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蒋勋艺术美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作品——“蒋勋艺术美学”系列第四本。莫奈——用颜色锁住阳光的诗人!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解读印象派大师,在光影流动的世界里,追寻莫奈无所不在的生命之光。莫奈,光的追随者。他一生在绘画里寻找光,光成为他领悟生命的符咒。他走进光,看到“干草堆”,看到“日出”,看到“睡莲”,看到生,也看到死亡,给世界留下最美印象。莫奈一生在绘画里寻找光,光成为他领悟生命的符咒。在莫奈的画中有一种长久的耐心、观察与等待,不疾不徐,使其渐渐企及一种仁心仁境。他的画几乎去除了一切虚妄的东西,只留下纯然的美。他倾尽一生的努力和所有的才华,都是为了能够准确再现自然迷人的稍纵即逝之美。在自然面前,他永远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内容推荐

蒋勋编著的《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讲述了,莫奈的一张画诞生了一个画派。他在破晓的河口边架起画架,从黑夜的尽头开始等待黎明,等待水面上第一道日出之光,画下了《日出印象》。这幅当年饱受嘲讽的画作,后来不仅成为划时代的伟大巨作,他留下的光,更继续照亮这个世界。

在莫奈的世界里,没有单纯的颜色,他的颜色都是一种光。因为光,所有的色彩都泛着一种瞬息万变的明度。莫奈引领我们开启了另一种视网膜上的感觉,像是要拯救我们观看的方式。我们感受到黎明破晓的晨雾浮游于水面,一朵莲花静静绽放,我们感受到雨后垂柳上的水滴,滴入水池,荡漾起一圈一圈涟漪,我们感受到夕阳的光的倒影,一片沉静的金黄,像是无限委屈,要诉说什么,却终究沉默逝去。

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解读印象派大师莫奈伟大而迷人的艺术生命。莫奈的美学是光的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

目录

作者序

 印象派的命名者──莫奈

第一部 蒋勋现场

 圣拉扎尔火车站

 干草堆

 垂柳

 睡莲

 四季睡莲垂柳

第二部 莫奈

 莫奈童年

 莫奈与漫画

 莫奈与布丹

 莫奈走向巴黎

 圣亚德斯的庭院

 最初的巴黎——马奈的影响

 草地野餐

 卡蜜儿——莫奈的第一个女性

 一八七〇,莫奈在伦敦与荷兰

 莫奈与巴齐耶

 一八七二,《日出印象》

 一八七五,哈佛港与阿让特港

 光的跳跃

 光与卡蜜儿

 一八七七,圣拉扎尔火车站

 卡蜜儿之死

 一八七八,莫奈与世界博览会

 爱丽丝──莫奈的第二个女性

 一八七九,维特伊雪景

 莫奈与吉维尼

 干草堆──系列画作

 鲁昂教堂

 二十世纪——伦敦国会大厦

 威尼斯──一次失败的旅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

 白内障与战争

 垂柳──垂泪之树

 莫奈花园

 最后的睡莲

 后记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试读章节

圣亚德斯的庭院

莫奈绘画上有一个独特的习惯,他在一段时间会专注一个主题,对主题反复观察,时间常常长达数年。

莫奈绘画生涯第一个不断重复写生的主题就是圣亚德斯海滩。

在一八六四年到一八七。年之间,真正的海滩主题在莫奈的作品中逐渐浮现。他关心的其实不只是自然风景,还有风景里的特定人物。

莫奈画过海边的当地居民,以捕鱼维生的渔民,他们可能世世代代住在这里,也并不觉得圣亚德斯海滩的风景美丽,他们到海滩来,就是为了出海捕鱼,或来收网,大多是为了劳动维生,并没有闲适休憩的心情。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写实主义画家可能关心的就是渔民如何劳苦生活,米勒的画里就充满对劳动农民的同情。

但是莫奈生活于法国工业化以后一个新的时代,他在巴黎居住,感觉到工业化都会的繁华、便利,感觉到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速度改变的快乐。

传统农民、渔民是不会有休闲生活的,也没有度假观光的观念。传统的劳动生活里“游手好闲”是一个被批判的负面名词。

然而,时代改变了,工业使人口集中,形成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大都会,巴黎正是工业革命后法国最早形成的“大都会”。

巴黎的工业、商业人口需要休闲,需要度假,需要观光,需要短暂离开都会,到宁静悠闲的乡村、海边度假。 在度假与休闲的心情下看到的风景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试着在莫奈圣亚德斯画的一件名作里解读这种心情。

