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从希波克拉底到李时珍,崇尚医学、尊重医生是古今中外渊源不断的民情民意。千古兴业,关键在人。伟大的时代必然会造就讴歌和反映这一时代主旋律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邱蔚六院士从医半个多世纪以来,把青春泼洒给这片火热的土地,把理想奉献给这崇高的事业,把智慧倾注给医疗岗位。他用饱满激情铸就、聪明才智谱写了共和国口腔颌面外科史册新的篇章,用昂扬斗志挺起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科的脊梁。他敢于突破医学“禁区”而取得的累累硕果,反映了这个伟大时代的主旋律。
严伟明编著的《剑胆琴心上下求索邱蔚六》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时代激情,潜伏着的民族含蓄,体现着的历史睿智,显露着的医者精神;那慷慨激昂、喜怒善感的陈述、咏叹,缜密、浪漫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质朴在自然之中,在平淡通俗又不乏精辟之间,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医者了解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历程和鉴往知来,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愿《剑胆琴心上下求索邱蔚六》成为201 5年上海这个夏天的见证;更愿本书的出版可告慰无数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和崛起付出心血的前辈们,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后来人一定能传承你们的仁爱之心、仁心之术,薪火相传。
严伟明编著的《剑胆琴心上下求索邱蔚六》以传记文学的体裁叙述了中国口腔医学界泰斗邱蔚六院士半个多世纪的传奇故事,凸现了纪实文学的文学性、新闻性、政论性的特点,记录了邱蔚六院士谱写的半个多世纪阔步前进的闪光足迹。因此,它又是一本可供人们参阅、借鉴、学习的教材和一本通俗读本;更是一曲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的壮歌.一本激励后人的励志书籍。
该书用纪实文学的笔触,真实地展示了邱蔚六院士不寻常的悬壶济世的大师风范,既有外观的整齐美,又有听觉的旋律美,更有内涵的意境美。该书用翔实的事实,记述了邱蔚六院士风雨同舟、艰苦创业的令人震撼和鲜为人知的人性光辉;展示了邱蔚六院士开创“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的峥嵘岁月的锐意进取和大医精诚的医者风范;谱写了邱蔚六院士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
引言 众人眼中的邱蔚六院士
第一章 中国口腔医学界泰斗
1.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最高奖项的获得者
半个多世纪的执著,只为心中的梦想
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22
手握奖牌,他的梦想并没有止步
2.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前世今生
一门在《内经》中已有记载的古老医术
“口腔颌面外科事业是不落的太阳”
以“九院梦”托起“中国梦”
3.东海边的一曲《春天的故事》
吹响中国口腔颌面外科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的集结号
激荡迭起的创业和发明年代
“走出去,请进来,也是最好的春天”
4.国际化: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赢得话语权,掌声响起来
漫步国际舞台的学术名片
第二章 童年和学年的岁月记忆
1.“严父慈母是自己第一任老师”
牛顿、钱学森、白求恩是他心中追随的“巨星级偶像”
从小受到从严家教和熏陶
庭园里有个沙坑和小竹林
“姐姐告诉我,她也不是亲生的”
“母亲用金条慷慨资助我的贫困同学”
“父亲成了遭受历次政治运动冲击的‘运动员’”
岳父王季甫与柯麟是战友加挚友
2.小学和华西协中的岁月
“小和尚”的爱心作文被中学国文老师当作范文
“初中参加童子军伴我成长”
闻名遐迩的“华西协和高级中学”
华西坝的文化底蕴
3.从校园才子到学生领袖的如歌岁月
“丘邑”:用了半个多世纪的笔名
眷恋舞台上的精彩瞬间
华西协中校园里的运动健将
人文环境造就的学生领袖.
4.父亲遭暗杀,救护成了他的人生选择
突发事件让他抉择从医事业
毕业于中国口腔医师的摇篮
华西坝洋学堂的趣闻轶事
5.莘莘学子收获同窗爱情
她红着脸略带害羞地向他提意见
爱的萌芽
大学校园里最浪漫的事
结婚证明的一波三折
第三章 “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1.一句叮嘱,让梦想照进现实
“天之骄子”怀揣梦想加盟上海大医院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我们一定要在短时期内赶超马丁”
2.成功秘诀:主动学习+良好环境+协作精神
栽种“智慧树”的启迪
“泡”在书海里的“苦行僧”
工作笔记成了学生的“传世之宝”
3.33载的不懈努力,迎来政治生命的春天
曾被判定“今生今世休想入党”
33年后,叩开党组织的大门
“入党,使自己的平凡人生因此而升华”
第四章 用大爱抒写医者风范
1.敢拿自己身体开刀的医生
患者“痛”如同自己“痛”
他把自己当作“实验品”和“活教材”
2.“让患者放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看得见的医者“责任心”
拯救了无数患者即将颠覆的生命航船
3.生命中必须承受事业之重
“他生命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对事业的追求”
“望、触、叩、听”还有用武之地吗?
