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林金城以个人饮食部落格“知食份子”,荣获台湾中国时报主办、“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之年度最佳生活品味部落格首奖。
食物是流动的古迹,寻寻觅觅,在岁月的转弯处,许多曾经暖胃窝心的美好滋味一一列队,汇集成一顿又一顿叫人怀念的:安乐茶饭。
《安乐茶饭(舌尖上的马来)》:知食份子林金城用情最深、最知味的饮食“故事”书。
这些味道和故事,封存在林金城的文字和镜头里,待你展阅,你会发现人生汲汲营营,为的不过就是一顿──安乐茶饭。
林金城负责全书撰文和摄影,涉足全马城乡,为读者寻味,为食物寻根。
沿着精心制作的逛食地图,了解食物的流传价值和味觉历程。
这本《安乐茶饭(舌尖上的马来)》是著名知食份子林金城耗时多年的饮食文章结集,一篇篇食物的故事,一口口回忆里的味道。
食物是流动的古迹,寻寻觅觅,在岁月的转弯处,总有许多暖胃窝心的美好滋味一一列队,汇集成一顿又一顿叫人怀念的:安乐茶饭。
也许你已经忘了,也许你还记得,也许你还会遇见更多的美好滋味。在岁月的转弯处,始终却还有这么一顿,不奢华不张扬,简简单单的安乐茶饭。
落番萨琪玛
网上搜寻萨琪玛,果真成千上万匹马儿奔驰其上,犹如浏览一页页关外风景。当知道这些“马仔”源自满族食品后,不禁对其“草原个性”产生了无限好奇。
萨琪玛,在历史草原上有时也写成沙其马、沙琪玛、萨骑马、杀骑马、萨齐玛、赛利马……三声“ma”个不停。根据“官方”说法,萨琪玛是种源自满州的饽饽(北京方言,糕点的意思),满族入关后开始在北京流行,成为冠婚丧祭不可或缺的食品。几百年下来,萨琪玛已从北方传遍全中国,尤其在南方广东一带更为风行,甚至换马坐船南渡“番邦”,流行于我们马新一带。
寻根溯源,当然还得从尘封古籍中一探究竟。清人富察敦祟写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燕京岁时记》里就有这段记载:“萨齐玛乃满州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文中说明当年的萨琪玛是用冰糖、奶油和白面粉制成,与现在的蛋味版本显然不同。由炉烤变为油炸,经历百年变化,马儿不断往前奔跑,已无法想象当年是何种味道。
倒是杀骑马一名,隐约已道出“原味”。小时候我就曾拿着包装纸四处追问:“杀骑马是否与骑马有关?骑马的为何会被杀呢?骑马人被杀后马又跑去了哪里?”外婆不胜其烦,大声回答:“杀你噘头!细路仔食嚼咪问咐多!(杀你的头!小孩子吃东西别问那么多!)”结果便终止了我那脱缰式的想象,恰恰与马蹄声擦身而过。
直到多年后到台湾念书时,一次在图书馆翻阅广东食物资料,才发现这么一则有关萨琪玛的“传说”:话说清朝时候,有位驻广东的满族将军姓萨,喜爱骑马打猎,每次打猎回来都要求家厨准备一款创新点心,并以杀头相逼。有次将军发怒,埋怨点心不够新意。厨师一阵心慌,技穷无助,慌忙中将碎面皮炸成饼块,再沾上蜜糖压成方块端上,完成后不禁低咒一声:“杀那个骑马的!”
