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士看中国”丛书收录了多个国家的著名国际人士的著作。这些作者分别在20世纪中前期亲历、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或亲自参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通过他们在华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切身感受,深刻地诠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不能建设新中国”这一被历史证明的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与成果,展示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今天的中国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建立的历史功勋,客观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对中国共产党不走老路、邪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给予了有力的诠释。海伦·斯诺编著的《七十年代西行漫记》是该丛书之一。
海伦·斯诺访问西安期间,译者安危有幸接待了中国人民的这位老朋友,被她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七十年代西行漫记》所收录的文章,是根据她提供的英文打字稿、并经她特许翻译的。由于这些篇章,都抒写了作者20世纪30年代在西北的经历以及重游故地的感想,故取名为《七十年代西行漫记》。
译者前言
历史的回顾
踏上西北的故土
摄影机的角度
西京招待所
一九三七年的红军总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访问记
王震和王林
守卫秦陵的兵马俑
中美友谊——四十二年之后
去保安之路
黄土之乡
康家沟
保安行
附录
历史的回顾
这次采访在《伦敦先驱日报》发表后,使世界各国的外交人员为之一震。张少帅说,停止内战,与红军合作抗日确为当务之急。这是几周之后发生的西安事变起因的第一次公开透露。埃德听到东北士兵激动地谈论我的采访时,他正在洛川——在离开红区回西安的途中。
张兆唐陪我乘火车回北京。途中,我们同东北军的万毅交谈,他心烦意乱,激动异常。他与张兆麐彼此拥抱,几乎哭了。他告诉我们,如果张少帅及其高级将领拒绝行动,那么,青年军官将采取行动,对抗军令。他说,当他们听到“一二·九”运动时学生的言论时,他和其他人均为自己不采取行动感到耻辱。
于是,我深知在西安正酝酿着什么事件。可是,一听说蒋介石被捕,我丈夫和我都惊讶得目瞪口呆。这是一个戏剧性的事件。看来,这似乎是“三名滑膛枪手”的主意——个是应德田,一个是孙铭久上尉(他在临潼一个冰雪覆盖的山坡上亲自活捉了蒋介石),一个是缪风山。1938年秋,缪凤山在香港看望过我们,给我们讲述过他的经历。
1937年在延安时,一个15岁的儿童歌唱家刘炽给我讲过西安事变的故事。刘炽是陕西省银行前经理的儿子,他参加了1936年西安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活动。他所在的西安一中,有300多名学生参加了游行。他们一起向临潼进发,上那儿去求见蒋介石。张少帅劝他们回去,并向他们许诺:“三天之内,我将用行动向你们作出回答。如果我不履行这一诺言,愿当诸位的面杀身成仁。”1937年1月22日,刘炽决定逃走,和事变期间释放的红军儿童囚犯一起奔赴延安。在延安,他和另一名陕西儿童演员常来看望我——我教他们跳踢踏舞,教他们唱歌。
埃德返回北平,把他的文章很快写成了。我抄了他的大部分笔记,然后,根据这些笔记为他拍摄的照片撰写说明文字。尽管南京政府极力攻击他,然而,他报道的每件事,都得到充分的信任。那时,我和埃德在北平有许多敌人,包括日本人在内。在圣诞节期间,一个名叫帕梅拉·沃纳的17岁的英国姑娘被杀害了。她就住在盔甲厂我们家的隔壁。她的尸体在行人稀少的环城林荫道上被找到了,心被挖了出来,那个地方离游人常去的狐狸塔不远。出事前,有人看见她肩上搭着她的滑冰鞋,在这条人迹罕至的马路上骑自行车。
我是在那条林荫道上骑过自行车的唯一的外国妇女。那条马路被认为是个“常闹鬼”的地方。帕梅拉一直在天津住校,只是临时度假,才回到她在北平的家里。苏格兰警察厅的侦探,由天津赶来侦破这起谋杀案。可是,这个案子一直未能破获。各色人等都成了嫌疑犯。他告诉我立即离开此地,因为那可能是一起误杀案。也有各式各样的人,想以此恐吓我们,使我们离开北平,在那儿,我们曾卷入了许多活动。我被吓坏了,我们的确尽快地离开了。可是,埃德必须在北京尽可能快地先把书写完。
4月,我离开北平,到延安去搜集埃德未及采访的所有领导人的情况,包括朱德的部队,贺龙、萧克率领的二方面军以及徐向前率领的四方面军。1936年,黄华放弃了他的毕业考试,作为译员,同埃德去了保安。我大约是5月3日到了延安,当天晚上,他第一个出来欢迎我。
在北平的东北大学校长的儿子王福时自告奋勇,前往延安给我做翻译。在1937年西行期间,他本人为报纸写了不少好文章。1979年,他给我写过信,并发表了我的回信。
我讲过我在西安如何被警察保护起来,由6名随身警卫监管,半夜爬出西京招待所窗户逃跑的故事。1978年,我们为电视片拍摄了此事发生的现场。P13-14
