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赫鲁晓夫回忆录(共3册全译本修订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苏)尼基塔·谢·赫鲁晓夫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尼基塔·谢·赫鲁晓夫编著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共3册全译本修订版)(精)》回忆录详细描述了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苏联历史上发生过的主要重大事件,以及前苏共领导人的作为,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第一卷记述了赫鲁晓夫自20世纪20 年代开始至40年代卫国战争胜利结束这段时期的政治生活经历。对基洛夫被刺事件、大清洗”和中央全会代表选举内幕、二战前夕的苏德政治军事交易、二战背景下的军人将领和高层政要的表现以及斯大林台前幕后的作为做了评价和描述。同时回顾了苏联军民在二战初期失利直到卫国战争转败为胜这一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第二卷讲述的是赫鲁晓夫一生中处于权力颠峰、即担任苏共和政府领导人的最重要时期的工作。详细叙述了开垦东部荒地和大规模工厂式住宅建设的历程,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合理平衡开支的重要性也多有论及。同时详细讲述了斯大林去世后新领导班子的组成,赫鲁晓夫与贝利亚之间的冲突,以及在苏共二十大就斯大林在本国人民面前所犯罪行所做报告的出发点。第三卷叙述了赫鲁晓夫作为最高领导人期间对国际关系的处理和认识,其中就包括对于毛泽东、胡志明、肯尼迪、阿登纳的评价。

内容推荐

由尼基塔·谢·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赫鲁晓夫亲自编辑、整理并授权出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共3册全译本修订版)(精)》,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反复出版。此三卷本(全译本)是迄今为止最完备也最具权威的中文版译本。该回忆录展示了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画面,披露了许多长期以来讳莫如深的苏联最高层的重要活动,介绍了某些政治事件的始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有论者认为,若不读这本回忆录,就无法彻底弄清苏联的兴衰和冷战的历史。

目录

译者序

致中国读者

头顶最秃和胆子最大的人(安德烈·比托夫)

第一卷 政治委员

 前言

 引子

 简单谈谈我自己

 第十四次党代表会议

 谈谈新经济政策

 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

 迁往哈尔科夫

 迁往基辅

 在工业学院

 和斯大林相识

 莫斯科的日常生活

 基洛夫遇刺

 基洛夫遇刺的某些后果

 重返乌克兰

 从乌克兰到莫斯科(30~40年代之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益临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战前局势

 艰苦的1941年夏天

 1941年夏秋两季的人物和事件

 1942年:从冬天到夏天

 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旁

 斯大林格勒转折

 通向罗斯托夫之路

 库尔斯克会战前夕及会战初期

 向第聂伯河挺进!

 基辅收复了!

 解放乌克兰

 向胜利挺进!

 战后的思考

 伟大卫国战争之后的远东

 关于战争回忆录

 附录一

 尼·谢·赫鲁晓夫年表(1953~1964)

第二卷 改革家

 前言

 战后初期

 重返莫斯科

 关于几个人物

 斯大林的一个缺点

 贝利亚及其他人

 斯大林一家·斯韦特兰卡

 斯大林的最后岁月

 朝鲜战争

 医生案件

 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之后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谈自己

 斯大林之死

 关于斯大林的思考

 再谈贝利亚

 斯大林去世之后

 从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到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之后

 建设得更多更好

 农业

 垦荒

 我们尚未做到所期望的丰衣足食

 土地与我国科学

 谈谈威廉斯的草田轮作制

 大田如棋盘

 谈谈机器拖拉机站和专业化

 我们因组织不健全而蒙受损失

 我对玉米情有独钟

 我们的商店空空如也

 斯大林的遗产

 海军

 飞机与导弹

 反导弹防御系统

 坦克和大炮

 运输工具问题:车轮还是履带

 萨哈罗夫与核武器

 太空中的合作

 关于库尔恰托夫、克尔德什、萨哈罗夫、图波列夫、

 拉夫连季耶夫、卡皮察等人

 政权、朱可夫、马利诺夫斯基及其他人

 关于以色列、埃及、六日战争和我国的军人

 裁军

 和平与战争

 核战争和非核战争

 军备竞赛还是和平共处

 国家开支

 我不是评判人

 附录二

 尼·谢·赫鲁晓夫关于军事改革的报告

 妈妈的笔记

 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尤·弗·安德罗

 波夫呈送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报告

 1970年赫鲁晓夫在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受审的速记

 记录

 关于尼·谢·赫鲁晓夫逝世的讣告

 送别

 “今日打扫卫生”

