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志高敢担当
在父母的影响下,滕代远从小养成了诚实勇敢、勤劳俭朴的好习惯。
有一次,滕代远同村里的小伙伴在屋后的山上放牛。他将牛赶到一处长满青草的山坡上,自己就和小伙伴们进山砍柴去了。等砍了一担柴回来找牛时,发现自己放的牛跑到别人的田里吃稻子,急忙跑过去将牛拉了出来。在赶牛回家的时候,小伙伴们担心滕代远的家里人怪他,就对他说:“反正没有人看见,这件事我们不讲,谁也不会知道的。”
滕代远却不同意隐瞒牛吃别人田里庄稼这件事。他说:“做人要正直,男子汉要敢于担当。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讲假话。”后来滕代远回家将这件事告诉了父母,还特意跑去向别人承认了失误,并且做了赔偿。父亲知道了此事后,笑着对他说:“兆儿(滕代远乳名),你做得对。做人就是要讲诚实。”
滕代远读书的小学,校舍十分简陋,仅有一间木板房作教室,不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在这个教室里上课。可是滕代远却非常喜欢这所学校。小学毕业时,他和同学滕代顺、滕代胜商量着要栽下一棵树来作纪念。滕代顺首先说出他的主张:喜欢,代表咱们的成就。”滕代胜却说:“咱们栽杨柳树吧,种在教室旁即美观又好看。”而滕代远想了想,说:“我喜欢松树,松树不怕风、不怕雨,四季常青,我们应该像松树那样成长,刚正不阿、勇往直前。”那两个同学觉得滕代远说得有道理,于是三个人花了一天时间到深山老林里一起挖了一棵刺松苗,端端正正地把松树栽在学校的操场边。后来他们三人先后参加了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滕代顺、滕代胜先后光荣牺牲。只有滕代远走上了1949年10月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成为苗乡走出来的职业革命家。
如今,滕代远在小学操场栽下的那棵松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时光变迁,七八十年过去了,村里人为怀念滕代远,一直把这棵松树和原有的这间教室,保存到现在。又在旁边的高坡上,建起了一幢两层楼的新校舍,1986年,这所小学被命名为“代远小学”。
1919年,滕代远考入麻阳第一高等小学。这所新式的学校设在县城的旧址,即今天的锦和镇。从山村简陋的初级小学,来到县城的高等小学,他感到非常新鲜。新环境、新知识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寄宿在学校,为了心中的理想,发愤读书。每到周末,他都要徒步回家,到家时往往已是深更半夜。父亲心疼地问他:“这么远的路,天又黑,你一个人走路不害怕吗?”他回答说:“我身上一无钱,二无粮,有什么可怕的?”家里人都夸奖说他小小年纪,胆量够大。连村里的老人也夸奖他聪明好学,将来一定有所作为。吃,他的账单上只有买书的钱。在高小读书三年,他只用了一只毛笔,回家时还把这支毛笔给妹妹继续使用。 滕代远生来个子矮小,但身体非常结实,爱好体育运动,喜欢练武,爬树登高,动作轻捷。他经常带领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练习跳高跳远,打球赛跑,还到河里游泳。他所在的十三班和十四班的同学经常戏耍打闹,在滕代远的指挥下,十三班的同学常常能够取得胜利。
1921年,滕代远高小毕业后,又去麻阳北面的保靖县国语讲习所学习了半年。一次他和同学滕代顺一起去保靖上学,路经凤凰县一个名叫德胜云的小村庄,遭到土匪抢劫,他们带的钱全部被劫走。德胜云离麻阳四十多公里,离保靖一百多公里。这时两人身无分文,进退两难。滕代顺不愿意回家,他说家里面没钱,回去也没有用。滕代远想,家里面虽然还有点钱,但是大伯父是不肯再给了,所以他也不想回家。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滕代远突然想起凤凰县有一个新编三十四师师长陈玉鍪,人称湘西王,颇讲绿林义气,经常接济遇难的人,何不前去试试。
开始滕代顺有些担心,怕陈玉鍪看不起他们,把他俩赶出来。滕代远对他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去试试就知道他的人品是真是假了。”
……
追思
无限的追思,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记忆的原野上纵横驰骋。怀着一种激动而崇敬的心情,缅怀父亲生前对我们的教诲,回忆他的往事,又感觉父亲没有离开我们。他仍在办公桌前翻阅文件,在会客室里和人谈话,在饭桌上同我们共进早餐。还可以听到他浓重的乡音和朗朗的笑声,还可以看到他为了加重语气打着手势的样子……
父亲是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领袖,在国民党叛变革命后,他激流勇进,组织农民武装,枪对枪、刀对刀地反抗敌人的血腥屠杀。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后,父亲当选为新一届中共湖南省委常委,他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者与领导者之一。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父亲大义凛然、刚正不阿的共产党人气魄即为党内同志所称颂,更让对手望而生畏。从战争年代到共和国建立,父亲始终保持了那么一种不屈不挠、与共和国、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的大气。他是一位带兵打仗,驰骋纵横的我军领导人,正如朱德总司令给他的评价,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工作,滕代远都是从来不下马的“将军”。
父亲一生忠于革命,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淡泊名利。虽然离开我们近40年了,但他那种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胸怀坦荡、忘我无私的高尚品德,艰苦奋斗、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却永远永远留给了我们,成为我们效仿的榜样。
