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下的伦敦》是“一个作家,一座城”系列之一。
作家珀西·H·波恩顿,用一本书的时间挖掘史料,激扬文字,遍观伦敦千年,并铺开一张日益壮大的城市地图。
本书辑录了一系列年代,各自呈现了不同时期伦敦不同的精神风貌: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社会对清教主义的激烈反应、18世纪的理性主义的开端、自由与民主精神的兴起以及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剧变。本书由作家的个人经历组成,他们不仅从各自所处历史背景的角度,也从纯粹个人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变幻。因此,可以说每一章的角度都带有个人色彩,每一章里的伦敦也是转瞬即逝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笔尖下的伦敦/作家与城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珀西·H·波恩顿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笔尖下的伦敦》是“一个作家,一座城”系列之一。 作家珀西·H·波恩顿,用一本书的时间挖掘史料,激扬文字,遍观伦敦千年,并铺开一张日益壮大的城市地图。 本书辑录了一系列年代,各自呈现了不同时期伦敦不同的精神风貌: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社会对清教主义的激烈反应、18世纪的理性主义的开端、自由与民主精神的兴起以及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剧变。本书由作家的个人经历组成,他们不仅从各自所处历史背景的角度,也从纯粹个人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变幻。因此,可以说每一章的角度都带有个人色彩,每一章里的伦敦也是转瞬即逝的。 内容推荐 如果说哪本书能将伦敦城魔幻般还原于我们面前,同时还让我们一睹各个历史时期英国文学大家的风采,那就非《笔尖下的伦敦》莫属了。芝加哥大学教授珀西·H·波恩顿(1875–1946)深入挖掘了英语文化为人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文学财富,不仅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而且带领人们遍观千年,从中世纪乔叟勾绘的城墙之下穿越到维多利亚的大都会之中。在他笔下,英国的文坛巨匠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和狄更斯等人,一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随时会从书中走出,亲切地伴着我们一起,穿梭于千年伦敦城的大街小巷之中。正如约翰逊所言: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他就也厌倦了生命;因为伦敦有着生命中所包含的一切。 目录 缘起·代序 作者小传 前言 乔叟的伦敦 莎士比亚的伦敦 弥尔顿的伦敦 德莱顿的伦敦 艾迪生的伦敦 约翰逊的伦敦 兰姆和拜伦的伦敦 狄更斯的伦敦 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 当代伦敦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乔叟的伦敦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其历史与其孕育的文学自然密不可分。然而,由于创作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的历史背景不断变化,很多文学作品中对伦敦的描述和影射,仅怀兴味的一般读者可能看不出来。 本书由循年代次序的几个章节组成,包括如乔叟的14世纪,莎士比亚连接的16世纪和17世纪,弥尔顿和德莱顿笔下的英联邦时代和王政复辟时代,艾迪生和哥尔德史密斯见证的18世纪的两个时期,兰姆、狄更斯和乔治·艾略特眼中的19世纪,以及20世纪的现当代伦敦。 本书辑录了一系列年代,各自呈现了不同时期伦敦不同的精神风貌: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社会对清教主义的激烈反应、18世纪的理性主义的开端、自由与民主精神的兴起以及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剧变。