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早川忠典编著的《神国日本荒唐的决战生活》共分六部分,第一部“神圣庄严的靖国之社”,收集了有关靖国神社的报道。 第二部“日本是美好的国家”,以国民广泛传唱的歌谣《日本是美好的国家》开篇,记录了“小国民”日本儿童关于军国主义的各种各样的言论。 第三部“赞颂吧! “八纮一宇”,探讨了日本的后方是如何看待被新“划入”“大日本帝国”版图的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等地区的。 第四部“最终胜利之前的决战生活”,主要记录了日本当局在教育、育儿、炊事以及制作被服等家政工作上是如何对后方妇女进行战时动员的。 第五部“一切为了胜利”,讲述了从1 942年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开始,国民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鼓舞士气的思想宣传。 第六部“言灵之战”,以“神国”日本的宗教信仰为起点,以狂热信徒的言论为主,论述了“英灵”的葬礼必须采用神道仪式的“忠灵公葬”等言论。 内容推荐 早川忠典编著的《神国日本荒唐的决战生活》图文并茂介绍了日本国民在战时体制下的生活状态,有图片200幅以上,包括当时的照片、杂志封面以及宣传招贴画、漫画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为读者展现日本在侵略战争时期其国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日本当局、军方是如何对国民的思想和生活进行统治和统合的。 目录 中文版序 序 Ⅰ 神圣庄严的靖国之社 呜呼!靖国神社 “献给靖罔神社的英灵的文章”大型征文活动 以“靖国精神”而逝去 待到樱花绽放时,我们再相会 军神、观音、天使,众神降临靖国 “靖国烈女”大熊佳子形象的演变 “靖国遗孤”的“贫困美谈” “来看看父亲”的那些“靖国”遗属们 临时大祭招待遗属的免费车票 对出席靖国神社临时大祭遗属的思想调查 “靖国”的圣母子像 “奉颂歌靖国神社之歌”供奉仪式 悼词的答谢范本 迎接“英灵”时的“招灵” “军同之母”的表彰仪式 日本“妇道”的黑暗——“军国之母”竞赛 “靖国之妻”们的贞操问题 “日本忠魂圈”的建设 现代版“山椒大夫”东条英机对孩子们的评定 靖同神社临时大祭出席者自杀未遂事件 Ⅱ 日本是美好的国家 “日本是美好的国家”传说 “日本是美好之国,神之国啊” 天长节的季节 对“日之丸”的崇拜入门 “日之丸”的正确悬挂方式 白痴们编造出来的“日之丸美谈” 了不起的“君之代联盟”! “美丽的日本”的礼仪规范。 这是小国民的常识啊! 称颂“英灵”的回答范本 连北原白秋都这么做了 高村光太郎香艳的时局诗 皇纪2591年的暑假。 纪元2600年的高等女校运动会 非常时期的贺年卡 “铳后”的立教高等女校报国团 和中国的朋友搞好关系 Ⅲ 赞颂吧!“八纮一字” 以“八纮一宇”实现奋起 妄想的世界地图 空袭美国本土 帝国周游的算数 纵贯大东亚旅行之梦 “但是需要棉花啊” 法西斯少女佛兰西斯加 “不是我们做父亲的职责” 对南洋资源的无限憧憬 教室中的南洋 从《标准支那语学习》看日军的标准对话 广播体操的帝国 广播体操与大东亚共荣圈 搞不懂的“热带扩张力” 日本文化的尖兵 Ⅳ 最终胜利之前的决战生活 《主妇之友》的决战生活 母亲的教育咨询 神灵附体的皇道营养学犯罪 大政翼赞会关于婚礼的标准 空袭之下的育儿 夺取厨房之战的胜利! 把厨房变成要塞! 决战型罩衫 必胜“防空睡衣” 不为人知的国民服 决战下的副业 可怕的“跃进游戏” Ⅴ 一切为了胜利 大阪的“国民精神总动员” 国民总动员的实行 胜利到来前的大幅增? 空袭之下提高出勤率 战争与安全 战斗着的日本国家的身体 浪费是人类的敌人 昭和十八年的巡查部长考试题 决战下的住宅 在家造飞机! “被禁种的罂粟”的种植方法 为战争而进行的考试战 为殖民地统治而建的学校 这就是决战旅行体制! 将罗马字和英文字赶出日本 模型报国 禁止喝草莓牛奶! 战争与点心店的使命 令人伤感的“微笑慰问信” 商店里的慰问袋 征用“有闲”妇女 “你的妆容是否太过惹眼?” 毅然投身生殖决战 拓南塾的特别课程 Ⅵ言灵之战 “日本不愧为神之国” 塞班玉碎“这真是欣慰之事” 靖国神社的“击退敌寇必胜祈祷祭” 奇谈!《战斗的神国》 战时“杀生戒”思想的发展 神灵附体的战争与皇国妇道 魂归何处?“极乐世界”还是“靖同神社” “忠灵公葬”论的黑暗 去往极乐世界的是国贼 大婶们的军事训练 文字的“圣战” “杀光美国兵” “野兽民族美利坚” 决战下的英语作文实战演练 英语就是日语 搞不懂的《决战盂兰盆舞》 解说 后记 相关年表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虽说《主妇之友》是为那些风雅贵妇们创建的杂志,可战时连篇累牍刊登的都是极度狂热的报道。令人遗憾的是这份妇女杂志在2008年突然停刊了,要知道当年它可是一本年销量几百万册的超人气杂志啊。 《主妇之友》不定期地发行附录《主妇之友爱国绘本》作为增刊。12页的小册子以色彩鲜艳的套色印刷,颇为赏心悦目。