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最基本、最常见的意见上说,人们需要哲学,是因为人们在各种生活与工作的实践中,需要一种总体的思想方法作为指导。
让我们先听一个发生在遥远年代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陈子昂登楼赋诗的古幽州一带;故事的主角也不是皓首穷经的学究,而是一群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雄将士:
公元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宋太宗赵光义发动了伐辽之战,御驾亲征,企图收复被后晋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宋军打到幽州时,攻坚不下,反而在当年的七月,被辽的守军与援军夹击于高梁河上,太宗负伤逃离战场,宋军大败。
这年九月,辽对宋发动了猛烈的报复性攻击:南京留守、燕王韩匡嗣为主将,与耶律沙、耶律休哥等率大军南下进攻宋朝的河北防线。宋军开始进行防御作战:宋将崔彦进率领一支部队悄悄沿着长城绕到辽军后方,而宋军主力以崔翰为主将,在河北满城与辽军正面对敌。
其实,早在高梁河大败时,宋太宗就已经料到辽国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因此在退回京城汴梁之前,他就要求驻守河北的宋军做好防敌入侵的准备,并且把他亲自绘制的一张阵图交给了各位将领,要求他们与辽军交锋时,一定要按照阵图把军队排列成八个方阵。
当崔翰率军到达满城时,辽军主力也刚好到。崔翰的部将赵延进登上一处制高点嘹望敌情,只见辽军铺天盖地布满原野,赵延进居高临下也一眼望不到边。这时,崔翰正在指挥宋军按图布成八阵,各阵之间相距有百步之遥,士兵们在列阵时都满腹狐疑,人心惶惶,毫无斗志。赵延进见此情形,就劝崔翰说:“皇上把边防重任交给我们,就是希望我们克敌制胜。现在敌强我弱,而我军还分散成互相隔绝的八个方阵,敌人如果利用这一点把我们分割围歼,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不如改变部署,把兵力集中起来,和敌人决一死战。这样做虽然违反了皇上的诏令,但总比让军队被敌人歼灭,让国家蒙受耻辱要好!”崔翰回答说:“万一改了阵还是打不赢,那怎么办?"赵延进说:“要是打了败仗,我一个人负责。”崔翰仍然在犹豫。这时,监军李继隆出来说话了:“用兵之道,就是要适应战场形势的变化,怎么能够预先规定死呢!违反皇上诏令如果有罪,就由我李继隆一个人承担吧!”崔翰等人这才下定了决心,将八个孤立的方阵合成相互支持的前后两阵。宋军还派人到韩匡嗣那里假称要投降。韩匡嗣相信了,但耶律休哥劝他说:“我们对面的宋军阵型严整,很有战斗力,这样的部队不会轻易投降的。这一定是他们的诡计,我们万万不可上当,要严阵以待。”但韩匡嗣不听,放松了戒备。结果宋军突然呐喊起来,发动猛攻。韩匡嗣正等着宋军来投降,一时惊呆了,不知所措。结果辽军大败,败兵往西山方向溃逃,很多士兵都掉下山谷摔死。宋军一直追击到遂城,杀死辽军一万余人,缴获战马上千匹,生擒辽将三名,其他俘虏缴获无数。韩匡嗣丢掉主帅的旗鼓狼狈逃窜,残兵败将逃到易州。只有耶律休哥率领他的部队有秩序地撤离战场,损失不大。
宋朝赢得了这场防御反击战的胜利。这一仗之后,辽国就以耶律休哥取代韩匡嗣来统率辽国南方的驻军。而捷报传到汴梁,宋太宗并没有责罚那些改动他部署的前线将领,而是亲笔写了一道诏书表彰参战将士。
故事讲完了,现在我们想一想: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宋军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辽军大败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宋军获胜的原因,一是根据战场敌我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辽军兵力强大,旌旗蔽日;宋军力量较弱且隔绝分散,士气低落),改变了分散为八阵的战法,布成互相支持的前后两阵,集中了兵力,形成了强有力的攻防体系;二是利用辽军的轻敌心理(两个月前,辽军在幽州城下的高梁河,大败宋太宗亲自指挥的北伐宋军),以诈降之计麻痹敌人,获得有利战机。总而言之,宋军的战术都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教条(阵图)出发。辽军大败,原因是主将韩匡嗣骄傲轻敌,主观臆断,一不顾自己实际上是腹背受敌(宋军将领已经率兵绕到辽军后方)的不利形势,二不顾耶律休哥已经观察到的宋军布阵有方,训练有素的实际情况,一厢情愿地以为宋军真的是投降来了,放松了戒备,到了宋军突然呐喊猛攻时,又惊慌失措,无法应对。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