前夜父女月下叙情的绵绵情意、法庭上检察总长的滥调陈词,也有对善恶爱恨的哲理思辨、对有权有势大人的辛辣嘲讽,还有攻占巴士底狱时的简洁渲染、杰里和普罗斯太太的直率粗俗。在写到台尔森银行因循守旧,反对改革,不启用新人时,文字也非常形象生动:“在台尔森银行各式各样的幽暗大橱小柜之间,一些年迈老头郑重其事地在办公。每当雇用一个年轻人进伦敦台尔森银行,他们总是把他藏起来一直放到老,像块干酪似的把他藏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直到他浑身有了十足的台尔森味,长满斑斑青霉。”

诚然,正如有些评论所指出的那样,即便从艺术手法看,《双城记》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洛瑞和马奈特医生谈论病症和治疗的那段,说明冗长的毛病尚未根除,狱中囚犯那种彬彬有礼、气度不凡的绅士风度,显得不够真实,有的人物也较单薄,有些概念化。

通过《双城记》,我们也可以看出,狄更斯虽然是一位能出色地反映现实的作家,可是他也充分运用了浪漫手法、象征手法,甚至和现代手法之间也有着涓涓细流。因而,尽管100多年来,文学思潮变迁更迭,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转移,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狄更斯却从未受过冷落,他不但被纳入现实主义,也被纳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话语。近年来,西方某些后现代主义文论家甚至也开始把他纳入他们的理论视界,觉得狄更斯对于意识形态影响未及的“素朴的”或不受重视的叙述程式的运用,就值得研究,认为狄更斯不仅创作了“现代主义”的社会现象,人具有独立而自由的自我,也描绘勾画了种种模拟幻象和自我消解的主体这样一类“后现代主义”的现象,想要把他和当今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托马斯·品钦等人拉成近亲。当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双城记》发表至今130多年,尽管由于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在评论界有所争议,但仍被公认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深受全世界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一切都说明,狄更斯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双城记》的价值是不能否定的。

宋兆霖

1992年冬于浙江大学求是村

书评(媒体评论)

本套世界文学名著,选用名家的全译本,并配有精美的国际大师插图,在内容和形式上,将营造极佳的阅读体验。这在国内的名著出版工作中,是非常难得的。

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得主 许渊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