《辉煌的皇军(陆军编·海军编)》《樱花日本》《菊花的芳香》等辞藻华丽的题目,内容却能让读者感动得潸然泪下。这里介绍《靖国之花》增刊。 该增刊可谓是“军国美谈”的绘本,介绍了“海之军神广濑中佐”“陆之军神橘大队长”“空之军神南乡大尉”“战车军神西住大尉”等在《修身》教科书中脍炙人口的人物,考虑到毕竟是妇女杂志,其中也不乏对于那些“忠君爱国”女性事迹的宣传。 这本小册子中刊登了两位随军护士的“光荣事迹”,其中一位是在“支那事变”期间,因在南京野战医院传染病楼工作时感染霍乱而死亡的“白衣观音竹内喜代子”;另一位是在“日俄战争”期间,因在暴风雪笼罩的大连码头连续几日向医院船运送伤病员而患病身亡的“医院船的天使大熊佳子”。 顺便提一下,“医院船的天使”在弥留之际说道:“我要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上苍,祈求它保佑我的祖国。”她含笑说罢,便魂飞天际。 “含笑说罢,便魂飞天际”,虽说这类“军事美谈”是有固定写法的,但连弥留之际说的话都听得这么清楚也太厉害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创作吧。顺便说一句,这篇文章是由作家山手树一郎(1899—1978)执笔,原来这位曾因《桃太郎侍》而声名遐迩的“时代小说”大家在战争期间也做这事儿啊。 看起来即便是大家,也很难为随军护士想出一个与“军神”相匹配的称呼,只能用诸如“白衣观音”“医院船的天使”这类称呼了,实在可悲! “观音”“天使”被供奉在靖国神社,不禁让人担心在神学层面上该不会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吧。不过至少可以想到靖国神社的神灵有种“性别解放”的意味。 虽然是对人类的未来不构成任何影响,但笔者却禁不住总在想“医院船的天使”大熊佳子。提到军神广濑中佐,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在随便哪本书上都能读到的规定好的台词——“杉野!杉野在哪儿?”可大熊佳子的这句“我要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上苍,祈求它保佑我的祖国”的遗言却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 虽说这些“军神”的“军国美谈”被过分润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这句话如同是小清新风格的少女小说中出现的台词,在其他有关大熊佳子的书中又是怎么记述的呢?抱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有关靖国神社的书籍,终于找到了有关大熊佳子的记述。 这本书名叫《靖国烈女传》(靖国烈女遗德显彰会编)。一张珍贵的大熊佳子肖像被惨不忍睹的绘画技法涂抹得有点恐怖,着实令人惋惜。这本书的第三章“日俄战争篇”中称大熊佳子为“救护船之花、英勇就义之烈女”。《靖国之花》出版于1939年,《靖国烈女传》出版于1941年,我们可以试着通过对二者做一番比较,来探寻“军国美谈”的演变。 大熊佳子被奉上“军国美谈”这一神坛,是由于她愿奉献自己的生命祈祷神明保佑日军攻克旅顺。 “愿早日攻克旅顺。为此牺牲我的生命也毫不足惜。”她夜夜都向神明祈祷。现在,她的祈祷终于显灵了!就在她诞辰的1月1日这天,旅顺这座城市终于被攻克了!(《靖国烈女传》)就好像神明在攻克旅顺的同时,如约取走了大熊佳子性命似的。因病卧床不起、奄奄一息的大熊终于迎来了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临终遗言是: “我要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上苍,祈求它保佑我的祖国。”她含笑说罢,便魂飞天际。(《靖国之花》) 病情再一次出现反复,她再一次地倒在了病床上。就这样,曾经的医院船之花大熊佳子还没等到即将来临的休战,便如花般凋零了。(《靖国烈女传》)P10-13 序言 “大东亚战争”前的“后方”意识 1931年,“满洲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国内,从“在乡军人会”、职业右翼团体到神道家、右翼的大学教授们,讴歌“日本主义”的言论一时间甚嚣尘上。1932年,中华民国就“满洲国”建国宣言的不正当性向国际联盟提出抗议,1933年,“大日本帝国”退出了国际联盟。似乎对自己国家被国际社会孤立难以接受,一时间,“日本主义”“爱国主义”(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洪水般席卷日本国内的出版和媒体领域。 当时,在《治安维持法》那种严酷的高压政策下,日本共产党是非法的,但也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并且对日本的劳工运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杂志上还能看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发表的言论。