《圣亚德斯的庭院》大概创作于一八六五年前后,同一个时问,莫奈画了不少以外地观光客在圣亚德斯海边度假为主题的画作。

一般人想到莫奈,联想到的常常是高明度的色彩,风和日丽。他的绘画世界永远晴朗明亮,没有阴郁沉重的黑色,却有阳光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跳跃欢唱。

莫奈画风的第一次展现大概就是这幅《圣亚德斯的庭院》。

一个滨海的庭院,隔着木制的围栏,外面就是大海。海洋上密集着船只,有三角形风帆的船只,远处也有高高烟囱冒着黑烟的机器帆船,工业革命的机械引擎已经运用在现代交通工具上,莫奈的画里反映着他生活的时代。

一直到米勒。写实主义的画家们的画里是没有工业的,没有城市文明,没有现代化的火车轮船。米勒与写实主义的许多画作,像《拾穗者》《晚祷》,创作的年代正是在一八六五年前后,也就是与莫奈画《圣亚德斯的庭院》司时。然而写实画家对一切现代文明视而不见,但是年轻一代的莫奈不同,农村渔村对他而言太陌生了,他熟悉的是火车的轰隆声音,他感觉到兴奋的是蒸汽轮船鸣汽笛的声音,他嗅闻着煤烟喷发的火车头的气味,乘坐火车来到风景优美的海滨小镇,在风和日丽的度假的日子,他悠闲地坐在滨海的庭院里,眺望海景,庭院花圃里盛放着艳红的剑兰和各种色彩明艳的花朵。

应该看得出来,这庭院绝不是一般当地居民的住房,而是一问专门供外地观光客来度假的饭店或别墅。庭院是特别精心设计整理过的,最明显的是高高飘扬在风里的两面旗帜,一面是法国国旗,另一面可能是当地政府或者饭店的标志。一般居民是不会在自己的住房上悬挂旗帜的。

画里最吸引人注意的其实不是海景,而是徜徉在庭院的两对男女。其中一对坐在庭院中央的露天咖啡座上,四张藤制的户外座椅,男子头上戴草编遮阳帽,女子手中拿着小洋伞,背对画面,正在欣赏大海。

另外一对男女在画面后方,倚靠着栏杆聊天,男子右手拿着手杖,女子也撑着洋伞。

从他们的服饰打扮一眼看得出来不会是当地居民,而是远地来度假休闲的都市居民。

只有工业革命之后才有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才有都会的观光度假习惯,才有今天所谓的周休二日。

莫奈正是工业革命以后欧洲最早表现都会度假生活的一代。《圣亚德斯的庭院》里洋溢着生活富足以后才可能有的悠闲,洋溢着悠闲生活里人们陶醉在风和日丽的风景中的愉悦。

许多人喜爱莫奈,或许是向往他画里永远悠闲、愉悦,永远明亮的幸福之感吧。

莫奈还没有成名,还没有创立印象派,然而他的美学风格在圣亚德斯的海边,已经与来自巴黎的都会中产阶级游客一起完成了。

《圣亚德斯的庭院》应该拿来作为莫奈最早表现市民中产阶级度假美学的作品。

初到巴黎的十年,莫奈一直在摸索户外野餐或游憩的市民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衣着讲究,很明显他们是现代都会追求时髦摩登的青年,是工业革命带来物质富裕后成长的一代,他们徜徉在城市广场、户外的公园、风景优美的河畔及夏日的度假海滨。男男女女的身影,摆脱了农业时代的贫穷、简陋和劳动的沉重,他们是现代都会文明的第一代,以自信优雅活泼的姿态登上了艺术史,创造了全新的美学内涵。莫奈常常被认为是一名风景画家,但是他初到巴黎,他感受到的时代气氛其实是在人物身上,是工业商业发达起来以后的都会人物,他们在物质富裕之后追求着人I生的解放,追求着悠闲自由与幸福。P56-61

序言

印象派的命名者一莫奈

要在西方近代美术史上选一个大众最熟悉的画家,可能就是莫奈吧。

因此我也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是莫奈?

有什么原因使莫奈的绘画和大众有了这么密切的关系?

在巴黎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一个人,或约三两个朋友,坐火车到奥维(Auver),在梵高最后长眠的墓地旁静坐,看他在生命最后两个月画的教堂,以及麦田里飞起的乌鸦。

风景的沉静荒凉,像是画家留在空气中的回声,还在回荡呢喃。

我也去过吉维尼(Giverny)莫奈后半生居住与创作的地方,有他亲手经营的莲花池,有他设计的日本式拱桥,有开满缤纷璀璨花朵的花圃,有他大到吓人的厨房,墙上挂着一排一排大小不一的铜锅,比我看过的豪华餐厅的厨具还要齐全。在挤满各国游客的莫奈艺术品复制贩卖中心(他当年创作的画室)看到《莫奈食谱》,图文并茂,记录介绍当年莫奈招待宾客调制的餐肴料理,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梵高是艺术创作世界孤独、痛苦、绝望的典型;莫奈恰好相反,他的世界明亮、温暖,洋溢、流动着幸福愉悦的光彩。

因为这样的原因使我更偏执地愿意陪伴在梵高身旁吗?