4.“找到邱教授,心里就踏实了”
他家的电话与医院口腔科重症病房“直通”
救治家境贫困小患者的爱心传递
他当医生信奉一个“情”字
5.“莫送红包,多送理解”
改善医患矛盾应从“相互理解”开始
“真正的手术不但用手,而是要用心去做”
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
第五章 突发事件中更显大医精诚
1.辗转48小时赶赴唐山救灾最前沿
灾情就是命令!
灾区需要更多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2.冒着余震在帐篷中救治伤员
“这里就是我们拯救生命的战场”
难忘这60个昼夜,价值在这片土地上升华
救灾第一线是锻炼人才的大学校
3.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异同论”
汶川地震对比唐山大地震有不少相似的特点
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迥然不同的方面
4.难忘下乡巡回医疗和皖南工程医疗队的岁月
下乡巡回医疗是一个大课堂
在皖南工程医疗队的磨砺
第六章 开创“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
1.医学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禁区”
视攀登医学高峰为生命中的最强音
就是要闯一闯颅底这个医学禁区
在意的不是自己的手术成功,而是患者的遗憾
2.躬行于足下的医学科研事业
不断探索成为生命中跳动的音符
医学无止境,探索无止境
3.“外科医师不该仅仅是开刀匠”
给优秀的外科医生“画像”
“真正的手术不是用手做的,而是用心做的”
4.我国口腔医学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镌刻在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学史上的大师风范
院士授牌仪式上邂逅康复老院士
第七章 卓越院长造就卓越医院
1.九院前进方阵中的“领头雁”
吹响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号角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自己,致力于打造人才的“梦工厂”
“当院长就该放弃福利分房等个人利益”
2.由单纯“治疗”到“治疗与关爱”并重转变
找到“标准”,才找到医院发展的精髓
朝着“治疗并关爱患者”的方向迈进
3.为怎样当一个好医生制定“标准”
好医生是怎样炼成的?
好的外科医师必须做到“四个会”
“大讨论”引发头脑风暴
4.当好医院发展的“后勤部长”
多种经营催开“摇钱树”和激光中心的新崛起
为追梦奏响凝固的音乐
打造九院响当当的品牌
5.嬗变,源自于创新的“白苹果”
栽下“白苹果”,播下一个梦想
医技神话:破茧成蝶创新曲
第八章 “邱家军”培育出弟子逾两百人
1.“德高自为师,身正崇为范”
“将来一定要师从邱蔚六教授”
他甘愿用自己的肩膀做“人梯”
“冀望弟子超越自己,这比自己获奖还高兴”
2.他是弟子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座丰碑
做人与做事是人生飞翔的一对翅膀
因人而异,为弟子设计最佳职业生涯
3.师生传统聚会的“别样元宵”
如同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
浓浓师生情,一群“最可爱的人”
第九章 “医学科学家要走出象牙塔”
1.“让科普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呼吁多关心自己“最亲密的朋友”
“开发领导”,让领导重视口腔疾病不容易
“今天我们如何远离口腔癌?”