1935年出现了“天皇机关说”事件,宪法学者美浓部达吉将明治宪法解释为“国家是统治权的主体,天皇不过是国家的一个机关”,因此遭到了贵族院议员、在野右翼团体的一致攻击。他的这一言论被扣上了“大不敬”“居然把天皇当作机关车、机关枪一类对待”这类莫须有罪名的大帽子加以批判。 对这一思想的打压运动得到了“在乡军人会”和军部内部的呼应,最后扩大到“国体明征运动”,就连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也被作为反国体思想而否定。政府对这一运动异常关注,接连发表了两次“国体明征”声明,正式对“天皇机关说”予以否定。与此同时,文部省以国民教化为目的编纂了《国体之本义》,以建国神话为根据,将日本史作为“肇国精神的体现”过程加以阐述,把西洋近代思想作为违背日本国体的思想予以猛烈批判(1937年)。可以说,正是在这一时期,与《教育敕语》相呼应的国家天皇制法西斯体系得以确立了。 《国体之本义》发表(1937年3月)后的4个月,以北京卢沟桥的日中军事冲突为契机,“大日本帝国”的日中战争扩大化了。同年9月,近卫内阁发起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这是由官方发动的、以构筑日本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总体战体制为目的的运动,包括思想、政治以及经济的国民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日本民族主义的基础上被加以改造。正如“国民精神总动员”这一称呼所体现的那样,这一运动将所有“日本的”=日本文化传统诸要素都动员起来,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曰本的民族优越性,还将自诩为“东亚盟主”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作为自神武天皇以来“八纮一宇”的实现而正当化了。随着这一运动的开展,日本的“文化”“历史(叙述)”发生了巨大改变,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天皇制统治之下以战争顺利进行为目的的,带有这一意识形态的意味。 这一时期,曾经高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日本共产党、左翼运动受到毁灭性打击。劳工运动演变为对国家政策的支援(产业报国会结成于l 940年),所有政党解散,代之以“大政翼赞会”(1940年)的成立,在压制阶级斗争与建立法西斯主义国内政治体制统治的基础之上,1941年12月,“大日本帝国”发动了“大东亚战争”,开始了针对亚洲全境的帝国主义侵略。 在这一时期,报社、出版社、杂志社不得不屈服于《出版法》《新闻纸法》《国家总动员》以及无处不在的情报局、特别高等警察(特高)的言论统制,所有的媒体都开始对战争进行鼓吹和支持。但事实是,对战争“翼赞”意识的传播,并不仅仅都是国家权力所强加的,出版社的编辑、作家、漫画家等所有的媒体人都对帝国主义战争予以支持。 本书参考了当时日本“铳后”意识形态形成的历史,将“大东亚战争”前后的杂志、广告、宣传单进行细微精致的观察,目的是梳理它们是如何向读者、观众灌输与大日本帝国臣民相符合的“感情生活”“诸意识形态”的。为何在今天回顾战时的宣传? 日本哲学家户坂润在《日本意识形态论》中这样写道:“一提到日本主义、东洋主义乃至亚洲主义等这类称呼,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涌上来一种情绪,好像它们依然在支配着当今日本的生活。于是,在这种情绪之下,我会随时随地发现蕴含着这些主义的社会行动。”(白扬社版,193 5年,第l l 5页) 20世纪30年代中期户坂润所面对的这一“曰本意识”的洪水,似乎到了21世纪头一个十年,卷土重来,回到了我们身边。 回顾过去,“战后50年”的199 5年是一个开端。从高举“克服自虐史观”的历史修正主义运动开始,到历代自民党首相高调公开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大量的现代版“日本意识”在杂志、书籍、网络上作为“紧俏商品”而不断地流通,不断浸透进国民的思想。 2008年,一篇以《日本曾是侵略国家吗?》为题的论文刊登出来了,“大东亚战争勃发是第三国际的阴谋”的观点也涌现出来了,原航空幕僚长田母神俊雄位列执笔者之首,还有那些自称“皇族”“作家”“总裁”“扬基先生”的各色人物把各种说教“发扬光大”,令日本各地右翼态势活跃。探寻和分析这一谱系下的人脉、金脉,就会发现神道派系、统一协会(文鲜明的Moonism、反共新兴宗教)派系、老民社党(以日本右翼劳工运动为基础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政党)派系、黑社会派系、三流酒店组(APA酒店)派系等各色人等渐次浮现出来。 