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锣鼓巷地区,位于东城区的西部,东邻交道口南大街,西倚地安门外大街,北接鼓楼东大街,南连平安大街,是北京城中极具特色的胡同四合院民居区。这里毗邻皇城,紧靠北京城的中轴线,西望钟鼓楼、什刹海,一条玉河从西南区域穿流而过,实在是一块位于中心城区的风水宝地。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历经七百余年风云变幻,想要追溯它的历史,则需从元代讲起。
赵晓娇、高希、郗志群编著的《南锣鼓巷》图文并茂,通俗讲述了700年来来南锣鼓巷地区的历史变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锣鼓巷/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赵晓娇//高希//郗志群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南锣鼓巷地区,位于东城区的西部,东邻交道口南大街,西倚地安门外大街,北接鼓楼东大街,南连平安大街,是北京城中极具特色的胡同四合院民居区。这里毗邻皇城,紧靠北京城的中轴线,西望钟鼓楼、什刹海,一条玉河从西南区域穿流而过,实在是一块位于中心城区的风水宝地。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历经七百余年风云变幻,想要追溯它的历史,则需从元代讲起。 赵晓娇、高希、郗志群编著的《南锣鼓巷》图文并茂,通俗讲述了700年来来南锣鼓巷地区的历史变迁。 内容推荐 《南锣鼓巷》由赵晓娇、高希、郗志群编著。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以保存完好的胡同和四合院闻名于世。这里毗邻皇城,紧靠北京城的中轴线,西望钟鼓楼、什刹海,一条玉河穿流而过。在这里,你不仅能融入老北京的历史风情,还可以享受时尚现代的文化服务。徜徉于这片具有浓郁老北京气息的古老街巷中,你能切身感受到700多年历史的波澜壮阔;穿越条条胡同,仿佛可以触摸到兀明以来的悠悠历史。古老与现代的和谐统一,是南锣鼓巷最大的魅力。 目录 一、历史溯源 (一)元大郡的遗珍 (二)明京师的坊巷 (三)从八旗驻地到警政分区 (四)现代的街道社区 二、胡同览胜 (一)蜈蚣街巷(上) 1.南锣鼓巷 2.福祥胡同 3.蓑衣胡同 4.雨儿胡同 5.帽儿胡同 6.景阳胡同 7.沙井胡同 8.黑芝麻胡同 9.前鼓楼苑胡同 (二)蜈蚣街巷(下) 1.炒豆胡同 2.板厂胡同 3.东棉花胡同 4.北兵马司胡同 5.秦老胡同 6.前圆恩寺胡同 7.后圆恩寺胡同 8.菊儿胡同 9.寿比胡同 10.交道口南大街 (三)皇城内外 1.地安门东大街 2.安乐堂胡同 3.岔子胡同 (四)玉河桥畔 1.东不压桥胡同 2.拐棒胡同 3.豆角胡同 (五)钟鼓楼下 1.鼓楼东大街 2.后鼓楼苑胡同 3.方砖厂胡同 4.小厂胡同 5.辛安里 6.南下洼子胡同 三、名人撷英 (一)明清名臣勋贵 1.肃宁伯府 2.洪承畴故居 3.文康宅 4.清内务府总管索家及“绮园” 5.荣禄故居 6.僧格林沁王府及祠堂 7.奎俊宅邸和顾孟余 8.婉容故居 9.文煜故居和“可园” 10.清末将军凤山故居及其拱门砖雕 11.三六桥故居 12.花沙纳与徐世章 13.赵尔巽故居 (二)近代风云人物 1.民国代理总理靳云鹏故居 2.铁路设计师詹天佑故居 3.“北洋三杰”冯国璋旧宅 4.蒋介石行辕 5.赵登禹将军故居 6.茅盾故居 7.齐白石故居 (三)现代杰士名家 1.罗荣桓元帅、粟裕将军故居 2.王树常故居 3.朱家滔故居 4.启功旧居 5.裴文中故居 6.木雁斋——书画大师张珩故居 7.末代皇弟溥任的居所 四、古迹寻踪 (一)衙署机构 1.孤老养济院 2.北兵马司 3.安乐堂 4.明兵仗局外厂 5.值年旗衙门 6.清步军统领衙门 7.清太医院 (二)宗教建筑 1.圆恩寺 2.吉祥寺 3.圆通寺 4.显佑宫 5.福祥寺 6.梓潼文昌庙 7.广慈寺 8.黄瓦财神庙 9.龙王庙 10.通明寺 11.延寿院 12.土地庙 13.二圣庵 14.宏德禅林 15.玉河庵 16.大悲寺 (三)商铺字号 1.典当行——万庆当铺 2.银钱店——三聚号 3.蜜供王家——德丰斋 4.北城棚行——永泰棚铺 5.冥衣铺——广合斋、奇巧斋 (四)文荻机构 1.官学——镶黄旗官学 2.私学——诚正义学 3.私立求实中学 4.私立崇实小学 5.河北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学院) 6.前圆恩寺小学 7.清语同学会 8.私立惠中女子初级中学 9.私立中法大学 10.