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本色鲁迅/鲁迅研究新前沿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漱渝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感到,除开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鲁迅而外,鲁迅身上的颜色还曾被涂成了红色和灰色。请注意,我在这里使用的“红色”二字,并不是象征鲁迅身上固有的革命性,而是专指对鲁迅的神化和拔高。这种情况在文革期间和文革之前屡见不鲜,其表现就是把鲁迅的一言一行都摆在绝对正确的位置,让鲁迅为某种狭隘的功利目的或现行政策服务。比如:学习鲁迅,只生一个孩子;学习鲁迅,搞好植树造林;学习鲁迅,评《水浒》,批孔子,批判党内走资派……鲁迅有一篇杂文,叫《骂杀与捧杀》,收入《花边文学》,谈到印度诗人泰戈尔一度被神化,被说得好像活神仙一样,“于是我们的地上的青年们失望,离开了,神仙和凡人,怎能不离开呢?”

为了加深大家对一度神化和拔高鲁迅的印象,我从2010年新推出的《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中略举几个例子。这本书的作者是鲁迅夫人许广平,重印本书的主编是鲁迅之子周海婴。主编在序言中说,出版这部手稿本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地还原作者的原始思路和史实”,因为《鲁迅回忆录》这本书经过“集体讨论”和“上级拍板”,有些内容已有悖作者原意。那么,这部符合许广平原意的手稿本对鲁迅是如何描写的呢?

一、书中开宗明义第一章就写道:“鲁迅是一个战士,指挥者是党,是党的领导。他只担任一方面——思想上的方面,如同党的宣传部的一员。”如果这种说法属实,鲁迅就成了一位党务工作者,中宣部的一个公务员了,哪里还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创新精神呢?好在修订时,这句话被删掉了。

二、书中第三章是《鲁迅的讲演与讲课》。许广平赞扬鲁迅讲话技巧高超。她对鲁迅说:“如果利用这说话作宣传工作,对党的工作的贡献,一定也不下于你的文章呢。”许广平在书中写道,鲁迅默许她的这番话。我认为这太不可思议了。如果鲁迅真的默许这番话,那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就不复存在了。鲁迅至多也只能成为一个党政部门的官方发言人。好在公开出版时,这句话也被删掉了。

三、在《党的一名小兵》这一章,许广平谈到鲁迅跟红军将领陈赓的著名会见。许广平说,当时陈赓“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路线简图来说明事实,他报道了不屈的英雄们经历过千山万水,克服过无数困难的神奇事迹,令鲁迅听之不厌,还想有机会再继续一次。”我断言上述回忆同样背离史实,因为鲁迅与陈赓的会见是1932年夏秋,有人说是1933年春。红军长征则开始于1934年8月,结束于1935年10月。鲁迅跟陈赓会fiLM,长征尚未开始,那么陈赓将军怎么可能用穿越的手法生动描绘红军将士经历千山万水的“神奇事迹”呢?

四、在《瞿秋白与鲁迅》一章的结尾,许广平在谈到鲁迅尊重党的决定,并借“鲁迅遵照会议决定绝对相信党,肯定党必然在不远的将来,即鲁迅逝世后十三周年获得胜利。”鲁迅尊重党,并非绝对服从党的任何领导人的一切意见。鲁迅抵制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李立三的建议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鲁迅更不是科学算命大师,他怎么能预见他死后刚巧十三年中国革命就会获得胜利?

我觉得,以上表述都是往鲁迅身上涂饰红色,而不是鲁迅的本色。我这样讲,并非苛责于我敬重的许广平先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应该归结于她当时的写作环境。作为鲁迅夫人,许广平先生不可避免会承受不少为一般人所难以体会的压力。她唯恐跟不上那个政治风云急剧变幻的时代,唯恐给已故鲁迅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了紧跟形势,反倒事与愿违,写出了这些经受不起历史检验的文字。