本书由作家的个人经历组成,他们不仅从各自所处历史背景的角度,也从纯粹个人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变幻。因此,可以说每一章的角度都带有个人色彩,每一章里的伦敦也是转瞬即逝的。 然而,这样的辑录并非一次漫无目的的旅程,各个章节都带领读者来到一系列具体的地点和建筑,犹如亲临历史片段。此外,虽然书中反复描述的都是同一片土地,但表现出了伦敦变成大都市的过程。乔叟时代的伦敦是城墙围绕的城镇,到了莎士比亚时代这个城镇依然,只是面积更大,也多了外围的剧院和通往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主干道。而艾迪生时期的咖啡馆、兰姆时期的大规模商业设施以及狄更斯时代的法院和议会大厦也依然有迹可循,它们都成了这个持续成长的都市的’一部分。伦敦经由这样的演变,比最初的那个小镇大了不止百倍,最终才成为今日广大而复杂的都市。我们接下来就从当初的小镇说起。 其地理位置可谓糟糕透顶: “想象一艘三列划桨船来到这世界的尽头——海水一片铅灰色,天空呈黑烟色,这里的船只笨重不堪,装着货物,带着订单或其他物品,溯河而上。到处可见的是沙丘、沼泽、森林和野蛮人,几乎没有可吃的食物,能喝的只有泰晤士河水。这里没有法勒纳斯酒,也根本上不了岸。一个个军营散落在野地里,就像针掉在草丛里一样微不足道。这里充满寒冷、雾霾、风暴、疾病、流放和死亡——在空气中、水里以及丛林间若隐若现的死亡。这里死个人就和死只苍蝇一般……或者想象一位穿着托加袍的年轻人——也许赌博输得太多——搭车而来,也可能是一位税务官,或者一位商人,来到这里碰运气。他踏入一片沼泽,在丛林里艰难前行,最终驻足某处感受这里的野性,环绕四周的绝对的野性——那森林中、莽丛中、野蛮人心中骚动着的野性所主宰的神秘生活。” 乔叟时代的伦敦已经是一座成熟的、历史悠久的城市。在乔叟出生之前的一千多年里,在伦敦城现在的所在地,曾经有过很多个旧“伦敦”:早期的不列颠群落,罗马时代的伦敦,一片残砖碎瓦中的伦敦,频繁被丹麦人侵占的撒克逊伦敦,还有被诺曼底化的伦敦。从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后,虽然伦敦作为英格兰首都的地位一直没有变,但是从城市本身来说,我们可以说以1135年和1666年的大火为分界点,一共出现过三个伦敦。两场大火不仅烧掉了旧城的中心,也烧掉了我们所知道的现代“城市”的中心。大火之后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虽然保留了很多主要大道,但是整个城镇的面貌却彻底发生了改变。乔叟生活在1340年到1400年间,那时候的伦敦正经历着上述第二个阶段,也就是12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 当时的伦敦不大也不壮观,要找到当时伦敦的味道,与其在今日泰晤士河畔的大都会度周末,不如去坎特伯雷和牛津这样的地方。当时伦敦的人口不足4万。城市一边沿泰晤士河北岸延伸大约有一英里,另一边向乡村方向延伸约半英里,即使在这个范围之内城市的建设也不是完整的。整个城镇被城墙围绕,从前曾是又深又宽的壕沟。城墙南端当然就毗邻河畔,东端则矗立着伦敦塔,这座充满皇家威严的城堡至今保存着建设之初的主要特色。从伦敦塔城墙往西北方向围绕,中间有一系列伦敦的入口,分别是阿尔德门(Aldgate)、大主教门(Bishopgate)、沼泽门(Moorgate)、克里普门(Cripplegate),以及埃尔德斯门(Aldersgate)。在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城外旧的牲畜市场所在地,离泰晤士河约半英里,离伦敦塔更远),城墙修到了纽盖特监狱(Newgate)和路德门(Ludgate)后往南拐,经过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到著名的多明我会剐黑衣修士(Blackfriars)修道院,最后再绕回到河边。 P13-17 序言 英语文学的包罗万象,我比任何人都能体会。写作本书旨在为读者介绍与解读英语文学这座大厦中的只砖片瓦。本书预设的主要读者群不是学者,而是学生与普通读者,因为后者在了解了文学原本的创作背景之后,能更好地欣赏作品。本书所有内容在其他关于伦敦及文学的书籍中都很容易找到出处。但是,笔者发现,所有有关伦敦的研究书籍中,没有任何一本的写作主旨有如此书,即描写不同文学时期的伦敦印象,详述使历代作家都兴趣盎然的地点,并精选出大量有价值的新旧雕刻画和照片以飨读者。如果读者有兴趣做进一步研究,可借助于脚注、每章末所附的阅读目录、文中所引小说的附录以及索引——本书所有文字和数据都能从以上几项中找到出处和根据。