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全译本)》是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萨克雷也因《名利场》叱咤文坛。
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1811-1863)生于加尔各答一个富裕的东印度公司职员的家庭。父亲去世后,留给他大笔遗产。他六岁时回英国,在亲属监护下生活,曾在查得豪斯公立学校和剑桥大学读书,后在一所法律学校学习。他的财产存放在印度银行里,银行破产,他无以为生,才被迫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萨克雷写过讽刺幽默故事、特写、诗歌、小说等。在他的大量作品中,有不少是中、长篇讽刺性小说,都像是一幅幅十八、十九世纪英国日常社会生活的有趣图画,对统治阶层的生活进行了尖锐、深刻的批评,充分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丑恶面貌,但他很少描写人民群众的生活。萨克雷在文学史上是仅次于查尔斯·狄更斯的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思认为狄更斯、萨克雷等是当时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一切职业的政治家、政论家、道德家所揭露的加在一起,也不如他们揭露得多。”
《名利场(全译本)》是英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全译本)》主要描写女主人公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于是利用种种计谋甚至以色相引诱、巴结权贵豪门,不择手段往上爬。这个人物并不邪恶,也不善良,但非常富有人情味,完全是时代的产物。作品辛辣地讽刺了买卖良心和荣誉的“名利场”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而且善于运用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勾勒来刻画人物,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平克顿小姐地位崇高,她对爱米丽亚的感情不会那么轻易表露出来。但吉米玛小姐没有那么强的控制力,从几天前开始,她因爱米丽亚要离校,已经偷偷哭了好几次,若不是害怕平克顿姐姐斥责,极有可能像那个圣·葛脱来的女学生一样哭得死去活来。不过,只有校长家的寄宿生才有倾情发泄心中离愁的自由。老实的吉米玛需要负责数不清的工作——管账户、做布丁、指挥佣人等等,她根本没有时间与机会宣泄心中的痛苦。还是别说她了吧,或许,从现在直到永远,我们再看不到、听不到她的任何消息。等到那镂花的铁门关闭时,她与她那令人敬畏的平克顿小姐将永远不会再出现在本书的故事中了。
但是,我们见到爱米丽亚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不妨在认识她之前简单地介绍一下她。她是一位人见人爱的小姑娘,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小说里,特别是在小说里,坏人太多,好人太少,能与如此纯洁无邪、心地善良的小天使经常相处,福分确实不浅。但她毕竟不是本书的一号女主角,所以没有必要花过多的笔墨介绍她的容貌。我曾经想过她不够做女主角的原因:鼻子稍微短了些,脸太圆,两腮红过了头;不过,她面色红润,微笑醉人,她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清澈透明,是她情绪的明镜。遗憾的是她经常泪眼婆娑,不管是金丝雀死了还是耗子被猫逮住这样的小事,还是一本书读到结束,都会让她忍不住伤心落泪。哪位要是狠心批评她,倒霉的将是他自己,就连平克顿小姐也只责备过她一次。在平克顿小姐看来,她那多愁善感的心确实有些令人费解,犹如数学一样难以理解。让人惊讶的是,她竞吩咐所有教师都要对赛特笠小姐态度友好,否则便对他们不客气,以至于现在任何人在赛特笠小姐的面前都是那么友好。
惜别之日来临时,赛特笠小姐心情亦喜亦悲,因为即将回家,她感到高兴;但她又舍不得离开学校,舍不得那些同窗好友。自三天前开始,孤儿小罗拉·马丁一直和她寸步不离,像一条小狗舍不得离开主人。爱米丽亚收到至少十四件礼物,当然也回赠好友们好多件,她也一再承诺每周写信给她那些同窗好友们。“给我的信让我祖父台克斯托伯爵转交给我。”塞尔泰小姐说道。“亲爱的,别在乎邮资,你要天天给我写信!”头发如羊毛一般的施瓦滋小姐泪眼汪汪地说道,她待人厚道,很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爱米丽亚,在信中,我就称呼你为妈妈。”孤儿小罗拉·马丁拉着她的手,抬着头依依不舍地看着她说道。假如在俱乐部里,某位先生在读这本书时看到这些言词,会毫无疑问地认为这些细节描写纯属哕唆废话。不错,可以想象,这位先生在酒足饭饱之后,取出纸笔,在“哕唆”与“废话”下画着红杠,并添上自己的评语“一点不错”。不消说,他是一个才高八斗、志向远大的天才,专注于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伟业。在此,我还是请他“另谋高就”。
三菩已经把那些朋友们送给赛特笠小姐的鲜花、礼物以及赛特笠小姐的行李箱装上了马车,同时也把一只上面贴着夏泼小姐的名片、饱经沧桑的旧牛皮箱装上了车。在装车的时候,三菩和马车夫面带讥笑,摆出一副鄙夷的神情。离别的时刻终于来临,平克顿小姐对爱米丽亚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大通老生常谈的话,爱米丽亚那份依依不舍的离愁也因此淡了不少。倒并不是这番临别赠言开导了她,实际上这番话实在是冗长无聊、枯燥乏味,让听了的人有想吐的感觉!赛特笠小姐向来敬畏校长,又怎敢当她的面流露出心中的悲伤呢!如同家长来到学校访问一般,平克顿小姐派人在客厅里放了一盒芝麻糕、一瓶酒,用过它们之后,赛特笠小姐就可以动身离开了。
“蓓基,你去和平克顿小姐道个别吧。”吉米玛小姐向一位姑娘说道,这位姑娘无人理会,她正带着手提包从楼梯上往下走。
“是的。”夏泼小姐淡淡地说道,这令吉米玛小姐颇感意外。吉米玛小姐敲了敲门,在得到允许后,夏泼小姐从容地走了进去,用流利的法语说道:“小姐,我来向你辞行。”