私立两吉女子中学 11.温泉初级中学 12.黑芝麻胡同小学 13.今是中学 14.私立进德中学 15.华北大学一部、二部 16.私立育青女子高级职业学校 17.中央戏剧学院 五.逸闻旧事 (一)梅梢月的侍说 (二)黄瓦财神庙的传说 (三)枪毙京兆尹王洽馨 (四)麻帚贤刺杀日本军官 (五)“北平潜伏会”大案 六、当代传奇 (一)南锣鼓巷的创意文化街市 1.文宇奶酪店 2.过客酒吧 3.创可贴8特色T恤店 4.胡同仁创意文化旅馆 5.北京古巷贰拾号商务会所 (二)胡同里声的戏剧领地 1.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 2.国话小剧场 3.中央戏剧学院北剧场 4.北京七色光儿童剧院 5.蓬蒿剧场 6.中央戏剧学院黑匣子剧场 7.中国国家话剧院 (三)菊儿胡同的现代四合院 (四)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使馆区 (五)垲下窑阃与文化长廊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蜈蚣街巷(上) 1.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与元大都的修建大致同期,约在至元四年(1267)到至元二十七年(1290)间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元代将大都城划分为50个坊,今南锣鼓巷属于昭回坊管辖,处于元大都的中心区域。到了明代,随着南城的扩展和北城的南缩,使该地区位于北京城的北部。南锣鼓巷成为了昭回坊和靖恭坊的分界线,巷名为“锣锅巷”。清代南锣鼓巷地属镶黄旗,清乾隆十五年(1750)绘制的《京城全图》已经将锣锅巷更名为“南锣鼓巷”。“文化大革命”时期,南锣鼓巷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现代的南锣鼓巷位于东城区西北部,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著名的北京城中轴线建筑钟鼓楼恰位于该地区的西北部。 南锣鼓巷呈南北走向,全长786米,宽8米。两侧门牌分别为:1~155号,空缺65、87等7个号;2~116号,空缺18、34等10个号。由于该地区自元代就经过系统的设计规划,又保存完好,所以胡同分布至今十分规整。以南锣鼓巷为主干,巷内东西两侧各伸出八条平行相对的胡同。西面从北向南依次为:前鼓楼苑胡同、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福祥胡同;东面从北向南有:菊儿胡同、后圆恩寺胡同、前圆恩寺胡同、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16条胡同排列有序,呈鱼骨状,俗称“蜈蚣街”。据说以前在南锣鼓巷的最北端有两眼古井,恰好就成了这条蜈蚣的两只眼睛。这种整体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态,无疑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体现。 此外,南锣鼓巷的命名也颇值得考究。该巷在明代被称为“锣锅巷”,清代依谐音改称“南锣鼓巷”,而“锣锅儿”之名应该与此处地形特殊有关。据久居此地的张先得先生长期观察,发现南锣鼓巷“南北两头低、中间高,路东各胡同西头高、东头低,路西的胡同东头高、西头低。南锣鼓巷南口高于地安门东大街,进南锣鼓巷需上坡;北口也高于鼓楼东街。分列于南锣鼓巷内的16条胡同,其东侧各胡同东口高于交道口南大街,进各胡同需上坡;西侧各胡同的西口也高于其相接的街道。纵观南锣鼓巷地片,很像一口倒扣的六扳锅,中间高,四周逐渐下慢坡,其相对的各条胡同则像锅边的几对扳手”。 现在这一说法已被印证。2006年8月,南锣鼓巷在进行市政道路改造时,在75号和77号院墙外侧出土了一块“水准点”石碑。该石碑高一米,宽0.2米,顶部为圆形,通体采用汉白玉制成,石碑一面刻有“(实)测北京水平”六字,另一面则刻“(京)都市政公所”字样。所谓“水准点”,是指一个地区海拔高度的基准点,所有地形图,各种建筑物以及各等高程控制点,都以此为基准。而这块石碑的作用是用来标志北京东城的水平面高度。北京的水准点始建于1914和1916年之间,是北京地区首次进行的近代水准测量,起算点为正阳门的将军石,当时全市共埋设了81块水准点石碑。资料显示,南锣鼓巷的水准点的高度为50.071米,在此埋设水准点石碑表明此地是北京城里地势高点之一。而75号和77号院位于南锣鼓巷中段西侧,恰恰说明该巷中间是这一地区的最高点。同时,以地形命名是北京地名的特点之一,南锣鼓巷得名便是因此缘故。