 回忆录写作出版经过

第三卷 国务活动家

 前言

 与奥地利签订和约前后

 日内瓦四大国领导人会晤

 与阿登纳会晤

 访问英国

 初到美国

 从纽约到艾奥瓦

 华盛顿和戴维营

 访问法国

 巴黎四方会谈

 访问联合国

 约翰·肯尼迪与柏林墙

 加勒比海危机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沿着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

 人民革命胜利后与中国的友谊

 对华关系风云突变

 对华关系进一步恶化

 胡志明

 关于阿尔巴尼亚

 南斯拉夫问题

 德国问题

 波兰邻居

 匈牙利邻居

 捷克斯洛伐克邻居

 罗马尼亚邻居

 印度

 在缅甸

 从印度到阿富汗、伊朗,再到印度

 关于印度尼西亚

 关于埃及

 中东的六日战争

 从叙利亚到也门

 和非洲各国的关系

试读章节

小时候我起初住在乡下,并且爱上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但我的童年时代基本上是在矿山上跟爸爸一块儿度过的,他当时在一个煤矿干活。他在尤佐夫卡①以南四俄里②的乌斯片斯基矿井干活时的情形,在我的记忆中尤其清晰。我自己的青春时代,先是在机器制造厂,然后在矿山上劳动,再后又在红军中服役。

在库尔斯克省那个名叫卡利诺夫卡的我们的村子里,农户都不大,说得准确点儿,都是些小农户。农民没有机器,只有木犁和小铧犁。不过,木犁已经很少见了。一匹马拉的小铧犁适用于瘦弱的农家马匹。能够深耕的铁犁,农家的马是拉不动的。一般情况下,农民耕地都用只套一匹马的小铧犁,也就是使用一马力。化学肥料根本没有,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概念。

我的家乡主要出产小麦和燕麦,小麦上市出售,燕麦供应附近的一个养马场。那儿有一个十分出色的养马场。虽说那时候地主没有拖拉机,但经营管理的水平却很高。地翻得很深,厩肥上得很多。看来,他们都有精心选育的良种,所以才能获得当时对农民说来完全不可思议的收成:每俄亩①产小麦30~35公担②。

1908年,父亲和母亲在地主瓦西里琴科富饶的庄园里当雇工。我已经是个半大孩子,满14岁了,也在那儿干着耕地时赶犍牛的活儿。就我的年龄而言,这是个重活儿,需要提起牛轭,给几条犍牛套上犁。这是赶牛人的职责,并不是扶犁人的事情。

后来就开始在矿井和工厂干活,闹罢工,搞革命,参加国内战争。有关这一切我都不准备多谈,或许只是在叙述过程中的某些地方顺便提提。1922年初我离开红军回到顿巴斯,在党的动员下奔赴乡村开展播种运动。我到马林斯克的一些村庄,那里从前生活很富裕,1921年后的饥荒期间人们却纷纷饿死,甚至有人食人的情形。我们的全部工作,就是把农民召集起来,号召他们认真及时地播种,最好是早期播种。我们所说的话,连自己也莫名其妙。我讲的话也像其他同志一样,相当浅薄。我可从来没有真正搞过农业,我的全部认识都基于自己小时候在库尔斯克省爷爷家的见闻。

同样是在1922年,我去工人预科③学习,共学了三年。当时我们县的党委书记是扎韦尼亚金④。我在工人预科临近毕业的时候,已经是莫伊谢延科①担任区委书记了(当时已由县扩展为区)。

1925年工人预科毕业后,并没有给我升入高等学校的机会。我想上学,掌握一门专业。由于一向热衷于工程技术问题,我渴望能进入机械制造系。作为钳工,我热爱自己的技术职业,热爱机器,然而在尤佐夫卡我得到的答复却是:

“不行!必须去做党务工作,因为现在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样,我就当上了彼得罗沃一马林斯克县的党委书记。这个县的生产重点兼有不同的方面,这表现在:马林斯克本身是个农业县,而煤矿叫作彼得罗夫斯基采矿场(从前的卡尔波夫采矿场),这是为了纪念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彼得罗夫斯基②,他早在担任第四届国家杜马代表时就曾去过那里。我说不上他是否讲话了,但他是做了讲话准备的。我应邀参加这次非法召开的工人大会。后来大会被取消了。详细情况我不了解,因为我并不属于组织者之列。据说是警察探听到了开会的地点,彼得罗夫斯基说,既然这样,会议就不举行了。我已经到集会地点去了,那儿一些专门安排的人都提醒我说会不开了。彼得罗夫斯基前往该处,因为他是从叶卡捷琳娜省选进杜马的,这些矿山也属于该省。