平克顿小姐对法语~窍不通,她克制住心中升腾的怒火,咬了咬嘴唇,昂起那令人敬仰、缠着头巾的脑袋,说道:“夏泼小姐,早上好!”边说边扬起一只手。这手一伸,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别,二是示意夏泼小姐握一下她特意施舍伸出的手。
P6-7
《名利场》是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萨克雷也因《名利场》叱咤文坛。
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1811一1863)生于加尔各答一个富裕的东印度公司职员的家庭。父亲去世后,留给他大笔遗产。他六岁时回英国,在亲属监护下生活,曾在查得豪斯公立学校和剑桥大学读书,后在一所法律学校学习。他的财产存放在印度银行里,银行破产,他无以为生,才被迫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萨克雷写过讽刺幽默故事、特写、诗歌、小说等。在他的大量作品中,有不少是中、长篇讽刺性小说,都像是一幅幅十八、十九世纪英国日常社会生活的有趣图画,对统治阶层的生活进行了尖锐、深刻的批评,充分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丑恶面貌,但他很少描写人民群众的生活。萨克雷在文学史上是仅次于查尔斯·狄更斯的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思认为狄更斯、萨克雷等是当时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一切职业的政治家、政论家、道德家所揭露的加在一起,也不如他们揭露得多。”
萨克雷的重要作品有《势利者集》、《潘登尼斯》、《钮可谟一家》等,但这些作品都不如《名利场》成功。小说题目“名利场”取自班扬的寓言小说《天路历程》。小说主要情节可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描写已故穷画师的女儿蓓基在离开平克顿女子寄宿学校后,暂住在富家小姐爱米丽亚家中,企图勾引爱米丽亚的哥哥,以进入上流社会。此事失败后,蓓基去毕脱·克劳雷爵士家当家庭教师,同时施展逢迎、拍马和勾搭等手段,以便接近毕脱克劳雷爵士。而当毕脱丧偶后向蓓基求婚时,她却已秘密嫁给了爵士的儿子罗登。另一条线索写纯洁的姑娘爱米丽亚钟情于轻浮空虚的军官乔治·奥斯本,她冲破重重障碍终于和他结婚,但丈夫很快就厌弃她,另寻新欢。爱米丽亚一味痴情,即使在丈夫死后仍不肯改嫁。最后,蓓基道出乔治生前曾约自己私奔的事实,爱米丽亚才改嫁他人。蓓基后来又与年老丑陋的斯丹恩勋爵私通,因私情被丈夫窥破而遭抛弃。斯丹恩则误以为罗登夫妇设局诈骗,也与蓓基一刀两断,蓓基就此潦倒。她晚年从另一情夫约瑟夫手中得到一笔遗产,开始热心于慈善事业。
《名利场》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萨克雷像一个高等画师,用讽刺的笔触勾画出了中上等社会形形色色的追名逐利之徒:除了满身铜臭的暴发户、腐朽堕落的贵族、闯荡江湖的骗子,还有肠肥脑满的吸血鬼、口是心非的寄生虫、心灵空虚的纨绔子弟、没有品德的牧师,以及披着军官上衣的流氓赌棍等等。《名利场》通过对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尔虞我诈关系的描写,撕下了贵族、资产阶级伪道德的面纱,逼真地暴露出他们自私、冷酷、虚伪、专横的真面目,提供了一幅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向权势低头、向金钱屈膝的五光十色的画面。
正像副标题《没有英雄的故事所说的》,这本书里没有英雄,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整本书也无时无刻不在冷冷地冲着世界冷笑,提醒看书的我们:人生如戏。对于看长篇小说的读者,支持我们读下去的,常常是富有魅力令人喜爱的主人公。不过要在这本书里找一个,恐怕比较困难,无论男一号、女一号,都不是模范人物。相对而言,我喜欢一号女主角瑞蓓卡,她虽然工于心计、阴狠毒辣,但她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永远不放弃任何机会,二号女主角爱米利亚虽然纯真甜美,但生活全无目标,完全不会主动争取幸福。这两个主角的结局,正应了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不过若让我做如此枯燥乏味的好女孩,那我宁愿颠沛流离走四方。
也许这正是此书的成功之处,它告诉我们,世上绝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瑕的。世界就是这样残忍的。
小说通过出色的人物塑造,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名利场的画面,将生活中尔虞我诈、欺骗背叛、势利虚荣等丑恶行径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形象画面显示的思想意义,远远超出了作品结尾“浮名浮利,一切虚空”的说教。作者最后写道:“啊!虚荣中的虚荣!在这世界上我们又有谁是幸福的呢?我们又有谁如愿以偿了呢?即便如此,又有谁满足了呢?”
纵观《名利场》,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丑相的揭露是无情的,讽刺是尖刻的,嘲笑是辛辣的。但萨克雷像其他资产阶级进步作家一样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尖锐地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又不触及其根本制度。他笔下的人物,除对司丹恩勋爵和毕脱从男爵等少数几个形象的批判极刻薄外,对其他人物的批判都留有余地,如:忘恩负义、冷酷无情的奥斯本先生晚年悔过;罗登浪子回头,对利蓓加的行为时有呵护等等。至于好人都宾和爱米丽亚,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场趣剧的收场,表明作者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是启人深思、促人从善,以此告诫人们:你们所追求的浮华的事物多么无聊,你们这些追求浮华的人也很无聊!
相信读者朋友们在读完本书后,会对人生、对社会有更加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