2008年,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已将水准点石碑重归原位,使它成为了南锣鼓巷中又一处新的景观。 南锣鼓巷紧邻皇城,是历朝皇族、名流的聚居处,从明代将军到清代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都曾居住此地。该地至今仍保留着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品级最高的四合院建筑群,截至2013年,共有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8家。北京四合院的特点是多数正房坐北朝南,故南锣鼓巷内的各胡同,北侧门户较多,南侧如有门户也大多是前一条胡同中宅院的后门。各胡同中的宅院变化也是非常大的,许多院落屡易其主,或者分割出售。各胡同中南侧“倒座”房屋也出现不少,多为两胡同间的大宅前后院分割,改建为专供出租的小院落。南锣鼓巷临街宅院很少,多为小铺面房,只有南锣鼓巷59号为明末降清大将洪承畴宅后家祠。震钧《天咫偶闻》“洪承畴府第在南锣鼓巷路西”,即指此处。 南锣鼓巷地区几经朝代变迁,却一直与繁华的商业街区相邻。同时,现在的地安门外大街和交道口南大街一直是城市的主干道,日益完善的服务设施和交通条件使该地区的商业价值突出,不少现代文化场所,如中央戏剧学院、逸夫剧场等都坐落于此,还有新兴的酒吧、特色店,更为这片区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积淀与现代时尚在这里交融,显现出一种别样的魅力。因此,2002年,当北京市政府首次公布文化保护区时,南锣鼓巷就被列入《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之中了。 P14-17 序言 段柄仁 记述北京古都文化特点和亮点的“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第一批10部,于2005年7月出版,包括《王府井》《天桥》《前门·大栅栏》《什刹海》《琉璃厂》《会馆》《王府》《庙会》《老字号》《祭坛》,发行后颇受读者青睐。时光匆匆,又过去近10年,目前市场已难觅其踪,需再版供应。现在我们又接续编纂了第二批10部,计有《长安街》《朝阜路》《平安大街》《国子监街》《牛街》《东交民巷》《三山五园》《西单》《雍和宫》《南锣鼓巷》,将来还应有第三批、第四批……,把北京这块宝地上现有的和曾有的人类文明的闪光点、出彩处,尽可能网罗其中,展示世人,同时也在志书的宏大家族中,创立北京特色志书的“风味美食”系列,并使其生生不息,同现已经完成的规划一轮172部志书,正在编纂的规划二轮67部志书,以及规划外志书《北京胡同志》《北京四合院志》等大型特色志书,古镇图志等系列丛书,乡、村、街、社等综合性志书,各行业的专业志书等,构成覆盖北京历史和现状的基础文化宝库,必将光照现世,影响千秋。 风物图志与规模宏大、历史知识丰富全面的北京规划志书相比,应当说在内容上是出其类、拔其萃,使其特点更加突出,亮点更加明亮。如果把规划志书比作无所不包的天空,那么风物图志就是在美不胜收的满天繁星中,撷取其最美最亮者,给予拉近、聚光、展示,使其更加感动人、吸引人。表现形式上,图志在遵循志书的体例和纂写原则的基础上,比规划志书更多地使用图片展示内容,即图片多、占位大,成规成套,有地图、象形图、实物图照,有全局性图照、局部图照、单位图照,有现状图照,也有历史图照。总之,图片美观,形象性强烈,加之图文紧密结合,相互映照,对读者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可以说,图志既是展示北京风物的精选本,又是志书家族的精美书,更具有京味,更方便选用,也更大众化。 第二批10部图志和第一批相较,无论是只写北京风物的选题原则,还是以专家为主的编纂路线,没有不同之处,每部各自独立,相互是单体并列,两批之间是整体接续的关系。较大不同的是,第一批是以北京风物的“点”(诸如《天桥》等)、“片”(诸如《什刹海》等)、“类”(诸如《会馆》《老字号》等)为主要展示对象,而第二批则以“线”为主,辅以“点”和“片”。10部中有7部是展示名街名巷的,这虽然在写作上增添了一些难度,但名街名巷是北京古都风貌不可或缺的特色和闪光之处,把它们纳入图志丛书系列,是图志领域的扩大,也是读者的要求。 志书是代代相续的资料性著述,时移势易,随着时代的演进,北京风物也在不断变化,有的由亮变暗,有的增光添彩,也有消失和新生的。志书编纂者都应如实记载下来,把消失的纳入历史文化的宝库中,用以为子孙后代积累精神财富;把新生的展示出来,以便为后来者接续编纂开创先河。 