也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大众更热烈地拥护莫奈吗?

以上是动笔写《蒋勋破解莫奈之美》以前先写好的一篇短序。如今书写完了,觉得“破解”的功课做完,可以再一次回头去省视莫奈被如此多大众喜爱的原因,再多说一点话。

莫奈是华丽的,他一生追求灿烂华美的光。他的画里很少黯淡的颜色,很少用黑,很少用灰,很少用深重的颜色。

莫奈常常带领我们的视觉走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下,经历微风吹拂,经历阳光在皮肤上的温暖,经历—种空气里的芳香。

在莫奈的世界里,没有单纯的颜色,他的颜色是一种光。

因为光,所有的色彩都浮泛着一种瞬息万变的明度。我们称作“色温”——是色彩的温度。

然而,色彩真的有温度吗?

如果闭上眼睛,用手去触摸,可以依靠触觉感知红的热,蓝的冷,可以感知绿的介于冷色与暖色之间的复杂温度吗?

创立印象派的莫奈相信色彩是有温度的,因为光紧紧依附着颜色,光渗透在颜色里,光成为色彩的肉体,光成为色彩的血液,光成为色彩的呼吸,因此色彩有了温度,色彩也才有了魂魄。 

光是色彩的魂魄。 

一八七二年,在破晓前,莫奈把画架立在河岸边,他等待着黎明,等待第一线日出的光,像一只黄金色的箭。

一刹那间,在河面上拉出一条长长的光。

光这么闪烁,这么不确定,这么短暂,一瞬间就消失幻灭,莫奈凝视着光,画出历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日出印象》。

一八七四年《日出印象》参加法国官方沙龙的竞赛,保守的学院评审看不懂这张画,学院评审长期在昏暗的、闭锁的、狭窄的画室里,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光如此华丽灿烂,如此瞬息万变。

莫奈的《日出印象》落选了。那一年莫奈三十四岁,他从十五岁左右就爱上绘画,从漫画开始,到十六岁认识了画户外海洋天空风景的布丹(E.Boudin),开始走向自然,走向光,走向无边无际辽阔丰富的光的世界。

莫奈会为一次比赛的“落选”失去对光的信仰吗?

当然不会,莫奈跟几个—起落选的朋友举办了“落选展”,陈列出他们的作品,希望巴黎的大众可以来看,可以比较“落选”与“入选”的作品。

“入选”的作品都是对古代的回忆与怀旧,一个假想出来的不真实的世界。然而,“落选”的作品展现了当时巴黎现实的生活。火车通车已经有四十年,工业革命改变了一个城市的面貌,市民阶层乘坐火车到郊外度假,看着一片一片的阳光从车窗外闪烁而过,他们的视觉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亢奋,速度、节奏都在改变,视觉也在改变。

像台北有了最早通兰阳平原的火车,火车穿行过一段一段隧道,感觉到工业节奏的人们就唱起了轻快愉悦的《丢丢铜》那样活泼带着新时代精神的快乐歌谣。

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工业革命时期对光、对速度、对瞬间之美最早的礼赞。

《日出印象》展出,大众看瞳了,知道这是他们时代的颂歌。然而媒体记者看不懂,自大与偏见使他们活在过去狭窄的框框里,无法自由思考。

一名自大的媒体记者大篇幅嘲讽莫奈,故意引用他画的名字中“印象”两个字,批评莫奈只会画“印象”。

恶意的嘲讽竟然变成大众争相讨论的话题,支持莫奈,和莫奈站在同一阵线的艺术家们因此大声宣称:是的,我们就是“印象派”!