当今,以“把写有‘感谢’的纸条贴在水面上会得到美丽的水分子结晶”这类伪科学的道德教育运动、武士道复活运动、“空手扫除厕所”运动为代表的对性教育的否定、体罚正当化、排斥在日朝鲜人和中国人等为主题的保守主义“市民”运动丛生,到最后发展到把中泽启治的描绘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漫画《赤足小子》从学校图书馆撤出去的运动,林林总总的狂热的民族主义运动涌现了出来。 我仿佛看到,户坂润在《日本意识形态论》中逐一批判的奇奇怪怪的“日本主义”在今天公然复活了。“我只是一个喜欢日本的普通日本人”这种令人起鸡皮疙瘩的个人履历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平台上泛滥。户坂说“不自觉地涌上来一种情绪”,我认为这些没有理论体系支撑的各种复杂的、现代的“日本意识”集中体现在自民党安倍政权所标榜的“重建日本”这种陈腐的标语之中。 说到底,令这些现代版的“日本意识”复活的基础究竟是什么?我认为理由之一就是,战后对战前林林总总的“日本意识”的正面批判是不彻底的。当然,也有像户坂润那样率直批判这一“曰本意识”的思想家和记者(如古在由重、山中恒)。但遗憾的是,他们明智的思考并没能为大众所接受,最后只剩下了“战争是不好的”这类乖学生的回答成为“战后民主教育”下人们惯常的说辞。战前极端猖獗的各种“日本主义”仅仅被归纳为“军国主义时代的宣传”“皇国史观的疯狂”“侵略战争的意识”等空洞的固定说法。 我认为“战后民主主义”“和平主义”存在着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空洞,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日本意识”侵入到这一空洞之中,并将其连根拔起了。 正因h如此,现在有必要将过去各种“日本意识”曝光于朗朗乾坤之下,并对其进行认真的思考。这对于在现代日本生活的我们也是一种“战后责任”的体现。 “神于细微之处存在,……‘神国’日本沉睡于泛黄的旧书中。”笔者特意将这些荒唐可笑的疯狂言论以及当时的各种意识介绍给大家,是希望继承户坂润的遗志,以此为突破口并另辟蹊径探究那场战争,希望对大家更进一步的思考有所帮助。 旱川忠典 后记 译者后记 一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通过收音机向全日本国民以及陆海军宣读了《大东亚战争终结诏书》(即“停战诏书”),这意味着日本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也是天皇的声音首次向日本普通公众播出。8月15日这一天给日本民众心理的冲击是巨大的,意味着1931年至1945年的这场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以日本的失败告终。1946年11月3日,明确写有放弃战争、不维持武力、不拥有宣战权的和平宪法颁布,使得日本从战后的废墟中再度崛起,走上了一条和平的发展经济的道路。为了纪念战败,日本将8月15日这一天定为“悼念战死者祈祷和平纪念日”,也称“终战纪念日”。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70年期间,世界风云变幻,中日两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日关系也历经了风雨曲折。然而,那场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惨痛记忆的战争似乎并未走远,对在那场侵略战争中饱受苦痛与创伤的中国人而言,尽管时光已经逝去了漫长的70年,但中国人对遭受日本侵略的受害者记忆并未变得模糊。在日本,一些民族保守主义政治家、文人和媒体不断抛出美化历史,为侵略战争寻找依据、否定南京大屠杀、抹黑和羞辱“慰安妇”等言论。在日本民族保守主义日渐浓厚的时代氛围下,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也习惯于将战争记忆定格于受害者的立场上,提到战争总先想到东京大空袭、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以及战争年代生活的困窘。两国民众对历史的记忆和认识出现严重不对称,成为导致中日之间频繁出现摩擦的原因之一。 目前,国内出版界关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海外战场以及中国民众的抗日斗争等相关书籍非常多。而战争期间当无数日本军人在海外践踏他国领土、屠杀无辜民众的时候,日本国内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在日本搜集战争期间相关资料,我了解到,随着战争的演进,在被称之为“后方”的日本国内呈现出一幕幕疯狂的场景: “九一八”事变后,《东京新闻》《东京日日》等全国性报纸开展了捐献军用飞机的运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为了士兵节约一枚铜板的小学生、节约买便当和零食的钱捐献的女学生以及以血书勉励军人的年轻女性,煽动起了民众的狂热情绪;当日军攻陷南京、武汉等地后,日本民众涌上街头,挥舞着旗帜、提着灯笼游行,欢庆“胜利”;当日本军人“出征”或是海外归来进行休整时,各地火车站、港口挤满手中挥舞着小旗迎送的人群。