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手持灯盏的人
众多的佛菩萨,你最熟悉谁?这个问题,我曾问过许多人。
有人不知释迦佛,但知道观音、弥勒——观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弥勒菩萨是给人欢喜的。
由此可知,观音与弥勒,这两大菩萨是走群众路线的典范。他们示现于人间,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润物无声地将释迦佛的智慧与慈悲融入世间生活中。
因此,也可以说观音与弥勒是佛门的“形象大使”。
这两大菩萨,不仅是“佛门的形象大使”,更是浙江佛教的“形象代言人”。观音菩萨的应迹道场——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为“汉传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弥勒菩萨的应迹道场——雪窦山,在普陀山之西约一百五十公里处,位于浙江省奉化市,是近代“人生佛教”的提倡者太虚大师眼里的“汉传佛教第五大名山”。
浙江历来经济发达,“仓廪实而知礼节”,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之后,人们会追求纯净的精神生活。自古以来,浙江又以“东南佛国”著称。
站在雪窦寺大山门前,古雨法师手指门楣上的匾额说:“雪窦寺是民间的叫法。这座寺院的名字是——”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抬头望去,栗红色的匾额当中,镌刻着一方金印,下有三行鎏金大字:“敕建万寿雪窦御书应梦名山资圣禅寺”。
匾额为证,山名雪窦,寺名资圣。人们常说的雪窦寺,是对雪窦山资圣禅寺的一种简称。
匾额下方,坐着一尊袒腹含笑的木雕布袋和尚。看着他的笑脸,我问同伴小雅、肖业:“你最熟悉的佛菩萨是谁?”
答案依旧是“观音、弥勒”。
古雨师说:“晚唐至五代期间,弥勒菩萨从兜率内院降生东土,在奉化这个地方示现为契此和尚。他手携布袋,东游西逛,也曾在雪窦山讲经说法。雪窦山是弥勒菩萨的应迹道场,更是布袋弥勒化身示现的根本道场。佛经上讲,兜率内院是弥勒菩萨在天界的根本道场。布袋弥勒示现奉化,这片土地也可称为人间兜率。”
听他说完,我正要抬脚迈进寺门槛,古雨师说:“我们先去看看老雪窦,再来看弥勒大佛吧。”
进入寺院,都是“初入山门,先参弥勒”。
袒腹含笑的布袋弥勒菩萨,端坐在各地寺院的天王殿里。雪窦寺也不例外,然而,雪窦寺天王殿里的弥勒菩萨,与众不同。
他面带微笑,没有袒腹露乳;他垂足端坐,没有手携布袋;他头戴宝冠,身披袈裟,现庄严相;他左手结说法印,右手持长茎莲花灯。
弥勒菩萨为什么要手持灯盏?要知道,佛菩萨的每个姿势、动作,其中都有甚深密意。借莲花与灯盏,弥勒菩萨要告诉人们什么呢?
虽说“佛光普照”,但弥勒菩萨清楚,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地方,阳光是照射不到的。菩萨也清楚,阳光灿烂之后,夜幕降临,长夜漫漫,众生需要光明,因此,他为众生预备了灯盏。
佛,本意为“觉悟、醒来”。作为从无明中率先醒来的人,释迦佛点亮灯盏,守护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沉睡者。就像慈爱的母亲在夜里为孩子盖好踹掉的被子,释迦佛关怀、呵护、守候着每一个众生,耐心地等待他们从梦中醒来。释迦佛率先点亮了般若之灯,弥勒菩萨是传灯续焰者。
我抬头凝视菩萨的脸庞。想起《入菩萨行论》中的偈句:“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菩萨垂目下视,若有所思。处于甚深观照中的菩萨,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不会目光散乱地东张西望。无论徐步而行,或默然而坐,菩萨自观其心,眼睛注视身前一米左右范围。
当然,菩萨做事,讲究善巧。如调琴弦,绷得太紧,弦则易断。在一种对境中时间久了,菩萨为缓解眼睛的疲倦,也会眺望四周的风景。如果迎面有人走来,菩萨会含笑打招呼:“你好!”
此刻,我来了,弥勒菩萨并没有和我说“你好”。他依然脸含微笑,专注于禅观的对境。
在菩萨的视野里,我是否出现过?这个问题,已不重要。对我来说,菩萨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才是重要的。
前两天,有人问我:“弥勒菩萨从什么时候开始坐镇天王殿?”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从《明太祖实录》《大明律》《申明佛教榜册》、史学家吴晗的《明教与大明帝国》、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关于修复玉华寺、建立玉华玄奘纪念馆的谈话》等典籍与文章中,大致推断,寺院供奉弥勒像于天王殿,应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的事。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