莫奈的一张画诞生了一个画派,莫奈的一张画为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画派命名,现存收藏在巴黎玛摩丹美术馆的《日出印象》是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莫奈是印象派的命名者。

因为莫奈的《日出印象》,印象派在一八七四年诞生了。印象派是当时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画派,印象派之前,欧洲的绘画流派大部分局限在欧美的影响范围。印象派很快成为世界性的画派,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台湾,就已经通过日本的引介,接触到印象派,活跃于日据时代的台湾早期画家也多半从印象派入手,追求光,追求户外写生,追求在不同季节、不同晨昏,对同一处风景的长期观察。

莫奈从巴黎搭火车沿着塞纳河的河港城市写生,他在阿让特港(Argenteuil)进行了长达近十年的写生,在船屋画室居住画画,贴近水面,更细微地观察水的反光,记录下光在瞬息间的变幻,这些经验也都印证在台湾地区早期画家坐火车到淡水画画,淡水也是河港市镇,也可以观察日落的水面反光。

印象派不只影响画家创作,甚至也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乘坐火车,到河口海滨度假,与家人朋友三三两两在风和日丽的季节在公园野餐,享受周休假目的悠闲,这些最早在莫奈画里看到的现代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呈现出政治开明、经济富裕的现象,成为世界性的生活现实,成为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共同向往。

因此大众喜爱莫奈,因为那画中的生活正是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向往,贴近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与盼望。

富裕、悠闲、自由、轻松,莫奈的画摆脱了欧洲学院传统的沉重与压力。传统的绘画总是在夸张生命的激情,重复诉说历史或社会悲剧,而莫奈希望把现代人从历史暗郁严肃的魔咒中解脱出来。

风和日丽,云淡风轻,春暖花开,一个自由解放的时代,一个没有恐惧、没有太大忧伤痛苦的时代,一个放下现实焦虑的时代。莫奈带领他的观众走向自然,感觉阳光,感觉风,感觉云的飘浮,感觉水波荡漾,感觉光在教堂上一点一点地移动,感觉爱人身上的光,感觉田野中麦草的光,感觉每一朵绽放的睡莲花瓣上的光;感觉无所不在的光,原来,光就是生命本身,光一旦消逝,就没有了色彩,也没有了生命。

莫奈的美学是光的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

写着莫奈,写到一八七九年九月二日,他站在病床前凝视着临终的妻子卡蜜儿,这个十八岁时就跟他生活在一起的女子。他在一八六五年以后的画里画的都是卡蜜儿,坐着、站着、沉思着或行动着的卡蜜儿,徜徉在阳光里的卡蜜儿,在窗边幽微光线里为孩子缝补衣物的卡蜜儿,直到罹患绝症的卡蜜儿,撑着洋伞,站在亮丽的阳光里,一身素白,衣裙纱巾都被风吹起,像要—刹那在风里光里消逝幻灭而去的卡蜜儿。如今,她的肉体受苦,消瘦萎缩,在—层—层床单包裹下,卡蜜儿脸上的光在改变,红粉的光转变成暗淡紫色,转变成青绿,转变成灰蓝,光越来越弱,莫奈凝视着那光,他拿出画笔,快速记录着,像迫不及待想挽留什么,然而,什么也留不住,卡蜜儿脸上的光完全消失了,完全静止了,不再流动,只有莫奈手中的那张画,悬挂在巴黎奥塞美术馆的墙上,告诉我们莫奈最想留住的光。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的偈语说的也许正是莫奈一生的领悟,梦、幻、泡、影、露、电,都只是瞬间逝去的光吧。

莫奈长寿,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因为白内障视觉受伤的痛苦,在完全看不见色彩的状况里,依稀有光,有一点点模糊朦胧的光,莫奈在八十岁高龄继续创作巨幅《睡莲》,含苞的、绽放的、零枯萎的,都是睡莲,都是华丽的光。

一九二六年莫奈逝世,他留下的光继续照亮这个世界。

数十年看莫奈的画,二○一○年的夏天终于有机缘动笔写下我对他的致敬。

七月与八月,六十天时间,完全闭关,我在花莲,书写莫奈,累了,到七星潭海边看夕阳的光,看砂卡礑溪谷树隙的光,看大山山头飘浮的云的光,看水面上的粼粼波光,看一瞬间飞起的山雀羽毛上的光,看雨后天空的彩虹之光,看盛放的姜花一瓣一瓣打开的温润如玉色的光,一切都在逝去,但一切也都如此美丽。

我和众人一样可以如此深爱莫奈,觉得幸福。

蒋勋

二○一○年九月二十日中秋前夕

结稿于淡水八里乡

后记

后记

为了写《破解莫奈》,我在花莲东华大学美仑校区住了两个月。清晨六点在鸟的叫声里醒来,走到校园看初日下的凤凰花,看掉落一地的面包果,看松鼠吃啃着熟透的木瓜,看太鲁阁大山雄峙天空,云来云去,千变万化。下午工作到六点,到四八高地散步,俯瞰辽阔的七星潭海湾,落日余晖的反光在无限延长的海面闪烁变幻。每一天都像是莫奈的画,每一片光都像是莫奈画里的渴望。觉得莫奈近在身边,觉得莫奈仿佛就在身体里面。

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蒋勋记于八里淡水河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