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占学与传统文化》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之一。本书作者是现任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书中,他以科学的眼光,从文化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和批判了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念,并巧妙地以古代星占学为突破口,向读者阐释了星占学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星占学与传统文化/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江晓原 |
出版社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星占学与传统文化》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之一。本书作者是现任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书中,他以科学的眼光,从文化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和批判了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念,并巧妙地以古代星占学为突破口,向读者阐释了星占学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内容推荐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普、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展现科学之真、善、美,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选编推荐! 江晓原编著的这本《星占学与传统文化》就是该书系之一。 目录 一、古代中国人的宇宙:天人合一 1.天地相通 2.人格化的天 3.天人感应:非宿命论的 4.天人感应:阴阳和谐的 二、星象与神话及历史 1.星官·星经·星图·步天歌 2.人间在天上的投影 3.星官和星的神话 4.星象·天象与史学谜案 武王伐纣之年与哈雷彗星 释迦牟尼生年与月食 《尚书·尧典》与“四仲中星” “诗经日食” 三、星象与人世吉凶(上) 1.分野——天与地的对应 2.星占——天意与人事的对应 3.日月占 日1型 日2型 月1型 月2型 月3型 4.行星占 五星与五行 亮度·颜色·大小·形状 经过或接近星宿星官 行星自身的运行状况 诸行星的相互位置 四、星象与人世吉凶(下) 5.恒星占 恒星本身所呈现之象 设立占辞时的附会与联想 神秘的北斗七星 6.彗星占 7.其他 流星占 客星占 瑞星·妖星 云占 气占 风·风角 虹占 雾·霾·霜·雪·雹·露·霰·雷 星占释梦 8.怀疑与迷信:古代的星占学观 五、历法:贯通天地阴阳的纽带 1.历法与星占学 历法与历书:古代历法的内容 历法主要为农业服务吗? 作为星占学工具的历法 2.历书与占卜 3.历与阴阳两性及有关禁忌 六、政治天文学 1.天文学家与星占学家 2.天象与天意 3.神道设教与政治运作 4.独占的通天手段——天人之际发微 巫成神话的意义:通天 灵台和各种通天象征 独占:官营传统与禁书·禁学 后记 试读章节 “诗经日食” “诗经日食”和“书经日食”都是中国古今学者、西方汉学家和日本学者热衷于研讨的历史谜案。“书经日食”留待下一章讨论,这里先谈“诗经日食”。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有“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的话。由于中国古代用干支纪日,六十干支周而复始,历数千年而不乱,所以上面这短短12个字,已经交代出颇多信息:在十月份发生一次日食,这天的日干支是辛卯。于是就有学者发生寻幽探胜的兴趣,试图推算此次日食的确切年代,不料越探索“谜”却越大。 和彗星回归之类的问题不同,对于日食,中国古代很早就会推算,当然也可逆推。早在梁代(公元503—557年),天文学家虞刖就做了推算,他认为“诗经日食”发生于周幽王六年,换算到公历,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近代学者朱文鑫根据《奥泊尔子食典》推算,也得到同样结论。而近代日本学者平山清次、能田忠亮则论证“诗经日食”是发生于公元前735年(周平王三十六年)11月30日。于是形成“幽王说”与“平王说”两派,长期论战不已。近年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平王说”。 日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象,每次日食,在地球上只有很小一部分地区可以看见;在可见区域内,不同地段中所见的食分等情况也不相同。“平王说”的主要理由正是基于这一点,这可以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教授的论述为例。他分析了周代厉、宣、幽、平、桓、庄六王在位期间共200年内的全部日食,其中发生于十月且发生之日的日干支又是辛卯的共有4次,这4次中有两次在中国全境都看不到,另两次即前述争议中的。其中幽王六年那次在今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一带才可看到小偏食,而在周朝首都看不见。只有平王三十六年的那次唯一可以当选。 但是,“平王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此说与《十月之交》的诗意不合。