P5-7

序言

终于看完最后一页译稿,加上最后一条注释,历时数年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翻译工作至此画上句号。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有幸或者说不幸地同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同斯大林、赫鲁晓夫等历史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曾见证了“同志加兄弟”的中苏友好蜜月期、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访华、苏共二十大、两国关系出现裂痕、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九评”之类唇枪舌剑的“口水战”、赫鲁晓夫下台、“文革”中的“打倒新沙皇!”直至两国剑拔弩张的兵戎相见,然后是赫鲁晓夫去世……

记得1971年9月《人民日报》在报道赫鲁晓夫去世的消息时,所加的标题是:赫鲁晓夫死了。毛泽东则在一首词中含沙射影地呵斥赫鲁晓夫:“不须放屁。”曾几何时,“同志加兄弟”成了“赫秃”“修正主义头子”“篡党夺权”的“野心家、阴谋家”。简直就是百无一用的狗屎堆了。

耐人寻味的是,在苏联那边,自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下台之日起,赫鲁晓夫的名字即从书刊上彻底消失。甚至教科书中也不再出现这个名字。换言之,有几茬苏联中学生都误以为斯大林之后,上台执政的就是勃列日涅夫了,全然不知中间还有长达十年之久的赫鲁晓夫时代。

1970年10月,美国利特尔·布劳恩公司即将出版《赫鲁晓夫回忆录》的消息见诸报端。一时舆论大哗。

这本《赫鲁晓夫回忆录》,究竟是否出自赫鲁晓夫本人的手笔呢?其实,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从写作到出版,可谓一波三折,历尽艰辛。

事情还得从1960年代说起。赫鲁晓夫自从被其昔日的“战友”搞下台后,心中郁闷,无法排遣。他也曾试过摄影、垂钓之类休闲活动,均半途而废。终于有一天,他在家人和朋友的怂恿和劝说下,开始了回忆录的口授,经过反复尝试,渐渐地找到感觉,进入角色。

关于赫鲁晓夫正在口授回忆录的密报,早已使羽翼渐丰的勃列日涅夫寝食难安。他派人找赫鲁晓夫谈话,称中央政治局要求其停止回忆录的写作并将已经口授的部分立即上交中央。赫鲁晓夫不肯就范,他严词拒绝,说他身为苏联公民,有权写回忆录,这个权利无法剥夺,他的口授记录是供中央、党和全体苏联人民使用的,他希望自己所写的东西能对苏联人、对苏联的领导人和国家有所裨益。但这次谈话还是使赫鲁晓夫深受刺激,回忆录的写作一度陷于停顿。尤其令他揪心的是,劳动可能白费,最高当局不会就此罢休,等他一闭眼,就会将回忆录手稿统统没收和销毁。他急需找到一个能够把材料稳妥地保管到可以得见天日那一天的办法。各种各样在国内保存磁带和打印材料的方案均非绝对可靠。赫鲁晓夫深知克格勃那些职业暗探的神通有多么广大。他一直有在国外为手稿找一个可靠隐蔽处的想法。这时他又想到,一旦遇到非常情况或者材料被没收时,作为对策必须出版回忆录。只要一出版,就可彻底解决材料的完好无损问题,而且到那时没收销毁已毫无意义,谁也不可能把书全部买光。

怎样将材料副本送到国外去呢?这可是个大难题。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忽然天赐良机,儿子谢尔盖偶然结识了一个名叫维塔利·叶夫根尼耶维奇·路易的人。路易曾因莫须有的罪名蹲过十年监狱,苏共二十大后获释,他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当上了一家英国报纸驻莫斯科的记者,这样一来便拥有普通苏联公民望尘莫及的出国自由和交往自由。及至娶了一位在莫斯科工作的英国女人为妻后,他的地位更加稳固。当然,国家安全机关要求路易提供某种服务,以作为准许他替英国人工作的交换条件。双方很快谈妥,路易又成为国家权威人士与国外有关方面之间的非正式联络员。他所执行的微妙使命的级别越来越高,甚至开始与各国领导人打交道。