2.让每个人拥有灿烂的微笑
“面子工程”,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口腔病会引起全身病,别忘给口腔体检
院士支招:吃苹果不要大口咬
3.“我们不怕竞争,实力才是硬道理”
发挥“大口腔”的整体实力
上海九院要扬起中国的旗帜
第十章 和谐生活造就幸福人生
1.“和谐的家庭是我事业成功的基础”
妻子是一位顶呱呱的“贤内助”
会做针线活的“好爸爸”
悉心服侍病卧在床的岳母
2.捐资设立“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医学奖”
奖掖优秀医学人才独树一帜
遴选良才,登高望远。
3.“外孙女继承祖业,是最大的欣慰”
调查显示,逾八成医生子女不愿做医生
“敢攀今日医圣殿,承我事业在哈佛”
11岁的小晨辰喜获全关总统学生优胜奖
外孙女曾被美国三所知名大学录取
外孙女已接过外公医学事业的“接力棒”
第十一章 “80后”耄耋之年犹奋蹄
1.周一下午,挂号十五
每周一下午,来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
对待患者,他的热情真像一团不会熄灭的火
2.做客“大医时间”,为医学生“支招”
“医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
“90后”与白发“80后”的精彩互动
3.“人一生要感谢‘三个母亲一’
百年母校会友,三院士铜像前结交
母校足球表演赛,邱蔚六来开第一球
参加川大华西口腔医院百年华诞庆典
4.“今天我们怎样看待‘医学与文化’”
人文精神是“标尺”,医生应当提升人文素养
九成医患纠纷源于沟通不当
“医患手牵手,同唱一首歌”
邱蔚六院士的人生信念
5.著书立说,留给后辈们的宝贵财富
“笔耕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乐趣”
“因为爱着你的爱,所以梦着你的梦”
附录一 邱蔚六院士年表
附录二 邱蔚六院士部分论著、获奖成果目录
附录三 邱蔚六院士所获荣誉和学术组织兼职等目录
后记
1.一句叮嘱,让梦想照进现实
邱蔚六是新中国很早的一批“天之骄子”。1955年11月初,他从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毕业时,碰巧赶上上海第二医学院(简称“二医”。后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需要补充一批新生的医学力量。他怀揣着梦想,与大学同班同学、他的妻子王晓仪,还有另两个同班同学苏源德和刘寰勋被统一分配到二医口腔医学系,由此也圆了邱蔚六少年时的梦想——做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一批口腔医学的年轻医师云集到这里,形成了一支富有活力的年轻团队。“天之骄子”怀揣梦想加盟上海大医院
成立于1952年的上海第二医学院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同德医学院三校合并而成的,是当时院系合并的产物。第二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的前身是震旦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创建于1932年的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1955年暑假期间,二医对口腔各科进行了充实,一批医学院口腔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加盟进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邱蔚六从四川成都到上海在路上历经一周时间折腾后的切身体会和感悟。
1955年11月3日,因为邱蔚六的妻子王晓仪刚“十月怀胎”,将于11月份在成都生产,于是他一人先出发。当时铁路还没有全线通车,从成都到重庆路上需要2天时间:汽车+火车+汽车约七八个小时,要翻越龙泉驿这座大山,到内江住一个晚上,次日再乘五六个小时的火车到重庆。在重庆乘船到武汉需要3天时间。到达武汉后,又换船到南京需2天时间,已是晚上。再于当晚乘南京到上海的火车,于次日(11月10日)早上抵达目的地一大上海。
邱蔚六回忆说:“当时,组织观念很强,急于拿着行李先到上海团市委转共青团员的组织关系。我刚下火车站就问别人:‘请问上海团市委在什么路上?’对方说:在陕西南路30号,靠近美琪大戏院。于是,我叫了一辆三轮车,直奔团市委。办完团组织关系之后,我匆匆赶到坐落在重庆南路上的上海第二医学院人事处报到后,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地处瑞金路上的广慈丢院(现瑞金医院)报到。这是一所原法国人建造的天主教的教会医院。”
当年邱蔚六去报到处是上海第二医学院所在地,原震旦大学医学院的法式两层洋楼,红砖外墙上镶嵌着白色玻璃窗框,入门就是左右弧形楼梯,盘旋上至二楼,扶手和栏杆都是红木色,透着敦实的典雅,一挂欧式三层吊灯从二楼直垂到一楼,散发着铜色的柔光。阳光透过落地窗幔,变成了乳白色,洒在走廊里,隔开了窗外的喧闹。
邱蔚六说,早期的瑞金医院里充满了宗教气氛,1907年10月13日开院时,它的名字是“广慈医院”,在教会内部则被称为“圣玛利亚医院”。当时医院里仅有两名法国医生,他们主要管理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则由修女施诊给药。
在报到时,医院口腔系主任、留美口腔系专家席应忠教授和系副主任、留美口腔修复与口腔材料专家邱立崇教授热情接待了邱蔚六。他俩和蔼可亲地问:“你愿意选口腔哪个科呀?”