在东京等大都市繁华街道和百货商场门口立有为战争募捐的捐款箱;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为保佑士兵平安而缝制“千人针”的妇女的身影。据说用红丝线将硬币缝到长长的布上做成的“千人针”,将其围在腰上可作护身符,抵御枪炮;在矿山、兵工厂、农村的田间地头,大批稚气未脱的学生在进行义务劳动;女学生、家庭主妇为海外打仗的士兵们制作慰问袋、写慰问信;居民们为当地阵亡的军人举办葬礼、打扫墓地;街坊邻居5到10户结为“邻组”,作为最末端的法西斯组织,邻组成员慰问军人家族、阵亡军人家属,进行防火、防空袭演练;十几岁的青少年手持木棒在操场进行操练…… 那么,我们心底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日本当局是怎样对民众进行战争鼓动和宣传的呢?他们又是如何将民众动员到了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中的呢? 当我读到早川忠典的《“神国”日本荒唐的决战生活》一书时,这个始终困扰我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战争期间出版的杂志封皮、图书插图、宣传画、广告等一幅幅图片映入眼帘,为我展示了在战争体制下日本当局从生活各个领域对民众的鼓噪和宣传。 刊登在《主妇之友》封皮上的一位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被称为“靖国圣母子”; “靖国神社临时大祭”时陆军军人们的参拜盛况; 被称之为“白衣观音”的护士在照料伤员的情景; 在日比谷公园为袭击珍珠港而“殉国”的“九军神”举行葬礼的场景; 学校操场学生们列队升“日之丸”国旗的场景; 为了“决战胜利”而设计的服装; 版图宏大的“大东亚战争地图”; 响应政府多生多育号召,生育有十男四女的北海道“模范家庭”; …… 太平洋战争末期为迎接“本土决战”,大政翼赞会、大日本翼赞壮年团、大日本妇女会等组织统合在一起成立了国民义勇队。该义勇队是以1945年6月23日公布的《义勇兵役法》为根据而成立的。依据这一法令,15岁以上60岁以下男性、17岁以上40岁以下女性被作为义勇兵编成了国民义勇战斗队,义勇队员被要求承担“保卫皇国”“宣扬国威”的职责,以民间防卫为目的,进行包括消防、粮食增产、疏散人口、军需品运输、阵地挖战壕等辅助性的军事活动。情况紧急时国民义勇队也被考虑过改编成战斗部队。国民义勇队的组成,标志着囊括全体日本国民的总动员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四 1945年,战败后的日本政府颁布了新宪法,宪法的第二章第九条明确写进了日本“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这样的条款。该宪法被称为“和平宪法”,并深深植根于战后曰本民众的思想深处。 “二战”结束后,日本人普遍对给亚洲诸国带来深重灾难也给日本带来满目疮痍的侵略战争充满了厌恶与憎恨,不少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开始从人性的角度思考战争的性质,对这场不义的战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不断反思战争并愿意维护和平的人士结成各种团体,进行了维护和平、反对战争、防止战争在日本重演的运动。如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斗争,反对核武器、核实验、核竞赛的运动,反对越南战争,反对美军占领冲绳及其他军事基地的斗争等。这些斗争和运动汇成的和平反战运动,从“二战”结束至今,从未间断。日本有一批知识分子和民众一直在不断思考和反思战争期间国民对战争的胁从与支持,战后至今日本绵延不断的反战和平运动、中日友好运动也是沿着这一思想脉络发展起来的。 《“神国”日本荒唐的决战生活》是一本详实记录了战争时期日本当局利用媒体、舆论对于民众的煽动和欺骗,有助于我们了解战争年代日本国内状况的生动教材。这本书也是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份礼物。 早川忠典先生代表了日本一批对历史负责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对战时各种媒体的荒唐宣传感到可笑和憎恶,对当今日本的右倾保守化思想保持警醒。希望他的这本书能给中国读者带来更多的关于战争与和平、专制与自由的思考。 感谢三联书店的叶彤先生在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过程中给予的鼎力支持,因为他的努力,这本极具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书得以在极短时间里顺利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胡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