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气象先驱(陈一得)/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耿金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耿金编著的《气象先驱(陈一得)》是“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系列丛书其中一本,本书介绍了,陈一得,云南昭通盐津人,云南近代气象、天文、地震科学研究先驱。并非科班出身的陈一得因钟情气象研究,曾在昆明钱局街自创私人气象测候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私人气象测候所。此后,陈一得一家人十年问一直坚持记录气象数据,为后人研究昆明气候变迁留下了宝贵资料。陈一得先生还主持创建了云南省立气象观测所,并被任命为首位所长,楚图南在回忆他这位老师时说,他一生清贫淡泊,除了事业的追求外,几乎什么都忘了。

内容推荐

陈一得先生是云南现代气象学之父。他曾经自己出资,在昆明建立了第一个拥有现代观测仪器的测候所,坚持观测记录昆明天气变化十余年,这些资料现在已成为研究昆明气候变迁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陈先生还是云南首位省立气象观测所所长,参与创建了云南天文台。耿金编著的《气象先驱(陈一得)》简要介绍了陈一得不平凡的一生,作者资料翔实,用朴实的文字很好地展现了陈一得醉心科学的一生。

目录

童年多坎坷

 小城大家

 波折少年

漫漫求学路

 科举路断

 学潮风暴

 投笔从戎

 回昆念书

萌发科研志

 任教中学

 醉心科研

 由兼职到专职

小巷科研所

 私人测候所

 “中国第二”

首创观测所

 访学中央研究院

 太华山气象站

 风雨无阻做监测

经天纬地才

 昆明经纬度的由来

 云南天文台创建

 观天之才终得认可

守护母亲湖

 滇池劫难记

 护卫滇池

修志有创新

 中国第一部方志气候志

 参与《新纂云南通志》编撰

 《盐津县志》编纂主任

夕阳无限好

 老骥伏枥志不衰

 鞠躬尽瘁终无悔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小城大家

他是一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七岁丧母,发奋读书,立志振兴民族、挽救国家于危亡之时;学生时代勤奋好学,尤其喜好数理,偏爱观测天地、山川,探究宇宙天象之奥秘。年少时,以优异成绩考取晚清公费生赴比利时留学,然命运之神却无情地愚弄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因政治原因失去出国深造之机会;任教于中学,却对科学研究十分感兴趣;生活拮据,却自掏腰包购买研究所需器材;他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个私人气候观测站的创建人,是云南气候研究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他首创“步天规”以观天文,绘制云南第一幅“昆明恒星图”,第一次将定量分析法引入云南气象学研究,第一个在云南推行标准时等等。他为云南乃至中国气象、天文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

然而,今天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云南本土科学家。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农民科学家一生低调,保有云南人民优秀的传统人格魅力:低调、踏实、勇于探索、奋斗不息。他就是云南近现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天文学家、地震研究专家陈一得,近代云南观天象、探气候的先驱。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就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感知他,解读他吧……

清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二十六日,祥云飘荡,阳光和煦,云南省盐井渡(今昭通盐津县)老鸦滩的老陈家出生了一个男孩,陈家虽是小本生意之家,但也略识得些翰墨,给刚出生的小孩取名秉仁,字彝德,希望他秉其仁爱,以德为本。这个新生的小孩后来成为云南现代气象研究的奠基人,一代杰出科学家。早年时,人们只知有陈秉仁之名,后来因创建私立“一得测候所”,借“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义,改为陈一得。在此之前还是以原名叙述陈先生。人们常说,中国近代一百年是湖南人的时代,套句话说,云南近代是昭通人的时代。军政上,民国历史上人称“云南王”的龙云是昭通人,而后取代龙云的卢汉也是昭通人。直到1949年12月云南和平解放,可以说20世纪30~40年代末,昭通人左右着云南政局的发展方向,显赫一时。文化上,近代国学大师姜亮夫是昭通人。他1925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后,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吴宓等一代宗师,后成为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音韵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其他名人在此就不作细说了,也说不过来。昭通近代出人才.所言非虚。