邱蔚六先讲述了学医的理由,于是,他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口腔颔面外科。1955年分到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的大学生是历年最多的。除邱蔚六和妻子王晓仪先报到外,后来又陆续来了两个大学同班同学苏源德、刘寰勋,以及北京医学院稍前分配来的四个大学生。另外,还包括上海第二医学院自己培养五六个大学生,累计达10多个大学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到医院后分科时,邱蔚六毅然选择了口腔颌面外科。这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才创立的科室。以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为班底的第二医大以医疗系为主,口腔医学系只能算“小弟弟”。
邱蔚六来到上海二医口腔颌面外科工作的时候,正赶上“两张”执掌专业帅印之际。“两张”即:新中国口腔医学的重量级人物——新中国整形外科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教授和我国口腔医学第一批有博导资格和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张锡泽教授。
当时,邱蔚六的这两位恩师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界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邱蔚六师从这两位恩师,让不少人羡慕不已。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邱蔚六在张涤生教授和张锡泽教授两位恩师的栽培下快速成长。邱蔚六说:“天行健,德润身。大师有爱,生生不息。我的两位领进门的恩师对我的成长绝对是关键性的。张涤生院士的善于研发创新和张锡泽教授的严谨治学都是在学界有名的。”P115-116
值此邱蔚六教授行医执教著研60周年之际,一本40余万字的人物传记《剑胆琴心上下求索邱蔚六》正式问世。作为邱蔚六教授的同道与挚友有幸先睹全书并撰写序言,我感到万分荣幸,并向广大读者热诚推荐此书。
六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自1955年邱蔚六教授开启其行医执教航程的六十年来,是辛勤耕耘的六十年,是开拓创新的六十年,是桃李满园的六十年,是硕果累累的六十年。我是邱蔚六教授的学弟,我与他有几十年亲密合作共事的难忘经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名医,一位传道授业的良师,一位勇于创新的智者,一位德高望重的楷模。
口腔医学的泰斗
邱蔚六教授是我国口腔医学界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与老一辈和同辈的专家开创和建立了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作为医者,他践行救死扶伤的誓言,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作为教授,他传道、授业、解惑,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作为院士,他高瞻远瞩,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他是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他曾作为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学会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代表,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学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
开拓创新的闯将
邱蔚六院士是践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训“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光辉典范。他建立了以外科为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综合序列治疗模式,创造性地应用游离前臂皮瓣行软腭再造术,为因肿瘤切除后造成语言与吞咽障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他大力提倡学科交叉合作,与同事们一起建立了中国第一株人舌癌及涎腺癌的细胞系……我不想在此一一罗列他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诸多科技成果奖项,我只想提出一项特殊的奖项——2009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杰出会士奖”。这是全球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先后一共颁发给全球七位专家,邱蔚六院士是第六位和亚洲第一人。
甘为人梯的良师
蜚声中外的邱蔚六院士不仅是一位名医、一位巨匠,同时又是一位传道授业的智者、一位甘为人梯的师长。几十年来,邱蔚六院士精心培养了一大批口腔医学人才,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有战斗力的学术团队。他的许多得意门生都已成为全国各地的学界精英,诸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前院长张志愿教授、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胡勤刚院长等。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做人与做事是人生飞翔的一对翅膀。”这既是他自身的生动写照,也是他给莘莘学子的肺腑箴言。邱蔚六院士先后荣获全国和上海市优秀教师、上海科教系统伯乐奖及国际牙医学院大师等头衔,真可谓名至实归。 剑胆琴心的常人
邱蔚六院士是一位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但又是一位和蔼可亲、魅力四射的普通人。他儒雅潇洒,他和蔼可亲,他平易近人,他多才多艺,在他身上我更加体会到医者的仁心仁术。在他的成就中,我更加体会到“人的医学”的精髓内涵,我特别欣赏他的座右铭:
为人之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人知不足;
从医之道——救死扶伤,为民悬壶,仁术德为先;
执教之道——授之以渔,甘为人梯,青定胜于蓝;
著研之道——渴求创意,永不舍弃,攀高无止境。
最后,我想以2005年邱蔚六院士的一首诗中的两句话作为拙序的结语:“夕阳无限风光好,耄耋之年犹奋蹄”。
2015年3月12日
东海之滨,浩瀚浦江,奔腾不息。
