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梓奕荣轩编著的《老北京那些小吃(话说北京)》内容包括:
与天津“狗不理”齐名的“驴打滚”,为什么会发源于河北承德?
始于清末光绪年间的“褡裢火烧”,怎样做才算正宗?
“人汤顷刻便微温”——“京城第一吃”的爆肚有何讲究?
源自河北平泉的“八沟羊杂汤”,为什么引得康熙诗兴大发?
民间清真小吃“豌豆黄”,怎么就成了慈禧的最爱?
原为祭品的满族饽饽——萨其马,是如何成为大众食品的?
蜜三刀跟北宋词人苏轼有着怎样解不开的因缘?
只有地道的北京人才能尝出美味的豆汁,是如何成为北京人集体的记忆?
白水羊头赋予多少人不变的记忆,它是如何传承至今的?
吃遍天下面,唯有北京炸酱面令人拍案,它是如何享誉全国的?
《老北京那些小吃(话说北京)》由梓奕荣轩编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小吃,更不用说作为帝都的北京小吃了。不过北京小吃还有其他的名儿,俗称“碰头食”或“菜茶”。
正因为品种多,风味独特,流传下来的北京小吃,大约有二三百种之多。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而这些小吃,不少甚至都成为上百年的“京师老字号”,为大家伙儿称道。
当然,最令人称道的,乃是“老北京十三绝”。那么“十三绝”都有哪些食品呢?
“驴打滚”——与天津“狗不理”齐名
只要是北京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驴打滚”,也没人不熟悉“驴打滚”是啥味道。
如果没吃过这玩意儿,头回儿听这名字的顾客,肯定会感觉很怪。说实话,这个名字稍微有点玄,驴打滚的本来面目,不过是一种糕点而已,它的本名叫“豆面糕”,是北京小吃里最古老的一个品种了。不过,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还是喜欢把这个北京货叫“马打滚”呢。然而,话说回来,这些不同叫法,所指的都是一码事儿。
再说说它大体是个什么玩意儿吧!
这个小吃源于满族,因为清朝的八旗子弟有个饮食习惯,爱吃黏食,因而就发明了这种黏黏的糕点。“驴打滚”最早缘起于河北省承德一带,后来传到京城,没多久就盛行于北京,从而成为北京地道的风味小吃之一。
为啥承德会成为“驴打滚”的发源地?
原来,承德地区自古以来就盛产一种特殊的黍米。据《热河志·物产》记载:“黍,土人称为黄米。”这种黍米,跟一般的大米、小米不同,很黏,承德当地人叫它为“黄米”,常常用来焖干饭,或者碾成粉用来做黏豆包、年糕以及“驴打滚”。
黏食不容易消化,吃一顿就很耐饿。从前的满族人过着狩猎生活,常常早出晚归,时间相差长,吃黏食能耐一天。因而,平时吃黏食,也就成了满族人的生活传统。
然而,这种少数民族吃法——“驴打滚”,大约在200多年前,就从黏食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化小吃,遍布京城各个角落,不仅满族人,众多的京城汉人也喜欢上了这种小吃。
至于“驴打滚”这个称呼,也许不过取的是一种比喻。因为蒸好后还要放在黄豆面里滚一滚,就像郊野真驴在黄土里打滚,由此得名。不过,这也是一种猜测。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这么一首通俗的竹枝词,就是关于驴打滚的:
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
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
另外,还有这样的记载:“黄豆黏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可见,“驴打滚”的称呼早就有了,而且连作者都惊讶,这个名儿实在太奇怪了。
如果有人要问,到底为什么把这种小吃叫做“驴打滚”?你算是问对了,这跟清朝时候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有瓜葛。
相传,乾隆帝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乱后,没想到这个风流皇帝顺手牵羊,把新疆维吾尔族酋长的老婆抢到自己宫中,硬要做他的妃子。
而这个妃子,你没想到吧,也就是历史上芳名传万里的“香妃”。
香妃被乾隆帝光明正大地抢到京城后,虽然住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里,但她愁容满面,日夜茶饭不思,更不给乾隆好脸色。面对这样自我作践的美人儿,乾隆帝急坏了,立马传旨给御膳房,下达一道命令:谁能做出香妃爱吃的东西,不但可以官升一级,还能赏银万两。
不消说,那些皇宫里的御厨们个个摩拳擦掌,纷纷使出了看家本领,山珍海味,各地的风味名吃,做了成千上万道,但香妃压根连看也不看。
也许她怀念自己家乡的饭了。乾隆这么猜,便又下旨叫白帽营的厨师特意做些香妃的家乡食品送进宫来。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自打香妃被抢进宫后,她的丈夫艾买提放心不下,也万里迢迢从西域新疆一路追到北京,恰恰就在白帽营里藏身,千方百计打听香妃的下落。
得知乾隆帝下令让白帽营的人做一样最好吃的东西送进宫给香妃,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艾买提自然知道香妃喜欢吃什么,便打算做一盘家传的秘制点心江米团子送到宫里。只要香妃见到自己亲手做的江米团子就会明白自己已经暗中来京了。果然,等到江米团子送到宫里,太监一问食物何名,送食物的艾买提就随口说是“驴打滚”。
当宫女把这盘“驴打滚”端到香妃跟前,香妃一见,再一闻,那种熟悉的味道,她一下子就猜到是丈夫来了,香妃立马就来了精神,夹起一个,赶紧咬了一口。
皇帝听到香妃开始吃东西了,当下既激动又高兴,终于算是了一桩心事。从此,乾隆帝就下令让白帽营的艾买提,每天按时做这个叫做“驴打滚”的东西送进宫来。这不,香妃的丈夫艾买提也就天天送“驴打滚”进宫,夫妻俩得以暗中相会。而这种“驴打滚”的食品也就在紫禁城里出了名,到后来,这东西不小心又流传到了紫禁城外的民间巷子里。渐渐的,这“驴打滚”就成了北京的名小吃了。
不过,至于“驴打滚”的来历,还有另外一个说法。
说的是,有回慈禧太后因为吃腻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新鲜别致的。于是乎,御膳大厨们个个绞尽脑汁出新招,便尝试着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看能不能整出一道点心。