2014年12月10日 后记 北京,作为拥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余年建都史的世界著名古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之一,便是纵横交错于城市中的街巷胡同。这些街巷的名称、建筑、民俗和市井生活等元素,一起构成了北京独特的胡同文化。南锣鼓巷及其周边胡同,以其历史之悠久、保存之完整、文化元素之丰富,在北京众多街巷胡同中脱颖而出,堪称一座庞大的、开放的、活态的博物馆,从不同侧面展示着北京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 为进一步挖掘南锣鼓巷的历史文化资源,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郗志群教授受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委托,编写了一百余万字的《交道口街道历史文献及论著资料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编纂完成《南锣鼓巷史话》一书。2011年,郗志群教授又带领研究生团队对交道口地区的40余条街巷胡同和90余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踏查,并形成文字资料,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南锣鼓巷标识系统”的完成提供了学术支撑。 2013年,受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委托编写此书,作为《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第二辑之一部。为确保书中内容翔实可靠,同时兼顾知识性与可读性,编者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又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面向专家学者、社区老居民等多方征求意见,吸收新材料,对书稿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完善。 本书的编写采取沿革概述与专题叙述相结合和形式,将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历史溯源、第二章:胡同览胜,由郗志群教授执笔。第三章:名人撷英、第四章:古迹寻踪,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故宫博物院高希执笔,第五章:轶闻旧事、第六章:当代传奇,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农业博物馆赵晓娇执笔。 本书成稿后,原市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志》主编段柄仁先生认真审读,提出来不少修改意见,市地方志办公室谭烈飞和王化宁也为书稿的撰写和质量把关做了大量工作。本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张放编辑及其工作团队在版式设计、插图制作等方面付出了大量辛勤工作。此外,本书引用和参考了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文献、论著及部分图片。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期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南锣鼓巷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并被其中蕴含的精神所打动,从而为塑造地区的文化认同,提升地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发挥应有作用。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缺憾之处,在此真诚希望读者朋友提出批评意见,鞭策我们更好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工作。 著者 2015年6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