我在前面说过,我讲演题目中的“红色”二字,并不是指鲁迅固有的革命性。在当下,在有些人的心目中,“革命”二字已经跟“血腥”、“暴力”、“破坏”、“极左”捆绑在一起,避之唯恐不远。有人甚至公开表示要彻底把“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从意识形态虚构中释放出来。这其实表现出对“革命”这个概念的极大误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革命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行动,正如《易经》所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鲁迅还进一步指出,革命不仅包含了暴力行为,而且包含了一切合理的变革。所以,革命决不是只让人死不让人活的事情,“惟其有了它,社会才会改革,人类才会进步,能从原虫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就因为没有一刻不在革命。”(《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所谓鲁迅身上固有的革命性,来自于鲁迅本身的“人民本位”立场。“人民本位”,这是鲁迅的政治理念,精神信仰,也是他自觉肩负的一种时代担当。鲁迅青年时期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战斗誓言,这里的“轩辕”指的就是广大同胞,就是人民大众。他在前期杂文中号召扫荡食人者,掀掉人肉筵席,就是为了解救人民大众。他参加左翼文艺运动,其“目的都在工农大众”。他晚年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H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也正是他认为,当时的革命政党是在“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正是基于这种“人民本位”立场,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革命和变革他都支持,而妨碍人民大众生存、温饱和发展的旧势力,他认为应该“全都踏倒在地”。这就是鲁迅身卜固有的革命件。P2-3

后记

鲁迅研究曾经给我带来短暂的风光,也曾给我带来难愈的伤痛。自2008年退休之后,我长期不愿重新迈进原单位的大门,原因之一就是要跟已经逝去的一切说一声再见,重新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这些年来,我涉足了不少新的学术领域,结交了不少新的朋友,得到了不少新的乐趣。这当然不是说我取得了什么新的成果,可以炫耀于世人;而只是在用有限的文字显示自己的存活,并大声告诉那些曾经给我设下陷阱,希望我从此在学术界蒸发掉的人:我虽然已经能够看到生命的尽头,但仍然在步履蹒跚地朝前走着……

估计是因为我毕竞从事过三十余年鲁迅研究的专职工作,所以仍然有些报刊约我写这方面的文章。这些编辑只是单纯出于一种弘扬鲁迅业绩的动机,并不了解学海中会有潜伏的鲨鱼噬人,学林中会有蒙面的强人剪径。我无法拒绝他们的赤忱,所以竞忘了往昔的伤痛,又勉力写下了收入本书的这些文字,说出了一些内心想说的真话;至于因此又将酿成什么苦果,那就只好在所不惜了。

当今是一个崇尚学术专著的年代。我佩服那些博学覃思、气魄宏大的学者。但我是一个经历过非常岁月,学术上又先天不足的人,退休之后更没有良好的治学环境,因而对那种峨冠博带的宏篇巨制,只能望洋兴叹而已。但在当今这个崇尚包容的社会,是不是也应该给专著之外的其它文体留一点狭小的生存空间呢?更何况学术的含量并不取决于篇幅的长短。鲁迅一生创作的杂文九百多篇,篇幅都不长。又有谁能说它的学术寿命会比当今一些洋洋洒洒的学位论文短暂?必须郑重声明:我绝没有将拙文跟鲁迅杂文相比之意。这是没有可比性的;我即使再狂妄,也不会如此不知天高地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特意画蛇添足般地补充了以上这句话,作为在自己的赤膊上披一片盔甲。

日本投降67周年,于山西长治鹏宇大酒店

目录

《鲁迅研究新前沿丛书》缘起

代序:学术文风真该改改了

综论

鲁迅的红色、灰色和本色

真实的鲁迅,真实的传记

——《叛逆的猛士:鲁迅传》创作阐释

鲁迅藏书纵横谈

播撒鲁迅精神的种子

——关于教材中的鲁迅

鲁迅的他山之石

——鲁迅早期接触的文学作品

80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左联?

——在“左联成立80周年学术论坛会”上的发言

作品研究

《呐喊》琐谈

因《王道诗话》而引起的话旧

引起轩然大波的“月亮诗”

谁参与编辑了《热风》

鲁迅为什么写《我的失恋》?