陈一得,即陈秉仁,也是昭通人。

陈秉仁祖上并非昭通本地人,而是四川金堂县(今为成都市郊县)人氏,曾祖陈际虞时,正值蓝大顺发动农民起义,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到昭通大关县自流井(四川省南部自贡市境内,盛产井盐),靠设私塾教蒙童,维持一家人生活。

说到这有必要对蓝大顺做一番交代。蓝大顺是何许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就连专门学历史出身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史籍上也很少有关于此人的记载,然其在晚清川滇民族起义大潮中,此人却演绎出了一番惊天壮举。

蓝大顺,又名蓝朝鼎,出生年月不详,史书记载只说是昭通县人。祖籍陕西,祖上在清雍正年问迁居到贵州威宁,大约在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蓝朝鼎的曾祖始从威宁徙居昭通县城南八仙营,以耕种为业,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

李永和,诨名李短鞑、李短鞑鞑、李短辫,昭通大关县人。昭通民间一直称为李短鞑鞑,《邛崃县志》中说:“因其军以割辫为记,故号短鞑。”认为李短鞑鞑一名是起义后喊出名的,其实不然。据民间传说,他从小就不愿梳辫子,只留点短鞑鞑。“鞑鞑”是民问土话,意思是短发辫。李永和的头发剪成短鞑鞑,这是下层社会劳动者为方便劳动采取的一种发式,并不如某些史学工作者想象的那样,认为是一种反清的行动。李永和原在昭通县铁匠街张姓家打铁,很有臂力,初识文字。在每天晚上休息时,还唱书给群众听。据说,李短鞑鞑唱《风波亭》,唱到武穆父子被害,男女老幼无不感叹唏嘘,一身正气,让人感慨!李永和为人好“打抱不平”,对铁匠手艺也很在行。农民进城买锄头,修理锄头,都肯找他。人们称赞说:短鞑鞑修的板锄,好用。在当时,铁匠李短鞑鞑这个大号,比李永和三字还要出名。蓝大顺兄弟就是在长期找他修理农具过程中结识的好友。

太平天国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清政府为镇压农民起义,要筹措大量军费,在全国增收捐税,加紧搜刮。靠种田为生的人,日子越来越艰难。云南昭通与四川叙州(今宜宾市)、凉山接界,有一条贩运盐货的山路,一些破产的农民为求生计,就到川滇道上去充当脚夫。李永和种田打铁活不下去了,也和蓝大顺一起去当了脚夫。他俩为人正直,讲正义,遇事能主持公道,深受大家的信赖,因而结交了不少患难与共的穷苦人。P2-5

序言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明自滥觞至汇聚千流,涵纳万水,奔腾迭起,云蒸霞蔚,延五千年之长史,至今生机勃然,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且衍传有序、光耀于人类的伟大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云南,是祖国西南神奇、美丽、富饶的宝地,是中华文明中极具特质和创造潜力的丰美之乡。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长期以来,云南大地上,各民族和睦与共,相濡相生,共同创造了色彩瑰丽、形态多元、底蕴厚重、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人,是历史的镜子,是历史最生动的环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主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个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产生过一些不同的影响。“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就是这样一丛历史的记录,一百位历史名人,虽未必尽能概全,各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也不尽相同,但都是“追梦人”,是振兴民族伟大理想的传薪人、探索者和实践家。