作为一个父亲,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遗产。但是滕代远留给儿子的却是一笔弥足珍贵、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一个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义无反顾的终生追求,一位红军战士宁折不弯、顶天立地的革命气节,一份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的赤胆忠心。
身为年少不懂事的儿子,我们常常会好奇地向爸爸询问:“您在学校读书,成绩本来优秀,为什么被学校开除?又为什么书未读完就去搞湖南农民运动?”滕代远是农民的儿子,他深深目睹了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亿万农民被封建势力压榨得喘不过气那一幕幕悲惨画面。父亲说:“凡是做人都要有一种骨气,我们参加革命,就是要下定决心砸烂那个旧世界,推翻一切不平等、不民主的社会制度。让‘耕者有其田’,让中国的老百姓当家做主,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和骨气,也称作革命者的气节。”“至于说学校为什么要开除我,那是因为学校当局为国民党右派分子把持,我们组织群众反对国民党右派破坏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当然会被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偌大一个中国,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也许这正是父亲投身革命的初衷,中国农民、中国人民的解放是那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崇高追求。为理想的追求,他们任劳任怨,宁折不弯,这就是那一代共产党人的本色与气节。 父亲在湖南二师读书期间,一边做学生的工作,一边做工人和常德近郊农民的发动工作。不久,受湖南省委的指派,去省会长沙市以及平江、浏阳、醴陵等地组织和发动湖南农民运动,最终成为湖南农民协会委员长,从此就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发展道路。父亲正是以一个知识青年身份投身工农解放运动的,他深深懂得:知识青年如果不和工农兵相结合,必将一事无成。他经常对孩子们讲:“年青人没有抱负,只知道享受,是最没有出息的表现。你们父母都是当兵打仗打出来的,轮到你们这一代了,是当继往开来的革命接班人,还是做贪生怕死的纨绔子弟?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你们自己要认真地想一想。我向来认为,做人、做事都要有一个骨气,那就是吃苦受累为人民服务,一辈子艰苦奋斗保卫、建设好我们的祖国。”缘此动机,1962年,在台湾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时,父亲就让正在北京二十五中学读高中二年级的二儿子滕久光应征入伍,把他送到了海防前线。1965年,又让三儿子滕久明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对于四儿子滕飞,无论是读初中,还是考入高中,虽然各门学习成绩不错,但是父亲从来不允许儿子“死读书、读死书”。他告诉儿子,雾积极参加学校里组织的政治学习和走到社会上开展学雷锋活动。父亲不禁回忆起几十年前在湖南省立二师当学生的经历,能告诉滕飞:“当年我们正是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在发……代远夫妇经常去信,勉励久昕在草原上扎根,好好经受锻炼。1970年,久昕光荣参军,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
父亲不仅对孩子们要求严格,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他的衣着很简朴,除了为出国访问而置办的几套衣服外,上班穿铁路服,平时在家穿布衣服。衬衣旧了,不愿买新的,睡衣破了,就让母亲补一下再穿。平时的伙食很简单,炒胡萝卜丝和辣子豆腐是他的最爱,他喜欢吃粗粮,每天一个小窝头。父亲不抽烟,很少喝酒,也要求我们不吸烟,家里几个男孩,至今没有一个吸烟。我们家解放后住在东城区的一个院子里,房屋破旧了,有关部门多次提出维修,他始终不同意,一直住到父亲病逝。
病重住院的父亲在弥留之际,与前来看望他的一位老同志兴奋地谈了两个多小时,茶几上的白纸写满了铅笔字,有人名还有地名,久昕在一旁听着也入了神。晚上,母亲来医院看望父亲。他的情绪仍然很激动,可惜的是,我们却无法听懂他的意思。后来他拿起铅笔,在纸上反复写着什么,究竟是什么字,我们也看不懂。母亲安慰他不要着急,慢慢写。突然“啪”的一声,铅笔尖折断了,久昕急忙换另一支铅笔,重新翻过一张纸,请他把字写大一些。父亲好像听懂了我们的意思,不再着急了。铅笔下显出的字让我们看清楚了一些,啊!原来是“服务”两个字。
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珍藏着父亲留下的遗嘱。
纸虽然很轻,但上面的“服务”二字却重如千钧。父亲是在嘱咐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撰写此书,我们的初衷和父亲一样,就是要让下一代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祖父辈是干什么的,自己血脉里流淌着坚定顽强的革命者的鲜血,我们这些下一代要继承父母辈的革命遗志,血脉相承,代代相传!
永远服务于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滕飞的《我的父亲滕代远(一生征战未下马)》介绍了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淡泊名利……滕代远留给后辈的是一笔弥足珍贵、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义无反顾的终身追求,也是一位红军战士宁折不弯、顶天立地的革命气节,更是一个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的满腔热情。
《我的父亲滕代远(一生征战未下马)》作者滕飞根据第一手资料,翔实记述了老一辈革命家滕代远丰富、光辉、战斗的一生。本稿忠于历史,展示了滕代远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曲折奋斗的英雄业绩以及在建国之后在经济建设事业中的卓越贡献。本书对了解、研究滕代远的生平有重要的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