P1-3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更何况首都北京的小吃了。不过北京小吃还有其他的名儿,俗称“碰头食”或“菜茶”。
北京小吃形形色色,花样繁多,口味众多。与其他地方小吃相比,它的特色,在于融合了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等多民族的风味小吃。这些所谓的“碰头食”中,除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小吃外,还少不了明、清宫廷小吃流传到民间之后形成的特色小吃。
正因为品种多、风味独特,流传下来的北京小吃,大约有两三百种之多。其中包括佐餐下酒小菜,比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等;宴席上所用面点,比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包子、五福寿桃、麻蓉包等;还有作为零食或早点、夜宵的多种小食品,比如艾窝窝、驴打滚等。
其中,最具京味特色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而这些小吃,不少甚至都形成了一系列流行了上百年的“京师老字号”,为大家伙儿所称道。诸如仿膳饭庄经营的豌豆黄、小窝窝、芸豆卷,南来顺制作的糖卷果、糖耳朵,丰泽园饭庄制作的银丝卷,东来顺经营的奶油炸糕,合义斋制作的大灌肠,都一处的烧卖,瑞宾楼的褡裢火烧,北京饭庄的麻蓉包,大顺斋的糖火烧等。至于其他各类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饮食摊上,都有它们的影子。
正因为北京小吃的魅力,惹得一些文人墨客也不禁付诸诗文,留下了不少关于小吃的作品。比如清代有位杨静亭的文人,就写过一本《都门竹枝词》,词句通俗,其中专门描写了各种北京小吃,如:
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同六和局。
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
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
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
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
烧卖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
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
当然,有名的京味小吃,最为人称道的,当数“老北京十三绝”。
那么,十三绝都有哪些?且看下面一一道来:
豆面糕。尤以俗名“驴打滚”而为世人所知,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每当制作完成后,需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犹如郊野之驴在黄土地上打滚,扬起灰尘一样,因而被北京人形象称为“驴打滚”。
艾窝窝。历史相当悠久,北京传统的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都会上这个品种,一直能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原属春秋品种,不过如今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一个名品,受到中外食客的青睐,尤其深得女性“吃货们”的喜爱。
姜丝排叉。中华名小吃之一。京味特色在于要过蜜,过蜜的姜丝排叉呈浅黄色,口味酥、甜、香。从名字上就可知道,原料里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奶油炸糕。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比起普通的炸糕,在于它需要跟奶油搭配来制作,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馓子麻花。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制作比较麻烦。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豆馅烧饼。民间绰号“蛤蟆吐蜜”。北京小吃中的一个品种,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因而老百姓管它叫“蛤蟆吐蜜”。
蜜麻花。大名鼎鼎的绰号为“糖耳朵”,是北京小吃中常见的名品,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因此称为“糖耳朵”。它也是具有回族特色的清真食品,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前人有诗曰:“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
萨其玛。一听这就是个音译词,汉语为“金丝糕”。萨其玛可谓是满族的名糕点,民间传说是一位满族的将军留传下来的,香甜可口。
油茶。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油茶制作简单,味道甜美,通常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的喜爱。
焦圈。又一京味名小吃,老北京的古老食品。北京人吃烧饼,爱夹焦圈,喝豆汁儿也必吃焦圈。那个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
糖火烧。北京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黏,适合老年人食用。
豌豆黄。北京春夏时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因而至今通常分为宫廷口味和民间口味,即细豌豆黄和粗豌豆黄。传统的做法,通常还要嵌以大枣肉,风味独特。
除了大名鼎鼎的“十三绝”之外,北京传统的小吃还有好多,简直不计其数,完全可以吸引各种口味的人群。
因而,对于外地人而言,到了北京,除了逛长城,听京剧外,若没吃过一两种京味小吃,就不算到过北京啦。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