在这些代表人物中,无论是拓土开疆的将帅勇者,还是蹈海酬志的大国使节;无论是志于传播文明的鸿儒巨擘、先哲贤士,还是为民族独立解放而高歌猛进、慷慨捐躯的群雄英杰,都贯注了这一重要精神。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并抒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章,熔铸了坚韧不拔、奋为人先、包容博大、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才使云南在中华文明的长史中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尤在近代中国,在辛亥护国风云中,在反对外辱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尊严、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云南站在历史前台,以中华群雄的不屈身影演出了一幕幕豪迈悲壮的历史大戏,也更涌现了一批足以彪炳史册、光照后人的杰出人物。这一切,给予中国历史进程深远的影响。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谱写富民强滇中国梦的云南篇章,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接续这一光荣而伟大的精神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云南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为此,我们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这对加强我省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了解、认同,爱国爱乡爱民并甘于奉献,对提升优秀精神品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坚定推进富民强滇的信心和决心,显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切实的助力。

一百位历史人物,所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其历史作用也有差异,甚至就个人的全面历史评断方面也难以等量趋同。但我们以为这些留存史迹的人物,所以传扬至今,为后世崇奉,均有他们共同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学习这些历史人物,至少应当着重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即:“守大德、重大义、集大成、有大度、达大观”。

守大德,即恪守道德规范。“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大德”既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标准。古语“行德则兴,背德则崩”,不仅是资政经验,也是个人修习完善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直观的理解,就是如果德行浅薄,是不能兴物成事,更不能造就伟大功业的。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大多以德立身,大节不移,并对此恪守坚定,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正确信念和理想,并为之奋斗到底。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尊崇的。

重大义,即以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为个人行为取舍的标准。有大义,才有大爱。这些先贤无不爱云南爱乡土,以兴业乡梓、造福一方为己任。尤在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令人崇敬的先辈,大义擎天,逢难不避,敢于担当,责无旁贷,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一个心存天下大公的人总会在不经意的一瞬决定大义的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更何况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有很多异常艰危的事业在等待我们去克难攻坚。所以.举凡大义、为民为国、全身而进的精神是我们应当效法崇尚的。

集大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些历史人物留下的足迹,予人深刻启迪。他们无论是出将入相,还是布衣一袭,均勤学不辍,求索不止,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刻苦务实,义无反顾,永无终期,故能成大器,胜大任,不辱使命。今天,世界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软硬实力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赢得发展机遇,乃至自立于强国之列的地位。其紧迫性不亚于先辈梦想中国富强的百年期许。但今天所谓“集大成”,是更高更大更具有生存挑战性和发展战略性的,是集世界之“大成”,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等一切领域“总成”,玉成中国梦的空前伟大的事业。所以,先人刻苦自律、博学精进的学习精神我们应当秉持继承。

有大度,即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云南历史文化名人的一个共通品质,也是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即使身处僻远,总能破除狭隘与陋见,以宏大度量,兼容并包,接纳先进,吸收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资源,总成一股创造历史的宏大动力,来完成伟大的事业。哪怕是割股舍己,也在所不惜。今天,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尤其重要。所以,先辈“天下云南”的大度我们应当弘扬光大。

达大观,即要眼观天下,达察全局,与时俱进,审时知变,敢为人先。推动云南社会历史进步的代表人物,无不目光远大,胸怀全局,对世界潮流、时代嬗变,都能审视洞悉,并欣然顺应规律,故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成就改天换地的一番伟业。古语有“小智自私”、“达人大观”,是将为个人谋私的小智谋与担当天下兴亡的大智慧尖锐对比而言的。否则,“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为民为国而应用心智的人,必然有达观天下的心怀,也由此激发潜能、超迈寻常,而使人生境界也更加美好而宏丽。遍观世界文明史,许多影响人类进步的伟大创新,正是以此为动力和起点的。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大,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也为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着更加富实的前景。所以,先辈们达观天下的精神我们应当引为楷模。

我们对志向高远、仰观天下、俯察民情、甘为路石、慨当以慷、求真务实的历史名人,心存景仰,并愿与千千万万的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一道学习弘扬。

组织编撰“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编撰出版人员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众手修书,书稿层次不一,成书体例难以做到完全一致,对存在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并在修订再版时一并吸纳修改完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