其时路易正在联系斯大林女儿斯韦特兰娜那本《致友人的二十封信》的出版事宜。该书于1967年夏天出版,路易得到一笔可观的稿酬。于是他在当局心目中威信大增。谢尔盖也在此时萌生一个想法:路易正是可以帮助在国外保存其父回忆录的最佳人选。路易的岳母在伦敦,材料可以放在岳母家或存到银行。况且出版赫鲁晓夫回忆录应得的报酬绝非斯韦特兰娜那本书所能相比。当然,同任何事情一样,这样做风险也不小,但如只在国内保存手稿和磁带,那么所冒的风险就更大。

此外,还有个道德方面的问题。旧框框很厉害:如很快在西方出书,那就是一种敌对的姿态。赫鲁晓夫则认为,中央第一书记的回忆录,是一个毕生致力于争取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斗争的人的自白。其中有生活的真理,有警告,有事实,回忆录应当让人们读到。就算最先在那边问世吧,总有一天这边也能看到。当然顺序颠倒过来更好,可怎么能活到那一天呢?其实当时已别无选择:要么找路易,要么毫无希望地等待克格勃和当局认真对待回忆录的那一天。

谢尔盖下决心迈出这一步,这实际上就从“合法活动”转入了“非法活动”,不知会是什么下场:是被逮捕,是被流放?顾不得那许多了,需要赶快行动。他到了路易的住所,却不急于开口,倒是路易在闲谈中主动提出在西方出版回忆录。谢尔盖说,回忆录写作刚刚开始不久,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写好。眼下谈不上出版。倒是有个比出版更重要的问题:保证手稿完好无损。想请路易将手稿副本带出去,比如可带到英国。路易说,此事难度甚大,但并不是毫无办法,只是得花钱。谢尔盖明确表示,钱的问题好办,回忆录如果出版可得一大笔稿费,路易可以自由支配。于是路易答应鼎力相助,但他告诫说出版的事情也不宜久拖。再过十年世界就会忘记赫鲁晓夫这个人,到那时出版回忆录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引起轰动了。

谢尔盖把磁带和手稿副本送到路易的别墅。过了一段时间,路易出国,一个月后才回来,他对谢尔盖说:“全都弄妥了。只是你别问我是怎么干的。这是我的秘密。我当然不会用手提箱提过去。如今东西已放在可靠的地方,不是我岳母家,是在银行的保险柜里。任何人也无法接近。”从此一批又一批材料便被源源不断地转移到国外的保险柜里。

过了一段时间,赫鲁晓夫忽然又提到在国外出版回忆录的话题,他对儿子说:“我看中间人的建议并不怎么荒唐,可能不光是你,而且任何人都无法接近那个保险柜。最好让中间人去找一家可信赖的出版社,让他们出书,但不要赶在一个固定日期出,等我们这边发出信号后再出。”接着他又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他们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要么悄悄偷走材料,要么没收。看来不会贸然逮捕。一来时代不同了,二来没那个能耐。倒可能想方设法把东西收走。”路易得知赫鲁晓夫这一决定,喜形于色。他说出版社并不难找,他已经摸过美国时代公司的底。

谈判之初,出版商对所提供稿件的可信程度表示怀疑。正好当时爆出了出版伪造的希特勒日记的丑闻,对方自然心里更不踏实了。写信的方式并不可取,因为极易败露。一个聪明脑袋瓜想出了主意,决定请照相机来帮忙。

有人从维也纳给赫鲁晓夫带来两顶礼帽:一顶鲜红色,一顶为黑色,帽檐都很大。赫鲁晓夫妻子听说这两顶古里古怪的帽子是丈夫的崇拜者带来的,大为吃惊:“难道他以为我丈夫会戴这两顶帽子吗?”赫鲁晓夫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坐到楼前的长椅上,对家人说:“把那两顶帽子给我拿来,我想试试。”“难道你打算戴上不成?”“为什么不戴呢?”“太艳了。”赫鲁晓夫戴上帽子说:“给我照个相,真想知道是个什么模样?”他就这样一顶帽子戴在头上、一顶帽子拿在手里照了一张相。

出版商不久即收到照片,如今他们可以肯定自己没有上当受骗。按照事先的约定,那张照片即可证明材料确系出自赫鲁晓夫的手笔,并同时证明他同意出版。此后,什么草签协议、最后出书,都不在话下了。