有着九十年悠久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这个黄浦江母亲河膏腴滋润的共和国三甲医院的骄子,曾培养出张涤生、邱蔚六和戴魁戎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邱蔚六院士是我国口腔医学界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来自口腔医学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7月中旬,应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张志愿教授之托,今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沈惠民先生将采访撰写人物传记《剑胆琴心上下求索邱蔚六》这一光荣任务交给我。我深深地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因为邱蔚六院士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要完整准确地勾勒出邱蔚六大师丰富的人生内涵、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和辉煌业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翻开历史,从希波克拉底到李时珍,崇尚医学、尊重医生是古今中外渊源不断的民情民意。千古兴业,关键在人。伟大的时代必然会造就讴歌和反映这一时代主旋律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邱蔚六院士从医半个多世纪以来,把青春泼洒给这片火热的土地,把理想奉献给这崇高的事业,把智慧倾注给医疗岗位。他用饱满激情和聪明才智谱写了共和国口腔颌面外科史册新的篇章,用昂扬斗志挺起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科的脊梁。他敢于突破医学“禁区”而取得的累累硕果,反映了这个伟大时代的主旋律。
采访从最炎热的酷暑季节开始。2013年上海遭遇了有记载的气象历史以来高温最多的一年,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多达38天。8月7日是农历节气的“立秋”,但上海却出现了气象史上最热的一天,当天上海最高温度高达40.8摄氏度,这是上海140年气象史上的最高温度,打破了当夏刚刚创出的40.6摄氏度的历史新极值。采访就集中在七八月份的盛夏高温天,每周三至周五上午在九院十号楼8楼办公室,倾听这位耄耋之年的邱蔚六院士与我促膝畅谈,他对我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和感人故事。同时,笔者在邱府还采访了邱蔚六院士的大学同窗、九院同事的妻子王晓仪教授近60年来互敬互爱、相濡以沫、荣辱与共的爱情故事。
走近大师,感悟大师的风范,从大师身上,我体味到了很多,邱蔚六院士是我最景仰的医学大师。作为作者,要做的就是展现真实、生动和栩栩如生的大师形象。正因为邱蔚六大师那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成为我奋笔疾书的激情和动力源泉。书稿写成后,邱蔚六院士从百忙中审稿、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同时,爱好摄影的邱蔚六院士为本书精心地挑选了大量的照片并认真撰写文字说明。他和我成了忘年交。这是一种缘分,我深感荣幸。时任九院院长张志愿教授、现任九院院长范先群教授、院党委书记沈国芳教授、副院长吴正一、邱蔚六院士的秘书王琪贇、九院党委宣传委员徐英、今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沈惠民先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佩英,为本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工作,在这里致以我最真诚的谢意!
邱蔚六院士的秘书王琪贇、九院原档案科科长陈祖亮在采访工作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从他们这里了解到大量的细节和第一手材料。王琪贇秘书还承担了邱蔚六院士书稿修改的打字工作。在此,我要向他们两位献上由衷的谢意和歉意!同时,要特别感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官员、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顾问王一飞教授为这本书作序。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王华祖担任了本书的责任编辑,并赐予诸多帮助指导;在此深表谢意1
2015年2月8日18时,当上海外滩那高耸的海关大钟奏响《东方红》报时音乐和清脆悦耳的钟声回荡在黄浦江畔时,我的倾情之作终于完成了。这悠扬的钟声总能触动人们内心的心弦,激起阵阵涟漪。
本书以传记文学的体裁叙述了中国口腔医学界泰斗邱蔚六院士半个多世纪的传奇的故事,凸现了纪实文学的文学性、新闻性、政论性的特点,记录了邱蔚六院士谱写的半个多世纪阔步前进的闪光足迹。因此,它既是一本可供人们参阅、借鉴、学习的教材和通俗读本,又是一曲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的壮歌,还是一本激励后人的励志书籍。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笔触,真实地展示了邱蔚六院士不寻常的悬壶济世的大师风范,既有外观的整齐美,又有听觉的旋律美,更有内涵的意境美;用翔实的事实,记述了邱蔚六院士风雨同舟、艰苦创业那令人震撼和鲜为人知的人性光辉;展示了邱蔚六院士开创“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的峥嵘岁月那锐意进取和大医精诚的医者风范;谱写了邱蔚六院士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
本书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时代激情,潜伏着的民族含蓄,体现着的历史睿智,显露着的医者精神;那慷慨激昂、喜怒善感的陈述、咏叹,缜密、浪漫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质朴在自然之中,在平淡通俗又不乏精辟之见,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医者了解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历程和鉴往知来,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愿《剑胆琴心上下求索邱蔚六》成为2015年上海这个夏天的见证;更愿本书的出版可告慰无数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和崛起付出心血的前辈们,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后来人一定能传承你们的仁爱之心、仁心之术,薪火相传。
作者
2015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