我们毕竟不能将一首诗与一项天象记录等量齐观。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将有关诗句抽出来,并将这些诗句视为一项天象实录,据此大加考证,却不考虑这些诗句在原诗中的地位与作用。《十月之交》原诗头两章如下: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诗人把日食和月食都看成不祥的征兆,认为这是由于政治黑暗,所以上天示警。所谓“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所谓“四国无政,不用其良”,皆为乱世光景,所以上天让“日月告凶”。这与古人“天垂象,见吉凶”的传统观念是完全一致的。《诗小序》说“《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认为此诗是大臣为讽刺周幽王而作,应该是有些道理的。此诗第三章还有“百川沸腾,山冢奉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僭莫惩”等语,诗人所见的乱亡之兆,还不仅是日食月食,又旁及于山川,可叹当政之人,何以还不警惕省悟。周幽王正是西周的亡国之君,他死后平王东迁,建立东周,方才稍有振作,有了一些新气象。《十月之交》的诗意,与《诗小序》“大夫刺幽王”之说及幽王时的史实都很吻合,那么诗人又怎么可能在诗中咏叹起几十年后的未来天象?如果要确认诗人所咏为平王三十六年的日食,那就必定要将此诗的写作年代后移40年,而这样一来,整个诗篇的内容和情调就全与史实不合,变得难以索解了。 两说各有其道理,也各有其困难,所以争论也还会继续下去。不过,笔者个人倒有点倾向于“幽王说”。公元前776年9月6日那次日食,虽然在周朝首都看不见,但在西北边疆毕竟是看得到的,诗人所咏,会不会是得之传闻呢?我们后面就要看到,日食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视的天象,边疆所见,也大有向中央报告的可能。 P48-50 序言 古希腊哲学家们相信天上的事物与地上的事物有本质的区别。毕达哥拉斯就认为天体运行的轨迹永恒不变,人们可以从天体有规律的周期运动中预测天体位置;具有简单形状的天体在完美无缺的几何轨迹上运动,天界是由基本的数学比例支配着的和谐世界。可是人类和万物居住的尘世,却是一个混浊不堪的世界,处处充满不可预言的变化。这种将天上和人间截然区分的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的学者们却坚信:支配星球运行和季节变化的力量,也同时支配着尘世间的各种事件。天界和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这种天人感应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权威性的思想。中国古代学者的一个崇高追求就是要“究天人之际”。 江晓原博士这部形式简明而又内容丰富的著作,正是对我国这一自古以来影响深远且颇具神秘色彩的天人感应学说做出的批判性探讨。作者主要是从文化学角度而不是从哲学角度来讨论古代中国人观念中的天人关系。而在选择材料时,既尽量避免那些广大读者不易看懂的古天文学材料,又尽可能采用那些能充分反映天人关系思想的材料。这往往并非轻而易举,作者的努力可能是成功的。本书引用了大量不常见的原始文献,既能使读者明白易懂,又具有足够的思想深度。 当古人在混沌迷茫中理出宇宙秩序之时,就形成了对宇宙空间的垂直层次划分和平面方位划分。垂直层次的划分是天上和地下,作为观测者或划分者的人处于天地之间;平面方位的划分即是四方四隅的确定,作为观测者或划分者的人居于中央,这种空间划分同时也就是时间划分。作者组织他所选择的史料时,就自然地将垂直划分而得的上下结构与天象及人事对应联系起来,组成天象与人世事务关系的各章节;又将平面划分而形成的方位与时间结构、历法及人事对应联系起来,构成历法与天地阴阳的章节。这两大部分,实际上向读者介绍了古代星占学和天文历法的全貌。 星占学本质上是人们观测天象以了解和说明人世事务,而天文学本质上是人们观测天象以了解和说明天象自身的规律。江晓原博士在本书中提出“政治天文学”的概念,指出了中国历史上天文学的特点及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我以为这是颇有深度的见解。古代中国天文学与各文化领域都有十分深刻的联系,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就发现天文史料除了昭昭可见的天文典籍之外,还大量存在于各文化领域的典籍之中。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事实。当然,作者对这一问题保留了进一步阐述的权利。 后记 本书之作,始于上海古籍出版社李剑雄先生的启发提议。撰写过程中,多蒙前辈胡道静先生的热情鼓励,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刘景云先生的多方帮助。台湾“清华大学”黄一农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汪前进博士,复旦大学陈尚君、孔沂澜伉俪,南京大学卢央教授及其两位高足,曾为作者寄赠、查找或复印有关资料,使作者受赐良多。卢央教授和西门先路先生又惠然为本书赐序。对于以上各位,谨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本书所论,只是作者在这一主题上的初步探讨结果。红尘陷溺,事务繁多,学力时间,两感不足,虽能略抒己见,难免错谬失察,如有高明,指陈其误,则幸甚矣。 上章敦样之岁日在东井 作者记于二化斋中 书评(媒体评论) 科普阅读的权威读本,科普出版的文化长城。 ——叶永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