结果,就像中外许多饮食起源传说那样,将军吃后大为赞赏,问点心名称,厨师慌忙脱口而出:“杀骑马!”所幸萨将军听后误以为厨师借物形容自己骑马的英姿,高兴不已,自此将这种点心称为“萨骑马”。
明眼人一看,这传说杜撰琢痕处处,只供食趣笑谈,多少也能看出萨琪玛从北京传到广东后的“本土化”历程。此外,另一则传说也明显贴上了南方标签,说萨琪玛是由一位老翁从广东“蛋散”中得到灵感而创。起初老翁并没为这点心命名便迫不及待地拿到市场贩卖,刚好遇上大雨,只好躲到一间大宅门口避雨。不料那户人家的主人骑马回来,将老翁放在地上盛点心的箩筐踢到路中央。于是当老翁正式推出这食品时,有人问起点心名称,老翁便灵机一动,取名为“杀骑马”,后人将其雅化成“萨琪玛”。
当然,如果逐一浏览网上资料,肯定还有许许多多“引人人胜”的传说。
其中比较确实且公认的说法,就是萨琪玛是满语“萨其非玛拉本壁”的缩写。在满语中,“萨其非”是切块的意思,“玛拉本壁”则表示码放(整齐叠放),而萨琪玛的制作都要经过切块和码放这两个环节;也正因为是个音译名字,所以才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写法。
回到现实,这里热带雨林遍布,少有草原让马仔快乐奔驰。所以,什么满州、燕京、将军、老翁都似乎离我们太过遥远。当我们在吃着“落番”萨琪玛时,想到的当然不是草原奔马,而是“理所当然”地将萨琪玛与美罗、金宝、怡保、文冬等城镇连在一起,成为该地土产手信的图腾。
萨琪玛在香港又称为马仔,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香港人流行赌马,俗称赌马仔;因此迷信者对“马仔”总是情有独钟,认为吃“马仔”可赢马仔!
此文刊出后,如果本地萨琪玛突然销量大增,那才不关我的事!
P3-4
人,以食为天。
天有命三:一要能吃,二要吃好,三要吃好的。能吃而又能吃好,谓之安。能吃而又能吃上好的,谓之乐。“安”讲环境,大环境不由自主。“乐”究心境,小环境丰俭由人。两境平和相融,方得一顿安乐。
至于好吃之人,首要能吃,二要吃好,三要吃好的,四还要吃好吃的。因此,好吃总得懂吃,也要懂得找吃。香的、辣的、浓的、淡的、卤的、腌的、煎的、炸的,凡此种种,都要讲究。讲究,是一种美学态度。山珍海味固然要挑剔,青菜豆腐亦当尽其味。讲究者,直向味蕾。上访雅阁名楼,躬聆大师神厨;下探市井食肆,亲近小
老百姓。只图能穷尽滋味,却绝不能穷滋味!
因此,好吃者好吃好吃的,吃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啖出了究竟。味蕾因得三千宠爱,遂有老饕、美食家、知食份子,肉身从此受难,得忙!港人欧阳英霁谈吃的追求,授招有四,首要贪威、二要识食、三要练精、四要学懒。知食份子又出书,正是呼应其要。
至于本人受嘱为序,皆因紫藤卖茶又卖饭,沾边。茶人心境本有一:遇茶茶,遇饭饭。卖茶佬直白一些:有粥吃粥,有饭吃饭,桌上伴有一壶茶,就是安乐!
林福南
紫藤文化企业集团创办人兼董事经理
2013年6月30日
生活面龟
我想起在台南留学时,邻居阿嬷曾弄给我吃的“煎红面龟夹蛋”。
当学生巧庭告诉我为何要在五脚基推出“面龟系列”时,红彤彤的记忆便一一列队归来。从童年九皇爷神诞的供品,一下子跳到台南阿嬷的乡土美食。我连忙说:“将红色外皮剥掉再煎吧!”当年的阿嬷吃吃地笑,似乎听不懂我说的“让面龟回到人间,让民俗走进现代生活。”
学生回忆起童年时家中设有神坛,节日一过总有吃不完的面龟。母亲巧手将它切片煎蛋,或夹上芒光炒,让她带去学校;而同学竟好奇旧俗,视为珍馐,常以其他食物与她交换……
于是,五脚基便有了这“面龟系列”——童趣盎然的小面龟,可蒸可烤,配上很槟城味道的芒光炒、参峇虾米和咖哩鸡,颠覆传统之余,更与本土来了一次紧紧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