而借助以上工具另辟蹊径的读者肯定会发现主路之外别有洞天。这样,也许某天,被歧路风光迷住的读者,会写出鸿篇巨著;而本书所建议的研究方法,也可谓起到了“抛砖引玉”之功效。 珀西·H.波恩顿 芝加哥 1913年2月 后记 这是一篇小文章,关于一部沉重的文学史,怎样在几位女孩子的纤纤玉手中变得鲜活灵动。 作家珀西·H.波恩顿,用一本书的时间挖掘史料,激扬文字,遍观伦敦千年,并铺开一张日益壮大的城市地图。第一次翻开《笔尖下的伦敦》1913年版纸页泛黄的扫描本时,看见的是一位野心勃勃作家的面孔。阅读是与他对视的过程,编书一念闪过时,虽有片刻惧意,却分明已被其幻魅之眼牢牢攫获。我在想,怎样的一种气质能够得上此书,才能无过于互补、精妙的笔法,与交融、丰腴的思想?而数名译者的合作,也许恰恰能联合史学与文学两路之人。那便索性野心到底,遂毅然将这本书做下去。 王京琼,之前是《中国日报》的记者,文字精准从容,担起了开篇乔叟与莎士比亚两章的大任。开篇年代最远,词汇也最琐碎,而她就是有办法,从那些晦涩古名交织之段落中,呈现给我们一个活色生香的古伦敦街市。“歧路风光”、“日落余晖”这样的优美词语她信手拈来,而长篇累牍介绍伦敦旧酒馆的段落也译得不差毫厘。 值得一提的是,京琼对文中的莎士比亚之笔也自己操刀:没有用朱生豪,也没有用梁实秋。交付出版前,精评人曾经指出该改,而我仍坚持保留了她的版本:“人是如此了不起的东西!理性高贵,能力无穷!仪表和举动多么端庄、多么美妙!行动犹如天使,智慧堪比神祗!人真是世间至美,万物之灵!”她如此求真地去体会原作每一句,从戏院极尽华美的布置,到宗教界的反戏剧运动,再到形形色色的观戏人与诗文,将整个莎士比亚的年代在手下描绘得气象万千。 京琼曾称,翻译这本书,也算是回报英国文学对她多年的滋养,这个理由如此动人。 戴婧,弥尔顿、德莱顿与艾迪生三章的译者,于我是个更饱满的形象。她研习英国文学多年,整个通史熟稔于心,因饱读诗书而带着一股率真的戾气。与她商量前文插图“环球剧院”是否加英语原文时她答,怎会有人不知道环球剧院?她翻译,却又时时回顾,当她觉得作者描写弥尔顿之搬迁一段欠妥,“语焉不详”时,她甚至另开辟一篇文章,将弥尔顿之搬迁一段重写。惊奇的是,你真会觉得她的写法更合理。她是一名潜心做事的译者,却同时是一名剑走偏锋的批判家。 戴婧的文字中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从弥尔顿笔下的力士雄鹰,到笛福勾画的大疫年与依夫林记录的大火,再到咖啡馆人们手中的《旁观者》报,这一部分起伏跌宕,诗歌颇多,时刻让我陶醉。正如她笔下的一句诗歌译文: 只因才智就像酒精,会灌醉大脑尉柔弱的女性而言,它度数太高。 杨楠,英语文学科班出身,队伍中“最可爱”的人。她挑选了自己最喜爱的一章维多利亚,加上约翰逊、兰姆与拜伦,她手下描绘的日寸代,是伦敦迅速扩张、蒸蒸日上的时代,正符合她字里行间散发着的热情,阅读她的段落,全身心都是欢愉的。“想要登上花名册,下列样样都要有:名气、财富、时尚、情人和朋友。”伦敦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放浪形骸之地,好戏连台。兰姆社交广泛,对伦敦抱着“喜极而泣”之感;拜伦挥金如土,在女人粉臂中耗尽精力;华兹华斯在隐居中,竟被波澜不惊的生活和空空如也的街道感动。杨楠将这些情感传达出来,让读者见到英国文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楠该是最勤勉也是最高效的译者,我这里因着时差,会在国内午夜发信,而几次,她在深夜两点半左右发还给我。我不接受的改动,只要她认为仍有错,会用巨大的批注泡再次倔强标明。如无她的帮助,编书过程不会如此顺利与安心。 刘梦星笔下的狄更斯与当代伦敦,是我偏爱的部分。她工作繁忙,少能找到交流的时间,而她的文风大气瑰丽,说是天资也好,说是北大人的气质也好,总之,她该是为本书收尾最恰当之人。“沿泰晤士河顺流而下,就像是一页一页翻开英格兰这本史书。”“你踏上了本次旅程的第三段,伦敦交响曲雄壮的最后乐章。你已经见到伦敦的整个旧秩序被湮没。而在这段路上,伦敦大桥带着各种工厂向你压倒性地袭来,起重机挥舞着沉重的手臂,海鸥在你头上盘旋着,大型的轮船停在灯光下……”在她的引导下,大幕徐徐落下,读过如此具有画面感文字的人,合上书页该会默默出神。 我和她们共同拥有了一个计划,一本书,一个夏天,我没有见过这些女孩子,但是,在回想起那一段日子时,我好像总能看见,与她们在同一张书桌前,挑灯夜读,切磋琢磨的样子。几年前我曾站在泰晤士河边,被眼前铺开的无穷的可能性所震撼,并想到,人之最高意义,该是丰富。那时作一本书曾是我的愿望,而《笔尖下的伦敦》后,今日又着手新的译本,我面前,与四位女孩子面前无穷的可能性,则将给我们的人生一次无比丰富的航行。 木心先生说过,你爱文学,将来文学会爱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