——聊备一说

重读鲁迅经典的断想

人物研究

帮助鲁迅改变命运的人

——鲁迅挚友许寿裳

鲁迅与胡适自由观的异同

我不愿给拖进“三十年代口号之争”里面

——对巴金一封信的阐释

“交谊至深,感情至洽”

——鲁迅与郁达夫

复仇剑与红玫瑰

——鲁迅与冰心

民族的良知

——鲁迅与柏杨

对于丸山异教授的追忆与略评

序与跋

《一个都不宽恕》新版序言

“与君同调不同思”

——古大勇著《“解构”语境下的传承与对话》序

鲁迅文本与鲁迅精神

——李志连著《现代中国文学大厦的基石》序

《鲁迅年谱》(四卷本)再版后记

争鸣

我读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

都是《魔祟》惹的祸

——由一出独幕剧引发的文坛风波

倪墨炎谈鲁迅、茅盾致红军信

鲁迅作品变成了“鸡肋”吗?

后记

序言

在信息科学领域,被称为新前沿的有新型计算机系统、高效信息储存、极限通信传输、超级芯片等。在鲁迅研究领域,何谓“新前沿”?

如果从1909年5月出现了第一篇介绍周氏兄弟翻译活动的域外报道算起,鲁迅研究迄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鲁迅生平史料可以说已挖掘殆尽。对鲁迅文本的解读虽然一度有单一化的弊病,但在总体把握上也可以说基本正确。要继续拓展鲁迅研究的学术空间,实可谓难矣!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从个体精神心理、文化诗学、叙事方式、文体演进等不同视角切入鲁迅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把鲁迅世俗化、玄学化等不良倾向。无论在国内,抑或国外,鲁迅研究实际上已呈现低迷的态势。

然而在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甚嚣尘上的当下,仍有一些老、中、青的鲁迅研究者传递着鲁迅经典的精神火炬。他们深知,鲁迅经典不仅在中国新文化构建过程中发生过摧枯拉朽的重要作用,而且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对鲁迅文本进行重读和重释,使其蕴含的跨越时空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以回应当今文化建设中面临的迫切问题。这就是策划出版这套丛书的动因。

不过,鲁迅研究领域的“新”与“旧”并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新”不完全意味着正确,“旧”不完全意味着谬误,而是彼此交织,交相辉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的“新”绝不是对前贤研究成果的颠覆,而是一种超越和拓展,实质上是希望鲁迅学的科学体系愈益完善。

这套丛书的作者包括了鲁研界老、中、青三代学者,又包括了专业和业余的研究者。他们的成果是对新世纪以来鲁迅研究新进展的一次检阅。丛书中对鲁迅科学思维方式的系统研究,对鲁迅小说、杂文文体形态和文化渊源的深入研究,以及运用医学、民俗学、书法鉴赏、文物收藏等多方面的知识,对鲁迅丰厚文化遗产进行交叉学科研究,无疑是鲁迅研究领域的新突破。丛书中还有不少扎实的考证文章,对澄清历史事实,恢复鲁迅的本真面貌大有裨益,为提升“鲁迅学”的学科水准铺垫了雄厚的基石。

2014年5月

内容推荐

在极左路线影响下,鲁迅一度被神化。这些年来,又有人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娱乐性阅读、表浅化阅读,将鲁迅世俗化甚至庸俗化。陈漱渝编写的《本色鲁迅》所收论文,以鲜明的立场和新颖的史料,恢复鲁迅“本真”的历史面貌:他是一位具有“天马行空”一般创新精神的文化大师,他是一位思想深邃、目光如炬的文学家,他是一位荷戟执戈、毕生鏖战的斗士。

编辑推荐

《重读鲁迅经典的断想》、《帮助鲁迅改变命运的人——鲁迅挚友许寿裳》、《鲁迅与胡适自由观的异同》、《我不愿给拖进“三十年代口号之争”里面——对巴金一封信的阐释》、《“交谊至深,感情至洽”——鲁迅与郁达夫》、《复仇剑与红玫瑰——鲁迅与冰心》、《民族的良知——鲁迅与柏杨》……陈漱渝编写的《本色鲁迅》所收论文,以鲜明的立场和新颖的史料,恢复鲁迅“本真”的历史面貌:他是一位具有“天马行空”一般创新精神的文化大师,他是一位思想深邃、目光如炬的文学家,他是一位荷戟执戈、毕生鏖战的斗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