出版商将手稿的编译工作交给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牛津大学学生斯特罗布·塔尔博特。他废寝忘食地工作,做饭和打扫房间均无暇顾及。幸亏同宿舍的比尔·克林顿,也就是未来的美国总统主动承担了这些生活杂务(塔尔博特后来担任克林顿政府的副国务卿)。

路易建议去掉可能使勃列日涅夫或其他政治局委员大为恼火的文字:“要是引起太大的议论,他们就无法掩护我们了。”这样的地方不多,赫鲁晓夫同意了。  果然不出所料,克格勃趁赫鲁晓夫一次因病住院之机,千方百计地迫使谢尔盖交出全部手稿。谢尔盖认定已到了危急关头,要当机立断,着手准备在西方出书。他立即找到路易。事不宜迟,路易火速赴美,十天后回来说,事情已经谈妥:第一卷于年底或次年年初出书,第二卷因工作量大,几年后方可出版。

1970年11月初,苏联当局得知《赫鲁晓夫回忆录》即将在美国出版的消息,惊恐万状,命令赫鲁晓夫立即去党的监察委员会。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论后,赫鲁晓夫同意在一份声明上签字,声明中说,该回忆录纯系伪造,他本人从未将任何回忆录或者回忆录性质的材料交给任何人。

1971年1月,赫鲁晓夫终于见到了英文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八个月后他即离开人世。又过了三年,回忆录第二卷问世。该书已先后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15种文字。而在苏联,直至戈尔巴乔夫上台四年之后的1989年,人们才在《星火》杂志上陆续看到这部回忆录的片断,全文则从1990年2月起在《历史问题》杂志上连载数年。1999年,俄国莫斯科新闻信息出版公司出版了装帧精美的四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此书由赫鲁晓夫的儿子亲自编辑整理,是迄今为止最完备、最权威的版本。读者所看到的这个全译本,正是以此为蓝本翻译的。只不过根据原书编者的意见,将四卷本的内容加以整合,改成了三卷本。

《赫鲁晓夫回忆录》,它的价值何在呢?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导人之一。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他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克服重重阻力,率领整个国家冲出斯大林主义的樊篱并走上革故鼎新之路。数百万名政治犯获释,近两千万人恢复名誉。赫鲁晓夫主张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西方修好,使苏联走向世界。在其执政期间,苏联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苏联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航天飞船,人类初次登上太空。当然,赫鲁晓夫毕竟也是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的“产物”,也沾染了斯大林信徒的许多毛病,无论内政外交,均有不少败笔。例如在古巴部署导弹,搞得苏美两国一度剑拔弩张,几乎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使整个世界濒临核战争的边缘。又如他曾对苏联的抽象派画家大张挞伐。1964年10月,他遭遇“宫廷政变”,黯然下台。

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涵盖了从十月革命到1960年代苏联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他在晚年撰写的回忆录,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画面,披露了长期以来讳莫如深的苏联最高层的重要活动,介绍了某些政治事件的始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他的一生和经历俨如整个苏联时期的一面镜子:革命、内战、饥荒、集体化、大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斯大林主义、后斯大林主义。有论者认为,如果不读他的回忆录,就无法彻底弄清苏联的兴衰和冷战的历史。

然而在我国,普通百姓长期以来对赫鲁晓夫缺乏了解,也对苏联的真相缺乏了解。如能把赫鲁晓夫回忆录介绍到中国,将有助于广大读者认识和了解一个真实的赫鲁晓夫、一个真实的苏联和一段真实的历史。诚然,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就出现了黑色封面的两本赫鲁晓夫回忆录,书名分别为《赫鲁晓夫回忆录》和《最后的遗言》,内部发行。遗憾的是,这两本书都是根据美国利特尔·布劳恩公司1971年和1974年的英译本译出,而英译本中材料被大大压缩,有关战争的部分几乎悉被删去,只留下个别片段。有关农业、住宅建设的章节也做了删节,爱德华·克伦克肖还在每章前面加上简短的导言,这就很难说是原汁原味的赫鲁晓夫回忆录了。

将赫鲁晓夫回忆录完完整整、原原本本地介绍过来,译者有志于此久矣。本书保持了俄文四卷本的原貌(诚然,对个别章节的个别词句做了必要的处理,那也是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眼看多年的愿望即将变成现实,岂不快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17:58