2015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由北京出版集团发起的“国际人士看中国”丛书的陆续出版,不仅是我国出版界为更多地介绍、纪念国际友人而做的一项有益尝试,而且也是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对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
“国际人士看中国”丛书收录了多个国家的著名国际人士的著作。这些作者分别在20世纪中前期亲历、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或亲自参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通过他们在华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切身感受,深刻地诠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不能建设新中国”这一被历史证明的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与成果,展示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今天的中国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建立的历史功勋,客观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对中国共产党不走老路、邪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给予了有力的诠释。
阅读这些作品,我始终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也是我喜爱这套丛书的主要原因,那就是这些书的作者对中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持有的那种平等、客观、友好的态度,置身于中国最普通的民众之中,融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体会中国人真实的喜怒哀乐,从而由衷地赞颂中国的“无与伦比的劳动阶级”与“正在改变世界的中国革命”。不能否认,近代以来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被扭曲和误解,是若干发霉的历史碎片,是落后愚昧的同义词。幸运的是,我们还有这么一些值得信赖的朋友,他们怀抱着对自由、对理想、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崇高憧憬,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毅然来到中国人民身边。他们在枪林弹雨的华北前线,在孕育新中国的陕北窑洞,在革命家与普通士兵共同劳动的田间,与憨厚的农民、勇敢的战士和满腔热情的青年共同生活、战斗,与中国人民在血与火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贡献了生命。正是由于阅读了他们的著作,大批的中国知识青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道路;也是他们用笔记录下了一个苦难而贫弱的中国,同时向全世界宣告了另一个坚强的、充满希望的红色中国的存在!在那个时代,这些声音象征着不屈的意志和战斗的信念,鼓舞着全世界反抗法西斯、为自由而战的每一个民族,使战火中的人们看到了遥远东方土地上的新生力量。
同样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有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和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支撑这种精神力量的是这样两个词语:理想、信仰。在这套丛书中,作者们记录下了一群完全不同的中国人——有将军也有士兵,有领袖也有青年,生者与逝者、有名者与无名者,怀着共同的理想,信仰同样的主义——他们叫作中国共产党人,是作者笔下的中国之魂。丛书的作者们以极其惊异的目光注视着“一种新思想,一种新人物,正在地球上最古老最持恒的文明的中心所在,开辟着新天地”——在这个崭新的新天地里,没有腐败的官吏,没有麻木的奴隶,也没有鸦片、娼妓,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地区,这里是人们用精神信仰建造的现代乌托邦。生活的艰苦和物质的匮乏,改变不了这里的人们那种蓬勃的热情与活力。为了拯救苦难深重的祖国,他们怀着必定胜利的决心,在绝境中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冲锋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因此,我相信,“国际人士看中国”丛书不仅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这些国际友人的永恒思念和真挚情感的一种纪念和慰藉,更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爱国教育、理想教育和信仰教育的一套优秀文本和绝佳素材。
衷心祝愿这些国际友人们的伟大精神历久弥新!衷心祝愿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友谊万古长青!
何理良
20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